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期《中国国家地理》
——《吉林专辑》下辑内容简介
“你所不知道的吉林”
板块开篇:吉林—— “陌生”与“意外”的东北省份
吉林竟有古城411处!它们是嵌在大地上的东北文明史诗
“闯关东”、“开发北大荒”等事件的深入人心,让很多人误以为包括吉林在内的东北大地,在清朝以前是荒芜之地,缺少历史文化的熏陶。背后,是众多人忽视的事实:吉林地区几乎跟中原地区同时进入青铜时代,战国时期更是拥有燕国的城池。从先秦、汉唐到辽金、明清,吉林不仅经济文化不输中原,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全盘走势。目前,吉林已查明有411处古城——这是东北文明留在大地上的直接见证!它们虽沉默不语,却如史诗般壮阔。
山地苔原带——长白之颠有北极的飞地
除了火山和天池,长白山还有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那就是山地苔原。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距离北冰洋遥远的吉林省能够拥有这类极地风光,实属珍稀。每逢7月,长白山的山地苔原开满大而鲜艳的花朵,人们为花海的绚丽赞叹不已,然而很少有谁了解,这片空中花园竟与北极植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次披露:近代外国探险家长白山考察记
虽然早在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王朝就组织了长白山考察,但直到1886年,英国人荣赫鹏和詹姆斯才开始了长白山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考察,他们不仅是登顶长白山主峰的西方人,还测定了长白山的海拔高度,并首次绘制了有精确经纬度的地图。随后,更多西方人纷至沓来。不过这些考察历史一直很少被国内媒体报道,本文作者房建昌通过特殊渠道,研究了当年西方探险家的原始考察报告,首次为我们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吉林火山:窗外异样的风景
吉林省独占长白山主副二峰(白云峰和望天鹅峰),已然拔得了国内火山遗迹精彩度的头筹。然而不只如此,吉林省还拥有以量取胜和以奇取胜的火山遗迹群。更加令人回味的是,吉林省的火山景观,从奇幻的到平庸的,全部展现在了公路边、田间和地头——在吉林,举目皆是火山。吉林火山给人带来的发现之惊喜,是从飞机舷窗上开始的。
长白山的矿泉水,能成为中国的“依云”水吗?
中国的长白山被誉为与欧洲阿尔卑斯山、俄罗斯高加索山并驾齐驱的世界级水源地,那么,长白山的水与比别处的水相比到底有何差异呢?我国能在长白山创造出世界级的天然矿泉水品牌吗?
山珍:长白山美味的馈赠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没有哪个词比“山珍”更能代表的食材。不同时期的山珍有不同的含义,而在今天,山珍多指山中可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源。长白山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广袤的森林中遍布着各种山珍,有许多是人们见所未见的特有品种。长白山山珍主要是指什么,有着什么样的采摘学问,它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图们江流域”
板块开篇:图们江流域,沉重的历史与新希望
图们江上的三段故事
从源头到入海口,从历史到今天,500多公里长的图们江悠悠流淌,围绕这条江发生过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因为承载得太多太多,在有限的篇幅里我们很难展示图们江的全部,作者赵春江就放弃了从大处落笔、勾画它宏大全景的想法,转而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图们江源头、中游重要支流海兰江、入海口三个小区段上的、与图们江息息相关的一些普通人的故事。珲春:吉林蓝海梦的希望
在吉林省西部,有一座与俄、朝两国交界的边城——珲春。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此交融,给这里带来了如同缩小版香港一样的繁荣。而珲春更大的优势则在于,借助图们江这里可以成为吉林进入日本海的突破口!借港出海、陆海联运、跨国高铁……珲春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寻求进入蓝海之路,一旦这个东北亚大陆通往海洋的核心窗口被彻底打开,吉林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吉林东北角:野生东北虎豹全伙在此!
虎、豹这两种大型猫科动物在我国境内曾经分布广泛,并在历史上留下诸多故事。时至今日,我国野生虎、豹的栖息地已寥寥无几,吉林省东北部山地更成为东北虎、东北豹在中国仅存的家园。根据新的调查研究,吉林与俄罗斯交界的地带游荡着至少27只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它们是我国东部地区虎豹种群复兴的希望。
“鸭绿江流域”
板块开篇:鸭绿江流域:热闹的深山秘境
鸭绿江:比“界江”丰富的世界
鸭绿江中上游流域也许是吉林省地势险峻的部位,共有20多道“沟”自长白山南坡冲下,汇成鸭绿江上游的湍流。“深山老林”所贮存的生物量给鸭绿江沿岸人民提供了生存给养,文明即发端于此。由于直通海路,鸭绿江自古便是朝野双向流通的孔道;又由于地形崎岖,鸭绿江畔留下了一个个语言和文化“孤岛”。鸭绿江不仅仅是 “中朝界江”,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全球不过3000只!中华秋沙鸭——春季约定长白山
这是一种尖嘴的、会上树的鸭子,全球仅存3000只左右。每年春季,至少200对中华秋沙鸭迁徙至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松花江和鸭绿江上游的森林和溪流是它们重要的繁殖地。本文作者朴正吉与摄影师朴龙国共同研究、守护中华秋沙鸭40余年,他们期盼这种全球濒危鸟类的种群数量能够重现繁盛。
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4月号,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上,给我带来了非常及时的思考。其中一篇关于某地生态恢复的报道,讲述了当地政府和社区如何携手,将一片曾经被过度开发而破坏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我被那些为了保护濒危物种所付出的努力所感动,也被那些充满智慧的生态修复技术所吸引。文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从荒漠到绿洲,从污染到清澈的转变过程,这种前后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人类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环境的,我们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杂志在探讨问题时,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困境,而是着重于展现解决方案和实践案例,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激发了我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这种将科学性、人文关怀和行动指南融为一体的报道,正是《中国国家地理》一直以来所擅长的。
评分翻开2017年4月号的《中国国家地理》,我立刻被一组关于极端气候下的生命力的照片所吸引。那是在极寒之地,或是酷暑沙漠中,顽强生存的动植物,它们的形态和生存策略,简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到了生命在最严酷环境下绽放出的绚丽,无论是冰雪中探出头的花朵,还是沙漠里坚韧生长的灌木,都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随文的科学解读,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理和进化机制,让我对生命的奥秘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生命力的赞颂。杂志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艺术的审美,让我在惊叹生命力的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令人敬畏的美。这种将科学、摄影和哲学思考相结合的报道方式,是《中国国家地理》独有的魅力。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订阅《中国国家地理》的读者,每个月最期待的时刻便是拆开包裹,翻阅那熟悉的杂志。2017年4月号,在我手中散发着油墨和纸张混合的独特香气,让人心情愉悦。本期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些讲述地球深处奥秘的专题。当我沉浸在文章中,跟随作者的文字穿越层层地质构造,了解板块漂移、火山喷发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星球面貌的古老地质事件时,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地球演化史。那些详细的地质图、岩层剖面图,以及震撼人心的地貌照片,都让我对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我们所见的每一个山峰,每一处峡谷,都承载着亿万年的故事。编辑团队对于科学知识的梳理和呈现,总是那么严谨而又不失趣味,让原本复杂的地质学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激发了我强烈的探索欲。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敬畏自然的力量,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充满了好奇。
评分这期《中国国家地理》的4月号,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东方神秘国度的窗户。杂志中关于某个亚洲古老文明的深度报道,着实让我着迷。文字细腻地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到他们的信仰习俗,再到他们独特的艺术成就,都徐徐展开在我眼前。我被那些关于失落古城的描绘深深吸引,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老智慧的闪光。那些精美的复原图和出土文物的照片,更是将文字的魅力推向极致,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那些历经千年依旧闪耀的文明之光。记者们深入一线,与当地居民交流,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种“亲历式”的报道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真实感和代入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古代建筑技艺的介绍,那些巧夺天工的设计和建造方法,不禁让我惊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也成为了那个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对人类文明的悠久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关于人文地理的专题。2017年的4月号,其中一篇关于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变迁的报道,让我感触颇深。记者深入到那个古老村落,用朴实而真挚的文字,记录下当地居民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生活状态。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那些生动的访谈,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照片,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村庄,与当地人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传统手工艺的描述所打动,那些世代相传的技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挑战,但也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篇报道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是充满了平等的尊重和深切的关怀,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坚韧的生命力,也引发了我对文化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思考。
评分服务好,价格便宜。
评分赶上折扣
评分我的最爱 勾起了我再次踏进美丽吉林的欲望
评分支持中国国家地理这套杂志
评分儿子喜欢的杂志
评分不错的书,和孩子一起看起来。
评分杂志非常的好看,超级喜欢,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还会购买。
评分还可以
评分中国国家地理专辑是必买,希望10月专辑出好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