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叢書研究我國如何走齣産業發展的結構性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並成為高收入發達國傢的新理論、新戰略與新政策,探索中國未來新型産業體係與新型産業結構構建以及新體係、新模式、新動能等方麵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形成重大的理論成果與政策創新成果,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型産業體係構建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是“中國産業新體係、新模式、新動能研究”叢書策劃的基本構想。這也將是復旦大學産業經濟學科創一流學科的標誌性成果。本研究係列將形成六本著作,具體包括:
·《中國新型産業體係構建與發展研究》
·《産業創新和新興産業發展的理論與策略》
·《新型産業體係的微觀基礎:新企業、新管理模式研究》
·《“工業4.0”與我國智能製造業發展戰略研究》
·《新一代平颱與平颱經濟發展研究》
·《大國産業論》
中國新型産業體係應該是麵嚮未來的,帶有中國社會製度文化、自然資源稟賦、人力資源、消費需求傾嚮、技術發展路徑、生態環境等特色的,基於新的比較優勢基礎的,可持續科學發展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係,其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自我發展、信息技術復閤、價值鏈優化、內外嚮結閤、開放先進等特徵。主要研究內容如下:(1)對中國産業體係的現狀進行多方麵的實證分析。(2)通過國際比較研究,分析歐美發達國傢自2008年開始的“再工業化”和“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及對未來産業體係的構建設想與政策導嚮,希望勾勒齣未來新型産業體係的輪廓。(3)新型産業體係理論構建研究。(4)新型産業體係中關鍵産業發展與宏觀對策研究,包括我國未來新型産業體係中的核心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新模式研究、未來先進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閤發展模式研究、我國未來流通産業發展的戰略研究,以及我國從現行産業體係轉型升級為新型産業體係的主要對策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新型産業體係構建與發展研究》是由復旦大學芮明傑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現代産業體係發展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批準號11&ZDl42;)終期報告內容構成。四年多來,在課題主持人芮明傑教授的努力推動下,在“上海産業結構調整”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谘詢研究基地芮明傑工作室研究人員的配閤下,課題組成員先後齣訪英國、美國、巴西、日本、新加坡等國傢,深入調研發達國傢與“金磚國傢”以及中國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湖南、貴州、青海等省市的産業發展現狀和産業體係演化方嚮,取得許多一手資料,為實證研究的展開奠定瞭紮實基礎。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在芮明傑教授的主持下反復深入研討,多次召開專傢研討會,認真思考,大膽進行理論創新;與此同時,課題組還在芮明傑教授的主持下完成瞭國傢科技部、國傢商務部、國傢教育部等委托的多項中國産業發展方麵的研究課題,取得瞭重要的成果,既為國傢産業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也為本課題的順利完成奠定瞭基礎。
作者簡介
芮明傑,經濟學博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復旦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委員,管理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復旦大學國傢重點學科産業經濟學科帶頭人,復旦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復旦大學産業經濟學係主任等職務,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纔,國傢管理學著作一等奬獲得者;兼任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首席專傢、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谘詢研究基地芮明傑工作室領軍人物、《中國工業經濟》理事會副理事長、多傢學術刊物編輯委員會委員等職。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1.1 本課題研究對象與範圍
1.2 本課題研究的目標與思路
第二章 産業體係演化發展的相關文獻分析
2.1 全球産業分工變遷與産業體係動態演化的代錶性觀點
2.2 中國現代産業體係發展演化研究的代錶性觀點
2.3 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産業體係發展的主要影響及作用機製
2.4 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産業體係發展的影響
第三章 中國經濟與産業發展總體判斷
3.1 宏觀經濟與産業發展總體態勢
3.2 傳統産業發展狀況與趨勢
3.3 新興産業發展狀況與趨勢
第四章 中國産業體係與結構的問題及原因
4.1 中國産業體係與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4.2 第一産業內部結構的問題
4.3 第二産業內部結構的問題
4.4 第三産業內部結構的問題
4.5 中國現行産業體係的結構問題成因
第五章 中國現行産業體係的供需銜接:流通産業分析
5.1 中國流通産業發展現狀分析
5.2 中國流通産業與發達國傢流通産業的比較分析
5.3 中國流通産業現存問題的原因分析
5.4 新常態條件下中國流通産業發展麵臨的挑戰
第六章 中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現狀與創新效率實證分析
6.1 高新技術産業界定
6.2 高新技術産業特點
6.3 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現狀
6.4 高新技術産業創新效率分析:基於麵闆數據SFA方法
6.5 分析結論
第七章 中國現行産業體係的區域分析:以長三角為例
7.1 長三角經濟社會總體態勢
7.2 上海産業體係與結構的現狀、問題及原因
7.3 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現狀
7.4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現狀
7.5 小結
第八章 “再工業化”的本質及中國的應對
8.1 “去工業化”的負麵性
8.2 美國“再工業化”的戰略思想
8.3 中國對“再工業化”的應對之策
第九章 第三次工業革命展示的産業變革趨勢
9.1 第三次工業革命來瞭嗎?
9.2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兩條途徑
9.3 可能的三大革命方嚮
第十章 “工業4.0”與生産服務智能互聯係統
10.1 “工業4.0”的本質
10.2 生産服務智能互聯係統的定義
10.3 生産服務智能互聯係統的層次、本質與發展路徑
10.4 生産服務智能互聯係統的發展現狀:德國與美國的經驗
10.5 生産服務智能互聯係統的發展戰略
第十一章 影響中國産業體係動態演化的中長期要素
11.1 影響産業體係的消費需求分析
11.2 影響産業體係的技術進步與産業化創新
11.3 産業體係約束性外生因素分析
第十二章 現代産業體係的動態演化模型:分工演進與價值網絡重構
12.1 問題提齣: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傢構建現代産業體係麵臨的阻礙
12.2 “瀑布效應”的成因:一個價值網絡的分工模型解釋
12.3 依托新比較優勢實現産品分工,構建自主發展型價值網絡
第十三章 中國未來新型産業體係構建研究
13.1 新工業革命時代構建中國新型産業體係的挑戰
13.2 中國未來新型産業體係構建的目標模式
13.3 建立中國新型産業體係的戰略路徑
13.4 中國産業體係轉型升級的路徑與重點
第十四章 中國戰略性新興産業實現跨越發展的新模式
14.1 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特性
14.2 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模式選擇
14.3 中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新思路
第十五章 現代生産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閤發展
15.1 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分工互動
15.2 生産性服務業發展與工業化進程
15.3 現代生産性服務業推動先進製造業成長的模式與路徑
第十六章 中國流通産業在未來産業體係中發展的戰略
16.1 中國流通産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16.2 中國現代流通業發展的戰略思路
16.3 中國現代流通業發展的産業升級
16.4 培育現代流通的市場主體——“鏈主”企業
16.5 推進中國流通業嚮現代流通業演化的戰略路徑
第十七章 中國産業體係轉型升級的新戰略對策
17.1 産業體係轉型升級的政府角色定位
17.2 供給側改革推動産業體係轉型升級
17.3 “互聯網+”助力産業體係轉型升級
17.4 企業發展實現産業體係轉型升級的對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在全球資源價格上升、人民幣升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信息化、技術進步快速和勞動力成本加大等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與産業體係麵臨嚴重挑戰,低端産業産能嚴重過剩,高端産業嚴重不足,中國産業結構迫切需要轉型調整。另一方麵,新技術革命正在全球發生。按照德國人對“工業4.0”的說法,人類社會即將麵對的恰恰是以信息物聯係統為代錶的新技術、新工業革命。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已經處於新的發展時期。新的發展時期要求我們重新思考過去30多年的發展,深刻規劃未來如何科學發展。研究構建符閤中國長遠利益的新型産業體係及其科學發展模式和相應的政策支持體係,是奠定中國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科學發展的關鍵之一,也是謀求中國經濟在未來可以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意義十分重大。
一、本書寫作齣版的緣由
本書內容由芮明傑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現代産業體係發展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批準號11&ZDl42;)終期報告構成。4年多來,該課題研究在課題主持人芮明傑教授的努力推動下,課題組成員先後齣訪英國、美國、巴西、新加坡,調研發達國傢與金磚國傢的産業發展現狀和産業體係演化方嚮;先後在北京、南京、湖南等國內省、市進行調研,特彆是對上海産業體係的未來進行研究分析,取得許多一手資料,收獲很大,為完成課題、獲得優秀成果奠定瞭良好的基礎。
在課題研究與寫作過程中,課題組積極努力地先後召開瞭5次學術討論會、3次專傢圓桌座談討論會,還在主流媒體上發錶文章10餘篇,取得瞭廣泛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在課題組同仁的閤作下,用瞭4年多的時間,歸納瞭一係列中期與最終研究成果,形成最終報告一份(25萬字);發錶國際SSCI論文2篇、國內頂級刊物3篇、CSS(:I高等級論文17篇;發錶研究報告4篇以及成果專報6篇;齣版著作一部。其中,有的重要成果已經被政府采納,成果完成超過原來計劃預期,為中國的現代産業體係發展作齣瞭積極的貢獻,順利完成瞭本課題的研究任務。
在課題研究與寫作的4年多時間裏,課題主持人敏銳地抓住3個重要的研究命題:①再工業化與中國現代産業體係問題;②第三次工業革命與中國産業體係和産業發展問題;③工業“4.0”與中國産業體係轉型發展的問題。課題主持人針對這幾大問題,在國內率先開展研究,並取得瞭令人矚目的重要研究成果,具體如下:
(一)在社會重大影響方麵
(1)由芮明傑撰寫的論文《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叩門,中國怎麼辦?》發錶於《當代財經》2012年第8期;2012年6月,此論文以成果專報的形式報送上海市政府及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下簡稱“上海市哲社規劃辦”),得到韓正市長的批示。
(2)2012年7月,芮明傑撰寫的文章《美國“再工業化”對我國的影響與啓示》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下簡稱“全國社科規劃辦”)《成果要報》第52期發錶;《歐美“再工業化”對我國的挑戰與啓示》在《中國社會科學報》專刊《國傢社會科學基金》2013年3月6日B07版發錶。
(3)2012年9月11日,芮明傑在上海市委常委學習會上作瞭題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實質與啓示》的報告。其文章《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實質與啓示》於2012年9月11日發錶於《文匯報》副刊《文匯學人》,隨後在全國社科規劃辦的《社科文庫理論》及《新華文摘》2012年第22期全文轉載。這些成果還被全國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並轉載,引起瞭巨大的社會反響。
(4)2014年,芮明傑先後在《文匯報》、《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等媒體上發錶《“工業4.0”與CPS的戰略、路徑與本質》、《“工業4.0”:新一代智能化生産方式》、《“工業4.0”與CPS戰略、路徑下的上海準備》等文章。這些文章作為國內最早研究“工業4.0”與中國産業體係轉型的成果,引起瞭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二)在理論創新方麵
本書反映的課題研究成果除最終報告、子報告外,總計還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錶瞭近20篇學術論文。
【暫定書名】:全球供應鏈韌性與重塑:數字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新範式 作者: 經濟與管理研究院 課題組 齣版社: 經濟科學齣版社 ISBN: 978-7-5248-0867-X --- 內容簡介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全球經濟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地緣政治的復雜化、極端氣候事件的常態化以及信息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重塑著傳統的全球生産與流通格局。本書《全球供應鏈韌性與重塑:數字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新範式》正是在此背景下,聚焦於構建適應未來不確定性的、更具彈性、效率與環境友好型的新一代全球供應鏈體係。 本書並非對單一國傢或特定産業部門的深入剖析,而是以全球視野、係統論的視角,對支撐現代商業運作的復雜網絡——全球供應鏈——進行一次徹底的診斷、評估與前瞻性構建研究。我們旨在跳脫齣以往僅關注“成本優化”和“即時庫存”(Just-in-Time, JIT)的傳統範式,轉嚮探索如何通過技術賦能、戰略協同和可持續原則,實現供應鏈的“韌性”(Resilience)、“敏捷性”(Agility)和“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三位一體的平衡發展。 全書分為四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旨在為政策製定者、企業高管及供應鏈專業人士提供一套係統的理論框架和可操作的實踐路徑。 --- 第一部分:全球供應鏈的範式轉移與韌性挑戰 本部分首先對當前全球供應鏈麵臨的宏觀環境進行瞭深入剖析。我們認為,過去三十年的“效率至上”模型,在麵對新冠疫情、貿易摩擦加劇、關鍵資源瓶頸等“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時,錶現齣瞭顯著的脆弱性。 核心議題包括: 1. 地緣經濟碎片化對區域化布局的影響: 分析“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策略對現有跨國生産網絡的重塑效應,探討供應鏈區域集聚與分散的動態平衡。 2. 多重衝擊下的係統性風險評估: 引入先進的復雜網絡理論模型,量化識彆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Choke Points)及其潛在的級聯失效風險,特彆是針對半導體、稀土、醫療物資等戰略物資的脆弱性。 3. “韌性”的內涵界定與度量: 區彆於傳統的抗壓能力,本書將韌性定義為“快速吸收衝擊、適應變化並恢復核心功能的綜閤能力”。我們提齣瞭一套包含彈性指標、恢復時間係數和冗餘適應性分數的綜閤評估體係。 --- 第二部分:數字化驅動的供應鏈重塑:數據、智能與協同 本部分是全書的技術核心,重點闡述瞭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何成為構建未來供應鏈韌性的基石。我們強調,供應鏈的智能化轉型不再是可選項,而是生存的必然要求。 關鍵技術應用與機製分析: 1.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與預測性規劃: 詳細探討如何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端到端的供應鏈實時映射模型,實現跨地域、跨企業的“影子運營”。這使得企業能夠在物理世界發生危機之前,通過模擬測試,預先部署應對策略,如庫存重新分配、備用運輸路徑激活等。 2. 區塊鏈技術在信任與透明度構建中的作用: 聚焦於區塊鏈在提升供應鏈溯源能力(Provenance)和自動化履約(Smart Contracts)方麵的應用,尤其是在追溯原材料的來源閤規性、確保産品真實性以及簡化跨境結算流程中的潛力。 3. 物聯網(IoT)與邊緣計算在實時可見性中的集成: 研究如何通過低延遲的邊緣計算網絡,實時采集和分析分布在倉庫、卡車和生産綫上的海量數據,將“滯後信息”轉變為“即時洞察”,從而實現更精細化的需求預測和動態調度。 --- 第三部分:可持續性:從閤規到價值創造的新引擎 可持續發展已從企業的社會責任義務,轉變為影響供應鏈選擇、融資成本和消費者偏好的核心競爭力。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如何將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標準深度嵌入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 重點研究方嚮: 1. 循環經濟與逆嚮物流的係統集成: 論述如何設計産品以實現更高比例的迴收和再利用,以及如何構建高效、低成本的逆嚮物流網絡。研究重點在於,如何將廢棄物視為二次資源,並將其無縫地整閤到新的生産循環中,從而減少對初級資源的依賴。 2. 碳足跡核算與綠色采購戰略: 建立一套跨國、跨行業的供應鏈碳排放核算標準,並分析企業應如何利用這一數據,優化其供應商的選擇,優先選擇低碳足跡的生産商和物流服務商。探討“碳邊境調節機製”對全球采購策略的長期影響。 3. 社會責任與勞工標準的可視化: 研究利用技術手段(如衛星圖像分析、第三方審計平颱)提升社會責任審計的客觀性和透明度,確保全球外包網絡中的勞工權益得到保障,避免因道德風險導緻的聲譽危機。 ---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供應鏈治理與協作生態 構建高韌性、可持續的全球供應鏈,僅靠企業內部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新型的治理結構和跨主體間的深度協作。 治理與協作模式創新: 1. 公私夥伴關係(PPP)在關鍵基礎設施中的作用: 分析政府、行業協會與私營企業如何共同投資和管理港口、數字網絡和戰略儲備,以確保關鍵供應鏈的穩定運行。 2. 跨企業數據共享的信任機製: 探討在保護商業機密的前提下,建立安全、可信賴的數據共享平颱,使得競爭者之間也能在風險預警和需求預測方麵進行有限的、互利的基礎設施協同。 3. 供應鏈金融的創新與普惠性: 研究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將供應鏈韌性指標納入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定價模型中,從而更好地支持處於供應鏈中下遊的中小企業,增強整個生態係統的抗風險能力。 --- 本書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跨學科的整閤性:它不僅吸收瞭運籌學、工業工程的前沿成果,更深度融閤瞭經濟地理學、信息科學和可持續金融學的最新見解。行文風格嚴謹而不失洞察力,數據支撐充分,理論框架清晰,力求超越傳統的描述性分析,為讀者提供一套麵嚮未來二十年全球經濟格局的係統性戰略藍圖。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指導企業和國傢製定下一代全球經濟安全與發展戰略的實用參考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