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葆元 著,陆翔,王旭光,邓勇 等 注
图书标签:
  • 本草纲目
  • 李时珍
  • 中医药
  • 古籍
  • 医学史
  • 植物药
  • 药物学
  • 传统医学
  • 中草药
  • 易知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6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2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82
字数:5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草纲目易知录》8卷,本草学著作。清·戴葆元撰。戴氏参考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汪昂《本草备要》,删繁补略,结合自己对药性的认识及临证实践经验,编著成书。书载总目1205条一其中涉及药物者有1199条,即载药1199种,其他类者6条10前7卷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正文,依次为卷一草部,卷二草部、谷部,卷三菜部、果部,卷四木部、服器部、虫部,卷五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卷六兽部,卷七人部、水部、火部、土部、金部和石部。卷八为仿蔡烈先为《本草纲目》所编索引《本草万方针线》体例而作《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的索引,名为《万方针线易知录》。本次整理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思补山房刻本为底本。

目录

卷一
草部(一)
甘草
黄耆
党参
条参
高丽参
东洋参
西洋参
沙参
荠苊
桔梗
黄精
玉竹
知母
肉苁蓉
锁阳
天麻
白术
苍术
狗脊I
贯众
巴戟天
远志
淫羊藿
仙茅
玄参
地榆
丹参
紫草
白头翁
白及
三七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柴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羌活
升麻
苦参
白鲜皮
延胡索
川贝母
浙贝母
山慈姑
石蒜
水仙花
白茅根

龙胆
细辛
马蹄香
白薇
白前
紫金牛
当归
芎劳
蛇床子
藁本
白芷
白芍
牡丹皮
木香
甘松
山柰
良姜
草果仁
白豆蔻
砂仁
益智仁
革茇
蓟酱
肉豆蔻
补骨脂
姜黄
郁金
莪莲
荆三棱
香附
茉莉
排草香
零陆香
藿香
兰草
泽兰
兰花及叶
马兰
香薷
荆芥
薄荷
积雪草
鸡苏
紫苏
菊花
野菊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校注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
  黄连
  大苦大寒,人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开郁,止渴除烦。益肝胆,润心肺,定惊悸,止盗汗,调胃厚肠,明目止泪,益气止血,除疳杀虫。治天行热病,阳毒发狂,肠澼腹痛,下泻脓血,暑热时邪,热壅内闭,膻中弥漫,神昏谵语。葆元。治③郁热在中,烦躁恶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满,目痛眦伤,心积伏梁,酒毒胎毒。同猪肚丸服,治小儿疳热赢瘦,去心窍恶血,疗妇人阴中肿痛。实热者宜之,虚寒人忌用。杀乌头、巴豆④、轻粉毒。忌猪肉。随症制用。
  五疳八痢,四治黄连丸:黄连一斤作四分,一分酒浸炒,一分姜汁拌炒,一分吴萸汤泡炒,一分用益智炒,去益智不用,酒炒白芍、使君子仁各四两,广木香二两,为末,蒸饼丸绿豆大,每食前米饮下三十丸。忌猪肉、冷水。日三。
  小儿口疳:黄连、芦荟等分,末,蜜汤调服五分。走马牙疳,同方入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
  小儿鼻要,鼻下两道赤色,防疳:米泔洗黄连,末,傅,日三次。月蚀疮,同方。
  小儿食土:取好黄土,以黄连煎汁搜之,晒干与食。
  腹中儿哭:黄连煎汁,令母常呷之。
  中巴豆毒,下痢不止:黄连、干姜等分为末,水服。
  烂弦风眼:黄连二钱,槐花一钱,轻粉五分,末,乳和,饭上蒸,帛裹熨眼上,日三次,屡效。
  阳毒发狂,奔走不定:黄连、寒水石等分,末,每服三钱,甘草汤下。
  小儿赤眼:黄连末,水调,贴足心。
  小儿疳热流注,遍身疮蚀,或潮热,肚胀作渴,猪肚黄连丸:猪肚一具洗净,黄连五两,切片,水浸,纳入肚中,缝定,放在五升粳米上蒸烂,入石臼捣千杵,或入少饭同杵,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盖小儿病久,非疳则实热,常须识此。大人消渴,方同。
  消渴尿多:黄连五两,花粉五两,末,生地捣汁,丸梧子大,每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忌猪肉。
  积热下血,聚金丸:或因酒毒下血,黄连四两,黄芩、防风各一两,末,面糊丸梧子大,米泔浸枳壳水送五十丸。冬月加酒大黄一两。
  暑热时邪。葆按:刘河间云此邪由三焦而入,不循表里,若大热神昏,舌绛,邪已入营,防逆传膻中。以黄连、犀角、连翘、银花等服。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 内容简介 概述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以下简称《易知录》)是一部对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进行系统性整理、阐释和评注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本草纲目》原著的简单重印,而是以现代学术视角,结合历代本草学研究成果,深入挖掘《本草纲目》的价值,廓清其历史脉络,并探讨其在现代医药学、植物学、农学等领域中的现实意义。本书旨在为广大中医药研究者、学生、临床医生以及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集权威性、系统性、易读性于一体的《本草纲目》解读经典,填补当前学界在《本草纲目》深入研究与普及方面的空白。 编纂缘起与价值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集大成之作,其内容之宏富、体系之严谨、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本草纲目》成书年代久远,其原文中的一些文字表述、考据方法、甚至一些药物品种的识别,在经历数百年演变后,已对现代读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障碍。加之历代本草学研究成果浩如烟海,如何系统地梳理、消化并呈现《本草纲目》的精髓,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易知录》的编纂,正是基于对这一学术需求的回应。本书的编纂团队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本草学、中医学、植物学、药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对《本草纲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本草纲目》这座医学宝库的二次开发与价值再发现,更是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 核心内容与结构 《易知录》在保持《本草纲目》原有的十二部、九百余种药的宏观框架基础上,对每一味药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本书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术研究与读者阅读的双重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 原文溯源与校勘: 版本考证:本书对《本草纲目》的多个重要版本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力求还原李时珍原著的真实面貌。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异同,辨析讹误,为后续的解读奠定坚实基础。 文字校勘:对原文中可能存在的错字、衍文、脱文等进行仔细校勘,并注明出处,确保解读的准确性。 版本演变追溯:简要介绍《本草纲目》自成书以来的流传与影响,帮助读者了解其历史地位。 2. 条目精析与释义: 药性解读:对《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进行深入解读。结合现代药理学、毒理学以及临床实践,对古代药性的认识进行科学的阐释和评述,探讨其现代医学价值。 形态特征与鉴别:详细描述每味药的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并配以高清图片或插图,帮助读者准确识别药材。对于形态相似易混淆的品种,则进行重点鉴别,指出其关键区别。 采集与炮制:《本草纲目》中关于药材的采集时间、部位、炮制方法等内容,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易知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证了古代炮制工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与现代炮制规范进行对比,提出改进意见。 附方考证与应用:《本草纲目》中的附方数量庞大,是其临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知录》对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应用价值的附方进行了深入考证,追溯其源流,分析其配伍机理,并结合现代临床病例,探讨其疗效与现代医学的关联。 3. 考据与辨析: 本源追溯:对于《本草纲目》中引用的前代本草著作,本书会进行溯源,分析李时珍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展现本草学的发展脉络。 名物考证:许多古代药名、植物名、动物名在现代已不常用,或有歧义。《易知录》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名物考证,通过文献比对、实地考察、多学科合作等方式,尽可能地考定其所指的准确物种。 辨伪存真: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时,也存在一些认知局限或受到当时条件限制。《易知录》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本草纲目》中的一些错误记载、存疑之处,进行了客观的辨析,并提供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参考。 4. 现代价值与应用探索: 药理研究进展: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对《本草纲目》中所载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中药的现代科学证据。 临床应用前景:结合现代疾病谱和治疗需求,探讨《本草纲目》中部分药物的现代临床应用潜力,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分析《本草纲目》在植物学、农学、食品学、文化学等领域的价值,展现其跨学科的学术意义。 学术特色与创新之处 《易知录》的编纂,具有以下鲜明的学术特色和创新之处: 多学科交叉融合:《易知录》的编纂团队不仅包括中医学家,还汇聚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专家,实现了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为《本草纲目》的解读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科学的方法。 注重证据与实证:在考证与解读过程中,本书不拘泥于传统文献,积极引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如DNA条形码技术、质谱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对古代记载进行科学验证,力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本书不仅是对《本草纲目》的“古”的解读,更是对其“今”的价值挖掘。通过将古代的经验方与现代的临床实践相结合,探讨其在应对现代健康挑战中的可行性。 兼顾学术深度与普及性: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易知录》也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条目清晰,图文并茂,方便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和理解。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可以作为了解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专业研究者,本书则能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料和研究线索。 创新性的可视化呈现:《易知录》在部分内容中,将采用高清的实物图片、形态图、分布图、炮制工艺流程图,甚至结合三维模型技术,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信息,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和知识传达效率。 目标读者 中医药院校师生:本书是学习、研究《本草纲目》的必备参考书,有助于提升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中医药临床医生:本书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深入地理解经典方药的配伍原理和药材的真实形态,指导临床用药,提升疗效。 中药科研人员: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药材信息、本源考证和现代研究进展,为中药新药研发、质量控制等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植物学、农学、食品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本书对植物、动物、矿物的识别和应用记载,能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医药感兴趣的读者:本书是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和传统医药文化的绝佳入门读物。 结语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的出版,是当代中医药学界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它不仅是对《本草纲目》这一国之瑰宝的深度挖掘和科学解读,更是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做出的积极贡献。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研究内容、创新的编纂方式,必将成为读者探索《本草纲目》世界、理解中国传统医药智慧的宝贵指南,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的数日,我逐渐对其编纂的用心程度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我尤其被书中对古代药用植物的细致描绘所吸引。其中关于“菊花”的条目,不仅详细列出了菊花的不同品种及其主治病症,还附有精美的插图,虽然只是黑白的线条勾勒,但却生动地展现了菊花的形态特征,这对于辨识药材大有裨益。更让我惊喜的是,编者在整理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与该药材相关的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甚至是一些民间验方。这些丰富的内容,让原本枯燥的药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体会到中医药文化并非孤立的学科,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生活与文化之中。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药理知识,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说实话,《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的价值,在我看来,远不止于一本简单的药学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古代医学史的画卷。我在阅读时,特别留意了书中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是如何随着时代演变的。比如,关于“温疫”的论述,我发现不同时期医家对同一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思路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这套丛书则系统地梳理了这些变化。编者在整理过程中,巧妙地将不同朝代的医学思想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医药学发展的脉络。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的诊断方法和生活养生理念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药材,而是展现了一种 holistic 的健康观,强调天人合一,内外兼修。这种全方位的健康理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反而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对于《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的初步印象,用“相见恨晚”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我曾尝试阅读《本草纲目》的原著,但古朴的文字和复杂的体系常常让我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对药名的大致了解,而无法深入探究其背后蕴含的药理知识。这套丛书的出现,仿佛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我着重看了其中关于“人参”那一章节的整理和解读。以往对人参的认识多停留在“补气”二字,而这套书却详细解析了人参的不同产地、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还引用了大量古代医家对其药性的论述,并辅以现代医学的初步解读。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看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编者的注释翔实而到位,避免了生搬硬套,而是巧妙地将古今知识融会贯通,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医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初见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我内心就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作为一名对传统中医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对李时珍先生的《本草纲目》心向往之,但深感其篇幅浩瀚,古文晦涩,常常望而却步。这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套整理丛书,便迫不及待地入手。拿到书的那一刻,沉甸甸的质感和古朴典雅的装帧就让我心生赞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钥匙。我仔细翻阅了其中几页,虽然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从排版、注释和译文的风格来看,编纂者必定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力求将原著的精髓以最易懂、最易读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对原著中那些药材的性味、功效、炮制方法等方面的解释是否清晰明了,是否能帮助我这种初学者快速入门,理解其中的奥秘。

评分

坦白说,我对《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纲目易知录》的评价,更多地源于一种文化传承的敬意。我并非科班出身的医学从业者,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驱使我接触这套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留意到编者在解释某些古代方剂时,会非常细致地考证其出处,并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力求还原最接近原貌的医理。例如,在介绍某个治疗跌打损伤的方剂时,编者不仅列出了具体的药材配伍,还详细解释了每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古代医家对于该方剂的加减变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这套丛书的权威性有了充分的信任。同时,我也发现,书中在保留原著风貌的同时,也注重与现代科学的对接,在某些疑难之处,会引用一些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旁证,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人智慧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