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厚皮肤科方药心悟

徐宜厚皮肤科方药心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宜厚 著
图书标签:
  • 皮肤科
  • 中医药
  • 方剂
  • 临床经验
  • 徐宜厚
  • 心悟
  • 中医皮肤科
  • 皮肤病
  • 传统医学
  • 诊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8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18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中医药名家继承与创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皮肤科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
★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一本学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佳作。★徐宜厚教授亲自执笔,封笔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由我国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徐宜厚教授撰写,他为了传承与发扬中医学术的需要,在年过七旬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对中医方药的应用,特别是在先贤的启迪下,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为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一本学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佳作。

精彩书评

本书由我国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徐宜厚教授撰写,他为了传承与发扬中医学术的需要,在年过七旬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对中医方药的应用,特别是在先贤的启迪下,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为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一本学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佳作。

目录

上篇方药圣手
经方治疗皮肤病一隅3
金元四家精准诊疗对皮肤科的影响10
张景岳新方八阵在皮肤科的应用21
钱乙小儿方药在皮肤科的应用25
《本草纲目》治疗皮肤病药物摘要31
奇经八脉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45
薛己应用小柴胡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48
王氏三丸治疗皮肤病经验初探52
傅青主女科用药举要55
王清任活血方在皮肤病中的应用58
张锡纯的用药特色初探60
中篇方药心镜
施今墨谈膏方67
秦伯未谈处方用药四要素69
岳美中肾炎证治方药72
邹云翔治疗尿毒症三辨九法74
叶心清用药的独特经验77
李克绍中药杂谈79
罗元恺周期调经方药举要83
刘奉五妇科中药心得86
黄绳武杂谈带下病方药93
邓铁涛重症肌无力证治要点96
耿鉴庭咽喉病的重点方药99
干祖望与截敏汤104
略论赵炳南用药之道106
张志礼证治银屑病三辨八法110
朱仁康与克银方113
顾伯华治疗皮肤病的四大特点114
夏少农治疗疑难性皮肤病思路的探讨116
下篇方药管见
初探中药“四维”说121
皮肤损害用药初探128
便秘与皮肤病的关系133
浅析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137
经方治疗皮肤病一得140
风淫皮肤病的证治148
寒淫皮肤病的证治十法153
湿淫皮肤病证治159
炭药在皮肤科的应用162
花类药治疗皮肤病的经验166
藤类药在皮肤科的应用172
根类药在皮肤科的应用176
子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179
皮类药在临床的应用183
红斑狼疮方药的梳理186
周围血管病用药初探195
毛发病中医治疗要点198
痒的辨证与用药探讨207
和法在皮肤科的应用214
滋阴十法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217
湿疹论治十法221
痤疮诊疗的四辨十法224
面部皮肤病从胃论治的经验228
面部肤色异常施治举要235
中医药美容撮要239
特应性皮炎证治的十个对策264
急重皮肤病救治方略探讨268
跋271

前言/序言

1969年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武汉市第yi医院搬迁到鄂西地区。但为了满足市民就诊的需要,由武汉市中医院、武汉市工人疗养院和武汉市第二医院部分医务人员,重新整合成新武汉市第yi医院(下称“市一医院”)。该院皮肤科由著名皮肤病学专家汪心治主任创建,当时仅留下孙曾拯、吴成英二位医师。三个月后,我被调入,成为皮肤科的一员。在孙曾拯主任的指导下,我以中医为本,一边临床,一边自学西医皮肤病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过四到五年的历练,尚可胜任病房、门诊的诊疗工作。
1974年春,由汪心治主任引荐,我有幸拜会北京胡传揆教授,胡老推荐我到北京赵炳南教授身边进修一年。当时北京市中医院扩建,赵老到东城区和崇文区应诊,我侍诊其旁,对赵老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受教良多,迄今难忘。我深悟,市一医院皮肤科是我成长的摇篮。
1980年,贯彻“衡阳会议”精神,决定恢复武汉市中医医院,从此我专心从事中医皮肤科古今文献的研读整理和临床工作,获得长足进步。三十年后,我虽然年过七十,为了回报市一医院皮肤科对我的培育之恩,欣然受邀,被聘为该科学术顾问,每月查房两次,每三个月授课一次。为了给新一代中医英才传授原汁原味的中医理念,我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缀,将我五十余年的业医经验汇编成册,并且领悟到读书宜专不宜多、思考宜宽不宜窄、明医理更要熟谙药性,做到脑要巧思、手要勤笔、口要多念、眼要精细、耳要多闻,尽量做到形神兼备、专心一志。为此,我将书稿综合为三篇:一是先哲医理方药,包括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家、张景岳《景岳全书》、薛己《薛己医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李时珍《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傅青主《傅青主女科》、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王清任《医林改错》以及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二是对近百年来名老中医特色方药的阐述,如施今墨、秦伯未、岳美中、邹云翔、叶心清、李克绍、罗元恺、刘奉五、黄绳武、邓铁涛、耿鉴庭、干祖望、赵炳南、张志礼、朱仁康、顾伯华、夏少农等;三是我将应用方药的一管之见和盘托出,汇编一册名曰《徐宜厚方药心悟》。
我殷切希望读者对该书有一种亦师亦友的感受,这将会给我带来莫大的宽慰。幸哉、乐哉。
本书中方剂组成尽量与原方保持一致,但需关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应用,此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灵活处理,不可照搬照抄原方。
《皮肤病辨治精要》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皮肤科医务人员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临床实用性的参考著作。全书围绕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这一核心,力求以清晰的逻辑、详实的论据,以及丰富多样的病例,展现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深厚底蕴。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病证,而是侧重于探讨辨证施治的思维过程,强调“理、法、方、药”的有机结合,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皮肤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一、 理论基础的夯实与升华 本书开篇,我们将系统回顾中医经典理论对于“皮毛之疾”的认识。从《黄帝内经》中关于“皮肤者,脉之府也”、“肺主皮毛”等重要论述出发,深入剖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肌表,导致皮肤病的发生。我们将重点阐述“邪在皮毛”与“邪入营卫”、“邪入血脉”等不同病位层次的演变,以及“风、湿、热、毒、瘀”等在皮肤病发生发展中的主要病理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对历代医家在皮肤病治疗方面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从金元四大家对温病湿热的认识,到明清时期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湿热蕴结的论述,再到近代名医如陈士铎、叶天士等在辨治疬疮、湿疹等方面的独到见解,都将逐一呈现。我们不仅介绍这些理论的精髓,更注重分析其产生历史背景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帮助读者理解中医理论的演进过程及其在现代医学环境下的应用价值。 本书特别强调“辨证”在皮肤科临床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病性辨证等多种辨证体系在皮肤科的应用。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如何将抽象的辨证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辨证结论,例如,如何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皮损形态、自觉症状等信息,准确判断病邪性质(风、湿、热、寒、燥、毒等),病位深浅(皮毛、肌腠、血脉、脏腑等),病势盛衰(虚实寒热),以及病程阶段(初起、中期、晚期、恢复期)。 二、 辨治思路的系统性构建 针对皮肤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书将构建一套系统化的辨治思路。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皮肤病进行分类,例如,按病因分类(如外感风湿热毒、内伤情志失调、饮食不洁等),按皮损形态分类(如斑、疹、疮、癣、风团、水疱、脓疱等),以及按中医病名分类(如湿疹、银屑病、荨麻疹、带状疱疹、丹毒、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 对于每一种主要的皮肤病,本书都将遵循“辨证—立法—选方—用药”的逻辑线索进行深入探讨。 辨证: 详细阐述该病常见的几种证型,以及每种证型对应的具体辨证要点。例如,对于湿疹,我们将辨析风湿蕴结证、湿热浸淫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等,并指导读者如何从舌象、脉象、皮损特点(瘙痒程度、渗出情况、苔藓样改变等)以及全身症状(口干、便秘、纳呆、失眠等)来区分。 立法: 在明确证型后,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证候的性质,制定相应的治则。例如,风湿蕴结证,治则为“疏风除湿”;湿热浸淫证,治则为“清热利湿”;血虚风燥证,治则为“养血祛风”;脾虚湿蕴证,治则为“健脾益气,渗湿止痒”。 选方: 针对不同的治则,本书将介绍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并对其配伍意图、药物功效进行详细解析。例如,针对风湿蕴结证,可能介绍如消风散、除湿胃苓汤等;湿热浸淫证,可能介绍如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等;血虚风燥证,可能介绍如当归饮子、润燥丸等;脾虚湿蕴证,可能介绍如参苓白术散、除湿胃苓汤等。 用药: 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本书将详细介绍每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也将重点讲解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疗效。例如,对于瘙痒剧烈者,可能加用白蒺藜、地肤子;对于渗出明显者,可能加用蚤休、公英;对于溃疡者,可能加用紫草、生肌散等。 三、 临床实践的经验荟萃与创新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丰富的临床案例。我们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皮肤病病例,涵盖了从常见病到疑难杂症的广泛范围。每个案例都将详细记录患者的初诊信息(年龄、性别、主诉、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四诊信息(望闻问切所得)、辨证结果、治法治则、处方用药(包括剂量、用法、煎煮方法)、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反馈以及复诊情况。 通过对这些真实病例的剖析,读者可以直观地学习到中医辨证施治的实际应用,了解名老中医是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病情中抓住关键,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本书特别强调“经验”的传承与升华,不仅介绍前人宝贵的经验,更鼓励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临床特色。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一些现代医学在皮肤病治疗中的进展,并尝试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认识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讨论银屑病时,我们不仅从中医角度分析其血热、血瘀、湿毒等证型,也会结合现代医学对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等方面的认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四、 特色专篇与进阶探讨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本书还将设置一些特色专篇。例如: 疑难杂症的辨治: 针对一些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病因不明的皮肤病,如顽固性湿疹、难治性银屑病、白癜风的进展期、以及某些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等,我们将从更深层次的病机入手,探讨中医的辨治思路,分享一些突破性的治疗经验。 外用方的应用: 皮肤病的治疗,外用药物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系统介绍各种剂型(膏、丹、散、洗剂、浸剂等)的外用方,并深入解析其药物组成、配伍机理以及在不同病证中的应用。 膏方与药膳: 针对一些慢性、复发性皮肤病,膏方和药膳的调理作用不容忽视。本书将介绍一些经典的膏方和药膳,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药膳调理。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话: 进一步探讨中西医在皮肤病诊疗中的优势互补,如何利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来佐助中医辨证,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体现中医的特色优势。 结语 《皮肤病辨治精要》力求成为一本能够真正指导临床实践的工具书。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医皮肤病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临床辨治水平,最终为广大皮肤病患者带来福音。本书的编写过程,是对中医皮肤病学知识的一次梳理、总结与升华,我们衷心希望它能为中医皮肤病学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用心,封面采用的是一种温润的米白色,带着些许素雅的质感,书名“徐宜厚皮肤科方药心悟”以一种沉静的、略带艺术感的字体呈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医学著作。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泛黄的书纸,而是带有一定厚度和韧性的道林纸,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使是医学专业术语,也能看得清楚明白。目录的编排也十分合理,条理清晰,能够快速找到自己想要查找的内容,这对于忙碌的医生来说,无疑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封底的简介虽然不长,但寥寥数语便点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激发了读者深入了解的兴趣。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外观和细节处理上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医学图书的尊重和专业性,让人在拿到书的瞬间就产生一种信任感,迫不及待想要翻阅其中的内容,去探索徐宜厚教授的医学智慧。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以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论述,似乎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且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虽然我并非皮肤科的专业人士,但通过阅读,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深厚功底。他对于病症的分析,对于方剂的运用,都显得游刃有余,充满智慧。我注意到,书中在讲解一些疑难杂症时,常常会引用一些经典的案例,并且对治疗思路进行详细的剖析,这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实际应用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对于想要提升临床技能的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医学专业书籍应有的严谨和准确,又不失人情味和可读性。作者在讲解复杂的医学概念时,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或者引经据典,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关于方剂组成的讲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药物,而是深入剖析了每味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协同作用的。他对于药物的药性、炮制、配伍都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经验的传承。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医学的内在逻辑,如何去培养自己的临床判断能力。它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提升临床思维的书籍。

评分

当我初次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沉静而权威的气息。书页的边缘处理得非常平整,裁剪也十分规整,没有一点毛边,这使得翻阅时更加顺滑,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即使是阅读较长篇幅的论述,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中的插图,虽然可能并非美术作品,但其清晰度和准确性却是毋庸置疑的,每一张都标注得非常详细,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起到了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我尤其注意到,在一些重要的方剂讲解部分,作者似乎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排版方式,将关键信息以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核心知识点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细节上的打磨,完全符合一本优秀医学参考书的标准,它让阅读体验本身也成为一种学习的助力,而不是阻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便是它所蕴含的“悟”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本医学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作者将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感悟,以及对传统医学的深刻理解,进行的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升华。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患者的关怀。他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更注重人体的整体调理,以及情志对疾病的影响。这种 holistic 的治疗理念,在当今快节奏的医疗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病症的论述,虽然看似平淡,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发现作者的独到之处,他能够从细微处着手,找到疾病的根源,并给出最恰当的治疗方案。这种“悟”,是经验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医者仁心的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