“盖娅”学说从提出之初,就备受争议,然而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中,这一关于地球有机调节的学说从边缘一跃成为主流。这一学说以极具意向性的隐喻,挑战了传统科学,激发了更多学者的灵感。这本书是“盖娅”学说的提出者拉伍洛克为应对早期学界批判而做出的进一步阐释,在思想性、科学性和文学性上均极为可观。“盖娅”学说不单是一种关于地球的理论,而且将为我们个人如何与地球相处指明道路。
“正如人体是由细胞构成一样,地球是所有活着的生物构成的有机体。”在这本畅销书里,拉伍洛克第yi次提出了这个观点。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这一观点逐渐被大众接受,并且从边缘学说一跃成为主流。 拉伍洛克提出,地球上的氧气浓度、云的构成、海水含盐量等,都是生物进程控制的结果。他相信,活着的有机体为自身的存在创造了zui适宜的环境,也因此创造了这个超级个体――盖亚,亦即地球。
詹姆斯·拉伍洛克,是一个有主见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作家。他1974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1990年获得由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第一届阿姆斯特丹奖环境奖。他的发明之一是电子俘获探测器,这对于环境意识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无处不在的农药残留。他还和NASA合作展开研究,他的一些发明还被用于行星探测的项目。
译者简介:肖显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生态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环境论)。
范祥东,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两课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环境哲学)。
前言
序
1 导论
2 “盖娅”是什么?
3 探索“雏菊世界”
4 太古宙
5 中古时期
6 近世时期
7 当代的环境
8 第二家园
9 上帝与“盖娅”
10 1988年以来的“盖娅”
后记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索引
“盖娅”是什么?
对于鸟类和花草树木……你一定不要太精确或太科学。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典型的日子》(Specimen Days)
本章是关于“盖娅”的定义。随着阅读,你会发现,“盖娅”这个
概念在从首次提出直到如今的25 年间一直在发生改变。初始,它是一
个模糊的词汇,表示“以某种方式调节地球气候和化学作用”的存在
物。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是,有机体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不知道“盖
娅”如何工作,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它是通过智慧生物的远见卓识
来进行调节的。最好把“盖娅”当作一个超级有机体。超极有机体是那
些部分由活的有机体构成,部分由不具有活性的有机体系构成的有限
系统。一个蜂巢是一个超级有机体,就像超极有机体“盖娅”一样,有
能力调节自身的温度……
将你的记忆追溯到你首次觉醒的时刻。这是你作为婴儿开始具有
活力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声音和图像突然涌入,就像开启了电视机的接
收器,要带来大量的重要新闻。我似乎回忆起了太阳光和柔和清新的空
气,然后,突然意识到我是谁,活着是多么美好。
回想我个人生命中第一次记事,看似与我们努力理解“盖娅”没有
关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观察、测量、分析和
描述现象。但在我做这些事之前,我需要知道我正在观察什么。广义
地说,观察一个现象,没有必要去认识这一现象。但是,对于科学家来
说,几乎总是要预先设想他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我在孩童时期,对于生
命的认识是直观的。但成年以后,我疑惑于地球上奇异的大气—一
个由不相容的气体如氧气、甲烷构成的混合物,这些气体共存,就像狐
狸和兔子生活在同一洞穴中。在我能够用合适的科学术语描述“盖娅”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迫去识别它,直观地认识它的存在。
“盖娅”的概念和生命的概念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了理
解“盖娅”是什么,我首先需要探究那个难懂的概念—生命。尽管那
些生命科学家讨厌承认这一点,但是无论是19 世纪的博物学家,还是
20 世纪的生物学家,都不能够以科学的术语来解释“生命是什么”。虽
然他们全都知道“生命是什么”,就像我们孩童时那样,但是,在我看
来,目前还没有任何人成功地给生命下过定义。生命的含义,活着的感
觉,在我们遇到的要去理解的概念中,是最熟悉的,也是最难理解的。
我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对“生命是什么”的回答,就我们的
生存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被归类为“最高机密”,并且作为心灵无
意识层面上的本能而被禁闭起来。在演化过程中,我们在做出即时行
动(immediate action)时面临巨大的选择压力:生存的关键在于瞬间识
别被捕食者和捕食者、敌人和亲人,并识别潜在的配偶。我们承担不起
有意识的思想的延误或者在心灵委员会(committees of the mind)内部
展开的争论。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估算出识别的必要性,由此,这样
的估算也就在最早期演化成的、无意识的大脑深处进行。这就是为什
么我们所有的人都直观地知道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可食用的、惹人喜爱
尽管大多数在职科学家都意识到并重视他们所研究的专业领域的历史,但是他们大脑中普遍有的想法根本不是基于对专业学者的要求——投入更长的时间和工作去恰当地把握科学史,而只是竭尽所能地把保存在图书馆里的专业期刊中的内容串联起来。
这并不意味着研究人员只有短期记忆,而是意味着他们从一开始学习和记住的,就只有那些震撼他们自己研究领域的事情。当下,许多科学,也许是所有科学——至少看上去是这样——在本世纪(20世纪)已经开始有了巨大变化,这也开启了人类认识的巨大转变。譬如,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忙碌的现代的博士后,已经感觉不到要依赖20多年前的先驱们。当代物理学家的思想可能要追溯到差不多一个世纪前量子理论的开端,但是只有那些仅在过去10年里兴起的思想才被看作真实的历史。宇宙学家们站在全新的基点,惊奇地看着陌生的、意料之外的时空类型,对超出太阳系边缘或局域银河系的宇宙现象进行专业性的、有根据的猜测,甚至对超出这一边界的宇宙膨胀做出推测。
我们确实处在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比几个世纪前似乎更奇特的地方。这一世界更难理解,推测起来也更有风险。同时,我们的世界也充满了更易理解和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常有的情况是,我们不仅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而且要获知所有的东西。
这非常不同于报纸和杂志上关于科学的版面中所反映的普通大众的看法。科学领域的门外汉试图把技术与科学紧密地关联,以使它成为事业的中心。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似乎是一个整体——机械、电子、计算机芯片、火星登陆、不能生物降解的塑料、臭氧空洞、炸弹,以及所有现在看来属于20世纪文化的那些东西。
科学信息本身的崭新、奇特,以及从中可以识别的意义,并非一清二楚、显而易见。现代科学的精神产品和那些有时从这些产品中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技术——衍生的频率丝毫不像大众可能猜测的那样高——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由联邦基金资助出版的这套丛书,代表了澄清这一区别的尝试,并提供一种近距离的观察,来考查科学家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头脑中到底在想什么。
这本由詹姆斯·拉伍洛克(JamesLovelock)撰写的著作,对有关我们星球上生命的一系列观察进行了描述。将来有一天,这也许会被认为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大分水岭。如果拉伍洛克关于事物的看法是正确的,正如我相信的一样,那么我们将把地球视为一个浑然一体的生命系统,一个自我调节、自我变化的巨大有机体。在我看来,这不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任何特定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尽管它可能以新的、温和的方式,开始对我们未来会选择使用的其他类型的技术产生很大影响。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一份来自时间深处的私人信件,里面充满了地球这位年迈智者的絮语。它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时而需要我们像地质学家一样,去理解岩石的语言;时而需要我们像生物学家一样,去感受细胞的搏动;更多的时候,它要求我们放下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敬畏之心去凝视我们所栖居的家园。文字的流畅度极高,即便是描述极其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也能做到清晰易懂,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高超的表达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正在经历生老病死的有机整体,这种被知识充盈和情感触动的双重收获,绝对是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难忘的作品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深邃的蓝色与泥土的棕色交织在一起,仿佛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地球的呼吸。那种宏大的叙事感扑面而来,光是看着书名和插图,就让人忍不住要去探索书页里究竟隐藏着怎样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我尤其喜欢那种字体排版的精妙之处,粗粝中带着一种古朴的美感,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一件穿越了亿万年的艺术品。从这本书散发出的气场来看,它绝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科普读物,而是对我们脚下这颗星球抱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我仿佛已经能闻到那种混合着海洋的咸湿与森林的芬芳的气息,预示着一场深入生命起源的旅程即将展开。这种设计上的用心,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内容的好奇心,它成功地将“地球”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成了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存在,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第一页,看看作者是如何为这个“活着的星球”谱写序章的。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基调拿捏得非常到位,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复杂的科学术语或枯燥的数据,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诗意的叙事方式,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地球形成初期那种原始而又充满张力的混沌状态。我读到某些段落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火山喷发、地壳撕裂的壮观景象,那种强烈的画面感,几乎让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孤独的、漂浮在原始海洋上空的观察者。它成功地将地质年代的跨度,转化为一种可以被人类情感所理解的“时间流逝”,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堆砌。这种将宏大科学转化为细腻文学的功力,实属难得。它让人意识到,我们现在所依赖的稳定环境,是经历了多少次毁灭与重生的洗礼才换来的,这种对“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过程的描绘,让人在震撼之余,更添一份对生命的谦卑。
评分读着读着,我发现作者的笔触在处理物种演化这条主线上,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细腻和洞察力。这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物竞天择”,而是充满了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挣扎求存的生命个体的深刻同情。比如,当描述到某些关键的生物学飞跃时,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近乎史诗般的张力,让人为那些微小的、却决定了物种命运的瞬间感到心潮澎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连接性”的强调,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生态系统中不同环节之间的微妙联系,揭示出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生命形式,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扮演着力挽狂澜的角色。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生命力”这一概念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地球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关于韧性与适应的宏伟编年史。
评分这本书在阐述地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时,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落入将自然浪漫化或过度批判化的俗套。相反,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笔调,探讨了人类活动是如何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突然间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地质力量。我感觉到的不是说教,而是一种沉重的责任感被轻轻地放置在了肩上。那些对未来趋势的推演,虽然基于严谨的科学基础,但表达方式却充满了对后代子孙的关怀,读起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我们正在扮演的角色。它成功地将我们从日常琐碎中抽离出来,置于一个更加宏大、更具历史深度的框架下进行考量,这种视角转换,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
评分写得可以价格贵
评分好评
评分可以........
评分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书是正品,快递迅捷,包装完整
评分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商务印书馆的书质量都特别好,只需一眼就能看出来。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