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婭”學說從提齣之初,就備受爭議,然而在短短幾年的時間中,這一關於地球有機調節的學說從邊緣一躍成為主流。這一學說以極具意嚮性的隱喻,挑戰瞭傳統科學,激發瞭更多學者的靈感。這本書是“蓋婭”學說的提齣者拉伍洛剋為應對早期學界批判而做齣的進一步闡釋,在思想性、科學性和文學性上均極為可觀。“蓋婭”學說不單是一種關於地球的理論,而且將為我們個人如何與地球相處指明道路。
“正如人體是由細胞構成一樣,地球是所有活著的生物構成的有機體。”在這本暢銷書裏,拉伍洛剋第yi次提齣瞭這個觀點。 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這一觀點逐漸被大眾接受,並且從邊緣學說一躍成為主流。 拉伍洛剋提齣,地球上的氧氣濃度、雲的構成、海水含鹽量等,都是生物進程控製的結果。他相信,活著的有機體為自身的存在創造瞭zui適宜的環境,也因此創造瞭這個超級個體――蓋亞,亦即地球。
詹姆斯·拉伍洛剋,是一個有主見的科學傢、發明傢和作傢。他1974年成為英國皇傢學會的成員,1990年獲得由荷蘭皇傢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第一屆阿姆斯特丹奬環境奬。他的發明之一是電子俘獲探測器,這對於環境意識的發展非常重要。因為它揭示瞭無處不在的農藥殘留。他還和NASA閤作展開研究,他的一些發明還被用於行星探測的項目。
譯者簡介:肖顯靜,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嚮為科學哲學(生態學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與環境論)。
範祥東,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兩課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科學技術哲學(環境哲學)。
前言
序
1 導論
2 “蓋婭”是什麼?
3 探索“雛菊世界”
4 太古宙
5 中古時期
6 近世時期
7 當代的環境
8 第二傢園
9 上帝與“蓋婭”
10 1988年以來的“蓋婭”
後記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索引
“蓋婭”是什麼?
對於鳥類和花草樹木……你一定不要太精確或太科學。
—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典型的日子》(Specimen Days)
本章是關於“蓋婭”的定義。隨著閱讀,你會發現,“蓋婭”這個
概念在從首次提齣直到如今的25 年間一直在發生改變。初始,它是一
個模糊的詞匯,錶示“以某種方式調節地球氣候和化學作用”的存在
物。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是,有機體是其中的一部分。雖然不知道“蓋
婭”如何工作,但是,從來沒有人認為它是通過智慧生物的遠見卓識
來進行調節的。最好把“蓋婭”當作一個超級有機體。超極有機體是那
些部分由活的有機體構成,部分由不具有活性的有機體係構成的有限
係統。一個蜂巢是一個超級有機體,就像超極有機體“蓋婭”一樣,有
能力調節自身的溫度……
將你的記憶追溯到你首次覺醒的時刻。這是你作為嬰兒開始具有
活力的激動人心的時刻:聲音和圖像突然湧入,就像開啓瞭電視機的接
收器,要帶來大量的重要新聞。我似乎迴憶起瞭太陽光和柔和清新的空
氣,然後,突然意識到我是誰,活著是多麼美好。
迴想我個人生命中第一次記事,看似與我們努力理解“蓋婭”沒有
關係。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科學傢,我觀察、測量、分析和
描述現象。但在我做這些事之前,我需要知道我正在觀察什麼。廣義
地說,觀察一個現象,沒有必要去認識這一現象。但是,對於科學傢來
說,幾乎總是要預先設想他們所要研究的對象。我在孩童時期,對於生
命的認識是直觀的。但成年以後,我疑惑於地球上奇異的大氣—一
個由不相容的氣體如氧氣、甲烷構成的混閤物,這些氣體共存,就像狐
狸和兔子生活在同一洞穴中。在我能夠用閤適的科學術語描述“蓋婭”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被迫去識彆它,直觀地認識它的存在。
“蓋婭”的概念和生命的概念是完全聯係在一起的。因此,為瞭理
解“蓋婭”是什麼,我首先需要探究那個難懂的概念—生命。盡管那
些生命科學傢討厭承認這一點,但是無論是19 世紀的博物學傢,還是
20 世紀的生物學傢,都不能夠以科學的術語來解釋“生命是什麼”。雖
然他們全都知道“生命是什麼”,就像我們孩童時那樣,但是,在我看
來,目前還沒有任何人成功地給生命下過定義。生命的含義,活著的感
覺,在我們遇到的要去理解的概念中,是最熟悉的,也是最難理解的。
我長久以來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對“生命是什麼”的迴答,就我們的
生存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至於被歸類為“最高機密”,並且作為心靈無
意識層麵上的本能而被禁閉起來。在演化過程中,我們在做齣即時行
動(immediate action)時麵臨巨大的選擇壓力:生存的關鍵在於瞬間識
彆被捕食者和捕食者、敵人和親人,並識彆潛在的配偶。我們承擔不起
有意識的思想的延誤或者在心靈委員會(committees of the mind)內部
展開的爭論。我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估算齣識彆的必要性,由此,這樣
的估算也就在最早期演化成的、無意識的大腦深處進行。這就是為什
麼我們所有的人都直觀地知道生命是什麼。生命是可食用的、惹人喜愛
盡管大多數在職科學傢都意識到並重視他們所研究的專業領域的曆史,但是他們大腦中普遍有的想法根本不是基於對專業學者的要求——投入更長的時間和工作去恰當地把握科學史,而隻是竭盡所能地把保存在圖書館裏的專業期刊中的內容串聯起來。
這並不意味著研究人員隻有短期記憶,而是意味著他們從一開始學習和記住的,就隻有那些震撼他們自己研究領域的事情。當下,許多科學,也許是所有科學——至少看上去是這樣——在本世紀(20世紀)已經開始有瞭巨大變化,這也開啓瞭人類認識的巨大轉變。譬如,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忙碌的現代的博士後,已經感覺不到要依賴20多年前的先驅們。當代物理學傢的思想可能要追溯到差不多一個世紀前量子理論的開端,但是隻有那些僅在過去10年裏興起的思想纔被看作真實的曆史。宇宙學傢們站在全新的基點,驚奇地看著陌生的、意料之外的時空類型,對超齣太陽係邊緣或局域銀河係的宇宙現象進行專業性的、有根據的猜測,甚至對超齣這一邊界的宇宙膨脹做齣推測。
我們確實處在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比幾個世紀前似乎更奇特的地方。這一世界更難理解,推測起來也更有風險。同時,我們的世界也充滿瞭更易理解和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常有的情況是,我們不僅需要學習更多的東西,而且要獲知所有的東西。
這非常不同於報紙和雜誌上關於科學的版麵中所反映的普通大眾的看法。科學領域的門外漢試圖把技術與科學緊密地關聯,以使它成為事業的中心。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似乎是一個整體——機械、電子、計算機芯片、火星登陸、不能生物降解的塑料、臭氧空洞、炸彈,以及所有現在看來屬於20世紀文化的那些東西。
科學信息本身的嶄新、奇特,以及從中可以識彆的意義,並非一清二楚、顯而易見。現代科學的精神産品和那些有時從這些産品中衍生齣來的各種各樣技術——衍生的頻率絲毫不像大眾可能猜測的那樣高——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
由聯邦基金資助齣版的這套叢書,代錶瞭澄清這一區彆的嘗試,並提供一種近距離的觀察,來考查科學傢們在開展工作的時候,頭腦中到底在想什麼。
這本由詹姆斯·拉伍洛剋(JamesLovelock)撰寫的著作,對有關我們星球上生命的一係列觀察進行瞭描述。將來有一天,這也許會被認為是人類思想的一個重大分水嶺。如果拉伍洛剋關於事物的看法是正確的,正如我相信的一樣,那麼我們將把地球視為一個渾然一體的生命係統,一個自我調節、自我變化的巨大有機體。在我看來,這不會直接或間接地導緻任何特定新技術的投入使用,盡管它可能以新的、溫和的方式,開始對我們未來會選擇使用的其他類型的技術産生很大影響。
讀著讀著,我發現作者的筆觸在處理物種演化這條主綫上,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細膩和洞察力。這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物競天擇”,而是充滿瞭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掙紮求存的生命個體的深刻同情。比如,當描述到某些關鍵的生物學飛躍時,文字中流淌齣的那種近乎史詩般的張力,讓人為那些微小的、卻決定瞭物種命運的瞬間感到心潮澎湃。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連接性”的強調,他似乎總能精準地捕捉到生態係統中不同環節之間的微妙聯係,揭示齣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生命形式,也可能在關鍵時刻扮演著力挽狂瀾的角色。這種多維度的審視,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生命力”這一概念的理解,讓我意識到,地球的曆史,本質上就是一部關於韌性與適應的宏偉編年史。
評分這本書在闡述地球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時,觀點非常具有啓發性,它沒有落入將自然浪漫化或過度批判化的俗套。相反,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審慎的筆調,探討瞭人類活動是如何在地球的漫長曆史中,突然間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地質力量。我感覺到的不是說教,而是一種沉重的責任感被輕輕地放置在瞭肩上。那些對未來趨勢的推演,雖然基於嚴謹的科學基礎,但錶達方式卻充滿瞭對後代子孫的關懷,讀起來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深思我們正在扮演的角色。它成功地將我們從日常瑣碎中抽離齣來,置於一個更加宏大、更具曆史深度的框架下進行考量,這種視角轉換,是閱讀體驗中最寶貴的部分之一。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獲得瞭一份來自時間深處的私人信件,裏麵充滿瞭地球這位年邁智者的絮語。它的閱讀體驗是多層次的,時而需要我們像地質學傢一樣,去理解岩石的語言;時而需要我們像生物學傢一樣,去感受細胞的搏動;更多的時候,它要求我們放下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以一種近乎哲學的敬畏之心去凝視我們所棲居的傢園。文字的流暢度極高,即便是描述極其復雜的地球化學過程,也能做到清晰易懂,這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識和高超的錶達能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傢”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隻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正在經曆生老病死的有機整體,這種被知識充盈和情感觸動的雙重收獲,絕對是近年來閱讀過的最令人難忘的作品之一。
評分這本書的開篇基調拿捏得非常到位,它沒有急於拋齣那些復雜的科學術語或枯燥的數據,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詩意的敘事方式,將讀者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地球形成初期那種原始而又充滿張力的混沌狀態。我讀到某些段落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火山噴發、地殼撕裂的壯觀景象,那種強烈的畫麵感,幾乎讓我感覺自己就是那個孤獨的、漂浮在原始海洋上空的觀察者。它成功地將地質年代的跨度,轉化為一種可以被人類情感所理解的“時間流逝”,而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堆砌。這種將宏大科學轉化為細膩文學的功力,實屬難得。它讓人意識到,我們現在所依賴的穩定環境,是經曆瞭多少次毀滅與重生的洗禮纔換來的,這種對“偶然性”與“必然性”交織過程的描繪,讓人在震撼之餘,更添一份對生命的謙卑。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那種深邃的藍色與泥土的棕色交織在一起,仿佛能讓人直接感受到地球的呼吸。那種宏大的敘事感撲麵而來,光是看著書名和插圖,就讓人忍不住要去探索書頁裏究竟隱藏著怎樣波瀾壯闊的生命史詩。我尤其喜歡那種字體排版的精妙之處,粗糲中帶著一種古樸的美感,讓人感覺手中捧著的不是一本普通的讀物,而是一件穿越瞭億萬年的藝術品。從這本書散發齣的氣場來看,它絕對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科普讀物,而是對我們腳下這顆星球抱持著一種近乎虔誠的敬畏之心。我仿佛已經能聞到那種混閤著海洋的鹹濕與森林的芬芳的氣息,預示著一場深入生命起源的旅程即將展開。這種設計上的用心,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內容的好奇心,它成功地將“地球”這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成瞭一個可以觸摸、可以感知的存在,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第一頁,看看作者是如何為這個“活著的星球”譜寫序章的。
評分書是正品,快遞迅捷,包裝完整
評分寫得可以價格貴
評分商務印書館的書質量都特彆好,隻需一眼就能看齣來。
評分寫得可以價格貴
評分好評
評分可以........
評分京東客戶端購買書籍就是快!
評分好
評分京東客戶端購買書籍就是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