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絡、社交網絡、微博網絡、網絡論壇等網絡信息交流平颱極大方便瞭人們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同時也帶來網絡信息安全等方麵的挑戰,促使人們對網絡信息傳播機理的研究,探尋其中的信息傳播特性和內在規律,為應對網絡信息安全挑戰提供科學依據和解決方案。 本書主要采用數學建模方法對P2P網絡、社交網絡、微博網絡、網絡論壇四種網絡信息交流平颱的信息傳播特性和規律進行建模分析和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為優化網絡平颱結構、改善網站服務功能、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抑製不良信息傳播等提供技術方案和參考。全書分為6章,分彆介紹瞭網絡建模基本理論、P2P網絡特定信息傳播模型、社交網絡用戶關係模型、微博網絡用戶轉發模型以及網絡論壇信息傳播模型等內容。本書可作為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員參考書以及研究生教材
蔡皖東,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長期從事網絡安全相關科研與教學工作。著有《Web安全漏洞檢測技術》等相關專著。
第1章 緒論 1
1.1 引言 1
1.2 P2P網絡概論 1
1.3 社交網絡概論 5
1.4 微博網絡概論 8
1.5 網絡論壇概論 10
第2章 網絡建模基本理論 13
2.1 引言 13
2.2 網絡的圖錶示方法 13
2.3 復雜網絡基本理論 14
2.3.1 復雜網絡基本概念 14
2.3.2 復雜網絡拓撲特徵 16
2.4 經典網絡模型 19
2.4.1 規則網絡模型 19
2.4.2 隨機網絡模型 20
2.4.3 小世界網絡模型 21
2.4.4 無標度網絡模型 24
2.5 傳播動力學模型 26
參考文獻 29
第3章 P2P網絡特定信息傳播模型 32
3.1 引言 32
3.2 P2P網絡測量模型 33
3.2.1 主動測量模型 33
3.2.2 被動測量模型 42
3.2.3 覆蓋率估計方法 48
3.2.4 測量方法比較 49
3.3 P2P信息傳播動力學模型 50
3.3.1 SEInR模型描述 50
3.3.2 SEInR模型傳播行為分析 53
3.3.3 SEInR模型傳播特性分析 58
3.3.4 SEInR模型驗證 60
3.4 P2P特定信息傳播特性 66
3.4.1 “元信息”屬性分析 66
3.4.2 網絡拓撲特性分析 73
3.4.3 用戶行為分析 81
3.5 P2P特定信息傳播控製 89
3.5.1 傳播控製模型框架 89
3.5.2 目標節點選擇策略 90
3.5.3 P2P節點控製方法 96
3.5.4 控製策略驗證 97
參考文獻 100
第4章 社交網絡用戶關係模型 102
4.1 引言 102
4.2 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型 102
4.2.1 經典信息傳播模型 102
4.2.2 巴斯擴散模型 103
4.2.3 謠言傳播模型 104
4.3 社交網絡關係強度模型 104
4.3.1 用戶關係特性 104
4.3.2 關係強度估計 106
4.3.3 模型驗證 111
4.4 社交網絡弱連接分析 114
4.4.1 連接強度模型 114
4.4.2 信息傳播模型 116
4.4.3 模型驗證 117
4.5 社交網絡用戶關係預測 131
4.5.1 用戶關係特徵 131
4.5.2 預測模型 136
4.5.3 模型驗證 139
4.6 社交網絡意見領袖識彆 143
4.6.1 識彆方法 143
4.6.2 算法驗證 144
參考文獻 149
第5章 微博網絡用戶轉發模型 151
5.1 引言 151
5.2 微博用戶轉發特性 151
5.2.1 微博用戶轉發行為特性 152
5.2.2 轉發行為特性分析模型 156
5.2.3 微博轉發行為特性分析 158
5.3 微博轉發行為預測 163
5.3.1 決策樹算法 163
5.3.2 隨機森林算法 166
5.3.3 算法驗證 171
5.4 微博轉發特性預測 175
5.4.1 預測模型 175
5.4.2 預測算法 180
5.4.3 算法驗證 183
5.5 微博轉發峰值分析 188
5.5.1 時間序列概念 188
5.5.2 峰值檢測算法 190
5.5.3 峰值特性分析 191
5.6 微博意見領袖識彆 202
5.6.1 識彆方法 202
5.6.2 算法驗證 203
參考文獻 208
第6章 網絡論壇信息傳播模型 210
6.1 引言 210
6.2 網絡論壇輿情形成模型 210
6.2.1 網絡論壇模型 211
6.2.2 輿情形成模型 212
6.2.3 模型驗證 213
6.3 網絡論壇意見領袖識彆 216
6.3.1 論壇有嚮網絡圖模型 216
6.3.2 論壇意見領袖識彆算法 218
6.3.3 算法驗證 220
6.4 網絡論壇水軍熱帖檢測 223
6.4.1 熱點話題特徵提取 224
6.4.2 水軍熱帖檢測算法 227
6.4.3 算法驗證 228
6.5 網絡水軍賬號檢測 230
6.5.1 檢測算法 230
6.5.2 算法驗證 234
參考文獻 236
互聯網被認為是繼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之後的第五媒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Web網站、網絡論壇、電子郵件等傳統的信息交流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廣大網民不斷增長的信息交流需求,不斷齣現瞭一些新型的網絡信息交流方式和平颱,如P2P(Peer to Peer)網絡、社交網絡、微博、微信等,極大方便瞭人們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用戶規模都是數以億計。任何網絡信息交流平颱都具有雙重性,在方便人們信息交流的同時,也帶來網絡信息安全等方麵的挑戰。
P2P網絡是一種基於對等計算模式的分布式網絡係統,在互聯網應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P2P文件共享係統應用最為廣泛,它們所産生的網絡流量占有互聯網流量的很大比例。P2P文件共享係統在方便人們共享信息的同時,也帶來瞭網絡流量管理、知識産權保護、網絡信息安全等方麵的問題,特彆是網絡信息安全問題比較突齣,蠕蟲、病毒、木馬等惡意代碼藉助P2P網絡的強大傳播能力,可以在一夜之間感染成韆上萬颱機器,嚴重地影響著網絡安全;在P2P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色情、暴力、迷信、反華宣傳等不良信息,給社會和諧穩定、網絡文化安全乃至國傢安全帶來極大的危害。
在綫社交網絡是一種新型的互聯網應用,將社會學中的社交網絡概念應用於互聯網中,成為人們網上交往和信息交流的熱門工具和平颱,受到廣大網民的歡迎。由於在綫社交網絡是圍繞著用戶來建立和組織的,因此可以利用在綫社交網絡建立的朋友關係進行廣告宣傳、産品推介、信息交流、活動聯絡等,在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和信息交流方麵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會被不法的組織和人員利用進行非法聯絡和謠言傳播,例如,在國內外發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中,恐怖組織利用在綫社交網絡進行謠言散布和非法聯絡。
微博是一種集成化、開放式的互聯網社交服務平颱,用戶通過微博平颱以140字左右的文字發布信息,實現即時分享。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關注其他用戶,構建自己的關注網絡。微博網絡作為一種特殊的社交網絡,用戶不但可以有選擇地連接感興趣的用戶,關注其信息,而且也可以被其他用戶相互連接,交流信息,具有社交網絡和媒體網絡的雙重特性。微博作為新興的社交媒體,越來越受重視。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期間通過Twitter與選民進行交流互動,贏得瞭更多選民的支持;國內的CCTV、人民日報、新華通訊社等主流媒體報刊都在新浪微博平颱上開通瞭官方微博。微博網絡作為一種特殊的社交網絡,存在著與社交網絡相類似的網絡安全問題,如非法聯絡、傳播謠言、煽動鬧事等,容易引發社會群體事件,給社會和諧穩定以及國傢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
網絡論壇屬於傳統的網絡信息交流平颱,具有多元化、開放性、匿名性及互動性等特點,成為廣大網民發錶言論、獲取信息的重要網絡平颱。網民在網絡論壇上就某些社會問題或公共事務錶達不同看法和觀點,成為網絡輿論的主要來源地。隨著網絡輿論對社會和公眾影響的不斷增大,齣現瞭以網絡炒作為營生的網絡公關公司、網絡推手、網絡水軍等,以各種手法和名目炮製網絡熱點事件,捧紅各色人物,形成虛假的網絡輿情,産生錯誤的輿論導嚮,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容易引發社會群體性事件。
各種網絡信息交流平颱所帶來的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促使人們對網絡信息傳播機理進行研究,探尋其中的信息傳播特性和內在規律,為應對網絡信息安全挑戰提供科學依據和解決方案。
本書主要采用數學建模方法對P2P網絡、社交網絡、微博網絡、網絡論壇四種網絡信息交流平颱的信息傳播特性和規律進行建模分析和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為優化網絡平颱結構、改善網站服務功能、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抑製不良信息傳播等提供技術方案和參考。
全書分為6章,第1章為緒論,主要介紹P2P網絡、社交網絡、微博網絡以及網絡論壇的基本概念和信息傳播模式等;第2章為網絡建模基本理論,介紹網絡的圖錶示方法、復雜網絡基本理論、經典網絡模型、傳播動力學模型等內容;第3章為P2P網絡特定信息傳播模型,介紹P2P網絡測量模型、P2P信息傳播動力學模型、P2P特定信息傳播特性、P2P特定信息傳播控製等內容;第4章為社交網絡用戶關係模型,介紹社交網絡信息傳播模型、社交網絡關係強度模型、社交網絡弱連接分析、社交網絡用戶關係預測、社交網絡意見領袖識彆等內容;第5章為微博網絡用戶轉發模型,介紹微博用戶轉發特性、微博轉發行為預測、微博轉發特性預測、微博轉發峰值分析、微博意見領袖識彆等內容;第6章為網絡論壇信息傳播模型,介紹網絡論壇輿情形成模型、網絡論壇意見領袖識彆、網絡論壇水軍熱帖檢測、網絡水軍賬號檢測等內容。
本書是我們團隊多年來相關研究工作的總結,丁軍平博士、張勝兵博士、羅知林博士、徐會傑博士等參與瞭相關研究工作,並為本書的撰寫做齣瞭貢獻。因此,本書是團隊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如果本書能夠對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員以及研究生起到參考藉鑒作用的話,作者的目的便達到瞭。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最後,感謝西北工業大學教材專著齣版基金對本書的大力資助。
作 者
於西北工業大學
這本書的書名,《網絡空間信息傳播建模分析》,給我一種強烈的學術和研究氣息。我之前對網絡傳播的研究一直充滿好奇,特彆是想要瞭解那些錶麵現象背後隱藏的科學規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是否能夠提供一套嚴謹的理論框架來解釋信息在網絡空間中的傳播機製。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各種傳播模型的原理和適用性,例如,它們如何刻畫信息的度量、節點的連接性、以及傳播路徑的選擇?此外,我也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模型與現實中的網絡信息傳播現象進行關聯和驗證的。比如,是否有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這些模型來預測信息的傳播趨勢,或者評估某種信息傳播策略的有效性?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的技術,那就更好瞭,因為我一直認為,數據是理解信息傳播的關鍵。能夠用圖錶和數據直觀地呈現傳播過程,會大大增強理解的深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個係統性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分析網絡空間中信息流動的復雜性,從而提升我對網絡信息傳播的洞察力。
評分坦白說,我拿到這本《網絡空間信息傳播建模分析》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它看起來會很“硬核”。畢竟“建模分析”這幾個字,就透著一股子學術和技術的味道。我一直以來對網絡信息傳播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直觀感受層麵,比如某個新聞為什麼會爆火,某個話題為什麼能迅速發酵。但這本書的題目暗示瞭一種更係統、更科學的視角。我好奇的是,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經典的傳播模型,比如SIR模型、SEIR模型,或者更符閤網絡特點的復雜網絡傳播模型?它們是如何解釋信息在節點間的傳遞機製的,又有哪些參數是影響傳播速度和範圍的關鍵?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實際的案例,比如通過模型分析某個政治事件的網絡傳播,或者某次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擴散過程,這樣纔能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實際應用價值。當然,如果書中也能提供一些數據采集和處理的技巧,或者對模型進行優化的方法,那就更完美瞭。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介紹,更能提供一些動手實踐的指導,讓我能夠真正掌握信息傳播建模的分析方法,而不是止步於概念層麵。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有機會窺探網絡信息傳播背後更深層次的運作規律。
評分這本《網絡空間信息傳播建模分析》的書,我之前是抱著學習的目的找的,尤其對其中關於信息傳播的建模方法和分析技術特彆感興趣。翻開目錄,看到裏麵涉及到的各種數學模型、統計方法,還有一些案例分析,感覺內容相當紮實。我特彆想瞭解的是,作者是如何將復雜的現實信息傳播過程抽象成可計算的模型,以及這些模型在實際中是如何應用的。比如說,社交網絡上的謠言擴散,或是某個産品信息是如何在網絡上快速滲透的,這些過程背後是否都有統一的建模框架?書中是否有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或算法,能夠幫助我們去預測信息傳播的走嚮,或者評估傳播的效果?我一直覺得,如果能掌握一套科學的分析方法,就能更理性地看待網絡上的各種信息,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所以,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這些內容,哪怕有些概念比較抽象,隻要能有清晰的邏輯梳理和恰當的示例,我都覺得很有價值。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觸及到瞭我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一個領域——網絡空間的信息傳播。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海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是如何産生、傳播、演化,並最終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的,是一個非常值得深究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其中的奧秘,讓我對網絡空間的信息流動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網絡空間信息傳播建模分析》這個名字,給我一種既有深度又很前沿的感覺。我長期以來都對網絡信息是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網絡世界裏快速流動、擴散、並最終影響人們的觀點和行為感到著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信息傳播背後的數學模型和分析方法。具體來說,我非常想瞭解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如何構建用來描述信息傳播過程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是否考慮瞭網絡拓撲結構、節點間的相互作用、信息的吸引力等多種因素?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利用統計學和機器學習等技術,對收集到的網絡傳播數據進行分析,從而驗證和優化這些傳播模型。例如,是否能通過案例學習,理解如何使用這些模型來預測某條新聞的傳播範圍,或者評估某個網絡話題的潛在影響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框架,讓我能夠更科學、更理性地看待網絡空間中的信息傳播現象,並且能夠運用書中介紹的建模和分析技術,去研究和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傳播事件。
評分拿到《網絡空間信息傳播建模分析》這本書,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涵蓋瞭非常多的理論知識,並且需要一定的數理基礎。我一直對信息是如何在社交媒體、新聞平颱等網絡空間中擴散和演變感到好奇。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各種信息傳播模型,比如傳播動力學模型、網絡結構模型等,進行詳細介紹的內容。這些模型是如何捕捉信息從一個節點傳播到另一個節點的動態過程的?它們又如何考慮網絡節點的屬性,例如影響力、連接度等,對信息傳播速度和範圍産生的影響?我希望能看到書中通過具體的案例,例如某個流行病的傳播、某條新聞的病毒式傳播,或者某個營銷活動的綫上推廣,來展示這些模型是如何被構建和應用的。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使用特定軟件工具(如Python、R)來實現這些模型的分析方法,那對我來說將是極大的幫助。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網絡信息傳播的底層邏輯,並且掌握一套科學的分析工具,能夠獨立地對網絡上的信息傳播現象進行研究和預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