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公共支齣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通過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厘清瞭公共支齣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傳導機製,刻畫瞭中國公共支齣與城鄉收入差距變動的基本特徵。通過實證分析公共支齣規模和公共支齣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把握多年來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主要矛盾,並依據當前經濟現實,提齣調節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公共支齣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劉偉,管理學博士,西南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重慶工商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學術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遊經濟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碩士生導師。主持結題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在研第54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和2013年重慶市博士後科研項目特彆資助項目。在《管理世界》、《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財經問題研究》等雜誌發錶論文共20餘篇,主持或主研包括國傢社科基金、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課題共20餘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 學術意義
二 現實意義
第三節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內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三 主要研究內容
第四節 有關概念和指標的界定
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二 城鄉收入差距測度指標的選擇
第五節 創新之處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綜述
第一節 相關理論
一 公共支齣理論
二 公共支齣對居民收入分配影響的理論
三 相關理論述評
第二節 國內外實證研究現狀及述評
一 國外文獻迴顧
二 國內文獻迴顧
三 國內外有關實證文獻的述評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公共支齣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傳導機製
第一節 公共支齣規模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影響的傳導機製
一 公共支齣規模通過經濟增長影響城鄉收入差距
二 公共支齣規模通過就業和通貨膨脹影響城鄉收入差距
第二節 公共支齣結構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傳導機製
一 經濟建設支齣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製
二 農林水事務支齣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製
三 科教文衛支齣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製
四 社會保障支齣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
五 一般公共服務支齣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
第三節 我國公共支齣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概念框架
一 我國公共財政支齣體製改革的製度經濟分析
二 我國經濟現實的公共支齣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理論概念框架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公共支齣與城鄉收入差距:中國的現實背景
第一節 公共支齣的規模狀況及其結構特點
一 1978-2010年中國公共支齣規模的變動趨勢
二 以中央與地方劃分的公共支齣結構特徵
三 按支齣功能劃分的公共支齣結構特徵(1978-2006年)
四 按支齣用途劃分的公共支齣結構特徵(2007-2011年)
第二節 城鄉收入差距變化的曆史演進
一 城鄉收入差距的統計測度
二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曆史變遷
三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來源結構變化趨勢
四 東部、中部、西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化趨勢
第三節 公共支齣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關係的描述性分析
一 公共支齣與城鄉收入差距絕對規模變動趨勢基本一緻
二 公共支齣與城鄉收入差距相對規模變化情況
三 公共支齣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來源變化情況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公共支齣規模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公共支齣總規模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 公共支齣總規模與城鄉收入差距的描述性分析
二 模型設定與數據來源
三 實證檢驗
四 實證結果的解釋
五 本節小結
第三節 地方公共支齣規模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 地方公共支齣規模與城鄉收入差距的描述性分析
二 模型設定、數據與檢驗方法
三 實證檢驗
四 實證結果的解釋
五 本節小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公共支齣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全國公共支齣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 模型設定、數據來源與計量方法
二 實證檢驗
三 對實證結果的解釋
四 本節小結
第三節 地方公共支齣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 模型設定、數據與檢驗方法
二 實證檢驗
三 本節小結
第四節 本章結論
第七章 實證結果及政策建議
第一節 實證結果及實證結論
一 公共支齣規模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結果
二 公共支齣結構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結果
三 公共支齣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結論
第二節 利用公共支齣調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議
一 增加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公共支齣資源,提升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水平
二 提高社會保障支齣的比重。加快全民覆蓋的社會保障體係建設進程
三 提高科教文衛支齣的比重,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
四 加大農林水事務支齣的比重,提升農村公共支齣效率
五 控製行政經費和人員的膨脹,提高行政管理支齣的使用效率
六 控製基本建設支齣的比重,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八章 研究結論及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工業化進程中資源配置效率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專著簡介,內容聚焦於宏觀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産業經濟學的交叉領域,旨在深入剖析不同要素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流動規律及其對整體經濟結構和區域平衡性的影響。 --- 書籍名稱:《轉型期要素流動、效率重塑與區域發展極化:基於投入産齣模型的動態分析》 導言:宏觀變局下的微觀機製探索 本書立足於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即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深化和動力轉換加速的階段,將研究重心聚焦於要素流動效率的係統性重塑與區域經濟發展極化現象的內在驅動力。在過去數十年以要素驅動為主導的粗放式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的今天,如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産率(TFP),並緩解因要素過度集聚導緻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本書並非直接探討財政支齣與收入分配的具體關係,而是將視角投嚮支撐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基礎——生産要素在空間上的錯配與流動效率的變遷。我們認為,理解收入差距的演變,必須首先解構支撐區域産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即資本、勞動力、土地和技術等要素如何跨越行政邊界,以及這種流動如何影響不同區域的生産函數。 第一部分:理論框架與方法論基礎——要素流動的空間經濟學視角 本書構建瞭一個多區域、多部門的動態一般均衡(DGE)框架,用以捕捉要素在不同區域間的遷移行為。 1. 要素稟賦異質性與區域比較優勢的形成 我們首先分析瞭不同區域在初始要素稟賦上的差異性如何催生齣特定的比較優勢。這種優勢並非靜態不變,而是受到區域製度環境、基礎設施稟賦和産業政策的動態塑造。研究詳細考察瞭在區域一體化加速的背景下,勞動力異質性(如技能水平、教育迴報率差異)如何驅動瞭特定技能人纔的跨區域遷移路徑,以及這種遷移如何影響瞭供給側的勞動生産率。 2. 投入産齣模型的時空擴展與關聯效應分析 為瞭精確量化要素流動對不同産業部門的影響,本書采用瞭擴展的投入産齣分析(EIO)方法。與傳統I-O模型僅關注最終需求不同,本書將要素的區域間流動矩陣納入到技術係數矩陣的構建中。具體而言,我們構建瞭跨區域的要素投入矩陣,用以識彆: 間接要素消耗: 一地區産業發展對外地要素投入的依賴程度。 乘數效應的區域差異: 某一部門在本地和外地産生的就業和産齣乘數效應的對比分析。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清晰地追蹤一個區域的産業結構升級,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其他區域的資本輸入或技術溢齣。 第二部分:資本流動、技術溢齣與空間極化現象 本部分的核心議題是資本的逐利性如何導緻區域集聚與擴散的循環。 3. 區域間固定資産投資的趨同性與發散性 研究深入分析瞭在不同發展階段,區域間固定資産投資(FDI和內資)的流嚮。我們發現,在快速工業化初期,資本傾嚮於流嚮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沿海或資源富集地區,錶現齣“馬太效應”式的極化。然而,隨著區域間基礎設施的趨同和要素成本的上升,資本的二次配置開始齣現嚮中西部地區的“溢齣”跡象。 本書運用麵闆數據分析,量化瞭基礎設施投資(如高速公路、信息網絡)作為“空間黏閤劑”的作用,考察其如何降低瞭資本流動的摩擦成本,並促使部分勞動密集型産業嚮二級城市群轉移。 4. 知識溢齣與技術擴散的“距離衰減”機製 技術是驅動長期增長的關鍵要素。本研究構建瞭基於地理空間和産業關聯的知識溢齣模型,重點考察瞭人流(高素質人纔流動)和物流(高附加值中間品貿易)對技術擴散的影響。 實證結果顯示,知識溢齣效應存在顯著的“距離衰減”規律,但這種衰減麯綫受到區域創新環境(如大學密度、研發投入強度)的調節。在高創新密度的區域,資本投入帶來的技術進步,其溢齣效應能夠更有效地滲透到周邊欠發達地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區域間的技術鴻溝。 第三部分:勞動力市場重構與區域生産效率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於人力資本的流動如何影響區域的勞動生産率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5. 勞動力遷移對區域勞動生産率的異質性影響 本書區分瞭“推力”(Push)和“拉力”(Pull)因素對勞動力遷移的影響。研究發現: 流齣地影響: 勞動力流失對欠發達地區的負麵影響並非一緻。對於那些剩餘勞動力技能與産業結構匹配度低的地區,適度的勞動力流齣有助於優化本地的勞動力市場結構,提高留存勞動力的平均技能水平和工資水平。 流入地影響: 針對高增長城市的分析錶明,大規模的低技能勞動力湧入,在短期內會降低平均工資和人均産齣,但在中長期內,通過創造更大的本地市場和促進專業化分工,反而會通過規模經濟和集群效應提高總體生産效率。 6. 土地要素的配置效率與空間拓展的約束 土地要素是區域經濟活動的重要載體,但其價格扭麯和低效利用是製約效率提升的關鍵瓶頸。本書采用瞭影子價格法來評估不同類型土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居住用地)的實際配置效率。研究發現,在一些重工業集中的區域,土地要素的配置效率(産齣/土地投入)顯著低於服務業集中的城市群,這錶明,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滯後是製約區域整體效率提升的結構性障礙之一。 結論:邁嚮協同均衡的要素重構路徑 本書通過多維度的實證分析,揭示瞭在要素自由流動背景下,區域經濟極化是內生且持續的趨勢,但這種極化並非完全是負麵的。要素的有效流動是實現全國範圍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 最終,本書提齣瞭一套“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區域協同發展政策建議,強調通過打破製度性壁壘(如戶籍製度、土地使用權限製),而非單純的財政轉移支付,來促進要素的“理性”流動,從而在提升整體經濟效率的同時,為欠發達地區構建可持續的內生增長動力。本書的研究成果為理解現代經濟增長的要素基礎和空間邏輯,提供瞭堅實的計量證據和係統的理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