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全生命周期全解讀,從項目流程控製與實施規劃,到快速創建三維信息模型,再到便捷的模型應用與數字化移交。
BIM是利用三維信息模型技術,解決工程需求的過程。它被應用到基礎設施行業的全生命周期的過程中,從前期的設計建造到後期的運維管理,以及改造更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很多需求,也需要相應的工作流程去滿足這些需求。本書從BIM的應用流程齣發,從概念流程、建模工具、數據利用等幾個方麵,敘述BIM技術解決工程需求的工作流程。把重點放置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著重敘述瞭一些關健的控製點,同時,從項目實施的角度,讓BIM相關的從業者認識到,我們需要先認識到BIM是工程行業的發展趨勢,再去選擇閤適的解決方案,最後以“人”為關健因素去控製整個項目逇實施。
趙順耐,Bentley公司高級技術經理,具有多年的基礎設施行業從業經驗,涉及水電、地鐵、建築、冶金、核電等多個應用領域。曾先後主持瞭多個BIM項目的實施,幫助用戶建立BIM應用體係、流程及相應的標準,幫助用戶推進BIM的應用。
作為資深的行業技術專傢,他重在將BIM解決方案與用戶的行業需求相結閤,然後通過閤理的項目推動來推進BIM技術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應用。通過企業內部閤理的資源配置和角色定義,建立綜閤的BIM實施體係,緊密結閤用戶的業務流程。
為瞭便於用戶交流,他在2008年建立瞭Bentley中國技術問答社區:AskBIM.com。將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傢,也幫助廣大的BIM從業人員建立瞭一個交流的平颱。在行業雜誌上,發錶瞭多篇論文,齣版瞭“BentleyBIM書係”。
第一篇 BIM概念、流程及項目實施
1 正確理解BIM概念
1.1 Bentley公司介紹
1.2 BIM項目所麵臨的需求和挑戰
1.3 Bentley BIM解決方案
1.3.1 多專業協同工作
1.3.2 集成的工作環境
1.3.3 協同的工作平颱ProjectWise
1.3.4 為運維提供可靠的資産
2 BIM項目流程控製與實施規劃
2.1 Bentley BIM項目實施流程
2.2 BIM項目實施的步驟
2.2.1 實施的基本原則
2.2.2 實施的基本步驟
2.2.3 實施的七個層次
2.2.4 具體內容控製
2.3 醫院BIM項目實施案例介紹
2.3.1 設計過程
2.3.2 建造過程
2.3.3 運維階段
2.3.4 項目協作和管理
3 項目情景規劃及硬件配置建議
3.1 Bentley解決方案係統架構
3.1.1 係統基礎架構
3.1.2 應用需求分類
3.2 計算機係統環境要求
3.2.1 物理服務器設置原則
3.2.2 服務器組件
3.2.3 客戶端組件
3.3 硬件配置選擇及惠普産品推薦
3.3.1 客戶端及打印係統
3.3.2 ProjectWise協同服務器及緩存服務器部署
3.3.3 客戶/業主訪問
3.3.4 遠程訪問
3.4 係統配置案例
3.4.1 係統架構
3.4.2 係統配置選擇
第二篇三維信息模型的創建
4 Bentley BIM解決方案通用建模環境
4.1MicroStation通用建模環境
4.1.1 項目管理的概念
4.1.2 對多種文件、數據的支持
4.1.3 工作單位的設置
4.1.4 三維空間的快速定位
4.1.5 文件參考與協同工作
4.1.6 靈活的視圖控製技術
4.1.7 統一的命令使用模式
4.1.8 圖層的顯示控製
4.1.9 單元的使用
4.1.10 DGN文件結構
4.2基於ProjectWise的協同工作環境
4.2.1 協同工作模式
4.2.2 應用軟件集成
5 AECOsimBD建築係列建模係統
5.1 AECOsimBD概述
5.1.1 AECOsimBD概覽
5.1.2 軟件架構
5.1.3 AECOsimBD工作流程
5.1.4 BIM對象數據結構
5.1.5 文件劃分與參考
5.1.6 統一的定位係統
5.1.7 模型利用與輸齣
5.2 樓層管理器及軸網
5.2.1 項目級定位係統——樓層管理器
5.2.2 軸網的建立及使用
5.3 AECOsimBD功能使用——建築模塊
5.3.1 牆體類對象
5.3.2 門窗類對象
5.3.3 綫腳布置
5.3.4 房間類對象
5.3.5 衛生設施及傢具
5.3.6 闆類對象和屋頂設施
5.3.7 開孔操作
5.3.8 樓梯與欄杆
5.3.9 自定義對象
5.3.10 單元類對象
5.4 AECOsimBD功能使用——結構模塊
5.4.1 結構專業程序架構
5.4.2 結構模塊概述
5.4.3 鋼結構對象
5.4.4 混凝土結構對象
5.4.5 木結構對象
5.4.6 自定義結構對象
5.4.7 結構對象更改
5.4.8 結構對象快速布置
5.4.9 數據交換與輸齣
5.5 AECOsimBD功能使用——建築設備
5.5.1 建築設備模塊概述
5.5.2 管綫係統布置
5.5.3 管綫係統連接與修改
5.5.4 管綫對象具體布置
5.5.5 管綫係統診斷與設置
5.6 AECOsimBD功能使用——建築電氣
5.6.1 電氣模塊架構
5.6.2 電氣模塊工作過程
5.6.3 電氣對象放置
5.6.4 電纜統計
5.6.5 圖紙輸齣
5.6.6 電氣對象庫的定義
5.7 優選項及環境設置
5.8 異型構件的定義及使用
5.9 數據管理與報錶輸齣
5.9.1 DataGroup數據統計
5.9.2 Part工程量統計
5.10 圖紙輸齣過程
5.10.1 圖紙輸齣原理
5.10.2 圖紙輸齣過程
5.10.3 圖紙與模型的集成
5.10.4 圖紙輸齣與工作環境
5.10.5 切圖規則
6 ProStructural加工級結構詳細模型設計
6.1 ProStructural和Bentley結構解決方案
6.1.1 Bentley結構解決方案
6.1.2 Integrated Structural Modeling(ISM)結構數據交換
6.2 ProStructural概述
6.3 ProStructural工作流程
6.3.1 新建項目
6.3.2 定位基準
6.3.3 ProStructural命令模式
6.3.4 ProStructural對象的屬性及分類
6.3.5 對象的更改過程
6.3.6 報錶輸齣流程
6.4 ProStructural鋼結構詳模設計
6.4.1 鋼結構主體創建與更改
6.4.2 結構截麵的擴展和使用
6.4.3 節點對象
6.4.4 焊縫對象
6.4.5 材料報錶及詳圖
6.5 ProStructural混凝土詳模設計
6.5.1 混凝土標準的設定
6.5.2 混凝土主體的布置
6.5.3 混凝土配筋
6.5.4 材料統計與圖紙輸齣
6.6 ProStructural工作環境
6.6.1 ProStructural中的WorkSpace
6.6.2 ProStructural工作空間WorkSpace定義
7 實景建模
7.1 實景建模介紹
7.2 ContextCapture介紹
7.2.1 ContextCapture的特點
7.2.2 ContextCapture版本介紹
7.3 ContextCapture工作流程
7.4 ContextCapture案例
8 其他建模係統
8.1 土木行業BIM平颱——PowerCivil
8.1.1 Bentley土木行業解決方案
8.1.2 PowerCivil概述
8.1.3 PowerCivil工作流程
8.1.4 PowerCivil工作空間
8.1.5 PowerCivil土木單元
8.1.6 PowerCivil與橋梁專業的協同工作
8.2 三維工廠設計模塊——Bentley OpenPlant
8.2.1 OpenPlant PowerPID
8.2.2 OpenPlant Modeler
8.3 電纜敷設與橋架——Bentley Raceway and Cable Management
8.4 電氣儀錶模塊——Bentley Instru & Wiring
第三篇模型利用與數據兼容
9 三維信息模型綜閤與應用
9.1 CONNECT工作模式
9.2 三維模型的組裝與i-Model文件
9.2.1 分布式原則
9.2.2 分應用的組裝原則
9.3 HyperModeling超模型技術
9.4 項目信息瀏覽碰撞檢查及管綫綜閤Navigator
9.4.1 開始使用Navigator
9.4.2 打開文件
9.4.3 手勢和控製
9.4.4 屏幕布局
9.4.5 Navigator的主要功能
10 動態場景使用與輸齣LumenRT
10.1 將工程信息模型導入LumenRT
10.2 匹配場景和模型
10.2.1 對場景地麵進行調整
10.2.2 對場景地麵賦予材質
10.2.3 挖坑操作
10.2.4 放置樹木配景
10.2.5 放置植被
10.2.6 放置人物
10.2.7 根據路徑放置人物
10.3 修改工程模型的材質
10.4 修改環境設置
10.4.1 調整時間
10.4.2 調整北嚮
10.4.3 調整季節到鞦季
10.4.4 降低雲量
10.4.5 雲選項
10.5 完善場景
10.6 項目交流
10.6.1 保存圖片
10.6.2 創建動畫
10.6.3 發布交互式場景 “Live Cubes”
11 數字化移交
11.1 集成化工程項目麵對的挑戰
11.2 數字化交付的目標和範疇
11.3 Bentley數字化交付方案
11.3.1 輸入信息
11.3.2 數據管理
11.3.3 數據應用
後記
在過去的幾年裏,BIM的應用和推進得到瞭長足的發展,特彆是越來越注重過程的協同、數據的利用、標準的統一等一係列核心內容。與此同時,一係列新技術的應用,也使傳統工作模式到BIM工作模式的轉換更加順暢,工具也日趨智能化,更為重要的是,使用者意識發生瞭改變,由開始的拒絕甚至是反感,變成現在的主動接觸、學習、思考。BIM的應用也由過去單純的翻模、碰撞,與二維設計並行,變成現在將三維信息模型變成錶達設計、確認設計、交付設計的手段,而三維信息模型的應用,也由“看”的階段過渡到“用”的階段,這個過程是沉澱的過程,是思考的過程,更是麵嚮需求的過程。對於“BIM”這三個字母的理解,人們也由字麵的翻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轉變為“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這也印證瞭一個簡單隻是“看看”“撞撞”(碰撞檢測,即簡單的BIM應用)的認識,過渡到麵嚮應用、麵嚮問題、麵嚮需求的過程(ing),是一個通過三維信息模型(Model)來解決問題、提高效率的過程。這就使BIM的真正價值得到瞭體現,即通過三維信息模型的方式,模擬錶達真實的工程項目實際過程,反饋真實的問題,找到解決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過程。在軟件使用方麵,我們的認識也應該從“學個BIM軟件”的層次,提高到“如何利用有效的工具,解決麵臨問題”的層次。隻有從這個層次齣發,我們纔會從項目整體的角度,從協同的效率提高、全生命周期的概念來理解問題,我們纔會真正理解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從這個角度講,對軟件功能的理解對於解決需求、解決問題本身都是碎片化的堆砌,我們需要理解問題本身,然後規劃流程,采用相應的軟件,通過相應的協同管理控製,製定標準和流程,監測項目實施的過程,並建立相應的反饋機製。過程閤理,結果也就不會差。在一個閤理流程和標準的控製下,我們學習的相應的軟件功能纔是有用的。否則,即使我們是軟件使用的“高高手”,可能對於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南轅北轍。我們的努力,也隻是在錯誤的道路上前進瞭一步。所以,本書定位在BentleyBIM解決方案的應用流程,講述的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所應用到的軟件工具也不僅僅是AECOsimBuildingDesigner,還有Bentley公司的協同工作平颱ProjectWise,設計校審工具BentleyNavigator,場景展示工具LumenRT,結構詳圖工具ProStructural以及Bentley市政行業解決方案的核心産品PowerCivil。甚至是Bentley的實景建模係統ContextCapture。當然在本書中並不會描述這些工具的所有功能,因為,我們講述的重點是這些軟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價值。對於更加詳細的功能,用戶完全可以通過軟件的幫助文件來獲得。在此,也建議大傢養成看幫助文件(Help)的習慣。按照之前的規劃,BentleyBIM係列叢書會有5本,前麵已經齣版的兩本其實涵蓋瞭之前規劃前三本的功能,這本書也將涵蓋後兩本的內容,這本書完結後,如果有機會,我可能會寫一本MicroStationCONNECT版本應用的書,畢竟它作為一個強大的圖形平颱,太多的優點尚未被人認識到。而且CONNECT並不僅僅是一個升級的版本,而是一種協同度更高的工作模式。為瞭本書所涉及的案例,我需要搭建一個“硬件軟件”的協同工作係統,在這個過程中,惠普公司給瞭我很大的支持,惠普的硬件解決方案的良好錶現也令人驚艷。非常感謝惠普公司張詩潔女士的支持,為BentleyBIM係統的良好錶現提供硬件支持和優化方案,在硬件環境配置環節,我也會將我的感受分享給大傢。
坦白說,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信息海洋的邊緣徘徊,卻始終沒有獲得一艘能夠真正航行的船。書中對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描述,更多地停留在宏觀的願景和抽象的功能介紹上。例如,它會提及 Bentley 在參數化建模、數據管理、可視化分析等方麵的能力,但這些能力的具體體現,如何在實際項目流程中發揮作用,卻鮮有深入的剖析。我希望能看到,例如,在方案設計階段,Bentley 的哪款軟件能夠輔助我進行快速迭代和多方案比選;在施工圖設計階段,如何利用 Bentley 的工具實現精細化建模和信息集成;在施工階段,如何將 BIM 模型轉化為現場指導,進行進度管理和成本控製;以及在運維階段,如何利用 BIM 數據進行設施管理和能耗分析。 然而,書中對於這些具體環節的描述,往往是淺嘗輒止。它可能會說“Bentley 軟件支持施工模擬”,但我卻不知道具體如何設置施工順序,如何導入施工計劃,以及如何生成動畫和報告。當它提到“數據管理平颱”時,我也沒能從中找到如何有效組織項目信息、如何進行版本控製、如何確保數據安全和可追溯性的實用技巧。我更像是看到瞭一個産品目錄的介紹,而不是一個詳盡的操作手冊。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在於給初學者一個對 BIM 解決方案有一個大緻的認識,但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 BIM 基礎,或者急切希望將 BIM 應用到實際項目中的從業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顯得過於理論化,缺乏可操作性。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進入瞭一個高科技實驗室,裏麵擺滿瞭各種先進的設備和儀器,但我卻不知道如何操作它們來完成一項實驗。書中對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介紹,非常全麵且深入,涵蓋瞭其在基礎設施、建築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潛力。例如,它會詳細描述 Bentley 如何通過其強大的建模工具,來創建復雜的地形、橋梁、隧道等三維模型,以及如何利用其數據管理平颱,來整閤和分析海量的項目信息。這些內容無疑是具有價值的,能夠讓讀者對 Bentley 的技術實力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然而,當我想深入瞭解“應用流程”時,這本書卻顯得有些空泛。我期待的是,能夠從書中找到一個清晰的、可操作的 BIM 應用流程圖,並且在每個環節都能看到 Bentley 解決方案的具體應用場景和實施方法。例如,在項目啓動階段,如何利用 Bentley 的工具來定義 BIM 的目標和範圍?在設計階段,如何進行多專業模型的集成和協同工作?在施工階段,如何利用 BIM 技術來進行施工模擬和進度管理?在運維階段,如何利用 BIM 數據來進行資産管理和維護? 這些具體的流程步驟,在這本書中卻顯得不夠具體。它更多的是在強調“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優勢”,而不是“如何將這些優勢轉化為實際的項目應用”。我希望能夠從書中找到一些“如何做”的指導,例如,如何搭建 Bentley 的雲協同平颱,如何設定項目的模型標準,以及如何進行模型的交付和驗收。但這些內容,在這本書中卻非常有限。
評分當我閱讀這本書時,我一直在努力尋找那些能夠直接指導我實踐的“乾貨”。書中確實對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各個方麵做瞭詳盡的介紹,從其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深厚積纍,到其在參數化建模和數據管理方麵的技術優勢,都展現齣瞭 Bentley 在 BIM 領域的實力。它會提及諸如 Bentley iTwin 平颱、ProjectWise 等核心産品,並闡述它們如何在協同工作、信息管理等方麵發揮作用。這無疑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瞭解 Bentley BIM 技術體係的窗口。 但是,對於“應用流程”這個主題,本書的展開方式卻讓我感到有些意外。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夠看到一個項目從概念設計到施工交付,再到運維維護的完整 BIM 應用流程,並且在每個環節都能明確 Bentley 解決方案的具體應用方式和操作步驟。然而,書中更多的是對“技術能力”的介紹,例如 Bentley 的軟件如何支持復雜結構的建模,如何實現數據的集成和分析,以及如何通過雲端實現信息的共享。 我渴望找到的是,例如,在項目前期,如何利用 Bentley 的工具來評估方案的可行性,如何進行初步的成本估測,以及如何製定 BIM 執行計劃。在設計階段,如何利用 Bentley 的平颱來協調多專業的設計工作,如何進行模型審查和問題跟蹤,以及如何生成符閤要求的 BIM 模型。在施工階段,如何利用 Bentley 的技術來進行施工模擬,如何指導現場施工,以及如何進行進度和成本的控製。這些具體的流程環節,在這本書中卻顯得不夠深入。它更像是在描述“Bentley BIM 解決方案可以做什麼”,而不是“如何一步步地使用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來完成一個項目”。
評分我懷著極大的興趣打開瞭這本書,希望能從中找到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脈絡。書中對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介紹,可以說非常詳盡,從其在設計、施工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能力,都有所涉及。它會詳細闡述 Bentley 在參數化建模、數據管理、可視化分析等方麵的技術優勢,以及其如何通過開放的平颱,支持與其他軟件的互操作。這些內容,無疑為讀者構建瞭一個關於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宏觀圖景。 然而,在“應用流程”這個我最為關心的部分,這本書的闡述卻顯得較為抽象。我期待的是,能夠看到一個完整的、循序漸進的 BIM 應用流程,其中包含瞭項目啓動、設計協同、施工模擬、運維管理等各個關鍵階段,並且在每個階段都能明確 Bentley 解決方案的具體應用方式和操作步驟。例如,在項目前期,如何利用 Bentley 的工具進行場地分析和方案推敲?在設計階段,如何利用其平颱進行多專業協同和模型集成?在施工階段,如何利用 BIM 模型進行施工模擬、進度優化和現場管理? 這些具體的操作指導,在這本書中卻顯得尤為稀缺。它更多的是在描繪“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強大能力”,而不是“如何一步步地運用這些能力來解決實際的項目問題”。我希望能夠從書中找到一些“如何做”的建議,例如,如何有效地組織 BIM 團隊,如何製定 BIM 執行計劃,以及如何將 BIM 模型轉化為可執行的工程數據。但這些內容,在這本書中卻著墨不多。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就像是走進瞭一個非常漂亮的展廳,裏麵陳列著各種高科技的設備和模型,但我卻不知道如何啓動它們,更不知道如何將它們組裝成一個能夠真正工作的係統。書中對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介紹,更多地集中在“它有什麼”以及“它為什麼好”這些層麵上,而對於“如何使用”和“在什麼場景下使用”的細節,卻著墨不多。例如,它會介紹 Bentley 的建模軟件在復雜幾何體處理上的優勢,但對於如何在實際項目中,根據項目類型(例如建築、橋梁、道路)選擇最閤適的建模工具,如何設定建模精度和 LOD(Level of Detail),以及如何進行模型的有效管理和發布,這些關鍵的應用環節,書中並沒有提供深入的指導。 我尤其希望從書中找到關於“流程”的具象化描述。例如,在項目啓動階段,如何進行 BIM 目標和範圍的定義?如何製定 BIM 執行計劃?在設計階段,如何進行多專業協同和信息集成?在施工階段,如何將 BIM 應用於進度模擬、成本估算和現場管理?在運維階段,如何利用 BIM 進行資産管理和設備維護?這些都是一個完整的“應用流程”應該包含的核心內容。然而,書中對這些環節的描述,往往是泛泛而談,缺乏具體的案例支撐和操作步驟。我感覺自己像是學習瞭一堆概念,卻不知道如何將這些概念轉化為實際的工作方法。 我期待的是,能夠從書中看到一些具體的“如何做”的指南,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應該這樣做”的層麵。例如,當書中提到“模型審查”時,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製定模型審查標準,如何使用特定的工具進行碰撞檢測和信息核查,以及如何有效地溝通和解決發現的問題。但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卻顯得十分薄弱。
評分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份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産品手冊”或者“技術介紹”,而非一份詳細的“應用流程指南”。書中對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各個功能模塊、技術特點做瞭非常深入的闡述,例如,它會詳細介紹 Bentley 在 3D 建模、數據管理、協同工作、分析仿真等方麵的能力,並可能列舉一些成功案例來證明其技術的先進性。這些內容無疑能夠幫助讀者對 Bentley 的 BIM 解決方案有一個全麵的認識,瞭解其技術優勢所在。 然而,對於“應用流程”這個核心概念,這本書的展開方式卻讓我感到有些遺憾。我期望的是,能夠從書中找到一個清晰的、可操作的 BIM 應用流程,從項目啓動到設計、施工、運維等各個階段,都能清晰地闡述 Bentley 解決方案是如何被應用的,需要遵循哪些步驟,以及如何利用其工具來完成具體的工作。例如,在項目設計階段,如何利用 Bentley 的軟件進行多專業協同和模型集成?在施工階段,如何利用 BIM 模型來進行施工模擬和進度管理?在運維階段,如何利用 BIM 數據來進行資産管理和設施維護? 這些具體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流程描述,在這本書中卻顯得不夠詳盡。它更多地是在強調“Bentley BIM 解決方案可以做什麼”,而不是“如何具體地使用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來完成一個項目”。我希望能夠從書中找到一些“如何做”的建議,例如,如何設定項目的 BIM 標準,如何進行模型審查和問題跟蹤,以及如何將 BIM 模型用於現場施工的指導。但這些內容,在這本書中卻著墨不多。
評分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在闡述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理論框架”方麵,確實展現齣瞭一定的係統性。它從 BIM 的定義齣發,逐步引申到 Bentley 如何構建其生態係統,以及該生態係統如何應對行業挑戰。書中會提及諸如 IFC、Revit 等行業標準和競爭對手的産品,並試圖說明 Bentley 的解決方案在哪些方麵更具優勢,例如其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深厚積纍,以及其在開放性方麵的努力。我理解作者可能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構建一個全麵的認知體係,讓讀者瞭解 Bentley 在 BIM 領域的技術定位和戰略布局。 然而,這種理論化的闡述,在我看來,並沒有真正觸及“應用流程”的核心。它更像是對 Bentley 産品綫和技術理念的一次概覽,而非一份指導讀者如何在實際項目中一步步落地 BIM 應用的“操作說明書”。例如,書中可能會提到 Bentley 的雲平颱如何支持協同工作,但對於如何具體搭建這樣的雲環境,如何設定用戶權限,如何管理項目數據,如何實現跨部門、跨公司的無縫協作,書中並沒有提供任何實操性的建議。我期待的,是能夠從書中找到解決實際痛點的方案,例如,如何在模型交付時確保所有必要的信息都被包含在內,如何有效地進行模型審查和問題跟蹤,如何在施工現場利用 BIM 進行有效的質量控製。 這些具體的、具有操作性的步驟,在這本書中卻顯得尤為稀缺。我甚至覺得,書中反復強調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建造”,雖然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卻缺乏將這些宏圖轉化為具體行動指南的橋梁。它更多地是在描繪一個美好的未來,而忽略瞭如何一步步抵達那個未來所需要的具體路徑。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在我手中,更像是一本“關於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介紹性讀物”,而非一本“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應用流程指南”。它花費瞭大量篇幅去闡述 Bentley 的技術理念、産品優勢,以及 BIM 在行業中的重要性。例如,書中可能會詳細介紹 Bentley 的平颱如何支持基礎設施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如何實現復雜地形和結構的精細化建模,以及如何通過其雲服務實現全球範圍內的協同工作。這些內容無疑是翔實和具有信息量的,能夠幫助讀者對 Bentley 的 BIM 解決方案有一個全麵的瞭解。 然而,在我最渴望獲得“應用流程”指導的部分,這本書卻顯得相對薄弱。我希望看到的是,例如,一個典型的 BIM 項目從啓動到交付的各個階段,Bentley 的解決方案是如何被應用的。具體到每一個階段,需要哪些關鍵的步驟,需要完成哪些具體的工作,需要哪些工具和技術支撐,以及如何有效地組織團隊來完成這些工作。例如,在項目啓動階段,如何進行 BIM 目標的定義、BIM 標準的製定、以及 BIM 執行計劃的編製?在設計階段,如何進行多專業模型的集成、碰撞檢測、以及設計信息的傳遞?在施工階段,如何利用 BIM 進行施工模擬、進度管理、以及成本控製? 這些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流程描述,在這本書中卻顯得尤為稀缺。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學習“什麼是 BIM”,而不是“如何做 BIM”。它更適閤作為對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初學者的一個概覽,但對於那些希望將 BIM 應用於實際項目,並尋求具體操作指南的從業者來說,這本書可能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書名看起來非常具有引導性,似乎能為讀者揭示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脈絡,但我抱著極大的期待翻開它,卻發現它更像是一本概念的集閤,而非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書中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闡述 BIM 的基本理念,例如它的多專業協同優勢,如何提升信息傳遞的效率,以及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重要性。這些內容我早就通過各種行業報告、技術白皮書以及一些入門級的 BIM 教程有所瞭解。例如,它反復強調 BIM 如何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設計、施工、運維等階段數據的無縫對接,這固然是 BIM 的核心價值,但對於一本號稱“應用流程”的書籍來說,我期待的並非是對這些概念的重復解釋,而是具體的步驟、關鍵節點、不同場景下的應對策略。 舉個例子,當我讀到關於“模型集成”的章節時,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設置項目共享模型、如何進行模型碰撞檢測、如何處理不同專業模型之間的兼容性問題,甚至是如何根據項目需求選擇閤適的模型審查工具和方法。但書中隻是泛泛地提到瞭“模型集成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多專業團隊的密切配閤”。這種描述,對於一個希望瞭解實際操作流程的讀者來說,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我甚至找不到關於如何組織項目信息、如何定義模型交付標準、如何在不同軟件平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的具體指導。整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篇高屋 دب دب 的學術論文,討論的是“為什麼 BIM 很好”,而不是“如何具體地做 BIM”。
評分當我翻閱這本書時,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知道很多,但不知道怎麼用”的睏惑。書中對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的各個模塊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從建模到數據管理,再到協同平颱,都好像是一幅幅精美的藍圖。然而,這些藍圖如何與我們日常的工程實踐相結閤,如何真正地指導我們完成一個項目,書中卻沒有提供清晰的指引。例如,它會強調 Bentley 在參數化設計方麵的強大功能,以及如何實現設計意圖的精確錶達。但對於如何在實際項目中,選擇閤適的參數化策略,如何構建高效的參數化模型,以及如何將參數化設計的結果有效地傳遞給下遊的施工和運維階段,書中並沒有給齣具體的指導。 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夠循序漸進地學習如何應用 Bentley BIM 解決方案。例如,在項目前期,我應該如何規劃 BIM 的應用範圍和目標?在設計階段,我應該如何組織團隊,如何進行多專業協同,如何有效地進行模型整閤和信息交流?在施工階段,我應該如何利用 BIM 模型進行施工模擬、進度控製和現場管理?在運維階段,我應該如何利用 BIM 數據進行資産管理和設施維護?這些都是一個完整“應用流程”的關鍵環節。但這本書對這些環節的描述,卻顯得過於抽象和概念化,缺乏實際操作層麵的指導。 它更像是在介紹一個“理想狀態”下的 BIM 應用,而沒有充分考慮到現實項目中的各種挑戰和製約因素。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如何剋服睏難”、“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 BIM 應用”的經驗和方法,但這些內容在這本書中卻非常稀少。
評分這本書開頭理論講的有點多後麵的實際操作部分如果配光盤的話會更好
評分真心不錯,有助於學習
評分非常不錯。
評分日常好評
評分太棒瞭,一定安好好的吸收一下這本書
評分好
評分還不錯,要花時間看
評分東西不錯,很有幫助,很好的輔助
評分太棒瞭,一定安好好的吸收一下這本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