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城乡中国》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一脉相承。
《城乡中国》是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关于中国城镇化这一焦点问题的鼎力之作。
在《城乡中国》一书中,作者用经济学视角解析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厘清迷雾预见中国城乡发展的大趋势。
他借城乡之分野,把脉中国经济,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城乡中国》用清晰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浅显的实证、趣味的叙述,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本质深入浅出地分享给大众。
陈锡文、文贯中、李培林、李铁等各路专家学者强力推荐!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城乡中国》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
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从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在杜润生先生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
1989年5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1991年秋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起,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为国家发展研究院)任教,并应邀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等院校开设课程。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著作有《改革的逻辑》、《竞争与繁荣》、《货币的教训》、《中国做对了什么》、《病有所医当问谁》、《世事胜棋局》、《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挑灯看剑》、《产权与制度变迁》等。
能以生花妙笔,用血有肉的故事和人物为案例,凭借学贯中西的博学和天生的犀利眼光,用清晰得路人都能理解的逻辑,将风尘仆仆、穿乡走村而来的深入观察,整理为生动的文字的经济学家,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可说是凤毛麟角。本书作者便是其中之一。本书更不同寻常之处是,作者不光是个目光如炬的旁观者,更是历史上值得记载下来的几次土地制度试验的直接参与者。现有土地制度的各种演变,包括从彻底私有到走上强制性集体化,这段历史在实行分田单干30多年后的今天,早已成为陈旧往事,为人忘却。可是,只有看了本书的人们才会知道,不但这一集体化制度的残留仍顽强存在,而且现今的城里人和乡下人,每人的命运都仍时时、处处受到这种制度的拨弄,也是为何至今中国仍在为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而苦恼的制度性原因。
——文贯中 上海财经大学、美国三一学院教授
|“城乡中国”开篇的话| VII
|第一部分|城市的功用|
城市的能耐.003
经济密度甚于人口密度.008
对探查方法的一个交代.013
抑制城市成长的传统原因.018
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023
城市化滞后拖累经济转型.028
重工轻城,由来已久.033
城市偏向导致城市化滞后.038
|第二部分|自由乃城市之基|
录以备考的迁徙自由.045
限制迁徙自由的理由.050
“老大哥”的坏榜样.055
制度安排非同小可.060
城乡分割影响深远.065
经济自由是城市化的根基.070
城市化加速的第一推动.075
政策背后是权利安排.082
抽象的目标很重要.087
用抽象的原则保障具体的自由.092
城市化的权利不平衡.097
|第三部分|地权的演变路向|
土地产权的变化线索.105
“先国有化,再市场化”的由来.110
土地急就章的得与失.116
香港地制另一面.122
民地如何转官地.127
城市土地国有化之谜.132
城市土地国有与全盘土地国有.138
国家权力与国民财产的边界移动.144
城市设立程序与城市边界.149
国家进入居民私产的跳板.154
|第四部分|机制的分叉|
政府主导城镇化呼之欲出.161
征地权是行政主导的利器.166
这又是哪一门“市场竞争”.171
画地为牢的土地资源配置.176
“还权赋能”意义不凡.181
“还权赋能”的由来.186
从放权到还权.191
改革触发的深层风险.196
|第五部分|确权之路|
“确权”何难之有.203
“血战到底”的悬念.209
兰田村的重要一课.214
数目字的城乡差别.220
土地不准流转的由来.225
“土地转包”开了第一个口子.230
厘不清使用权,何来转让权.235
湄潭的贡献(上).240
湄潭的贡献(下).245
告别苏联特色的集体经济.251
拖泥带水新体制.257
|第六部分|寻找突破口|
“政社合一”的长尾巴.265
也谈“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270
政产不分,遗祸无穷.276
确权要到户.281
拖延改革,永无宁日.286
宅基地流转后来居上.293
分宅基地的游戏.298
“房地分离”是奇迹.303
超强的土地需要.308
|第七部分|治标分歧路|
土地用途管制的起源.315
土地用途管制的后果.320
制度成本,兹事体大.325
逼出来的“增减挂钩”.330
挂钩主体是怎样产生的.335
政府主导的增减挂钩.340
郫县的佐证.345
土地收益分配与权利的制度安排.351
|第八部分|“挂钩”三岔口|
走出“半拉子”改革工程的第一步.359
市场版的“挂钩”(上).364
市场版的“挂钩”(下).369
“土地交易所”破土而出.374
土地的市场流转不可阻挡.379
从产权的角度看土地流转.384
国土部怎么成了“供地部”.390
行政之手不高明.396
土地配置,何难之有.402
分权、分责、分利.408
|第九部分|思维的辨析|
辨“土地供求无弹性”.415
辨“给农民权利会损害农民利益”.421
辨“土地涨价要归公”.427
辨“建筑不自由”.433
辨“土地配置靠规划,不靠市场”.440
规划出错催生市场.448
管制不当激活黑市.453
法外行为一分为三.458
“非法”帽子满天飞.463
同地同权的宪法依据.469
农地农房入市,会天下大乱吗.475
农房入市早就发生了.481
收权容易还权难.487
改革要改也要革.493
房转地转,帮衬人转.499
|第十部分|形势比人强|
打开城乡间的市场之门.507
以城带乡“新土改”.512
缘起上海的“三个集中”.518
“地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524
凤凰社区飞凤凰.534
土地入市的路线图.540
转让权的政治经济学.546
“城乡中国”开篇的话
中国很大,不过这个很大的国家,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块是城市,另外一块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很多,不过这十数亿中国人,也可以说仅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这样看,城乡中国、中国城乡,拆开并拢,应该就是一回事。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城乡美国、城乡德国、城乡法国或城乡日本,更可以说城乡巴西、城乡印度和城乡俄罗斯,因为除了少数例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土地人口,差不多一概都是城乡两分天下。“城市国家”(city country)是有的,譬如新加坡,整个国家由城市组成,完全没有乡村,不过那里的城市人,不少还是从周边其他国家的乡村里来的。倒是没有“乡村国家”这回事——整个国家全部由乡村组成,完全没有城市——不但当今没有,似乎很远久之前也从来没有过。《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名著,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时候,中国早有了城市。费老本人受教过的苏州大学和清华大学,都在有名的中国城市里;后来他到伦敦大学深造,更是地处世界大都会。或许是城乡之间深刻的分野,才激发前辈学人认知城乡、认知中国。
这是说,一个国家分为城乡两个世界,是相当普遍的现实。当然,普遍性总是隐藏在一个个的特殊性当中。概而言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所占比例高,城乡之间的差别不那么大,所以人们一般不取城乡角度讨论经济社会问题。像美国和法国,2012皆大选之年,不过好像没有听说哪一党哪一派拿那里的城乡问题说事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经济体,城市部分比例小,城乡之间鸿沟大,这就决定了国家发展的基础、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也不难理解,要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那么离开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
城乡中国本就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社会结构,所以无可避免地带有城市化率低、城乡差距大的特征。可是几十年来中国在战略、体制和政策方面不断的选择与实验,也让今天的中国城乡具有若干鲜明的、不容漠视的特色。其一,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其二,市场改革激发了天量的城乡人口流动,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经济机会的版图分布,也形成着新的社会结构;其三,城市化加速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造就了城乡关系极为夸张的紧张。
并没有把握说,这些现象他国全无,唯我中华独有。但是横看竖看,这样的三个现象交织到一起,把以十亿计数的中国人都网罗其中、欲罢而不能的,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多见的机会。不是吗?2012年的春节,仅铁道部公布的春运人数就达2.21亿人次;算上公路、水路和民航,春节前后40天全国客运量过了30亿人次!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比的:世行有报告说美国每年3 500万人更换居所,也是人口流动的大国。不过,那边是长期搬迁,这厢却是短期探亲,过完了年节还要“打道离府”的。再往上追,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无疑也是个发展中国家,西部大开发、大搬迁青史留名。可是以我2003年在耶鲁法学院图书馆里查看到的资料,当年的美国移民多半就是举家西行,不似我们这里,光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就有好几千万。
让我辈无法别过头去置之不理的,不仅仅是城乡中国悲喜纠结,还因为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尚不容易阐释的逻辑。工业化搞不起来,城镇给不了乡下人更多的机会和容纳空间,好懂;可是国家工业化如火如荼,城市大门却对农村日益紧闭,却实在不好懂。再有,人往高处走的动力学,好懂,所以工业化、城市化伴随大量移民,不断从低收入的乡村地区移向机会与收入较高的城市,也好懂。从这个逻辑出发,城乡的收入差距大,才刺激强劲的进城移民运动,等到更多的农村移民融入城市,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就可以趋近。可是迄今为止,中国的城乡差距激发的似乎只是“进城打工”,他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到城市赚钱,年纪大了还是回家。这岂不是说,城乡收入之差,缩短一段时日之后又要重新拉大?还有那所谓的“土地城市化超过了人口城市化”——从没听说过这个别扭概念的读者,要容我以后细说——岂不是确认,中国城市化的加速意味着人口在空间分布的密度下降?如是,叫城市化,还是叫逆城市化呢?!
最不好懂的,是工业化城市化驱动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居然给城乡中国带来出乎意料的紧张。我读到的相关新闻,十之六七,要件不是一幅地,就是一处房。奇了怪也:房和地不就是“生产要素”吗?平平和和地“配置”不就得了?就算市场上供求双方利益相向,不是还有句老话“买卖不成仁义在”吗?怎么要闹得如此火爆,个别场景居然还要舞枪弄棒的呢?个人不相信那些深不可测的“斗争学说”,而倾向于认为,这里面总是哪个制度和政策环节没有妥帖,才让中国“浩浩荡荡、顺之者昌”的城市化加速,从某个角度看去好像是中了什么诅咒一般可怕。
当然,过于沉重的题材,也不适合拿来连续开专栏。幸好,“城乡中国”不是这样的题目。讲过的,天下人不是城里人就是乡下人,或者像农民工,可算在城乡之间进进出出的流动人——因此估计,对城乡中国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不少。其次,“城乡中国”看来严肃,其实也蛮有意思的。试举一例:你要怎样让一个老外很快明白什么是“小产权”呢?“small property”肯定满拧,“informal rights”又多半误导。也不要以为老中就个个都知道,看新闻,“国土部又要清理小产权房”云云,那标题里有一个概念是混搭出了错的——从来只有“小产权地”,没有“小产权房”。此说何据?看本专栏吧,总有一天我会告诉你。
是的,在城乡中国的大题目之下,妙趣横生的小题目多得很。“城中村”,也许各位略有所闻,不过欲知其详,我们还需要一道前往探查。“村中城”呢?很少听说,怕要实地看了江阴地方号称“天下第一村”里那座300米高的摩天楼,我们才算知其然。还有“城中城”哪,几年来区区在下追踪访问过那么几座,颇有感悟,很乐意与读者分享。“是城似乡”则所在多有,费老当年刻画的“乡土中国”,不但在观念与人际关系方面依旧覆盖着今日的城乡中国,而且直观地看,很多大都会城市的很多空间其实还“相当的农村”,人们见怪不怪就是了。中国的城城乡乡之间,有多少现象值得梳理,又有多少道理值得探究?
所以,早就想写一组城乡中国的系列评论。观察的基础还算厚实。自2007年在“50人论坛”成都研讨会上听到当地城乡统筹的改革经验之后,这些年来对成都的调查访问就没有断过线。不是我一个,而是一群有此同好的同事和同学。我们不但细看城乡成都,还参照调查了重庆、长沙、嘉兴、天津、京郊、镇江、南海与深圳,在横看侧看之间寻寻觅觅,期望增加对城乡中国的认识。一回头时间还过得真快:2008年1月一起在都江堰大观镇茶坪村住在老乡家里的几位同学,留学的留学,工作的工作。对越积越多的调查素材,应该是进一步加工的时候了。本专栏算我开个头,希望逼我们的后起之秀写出更好的著述来。
一如既往,写系列专栏一概不预定计划。2012年元旦刚刚结集成册的《货币的教训》,起于2010年4月20日那篇“口水能决定汇率吗?”原本的写作冲动,就是为自己,也为同学和读者对吵得(一天世界上海话,即一塌糊涂)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理出个头绪来。完全没有计划,就是一篇一篇写,没想到一共写了50篇,其间忙过几个其他题目,还有几次断稿,前后居然持续一年半。再上一个系列是医改评论,开工的时候是冲着所谓新一轮医改方案形成时的辩论而去的,本以为新方案不久可以面世,不料人算不如天算,我写到40篇的时候,那个医改方案还没有出生。要讲的都讲了,停就停吧,说起来也是“止于当止之处”,不违作文之道。倒是2002年写的那个系列《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起笔之前在笔记本电脑上一口气打出十多个关键词,似乎是预备讨论的题目。可是一旦开写,笔下似乎自有展开的逻辑,就不管预想的计划了。有此经验,写系列评论恐怕还是没有计划的好。若问城乡中国会写100篇吗?答案是不知道,听其自然算了。可以让读者放心的是,在下生性愚钝,却还不算蠢笨,同学、编辑和读者略有提点,我就知所适从,懂得就坡下驴的。顺便交代一句,读者来信我不会一一都回,但看还是会看的。骂我的也会看,就是看得飞快些,除非真的骂出了水平。
《城乡中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个旁观者,又像是一个亲历者,用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将中国城乡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读到那些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农民,他们身上承载的不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整个乡村经济的支柱。他们的汗水,流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却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思念。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些在乡村坚守的人们,他们面临着人才流失、产业凋敝的困境,却依然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这片土地的根。书中对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化待遇的描绘,让我深切体会到,所谓的“发展”并非惠及所有人,而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富差距,更是机会上的不均等,是身份上的隐形歧视。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而是试图去呈现这种现实的复杂性,去探究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社会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我不再满足于那些表面的繁荣,而是开始关注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和个体命运。《城乡中国》,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中国社会的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更多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评分读完《城乡中国》,我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田野调查报告,也不是冷冰冰的学术论文,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将中国转型时期城乡之间的巨大张力、深刻变革以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眼前。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俯视,而是带着一种近乎体温的关怀,深入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倾听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声音。我读到那些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年轻人,他们身上承载着父辈的期盼,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却在陌生的城市中遭遇现实的冰冷;我读到那些留守在故土的父母,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支撑起一个家庭,却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消磨着青春。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如同锋利的刀刃,划破了我对“发展”的简单认知,让我开始反思,在这场席卷全国的现代化浪潮中,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那些关于土地的记忆,关于血脉的牵绊,关于身份的认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撕扯下,变得愈发珍贵,也愈发脆弱。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呈现了中国城乡变迁的现实图景,更在于它引发了我对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公平与人性关怀的持续追问。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必须深入理解其最根本的城乡关系,而这种理解,绝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更需要同理心。
评分阅读《城乡中国》,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集体记忆中进行一次沉浸式体验。它不像很多社会学著作那样,用大量的理论和数据来支撑观点,而是更多地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来展现中国城乡发展的复杂图景。我读到那些在城市化浪潮中,传统村落如何渐渐失去生命力,又有哪些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悄然兴起。书中的一些描绘,让我回忆起自己童年在家乡的种种场景,那些熟悉的泥土气息、淳朴的乡音,仿佛就在眼前,又似乎离我越来越远。这种怀旧的情绪,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城乡变迁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更是文化基因的断裂与重塑。书中对城市中产阶级与农民工之间的阶层固化、身份认同焦虑的探讨,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身处同一个时代,却仿佛活在不同的世界,城乡之间的隔阂,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距离,更是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模式的差异。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揭示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着个体的人生轨迹,又如何塑造着整个社会的结构。这本书让我思考,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那些被时代遗忘的角落,更加珍视那些正在消逝的传统,更加努力地去弥合城乡之间的裂痕,让每个人都能在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应有的尊严和归属。
评分《城乡中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老朋友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我自身,也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描绘出城乡之间那条不断拉伸又时常交织的鸿沟。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个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巨变?答案似乎就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在城市高楼大厦的光辉下,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依旧默默奋斗的身影;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告别黄土地,涌入钢筋水泥森林的农民工,他们的汗水浇灌了城市的繁荣,却也模糊了自己的根。更让我心痛的是,书中那些关于留守儿童、关于空巢老人的片段,它们如同细密的雨丝,一点点渗透进我的心房,让我感受到了城乡二元结构下,亲情被无情切割的伤痛。这种伤痛,不是戏剧化的冲突,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却深刻的缺憾。作者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用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剖析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它让我不再用宏观的视角看待“发展”这两个字,而是将目光聚焦到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去感受他们的无奈,去体味他们的希望。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城乡的真实面貌,也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公平和温暖的渴望。
评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城乡中国》给我的感受,那大概是“触及灵魂的震撼”。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解决方案,或者描绘一幅乌托邦式的图景,它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映照,将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所面临的挑战,以一种极其真实、极其贴近人心的姿态呈现在我面前。我读到那些在城市快速扩张中,被挤压生存空间的“边缘人群”,他们的故事,常常让我感到心酸和无奈。那些关于拆迁、关于土地征用、关于身份错位的种种描述,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现代化进程并非总是伴随着幸福和安宁,它也可能意味着失去、意味着挣扎,甚至意味着尊严的挑战。书中对城乡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传统文化如何被冲击、被边缘化,又有哪些新的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正在兴起,这些都构成了一幅充满张力的时代图景。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却又不失深情地,描绘了中国城乡之间那条漫长而艰辛的转型之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就必须理解其城乡之间的动态平衡,理解这种平衡的背后,是无数个个体命运的沉浮,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它让我不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审视“发展”,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谦卑、更加同理的心态,去理解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奋斗。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城乡中国粗看还可以,以后再细看
评分周其仁老师的大作,一定好好拜读一番,然后再写点感想
评分预见中国城乡发展的大趋势的一本书
评分六一八屯书,慢慢看,比较实惠的价格
评分书还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好书!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内容深刻。
评分专业领域的书,朋友推荐的 值得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