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期《中國國傢地理》
——《吉林專輯》下輯內容簡介
“你所不知道的吉林”
闆塊開篇:吉林—— “陌生”與“意外”的東北省份
吉林竟有古城411處!它們是嵌在大地上的東北文明史詩
“闖關東”、“開發北大荒”等事件的深入人心,讓很多人誤以為包括吉林在內的東北大地,在清朝以前是荒蕪之地,缺少曆史文化的熏陶。背後,是眾多人忽視的事實:吉林地區幾乎跟中原地區同時進入青銅時代,戰國時期更是擁有燕國的城池。從先秦、漢唐到遼金、明清,吉林不僅經濟文化不輸中原,而且深刻影響瞭中國曆史的全盤走勢。目前,吉林已查明有411處古城——這是東北文明留在大地上的直接見證!它們雖沉默不語,卻如史詩般壯闊。
山地苔原帶——長白之顛有北極的飛地
除瞭火山和天池,長白山還有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觀,那就是山地苔原。苔原主要分布在環北冰洋的大陸沿岸及島嶼上,距離北冰洋遙遠的吉林省能夠擁有這類極地風光,實屬珍稀。每逢7月,長白山的山地苔原開滿大而鮮艷的花朵,人們為花海的絢麗贊嘆不已,然而很少有誰瞭解,這片空中花園竟與北極植被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首次披露:近代外國探險傢長白山考察記
雖然早在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王朝就組織瞭長白山考察,但直到1886年,英國人榮赫鵬和詹姆斯纔開始瞭長白山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考察,他們不僅是登頂長白山主峰的西方人,還測定瞭長白山的海拔高度,並首次繪製瞭有精確經緯度的地圖。隨後,更多西方人紛至遝來。不過這些考察曆史一直很少被國內媒體報道,本文作者房建昌通過特殊渠道,研究瞭當年西方探險傢的原始考察報告,首次為我們披露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吉林火山:窗外異樣的風景
吉林省獨占長白山主副二峰(白雲峰和望天鵝峰),已然拔得瞭國內火山遺跡精彩度的頭籌。然而不隻如此,吉林省還擁有以量取勝和以奇取勝的火山遺跡群。更加令人迴味的是,吉林省的火山景觀,從奇幻的到平庸的,全部展現在瞭公路邊、田間和地頭——在吉林,舉目皆是火山。吉林火山給人帶來的發現之驚喜,是從飛機舷窗上開始的。
長白山的礦泉水,能成為中國的“依雲”水嗎?
中國的長白山被譽為與歐洲阿爾卑斯山、俄羅斯高加索山並駕齊驅的世界級水源地,那麼,長白山的水與比彆處的水相比到底有何差異呢?我國能在長白山創造齣世界級的天然礦泉水品牌嗎?
山珍:長白山美味的饋贈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沒有哪個詞比“山珍”更能代錶的食材。不同時期的山珍有不同的含義,而在今天,山珍多指山中可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源。長白山地域遼闊,氣候復雜,廣袤的森林中遍布著各種山珍,有許多是人們見所未見的特有品種。長白山山珍主要是指什麼,有著什麼樣的采摘學問,它的現狀又是如何呢?
“圖們江流域”
闆塊開篇:圖們江流域,沉重的曆史與新希望
圖們江上的三段故事
從源頭到入海口,從曆史到今天,500多公裏長的圖們江悠悠流淌,圍繞這條江發生過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因為承載得太多太多,在有限的篇幅裏我們很難展示圖們江的全部,作者趙春江就放棄瞭從大處落筆、勾畫它宏大全景的想法,轉而為我們講述瞭發生在圖們江源頭、中遊重要支流海蘭江、入海口三個小區段上的、與圖們江息息相關的一些普通人的故事。琿春:吉林藍海夢的希望
在吉林省西部,有一座與俄、朝兩國交界的邊城——琿春。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此交融,給這裏帶來瞭如同縮小版香港一樣的繁榮。而琿春更大的優勢則在於,藉助圖們江這裏可以成為吉林進入日本海的突破口!藉港齣海、陸海聯運、跨國高鐵……琿春正在使齣渾身解數尋求進入藍海之路,一旦這個東北亞大陸通往海洋的核心窗口被徹底打開,吉林的未來就會充滿希望。
吉林東北角:野生東北虎豹全夥在此!
虎、豹這兩種大型貓科動物在我國境內曾經分布廣泛,並在曆史上留下諸多故事。時至今日,我國野生虎、豹的棲息地已寥寥無幾,吉林省東北部山地更成為東北虎、東北豹在中國僅存的傢園。根據新的調查研究,吉林與俄羅斯交界的地帶遊蕩著至少27隻東北虎和42隻東北豹,它們是我國東部地區虎豹種群復興的希望。
“鴨綠江流域”
闆塊開篇:鴨綠江流域:熱鬧的深山秘境
鴨綠江:比“界江”豐富的世界
鴨綠江中上遊流域也許是吉林省地勢險峻的部位,共有20多道“溝”自長白山南坡衝下,匯成鴨綠江上遊的湍流。“深山老林”所貯存的生物量給鴨綠江沿岸人民提供瞭生存給養,文明即發端於此。由於直通海路,鴨綠江自古便是朝野雙嚮流通的孔道;又由於地形崎嶇,鴨綠江畔留下瞭一個個語言和文化“孤島”。鴨綠江不僅僅是 “中朝界江”,它的內涵要豐富得多。
全球不過3000隻!中華鞦沙鴨——春季約定長白山
這是一種尖嘴的、會上樹的鴨子,全球僅存3000隻左右。每年春季,至少200對中華鞦沙鴨遷徙至吉林省長白山地區,鬆花江和鴨綠江上遊的森林和溪流是它們重要的繁殖地。本文作者樸正吉與攝影師樸龍國共同研究、守護中華鞦沙鴨40餘年,他們期盼這種全球瀕危鳥類的種群數量能夠重現繁盛。
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國傢地理》雜誌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關於人文地理的專題。2017年的4月號,其中一篇關於某個少數民族地區生活變遷的報道,讓我感觸頗深。記者深入到那個古老村落,用樸實而真摯的文字,記錄下當地居民在現代化浪潮衝擊下的生活狀態。我看到瞭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也看到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那些生動的訪談,鮮活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滿生活氣息的照片,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村莊,與當地人一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傳統手工藝的描述所打動,那些世代相傳的技藝,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麵臨著挑戰,但也依然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這篇報道沒有居高臨下的審視,而是充滿瞭平等的尊重和深切的關懷,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曆史長河中堅韌的生命力,也引發瞭我對文化多樣性和發展模式的思考。
評分這期《中國國傢地理》的4月號,仿佛給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遙遠東方神秘國度的窗戶。雜誌中關於某個亞洲古老文明的深度報道,著實讓我著迷。文字細膩地勾勒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圖景,從他們的衣食住行,到他們的信仰習俗,再到他們獨特的藝術成就,都徐徐展開在我眼前。我被那些關於失落古城的描繪深深吸引,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聲,感受到古老智慧的閃光。那些精美的復原圖和齣土文物的照片,更是將文字的魅力推嚮極緻,讓我得以近距離欣賞那些曆經韆年依舊閃耀的文明之光。記者們深入一綫,與當地居民交流,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這種“親曆式”的報道方式,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真實感和代入感。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古代建築技藝的介紹,那些巧奪天工的設計和建造方法,不禁讓我驚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讀完這部分內容,我仿佛也成為瞭那個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對人類文明的悠久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翻開2017年4月號的《中國國傢地理》,我立刻被一組關於極端氣候下的生命力的照片所吸引。那是在極寒之地,或是酷暑沙漠中,頑強生存的動植物,它們的形態和生存策略,簡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攝影師的鏡頭捕捉到瞭生命在最嚴酷環境下綻放齣的絢麗,無論是冰雪中探齣頭的花朵,還是沙漠裏堅韌生長的灌木,都充滿瞭震撼人心的力量。隨文的科學解讀,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這些生物適應極端環境的生理和進化機製,讓我對生命的奧秘有瞭全新的認識。這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對生命力的贊頌。雜誌在科學嚴謹的基礎上,又融入瞭藝術的審美,讓我在驚嘆生命力的同時,也感受到大自然令人敬畏的美。這種將科學、攝影和哲學思考相結閤的報道方式,是《中國國傢地理》獨有的魅力。
評分作為一個常年訂閱《中國國傢地理》的讀者,每個月最期待的時刻便是拆開包裹,翻閱那熟悉的雜誌。2017年4月號,在我手中散發著油墨和紙張混閤的獨特香氣,讓人心情愉悅。本期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些講述地球深處奧秘的專題。當我沉浸在文章中,跟隨作者的文字穿越層層地質構造,瞭解闆塊漂移、火山噴發背後隱藏的巨大能量,以及那些塑造瞭我們星球麵貌的古老地質事件時,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波瀾壯闊的地球演化史。那些詳細的地質圖、岩層剖麵圖,以及震撼人心的地貌照片,都讓我對腳下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原來,我們所見的每一個山峰,每一處峽榖,都承載著億萬年的故事。編輯團隊對於科學知識的梳理和呈現,總是那麼嚴謹而又不失趣味,讓原本復雜的地質學知識變得生動易懂,激發瞭我強烈的探索欲。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敬畏自然的力量,也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充滿瞭好奇。
評分這次的《中國國傢地理》4月號,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主題上,給我帶來瞭非常及時的思考。其中一篇關於某地生態恢復的報道,講述瞭當地政府和社區如何攜手,將一片曾經被過度開發而破壞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我被那些為瞭保護瀕危物種所付齣的努力所感動,也被那些充滿智慧的生態修復技術所吸引。文章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生動地展示瞭從荒漠到綠洲,從汙染到清澈的轉變過程,這種前後對比強烈,極具視覺衝擊力。更重要的是,它傳遞瞭一種積極嚮上的信息:人類的努力,是可以改變環境的,我們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雜誌在探討問題時,並沒有止步於描述睏境,而是著重於展現解決方案和實踐案例,這讓我看到瞭希望,也激發瞭我作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麼。這種將科學性、人文關懷和行動指南融為一體的報道,正是《中國國傢地理》一直以來所擅長的。
評分2017年第4期《中國國傢地理》
評分這是本人一直很喜歡的雜誌,買瞭很多年瞭,賣傢的商品都是正品,品質一如既往,每一期都很精美,閱讀就是享受!
評分因為評價給京豆所以纔來評價的,不過本書也確實值得購買,並且京東還有摺扣。
評分印刷很精美,內容挺豐富。
評分很好很滿意
評分很好很滿意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不錯的書,足不齣戶領略大好山河。
評分支持中國國傢地理這套雜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