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师、设计师、园艺师大力推崇的经典园林读本,也影响了众多园林旅游者
◆著名风景建筑学家为我们讲园林,讲风景,讲文化遗产!
◆本书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风景建筑学家和美国设计学院院长等撰写
◆“把园林写得像诗一样美。”——《纽约时报》书评
◆全书展现20多处人类伟大的园林奇观,如中国的颐和园、圆明园、杭州西湖,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日本的桂离宫和龙安寺等。
◆本书已出版7个版本:中国版,美国版,英国版,日本版,意大利版,法国版,德国版
著名风景建筑学家为我们讲园林,讲风景,讲文化遗产!
《园林是一首诗》将带领你了解各种建筑和风景园林的故事和历史,展现20多处人类伟大的园林奇观,如中国的颐和园、圆明园、杭州西湖,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日本的桂离宫和龙安寺等,并有500多幅插图与之相配。像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风靡中国大江南北一样,本书也风靡东西方的许多国家,富亲和力。作者以一种博学的才识和非凡的想象力,从一种新的角度重现了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
查尔斯·莫尔,美国著名的建筑师,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筑大学教授。威廉.米歇尔,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建筑、媒介艺术教授,美国建筑设计学院校长。威廉.图布尔,美国洛杉矶威廉.图布尔协会主席。
一 场所精神
山水
上帝与该隐
阳光与阴影
记忆和期待
二 设计者的场地
占据园址
确定游戏
塑造空间
营造气候
注入生命
三 历史的场所
场景.
乌鲁鲁.
龙安寺.
“万能布朗”的公园.
伊索拉贝拉.
巴厘.
收藏品.
死谷.
三个王国的收藏品.
颐和园.
桂离宫.
西辛赫斯特.
一些植物园.
朝圣之旅.
阿玛而纳特.
玉如寺.
罗夏姆.
斯托海德.
兰特庄园.
城市园林:伊斯法罕与北京.
模式.
拉姆园.
克什米尔的水.
沙拉马尔园.
尼沙特园.
莫卧儿人的陵园.
阿尔罕布拉宫.
夏宫.
维孔宫城堡.
斯塔德利皇家园林.
四 我们自己的家园
天堂回放.
更大的规模.
更快的朝圣之旅.
更昂贵的收藏.
更简朴的背景.
订制伊甸园.
美国园林讨论会.
庭院.
前院.
后院.
侧院.
墓园
诗意的园林为人类再造乐园
生物的基本需求是呼吸、饮食、繁殖自身。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物种来说,这些基本的需求之外还有栖息的需求,即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某处占据一块地方的需求。鸟类靠声音宣布地盘,它们的鸣叫声标记其属地的边界;狼利用气味作为界标。
人类自出现在这个星球上起就一直在为界定、捍卫和扩张领土而战,甚至献出生命。文字、房屋、纪念碑都可用来歌颂领土,同时又为其增光添彩;在某些特殊之地和某些特殊时期,园林的出现使其趋于完美。园林的溪流、树木、花草以及山石,用以欣赏或是纪念;园中的秩序实际上是我们自身在地球表面的延续。
本书就是为那些真正喜爱园林风景的旅行者、设计师、园艺师和普通大众而写的,这些园林风景很多成了文化遗产。日本平安时代(894—1192年),一位不知名的日本宫廷贵族定下了园林艺术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并集录成书,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作庭记》。他的建议简单: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地与水的布局,研究过往大师的杰作,回想记忆中的美景,然后,在选定的地方让记忆标记,把感动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构建之中。为探索这些普遍规律,我们研究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不同气候和不同地方修建的园林杰作;学习其设计手法,记住它们的形象、气味和声音;收集、再造并转换设计材料,按照我们有意义的秩序排列;缩小规模,融入我们现有的场地之中(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这样的地块变得越来越小了)。
一开始我们会考察使一个地方有望成为园林的那些条件:水与地的格局、现有的植物和进一步拓植的可能性、与周边人类居所的相互关系,还有建筑的形式、太阳朝向和风及星星的方向、当地的白昼与季节的周期,以及与已经消亡的时代和遥远的地方之间通过记忆形成的联系。不管我们觉得多么壮丽动人,大自然的某些地方却还不是园林本身;只有通过我们的行动加以塑造并与我们的梦想融为一体,它们才能够成为园林。
我们会继续考虑塑造园林的那些行动:为大地塑性,划定界限,通过墙体、屋顶、道路和纪念碑等与空间产生联系。接下来,我们会介绍几十处人一生都梦想去旅行和朝拜的风景和园林,不仅用来欣赏,同时从中挖掘园林设计的思路。这是本书的关键所在。我们细心挑选每一处风景地(基本都配有大幅轴测投影图),带领大家游览,为大家讲解其历史。考察对园林知识来说重要的模式和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园林,这一点毋庸置
疑。我们的例子无所不包,从古罗马到现代英国,从乾隆的圆明园到沃尔特·迪斯尼的魔幻王国,从喜马拉雅高山上的僧院到博特尼湾海湾的囚禁地……
最后,我们将检阅往昔伟大的园林传统在北美大地的移植和适应,了解这些传统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作为读者参加旁听,发掘其中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暗示和启发;看看过去那些出色的园林格局和思想如何被挪用、再解读,演化为我们自己的园林。艾略特在《神圣的树林》(The SacredWood)中曾说:“不成熟的诗人会模仿,成熟的诗人会偷窃;较差的诗人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毁掉,而诗人会使其变得更好,至少会使其不尽相同。”
《园林是一首诗》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认为,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更是内在的灵魂。而园林,正是这种内外兼修的艺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点景”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园林中的一亭一榭,一花一石,都并非随意放置,而是有着其独特的意图和作用。这些“点景”之物,就像诗中的精妙词句,能够瞬间提升整个园林的意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用非常细致的笔触,描绘了这些“点景”如何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呼应,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激发观者的想象。比如,书中描绘的一处小小的石桥,它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一种心灵的过渡。作者将其与周围的流水、绿树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许多经典的园林小品,它们是如何用极小的篇幅,却能带来无穷的意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园林设计中“少即是多”的智慧,看到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艺术张力。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愿意反复品读的书。每次翻开《园林是一首诗》,都能从中找到新的感悟。我一直觉得,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非常“聪明”的艺术,它懂得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景致,如何在不动声色间,表达深邃的哲理。书中对“框景”手法的精彩阐述,让我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门、窗、洞等建筑元素,将园林中的某一景致“框”出来,就像一幅活动的画卷,让观者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画面,体验不同的意境。这种手法,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引导,更是一种对“发现”的仪式感。它让观者在游园的过程中,充满期待,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设计手法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感受到透过窗棂看到的美景,也能感受到在洞口驻足凝望时的惊喜。这本书让我明白,园林的设计,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设计,更是心灵体验的设计。它教会我如何去“看”园林,如何去“感受”园林,如何将园林中的美,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一种体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是它让我看到了园林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和人文精神。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思想的表达。而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疑承载了深厚的哲学内涵。在《园林是一首诗》中,我读到了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如何体现在园林设计中的,如何通过模仿自然,创造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超越自然的艺术空间。作者对“虚实相生”的解读尤其深刻,它让我明白,园林的美,很多时候并非是眼见的实景,而是通过留白、通过曲折的路径、通过若隐若现的景致,来激发观者的想象,达到“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这种“虚”与“实”的 interplay,是园林艺术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哲学智慧的体现。我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某些园林中,明明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景物,但却能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意境,仿佛能听到来自远古的声音。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正是“虚”的力量,是设计师用极少的笔墨,却勾勒出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此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园林与人的情感之间的联系,如何通过园林的空间布局,来寄托人们的情感,表达人们的志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个体精神世界的延伸。
评分初识《园林是一首诗》,是被这充满诗意的书名所吸引。我本是热爱自然之人,平日里也喜欢寻访一些古朴的园林,感受那份宁静致远的意境。然而,对于园林的了解,我一直停留在“看”的层面,更多是欣赏其表面的美学,比如假山流水、亭台楼阁的错落有致,花草树木的四季变换。拿到这本书,我满怀期待,希望它能带领我进入园林更深邃的灵魂。从封面上,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温润而沉静的气息,仿佛真的能听到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闻到泥土和草木混合的清香。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仅仅在描绘园林的景致,而是将园林比作一首无声的诗,一首用自然意象、人文情怀、匠心独运共同谱写的生命之歌。它让我明白,园林不仅仅是空间的设计,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哲学思想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每当我翻开书页,就仿佛置身于那个绿意盎然、曲径通幽的世界,与古人一同对话,感受他们对天地万物的理解与热爱。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用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园林的美学、文化、历史和哲学融为一体,让我对园林有了全新的认知,也对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园林的读物,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与美的邂逅,让我得以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与超脱。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让我对“诗”与“园林”的关系有了颠覆性的认知。《园林是一首诗》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淌,思想的碰撞。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艺术,都应该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引发人的共鸣。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园林之美,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让我看到了园林背后所蕴含的东方智慧,以及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对美的独特理解。书中对“漏景”的描绘,让我惊叹不已。通过“漏”的手法,在景物之间,形成若隐若现、虚实相生的美感,这种“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技巧,更是对观者想象力的激发。它让园林的空间感被无限放大,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漏”出来的景致,它们如同诗中的留白,引人遐想,让观者在有限的画面中,感受到无限的意境。这本书让我明白,园林的美,并非是直白的呈现,而是一种含蓄的邀请,一种对心灵的呼唤。
评分拿到《园林是一首诗》的时候,我还在思考,什么样的园林才能称得上是“诗”。直到我开始阅读,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意。园林,它不仅仅是建筑和景观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作者在书中,用一种极其诗意和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将园林与诗歌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园林中蕴含的韵律、节奏、意象和情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意境”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一种通过感官体验,引发内心共鸣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是含蓄的,是留白的,是需要观者去体会的。作者通过对园林中光影、声音、气味等元素的细致描写,将这种“意境”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眼前。比如,描写雨后园林的宁静,不仅仅是写“下雨了”,而是通过“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清脆声响,泥土散发出的湿润气息,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清新味道”,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这种对细节的捕捉,让园林不再是冰冷的景物,而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园林,是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人对生命、对自然、对美的深刻思考的。
评分翻阅《园林是一首诗》的过程,简直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与感官的盛宴中穿行。我一直觉得,园林的美,是一种含蓄而内敛的美,它不像宏伟的建筑那样直白地展示力量,而是通过巧妙的布局、微妙的色彩搭配,以及对光影的极致运用,来悄无声息地打动人心。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精髓。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借景”手法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将远处的山水纳入园林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胸怀的体现,一种将天地之大美纳入方寸之间的智慧。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我曾游览过的园林,它们是如何通过一扇窗、一道门,将外部的景致巧妙地引入,与园林内部的景致融为一体,形成虚实相生、意境无穷的画面。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而是用诗意的语言,将那些静态的景物赋予了生命与情感。比如,他对一汪池水的描写,不是简单地说是“水”,而是描述其“如镜面般映照着四周的景物,时而微波荡漾,时而静谧如斯”,这样的描写立刻让那汪水活了起来,仿佛有了自己的呼吸和情绪。再比如,对一棵老树的描绘,也并非只是说“树很高大”,而是通过“饱经风霜的树皮,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枝叶的舒展,又充满了生命的顽强”这样的句子,让读者能感受到树木的生命力与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园林是一首诗》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园林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内敛而富有智慧的文化,它将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都巧妙地融入到艺术之中。园林,正是这种智慧的结晶。书中对“曲折”之美的解读,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空间的布局,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隐喻,一种在迂回曲折中寻找通达的智慧。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园林中那些蜿蜒的小径,那些看似曲折却最终通往惊喜的路径,它们如同人生中的起伏跌宕,却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我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路径中行走,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移动,更是心灵上的放松与沉淀。这种“曲折”之美,是东方哲学中“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的体现,也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与智慧的隐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思考如何在我的生活中,融入更多的“曲折”之美,更多的诗意与智慧。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应该能够带给我惊喜,让我看到我从未留意过的东西,或者让我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感悟。《园林是一首诗》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之前,我以为园林的设计无非就是堆砌山石、种植花草,再建些亭台楼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园林设计的“隐语”,看到了隐藏在每一个细节背后的匠心独运和哲学思考。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移步换景”的阐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变换,而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化处理,是通过路径的设计、视线的引导,让观者在一步一移之间,不断发现新的景致,体验不同的情境。这种设计,使得园林的空间感被无限放大,即使是小小的园林,也能让人感受到深邃与广阔。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设计理念具象化,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精心编排的园林漫游。例如,对“曲径通幽”的描写,我能想象出那条蜿蜒的小路,两旁是茂密的树木,偶尔露出一点窥探的阳光,吸引着人不断向前,最终豁然开朗,发现隐藏在深处的惊喜。这样的描写,本身就像一首小诗,带领着读者的思绪在字里行间翩跹。
评分《园林是一首诗》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诗意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新大门。在此之前,我对园林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形”的层面,是那些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的简单组合。然而,这本书却带领我深入到园林“魂”的层面,让我看到了园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对景”手法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将景物相互呼应,更是一种意境的叠加与升华。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园林中那些巧妙的对景设计,比如,一汪池水映照着远处的山峰,一株古树掩映着近处的亭子,这些“对景”的设计,使得园林中的每一个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力,都与其他景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这种设计,不仅在视觉上带来了美感,更在心灵上引发了深刻的共鸣。它让我意识到,园林的设计,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化处理,是一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具哲学性的眼光去欣赏园林,去感受园林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评分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很适合景观设计师来看。有很多内容是用散文的形式写出来的,不枯燥,很有意思。
评分还没看 喜欢在京东买书 又快又便宜 尤其赶上活动
评分这 本书很好 很喜欢
评分喜欢园林的朋友可以翻阅,有图有内容,不错。
评分本书内容专业详实,印刷精美,值得学习。
评分喜欢这本书的内容
评分这 本书很好 很喜欢
评分喜欢园林的朋友可以翻阅,有图有内容,不错。
评分园林的确是一首诗,关键是能不能静心下来欣赏。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