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北根 著
图书标签:
  • 国民党
  • 德国
  • 历史
  • 政治
  • 外交
  • 中德关系
  • 民国史
  • 二战
  • 国际关系
  • 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12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83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使用大量史料,按时间脉络对1912-1945年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涉及中德间发生的主要事件及其国际背景、重要人物的思想及交往等。作者认为:国民党与德国的经济合作、军火贸易是其关系演变的根本动力,国民党与德国之间的矛盾是其关系演变的直接动力,国民党内部和德国内部各自的斗争是其关系演变的间接动力,孙中山、蒋介石和希特勒等政要在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演变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北根,北京科技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200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已在《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档案》和《民国档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代表作:《1919年至1922年间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文津出版社,2005)。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革命党人、孙中山及广州政府与德国的交往/1
  第一节 革命党人、孙中山和南京临时政府争取德国的“中立”和承认/2
  第二节 德国运动孙中山反对中国对德宣战/6
  第三节 孙中山三派人员赴德及“中俄德联盟”构想的流产/11
  第四节 国民党继承了孙中山的联德思想/28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35
  第一节 争取德国的承认/35
  第二节 聘请德国顾问和多个代表团访德/43
  第三节 “中东路事件”后要求德国保护在苏华侨利益/58
  第四节 中德经济合作、军火交易及政治、文化关系的困扰/67
第三章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83
  第一节 争取德国在国联的支持/83
  第二节 透过国联争取德国顾问的技术援助/97
  第三节 国民党人、蒋介石的联德理论和宋子文访德/105
  第四节 塞克特赴华推动中德军事、经济合作/117
  第五节 “克兰计划”/132
  第六节 顾振代表团访德及“广州计划”的风波/158
  第七节 蒋介石、汪精卫要求德国调停中日冲突/192
  第八节 德国拒绝承认“满洲国”/204
  第九节 反对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233
  第十节 孔祥熙访问德国/247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258
  第一节 德国的“中立”态度和国民党政府继续争取德国的援助/258
  第二节 “陶德曼调停”/277
  第三节 阻止德国牺牲中国利益/294
  第四节 勉力维持中德关系/324
  第五节 国民党外交路线的争论:联英美苏还是联德?/343
  第六节 与德国断交、宣战/357
  第七节 中德断交后汪伪政府与德国的关系及国民党与德国的联系/377
结 论/387
参考文献/391
后 记/411

前言/序言


杨天石

古代世界,山海隔绝,交通不便,国与国之间联系困难,交往不多,因此,国际关系的研究不很重要,也比较简单。以中国史为例,与建立在中原地区的历代政权交往的大都是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或周边地区的少数国家。但是,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发达,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便捷,虽远在天边,却可朝发夕至,电讯往来瞬间可达,因此,彼此间的交往增多,接触频繁,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变动会迅速影响另一个国家或一批国家。这样,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便分外重要,也分外复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和各色各样的国家、民族打交道。中国,成了世界的中国;中国史,成了世界史全局中的中国史。研究中国,不可以不放到世界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中去考察,不可以不深入研究和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以及它们和中国的交往。
在近现代史上,和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自然是英国、日本、美国、苏联、法国和德国。多年来,我们有了不少研究中英、中美和中苏关系的著作,但是,研究中法、中德尤其是中德关系的著作则相对较少。然而,缺少了中德关系的叙述,构成不了完整的近现代中国国际关系的图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和重要的问题和事件就会说不清、道不明。北根1989年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受业于郭大钧教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期的中德关系,卓有成绩。199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在我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北洋时期的中英关系。他能从史实出发,突破传统成见,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他毕业后,我主持编写多卷本《中国国民党史》,便邀请他撰写国民党与德国等相关章节。这是个不易完成的任务,不仅要熟悉中国和德国的历史,而且要熟悉日本、苏联和美国的相关历史。北根兢兢业业,认真勤奋,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其后,北根又在原稿的基础上继续精研,深入、扩展,终于写成本书。
1937年4月,蒋介石批阅日本人石丸藤太所著《蒋介石》一书,其中谈到蒋介石早年在上海办交易所,将投机活动赚来的钱提供给孙中山作为军费。蒋介石认为此说不确,特别在日记中说明:“此或在民国六年中德绝交时,对德使以大宗款项贡献于本党革命之款所误会,以此款由余经手也。”同年,蒋介石又在日记之后的《杂录》栏做了更加详细的说明:“民国六年,中德绝交,中国加入协商国参战,本党竭力反对。当时德国公使下旗回国,以其在华留余之资金约二百万元贡献于本党总理,资助革命,总理命余极秘密经理此事,即以此款运动北洋舰队,由总理交程璧光率领南下,赴粤组织军政府,而留余在沪主持一切。”这些记载,牵涉中国近代革命史,关涉孙中山和德国秘密关系及蒋介石生平大事。我早已注意,想找时间研究清楚,但是,各事繁忙,一直提不到日程上来。此次,读北根的书,觉得将这一段历史基本上说清楚了。
又如,我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德关系时,注意到了德国军火商克兰(Hans Klein,1879-1957)其人。他于1934年与德国塞克特上将、国防部长柏龙白、经济部长沙赫特等组织德国工业产品贸易公司(简称“合步楼”),从事对华军火贸易。曾获南京国民政府勋章,得到蒋介石接见。但是,我也了解到,这个克兰,除了和国民党主流派有密切联系外,也一度企图和反蒋的广东地方实力派陈济棠合作,“南京计划”之外,还有“广州计划”。我因为研究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西南派,对后者有兴趣,想研究,但一直抽不出时间,这次读北根的书,也解决了。
北根此书,以研究孙中山和德国的秘密关系始,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日本联盟,中德断交。既继承已有成果,又填补空白,翔实、丰富、细致,超越到目前为止研究这一领域的同类著作。
北根没有去过德国,倘能深入研究德国的公私档案,辅以1949年国民党人带到台湾去的相关文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深入,相信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2016年8月写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前  言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是一种国际关系,是超越国家界限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不是由国民党直接与德国交往形成的,而是外在地表现为由国民党主导或执政的南京临时政府、广州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与德国发生的外交关系。国民党与德国的经济合作、军火贸易是其关系演变的根本动力;国民党与德国之间的矛盾是其关系演变的直接动力;国民党内部和德国内部各自的斗争是其关系演变的间接动力;孙中山、蒋介石和希特勒等政要在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演变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国民党兴起、发展和执政时期,一般情形下,“党的利益,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华民国、中华民族的利益,这才是真正党的利益”。国民党的外交体制渊源于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发展于南京国民政府时代。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宣告成立,并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受中国国民党之指导及监督”。外交的最高决策权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执掌。武汉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及外交体制基本上沿袭了广州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年2月修正的《国民政府组织法》恢复设立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为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创造了条件。10月,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推行“一党专政”体制,外交职能表面上由国民政府行使,实际上外交大权掌握在其核心机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手中。中央政治会议设有外交组,负责外交的审查和设计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外交组改组为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外交上最高指导机关。1932年1月,特种外交委员会又改组为外交委员会,对中央政治会议负责。1935年12月,中央政治会议改组为中央政治委员会,外交委员会改组为外交专门委员会,变成技术顾问机构。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先后成立国防最高会议和国防最高委员会,由蒋介石分别任主席和委员长。蒋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掌握外交最后决定权。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不完全等同于中德关系。当国民党未取得政权或只取得部分政权时,它与德国的关系仅是中德关系的一部分。当它取得全国政权,“党国一体”时,它与德国的关系就主要代表着中德关系。
将中德关系史放在国民党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国国民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的研究;有利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推动21世纪中德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迄今,关于中德关系的研究,大陆方面,吴景平的《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1941年的中德关系,尤其是德国在华顾问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马振犊、戚如高的《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日战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该书另以《蒋介石与希特勒——民国时期的中德关系》为书名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于1998年出版)详细论述了抗战期间的中德关系;马振犊主编的《战时德国对华政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重点考察了战时德国对华政策对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杜继东的《中德关系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简要叙述了中德早期交往、德国在华势力的扩张、德国强占胶州湾、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交往等内容;陈仁霞的《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1936—1938)》(三联书店,2003)从中、德、日多边关系的角度研究了1936—1938年的中德关系;何兰的《政治游戏中的一张王牌——德国对伪满洲国政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重点考察了德国对伪满洲国政策的变化过程;潘其昌主编的《百年中德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对中德关系进程进行了梳理。台湾方面,涉及中德关系的著作主要有:周惠民《德国对华政策研究》(台北,三民书局,1995);张水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中德外交关系之演变(1919—1939)》(博士论文,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85);黄庆秋编《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工作纪要》(台北,“国防部”史政局,1968);傅宝真《德籍军事顾问与抗战前的中德合作及对军事的贡献》(台北,民生出版有限公司,1998);傅启学《中国外交史》下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台北,环球书局,1987);“国史馆”中华民国外交志编撰委员会编辑《中华民国外交史志》(台北,“国史馆”,2002)等。国外方面,〔美〕柯伟林《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新译本以《德国与中华民国》为书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梳理了中华民国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Kurt Bloch的German Interests and Politcks in the Far East(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Reprinted of the edition of 1940,NewYork:AMS Press,1978)考察了德国在远东的利益和政治;Lorne Eugene Glaim的Sino-German Relations,1919-1925:German Diplomatic,Economic and Culture Reentry into China after World War I(Ph.D. diss.,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1973) 研究了1910—1925年的中德关系;Bernd Marth的“German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German Far Eastern Policy of the Interwar Period”(《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台北,“中央研究院”,1978)考察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中、德、日三角关系;John P.Fox的Germany and the Far East Crisis 1931-1938(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研究了1931—1938年德国对待远东危机的态度和政策。
总体上看,关于中德关系,学术界基本上摸清了其发展脉络,对其中一些问题,如孙中山联德、德国在华军事顾问团和军事合作、中德经济合作和军火交易、“陶德曼调停”、国民党联德外交路线之争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但从国民党的视角审视中德关系的著作尚未出现。
虽然国民党实施“党国一体”体制,但从国民党的视角重新考察中德关系,还是会有新的问题和发现。例如,国民党和德国的关系与中德关系有何联系和区别?国民党在未取得统治权以前,“联德”效果如何,其局限性是什么?在取得统治权后,对德外交战略是什么,“联德”效果怎样?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在何种情形下得到发展和提升,而又在何种情形下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受到伤害和毁灭?“中东路事件”中国民党政府如何要求德国保护在苏联的华侨利益?“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如何透过国联争取德国顾问的技术援助?华北事变前后蒋介石、汪精卫要求德国调停中日冲突是企图投靠德日、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吗?国民党外交路线的争论——联英美苏还是联德,分歧究竟是什么?研究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对于当今的国际政治和中德关系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本书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回答。
《海权与大陆:国民党与德意志意志的交织(1912-1945)》 本书深入剖析了1912年至1945年间,国民党与德意志意志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其研究范畴横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宏观的视野,揭示了两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因地缘战略、政治理想、经济需求以及共同的对外压力而产生交织,并试图描绘出这段关系在塑造两者乃至东亚与欧洲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黎明与求索——早期接触与政治濡染(1912-1927) 中华民国肇始,内忧外患之下,国民党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积极寻求国际支持与发展之道。德国,作为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亟待重塑国际地位的国家,其先进的工业技术、军事组织和政治理念,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产生了显著吸引力。本部分将重点考察: 北洋时期的德国顾问团与中国军事现代化: 追溯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国北洋政府时期的活动,分析其对中国军队的训练、装备和战略思想产生的影响,以及国民党在此过程中如何吸纳和借鉴。 黄埔军校的德式印记: 深入研究黄埔军校的建校理念、教学体系以及教官构成,探讨德国军事思想在培养国民党军事骨干中的作用,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贯穿国民党军队的发展历程。 孙中山与德国思潮的碰撞: 剖析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生涯中对德国政治体制、社会改良思想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的了解与汲取,考察其在构建三民主义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德国哲学与政治学说的影响。 早期经济合作的萌芽: 关注民国初年中国与德国在工矿、交通等领域的经济往来,分析德国资本和技术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国民党政权对与德国发展经济关系的初步构想。 第二部分:战略联盟的锻造——“以德为师”的黄金年代(1927-1937) 国民党北伐成功,定都南京,进入其统治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进入了最紧密的合作时期,德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军事顾问和经济伙伴。本部分将详尽阐述: 汉堡-汉口航线与德意志的经济渗透: 聚焦德国在华的经济活动,特别是通过航运、贸易以及对关键工业部门的投资,分析其如何在中国市场拓展影响力,以及国民党政府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冯·塞克特与中国国防现代化: 详细解读德国陆军元帅冯·塞克特来华执教的背景、任务和成就。分析其在中国军队建设、国防规划以及军事工业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建议和实施措施,以及这些举措如何为抗战初期奠定基础。 军工合作与兵器技术引进: 揭示国民党政府通过购买德国武器装备、引进生产技术以及派遣人员赴德学习等方式,积极发展本国兵器工业的努力。分析德国在火炮、飞机、轻武器等领域的援助如何提升国民党军队的装备水平。 政治思想的交流与影响: 探讨这一时期国民党高层与德国政治界、思想界的互动。分析德国的集权主义、国家主义以及某些政治改革的经验,如何被国民党统治精英所解读、吸收,并可能体现在其政治实践中。 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 考察中德两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活动,包括德国学者来华讲学、中国学生赴德留学等,分析这些交流活动如何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以及对中国知识界和教育体系的影响。 第三部分:风雨飘摇中的抉择——战争阴影下的复杂博弈(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尽管德国最初与中国保持一定距离,但随着世界大战的升级,两者的关系充满了战略妥协、政治博弈和无奈的现实考量。本部分将重点考察: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德国立场: 分析在二战爆发前夕,德国对中日两国采取的相对中立或偏向日本的政策。探讨德国在华利益与轴心国阵营之间的矛盾,以及国民党政府如何在这种复杂局面下争取德国的支持或至少是中立。 中国对德经济战的应对: 聚焦国民党政府在战争期间如何通过各种途径,试图维持或调整对德经济联系,以获取战争物资或关键技术。分析其在面临日本封锁和国际压力下的艰难选择。 纳粹德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追踪纳粹德国在不同历史节点对中国政策的调整,分析其国内政治、外交战略以及对远东局势的考量如何影响其对国民党政权的认知和互动。 军事合作的最后残余与困境: 探讨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德军事合作是否还能维持,以及德国顾问团的去留问题。分析中国军队在装备和技术层面,依然依赖德国供应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决裂: 详细阐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宣战,以及由此带来的两国关系彻底中断。分析这一历史性转折对国民党政权以及中国抗战进程的深远影响。 结论:历史的余响与启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国民党与德国关系的全过程进行总结与评价。作者将提炼出这段关系的关键特征,例如其战略性、实用性以及在特定国际环境下所展现出的脆弱性。同时,也将探讨这段历史对国民党政权的塑造、中国近代军事和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演变所产生的长远影响。通过审视这段复杂的跨国互动,本书旨在为理解20世纪中国外交的曲折历程,以及大国关系在历史变迁中的动态演变,提供一个深刻而有价值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单看书名,就勾起了我探索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好奇心。这段时间,中国正经历着从封建王朝向现代国家的艰难转型,而德国,也经历了从德意志帝国到魏玛共和国再到纳粹德国的剧烈变迁。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政党,其与德国的互动,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和现代化路径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军事援助部分感到兴趣。德国作为当时的军事强国,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训练方法,对中国的国防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德国军事顾问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具体工作,以及他们带来的军事理论和装备更新?这对于理解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和发展轨迹至关重要。同时,我也想知道,在政治和经济层面,国民党政府是如何与德国打交道的?是否存在着战略性的合作,比如在资源获取、工业发展或技术引进方面?这种合作又受到了哪些国际政治气候的影响,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或者其他大国的竞争?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挖掘两国关系背后的复杂动机、关键人物的决策过程,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反映出中国在寻求民族复兴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著作。

评分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这个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是一部极其详尽的史学著作,它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剖析一个在主流中国近代史叙事中可能被边缘化,但却至关重要的国际关系。1912年到1945年,这三十多年,是中国近代史最风云激荡的时期,国家命运悬于一线,而德国,这个在欧洲大陆上崛起的强国,与中国的联系,绝非偶然。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国民党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与德国建立并维持这种关系的。我尤其关注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德国的军事技术和军事顾问,对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进程,究竟起到了多大的推动作用?是单纯的技术引进,还是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书中是否会呈现具体的训练计划、装备采购谈判,以及这些合作背后所涉及的政治妥协?除了军事,经济和文化层面的交流是否也被忽略了?比如,德国在中国的投资,德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是否参与了中国的工业建设?又比如,德国的政治思潮,如纳粹主义,对国民党内部是否有过影响?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勾勒出两国关系的全貌,揭示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战略考量,那么它将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深度的视角。

评分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段充满历史张力的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三十多年间,德国经历了从德意志帝国到魏玛共和国再到纳粹德国的剧烈变革,而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与德国的互动,必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侧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尽地梳理国民党与德国在各个层面的交往。尤其是在军事领域,德国的军事援助和顾问团在中国近代军队建设中的作用,一直是历史研究的焦点。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德国军事顾问对国民党军队的训练模式、战术思想以及装备更新带来的具体影响?这对于理解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好奇,两国在经济和工业领域的合作有多么紧密?德国的资本和技术是否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贡献了力量?这种合作又是在怎样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展开的?例如,一战对两国关系产生了何种影响?二战前,国民党政府与纳粹德国的交往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和目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细节,揭示出两国关系背后的复杂动因、关键人物的决策过程,以及这些互动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的具体影响,那么它将是一部极具深度和价值的学术著作。

评分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光是听到这个书名,就让我对那段历史充满了想象。1912年到1945年,这三十多年,是中国从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关键过渡期,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复杂多变的时期。而德国,这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欧洲大国,与中国国民党之间的联系,总让我觉得充满了研究的价值。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地描绘国民党政府在不同时期,如何与德国展开外交、经济、军事等层面的合作。特别是军事方面,德国对国民党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支援,在国民党巩固统治和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德国顾问团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他们带来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对中国军队的影响?同时,我也好奇,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又有多深入?德国的工业技术和投资,是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种合作又是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是否受到了其他大国的影响?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在意识形态日益紧张的时代,国民党与德国,尤其是与纳粹德国的关系,究竟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还是存在更深层次的政治勾连?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地爬梳史料,揭示出两国关系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博弈,那么它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全新视角,也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年代,中国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寻求自身定位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我一直对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国际联系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个时代中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复杂互动。德国,作为一战前后的世界强国,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而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与德国的交往更是充满了值得探究的空间。从书名来看,这本书聚焦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到二战结束,这期间正是中国经历巨变、民族危亡与抗争的关键时期,也是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政权更迭的动荡年代。我想象着书中可能详述了国民党在军事、经济、技术等多个领域与德国的合作与交流,比如德国军事顾问团对国民革命军和早期国军的训练和建设,以及德国在工业技术转移方面的贡献。同时,我也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在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双方合作的动机、过程中的挑战,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受到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比如,一战的爆发对两国关系可能产生了何种冲击?二战前的德国纳粹主义抬头又给国民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涉及具体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思潮和战略考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又能在细节处挖掘出鲜为人知的故事,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评分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这本书的题目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段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而德国,作为一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举足轻重角色的欧洲大国,与中国的关系,绝非简单的“你来我往”。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它将深入细致地剖析国民党政府是如何与德国建立并发展这种关系的。我特别期待它能详细阐述两国在军事上的合作。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派遣,以及德国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对于当时装备相对落后的国民党军队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提升。书中是否会详尽记录这些合作的具体过程、内容,以及它们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现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很好奇,在经济和技术领域,两国是否存在着深入的合作?德国的工业技术是否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化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合作是否也伴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利益交换?更重要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的国际事件背景下,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从一战前的友好合作,到一战后的相对疏远,再到二战前纳粹德国的崛起,这些变化又给两国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如果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这些问题,那么它必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历史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

评分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这个题目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很感兴趣但又觉得有些模糊的领域。1912年到1945年,这三十多年,是中国饱经沧桑、风雨飘摇的时期,而德国,这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欧洲国家,与中国的联系,一定充满了值得深挖的故事。我猜想,这本书会细致地描绘国民党与德国之间,在军事、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互动。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德国的军事援助和顾问团对国民党军队的建设,可以说是影响深远。我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德国军事顾问的派遣、训练内容,以及对国民党军队战术和装备的革新?这对于理解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此外,我也对两国在经济上的往来很感兴趣。德国的工业技术和投资,是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实际的帮助?国民党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与德国的合作来推动国家建设的?更让我好奇的是,在那个动荡的世界局势下,这种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例如,一战的爆发对两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冲击?二战前,国民党与纳粹德国的关系又是什么性质的?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零散的史实串联起来,揭示出两国关系背后的复杂动机、战略考量以及深层影响,那么它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新视角,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在那个特殊时期,是如何在全球棋局中与一个重要欧洲国家进行周旋的。

评分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复杂历史的求知欲。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世界格局为之一变。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德国经历了从繁盛到衰落,从民主到极权,其命运跌宕起伏。而国民党,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与德国的交集,定然是一段充满故事的篇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国民党与德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德国军事顾问团对国民党军队的训练和现代化建设,一直被认为是影响中国近代军事史的重要因素。书中是否会详尽地呈现这些合作的具体细节,例如顾问团的组成、训练内容,以及对国民党军队装备和战术的革新?除了军事,两国在经济、技术以及文化层面的交流是否也被充分挖掘?德国的工业技术和投资,是否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合作又是在怎样的国际政治背景下进行的?例如,一战的爆发如何影响了两国关系?二战前,国民党政府与纳粹德国的交往又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地爬梳史料,揭示出两国关系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博弈,那么它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全新维度,也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的世界中,中国是如何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

评分

读到《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鸿篇巨制。1912年到1945年,这三十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时期之一,从辛亥革命的余波,到北洋军阀的割据,再到国民党北伐统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以及最终的内战前夕。在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德国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我设想,这本书会细致地梳理国民党如何与不同时期的德国政府和民间机构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德国的军事援助和顾问团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想这本书肯定会对此有深入的阐述,比如德国的武器装备对国民革命军和早期国军的影响,以及战术思想的引进。此外,在经济和工业方面,德国的技术和资本是否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力量?书中是否会探讨国民党政府如何利用与德国的经济合作来发展本国工业,又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两国高层之间的政治博弈和外交斡旋,以及普通民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视角。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机缘,让这两个在地理上遥远、文化上存在差异的国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产生了如此紧密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这些疑问,并提供全新的历史洞见。

评分

《国民党与德国的关系(1912-1945)》——这个书名就像一个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纷乱年代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探索之门。国民党,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的关键玩家,与德国,一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命运跌宕的欧洲强国,他们之间的交集,一定充满了故事。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挖掘两国在军事领域那段不为人知的合作历史。从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派遣,到武器装备的引进,再到战术思想的交流,这些无疑对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我想知道,这种合作是如何展开的?是否存在着秘密协议,或者是在国际政治的夹缝中进行的?除了军事,经济上的往来是否也同样重要?德国的资本和技术,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国民党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与德国的经济关系来巩固自身统治,或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更让我好奇的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两国关系是如何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而起伏的?一战的爆发,魏玛共和国的动荡,以及二战前纳粹德国的崛起,这些事件又如何影响了国民党与德国的互动?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梳理这些脉络,揭示出两国关系背后复杂的战略意图、政治考量以及经济利益,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的历史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

评分

值得拥有,就是定价偏高了

评分

可以好好看看这一段历史

评分

不错,书非常好,值得拥有和阅读,推荐给大家!下次继续购买!疯狂抢书!

评分

这段历史时间段的资料还真是没有看过!好好了解一下!这本书定价108简直就是抢钱,还是平装!对现在出版社书价真是无语了!水分太大!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京东上买书,放心又实惠

评分

京东上买书,放心又实惠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很好 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