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干光断层成像眼底病诊断图谱 第2版

相干光断层成像眼底病诊断图谱 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光璐,魏文斌 著
图书标签:
  • 眼科
  • OCT
  • 眼底病
  • 诊断
  • 图谱
  • 医学
  • 临床
  • 视网膜
  • 黄斑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8591
版次:2
商品编码:1217287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相干光断层成像眼底病诊断图谱(第2版)》从OCT技术的基本介绍和图像释义入手,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眼底多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特征性体征的变化,以及预后状态进行了细致论述,对监测病变的发生及进展、探讨眼底病的发病机制、判断疾病的病理改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对OCT理论、技术知识一览无余,对提高国内眼科医生诊疗水平以及提高眼底疾病的治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容简介

自2009年第1版 OCT眼底病诊断图谱面世后,颇获读者青睐。时隔8年,本书第2版出版,增加有意义有关联的多幅En Face图像3D图像地形图等;增添新内容,如脉络膜厚度的认识及其在疾病中的变化,又如不必作静脉注射也能显示网膜血管的SADDA,也请有关专家作了专题介绍,并提供病例及图像;增添新的病例及图像约250幅;既有常见眼底疾病的各种OCT表现,也包括一些少见和罕见疾病的OCT图像,并重点介绍新技术新应用,对眼科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王光璐,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专业奠基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魏文斌,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兼眼科主任、首席专家,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OCT 历史及原理

第二章 OCT 图像释义

第三章 先天性眼底异常

第四章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

第五章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第六章 黄斑病变

第七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第八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第九章 病理性近视的眼底病变

第十章 炎症性眼底病变

第十一章 视网膜营养障碍

第十二章 视神经疾病

第十三章 外伤性眼底病变

第十四章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第十五章 白内障术后的黄斑病变

第十六章 眼内肿瘤相关的眼底病变

第十七章 全身疾病引起的眼底改变

第十八章 新型傅立叶域OCT 及其临床应用


精彩书摘

脉络膜新生血管(C NV)也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在视网膜脉络膜的许多疾病和疾病的过程中均可发生。当RPE代谢产物积聚、炎症使玻璃膜破裂,均可诱发CN V向内生长。CN V达RPE层下或神经感觉层下,产生渗出、出血、机化瘢痕等病理改变。只要RPE复合体有破坏,就有发生CN V的可能,它是多种疾病引起的非特异性的并发症。常见的引起黄斑区新生血管膜的疾病除了A M D外,尚有病理性近视的眼底改变、视网膜血管样条纹、外伤性脉络膜破裂、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也称中渗病),以及过强激光光凝CNV引起视网膜下出血,为暗红或黑色的出血灶(陈旧为黄色),常可误诊为脉络膜肿瘤,大量出血可达玻璃体腔。下面介绍常见的中渗病。

中渗病多见于年青女性,单眼发病,常有轻度近视,骤然发病,由于病因未明,现常称为特发性黄斑新生血管膜。中渗病典型的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或中心凹旁可见一孤立的1/4~1PD大、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灰黄病灶,周围常伴有少量出血。该病进展慢,FFA证实病灶为CNV,位于神经上皮下,视力预后视病变位置大小而定,如波及中心残留的瘢痕常会影响视力的恢复。


前言/序言

自《相干光断层成像眼底病诊断图谱》面世后,颇受读者青睐。然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检查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不仅使图像更为清晰,也使以往无法进行的诊断检查获得了新的进展。全新的仪器,如分频幅去相干血管成像(SSADA)检查仪的面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扩展了一个新领域,深化了大家对眼病的认识,推动了眼科学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对原版进行增补势在必行。我们采取的措施有:①除了有些病例无法复制而不能更新外,尽量对原图像进行更新,提高图像质量,并增加有意义、有关联的多幅en-face图像、3D图像、地形图等;②增添新内容,如脉络膜厚度的认识及其在疾病中的变化,又如不必做静脉注射也能显示视网膜血管的SSADA,也请有关专家做了专题介绍,并提供病例及图像,让读者先睹为快;③某些章节中增添了新的病例及约250幅的图像;④邀请同仁医院及其他医院有关专家作为编委,以期本书博采众长。虽说第2版对内容做了些增补修订,但仍然保存了原书的风格,同时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求新求全,以应对时代的需要。虽然在编写中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本书难免有不合时宜或谬误之处,恭听同道们的真知灼见,并致以衷心谢意。

王光璐2016年7月



目录 第一部分:成像技术的基石——相干光断层成像(OCT)原理与发展 1.1 光的干涉与相干性:OCT的物理基础 1.1.1 光的波动性与干涉现象 1.1.2 相干长度与相干光 1.1.3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原理 1.1.4 拓展:白光干涉与低相干干涉 1.2 时间域OCT(TD-OCT)与频域OCT(FD-OCT) 1.2.1 TD-OCT:扫描与深度扫描 1.2.1.1 扫描干涉仪与参考臂移动 1.2.1.2 信号获取与重构:A扫描、B扫描、C扫描 1.2.1.3 TD-OCT的优缺点分析 1.2.2 FD-OCT:光谱分析与并行获取 1.2.2.1 编码为光谱的干涉信号 1.2.2.2 傅里叶变换与深度剖面重构 1.2.2.3 FD-OCT的分类:扫频OCT(SS-OCT)与光谱域OCT(SD-OCT) 1.2.2.4 FD-OCT的优势:速度、分辨率与灵敏度 1.3 OCT成像质量的提升与优化 1.3.1 纵向分辨率与横向分辨率的权衡 1.3.2 散斑噪声的抑制与算法处理 1.3.3 伪影的识别与规避 1.3.4 图像增强技术:对比度、锐度调整 1.3.5 三维OCT成像的优势与应用 1.4 OCT技术的发展演进与未来趋势 1.4.1 分子成像OCT(OI-OCT) 1.4.2 量化血管血流OCT(Q-OCT) 1.4.3 偏振敏感OCT(PS-OCT) 1.4.4 更高分辨率、更快扫描速度的探索 1.4.5 人工智能在OCT图像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眼底疾病的OCT影像学诊断——从正常结构到病变特征 2.1 视网膜的正常结构与OCT影像学表现 2.1.1 视网膜层状结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等 2.1.2 各层结构的OCT信号强度与特征 2.1.3 正常眼底OCT扫描的图谱解读 2.1.4 随年龄变化的视网膜结构OCT影像学特点 2.2 黄斑疾病的OCT影像学诊断 2.2.1 黄斑区解剖与生理功能 2.2.2 黄斑水肿:分类、OCT特征与量化 2.2.2.1 囊样黄斑水肿 2.2.2.2 视网膜内层积液 2.2.2.3 视网膜下积液 2.2.3 黄斑前膜与黄斑襻:OCT特征与诊断 2.2.4 中心浆液性视网膜病变(CSCR):RPE脱离与积液 2.2.5 黄斑裂孔:分类、OCT诊断与分期 2.2.6 黄斑区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2.2.6.1 干性AMD的OCT特征:RPE萎缩、玻璃膜疣 2.2.6.2 湿性AMD的OCT特征:新生血管膜(CNV)、积液、积血 2.2.7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 2.2.7.1 DME的OCT影像学分型 2.2.7.2 OCT在DME治疗评估中的作用 2.2.8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相关黄斑水肿 2.3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OCT影像学诊断 2.3.1 视网膜动脉阻塞(RAO) 2.3.2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分支型与中央型 2.3.2.1 视网膜出血与水肿的OCT表现 2.3.2.2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OCT特征 2.3.3 视网膜血管炎 2.4 视神经疾病的OCT影像学诊断 2.4.1 青光眼(Glaucoma) 2.4.1.1 视神经盘的OCT测量:视杯、视盘大小 2.4.1.2 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OCT测量与评估 2.4.1.3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的OCT测量 2.4.1.4 OCT在早期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2.4.2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 2.4.3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 2.5 脉络膜疾病的OCT影像学诊断 2.5.1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分类与OCT特征 2.5.1.1 I型CNV 2.5.1.2 II型CNV 2.5.1.3 III型CNV 2.5.2 脉络膜血管疾病:脉络膜缺血、脉络膜增厚 2.5.3 脉络膜黑色素瘤与转移瘤的OCT表现 2.6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的OCT影像学诊断 2.6.1 玻璃体剥离(Vitreous Detachment) 2.6.2 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 2.6.3 视网膜后膜(Subretinal Membrane) 2.7 视网膜脱离的OCT影像学诊断 2.7.1 视网膜裂孔性脱离 2.7.2 牵拉性脱离 2.7.3 渗出性脱离 2.7.4 视网膜下积液的OCT特征 2.8 视网膜肿瘤的OCT影像学诊断 2.8.1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2.8.2 视网膜血管瘤 2.8.3 视网膜转移瘤 2.9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OCT影像学特点 2.9.1 视网膜色素变性(RP) 2.9.2 黄斑营养不良 2.9.3 Stargardt病 第三部分:OCT在眼底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实践应用 3.1 OCT作为眼底病筛查与诊断的工具 3.1.1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1.2 辅助鉴别诊断 3.1.3 早期发现无症状的眼底病变 3.2 OCT在眼底病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 3.2.1 评估治疗反应:药物注射、激光治疗、手术 3.2.2 监测疾病进展与复发 3.2.3 预测治疗效果 3.3 OCT与临床决策的关联 3.3.1 OCT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3.3.2 OCT引导眼内注射的精准定位 3.3.3 OCT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3.4 OCT图像分析的标准化与量化 3.4.1 OCT测量指标的临床意义 3.4.2 建立眼底病变的OCT影像数据库 3.4.3 推进OCT图像分析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3.5 OCT技术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3.5.1 OCT在某些病变成像上的挑战 3.5.2 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的优势 3.5.3 提升OCT的易用性与可及性 3.5.4 探索OCT在眼科其他领域的应用 结论 相干光断层成像(OCT)技术以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特点,已成为现代眼科临床诊断和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系统地更新和拓展了OCT在各类眼底病诊断中的应用,力求为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医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实用的参考。 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OCT成像技术的原理,从光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时间域OCT和频域OCT的成像机制,并探讨了提高成像质量的方法和OCT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这部分内容为理解OCT图像的形成和解读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详细介绍了OCT在各种常见和少见眼底病诊断中的应用。从正常的眼底结构出发,系统地阐述了黄斑疾病、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视神经疾病、脉络膜疾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肿瘤以及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等不同类型疾病的OCT影像学特征。本书重点描述了各类病变在OCT图像上所呈现的形态学变化,包括液体的分布、新生血管的特征、视网膜层结构的改变以及视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变化等。通过大量的典型病例图像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帮助读者掌握不同疾病的OCT诊断要点,并能识别和区分各种病变的细微差异。 第三部分则聚焦于OCT技术在眼底病诊断与治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书探讨了OCT作为眼底病筛查和诊断工具的优势,以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作用。此外,还深入分析了OCT在指导临床决策、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价值。本部分强调了OCT图像分析的标准化和量化,以及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潜力,为OC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应用指明了方向。 本书第二版的出版,旨在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眼底病OCT影像学诊断视角。通过对OCT成像原理的深刻理解,结合丰富的临床病例影像,读者将能够更准确、更有效地诊断和管理各种眼底疾病,从而最终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和生活质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眼底病学充满好奇心的医学生,我一直对OCT技术感到非常着迷,因为它能够“看见”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眼底结构。当我听说《相干光断层成像眼底病诊断图谱》出了第二版,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以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从基础原理讲起,将复杂的OCT图像解析得条理分明。我最欣赏的是它将各种眼底病与OCT图像紧密结合的方式。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通过对每张图片的详细解读,分析不同病变区域在OCT图像上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这些改变背后所代表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像黄斑水肿、视网膜前膜、玻璃体牵拉等常见的病变,书中都有非常经典的案例和详尽的解释,这让我对这些病变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书本的文字描述上,而是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而且,第二版在内容的更新上也很及时,增加了许多近年来才被广泛关注的眼底病变类型,以及一些在诊断上更具挑战性的病例。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重点提示”和“鉴别诊断”环节,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掌握关键信息,避免误诊。这本书对于正在学习眼底病的医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也大大提升了我们阅读和理解OCT图像的能力。

评分

我已经从业近二十年,见证了眼科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OCT的出现,更是革命性的进步。《相干光断层成像眼底病诊断图谱》第二版,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这种进步带来的力量。这一版的更新,我感受最深的是其对新技术整合的力度。书中所包含的OCTA(OCT血管造影)的章节,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OCTA图像,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阐释了OCTA如何帮助我们评估黄斑区的微血管结构,以及在多种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新生血管等中,如何通过OCTA来识别新生血管、微血管瘤、缺血区域等。这些信息对于指导治疗,特别是抗VEGF治疗的时机和效果评估,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此外,第二版在对一些疑难复杂病例的呈现上,也更加深入。书中不乏一些需要结合病史、其他检查手段才能最终确诊的案例,而作者通过OCT图像的详细分析,给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诊断思路。这种将OCT图像与其他临床信息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对于提升我们的综合诊断能力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不仅是眼科医生值得拥有的工具书,对于研究眼底疾病的学者来说,也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相干光断层成像眼底病诊断图谱》第二版,我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为一名眼科医生,眼底病的诊断是我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OCT(相干光断层成像)无疑是目前最强大、最直观的眼底成像技术之一。第一版我早就受益匪浅,这次的第二版更新,我最期待的就是它在技术和病例上的进步。拿到书后,我首先关注了最新的技术进展,比如OCTA(OCT血管造影)的引入和在不同眼底病中的应用。书中对OCTA成像原理的讲解细致入微,并且配以大量高质量的OCTA图像,这对于我们理解微血管的变化,尤其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书中的病例分析也非常详实,针对一些疑难杂症,作者通过OCT图像层层剥茧,详细阐述了诊断思路和鉴别诊断要点。特别是对一些早期的、不典型病变的呈现,以及如何通过OCT图像捕捉这些细微的变化,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病理机制下OCT图像特征变化的讲解,这不仅是“看图识病”,更是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深入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图谱,更是一本指导临床实践的宝典,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更及时的诊断和管理眼底疾病。

评分

作为一位眼科主治医师,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眼底病病例,而OCT图像的解读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OCT诊断水平的书籍,《相干光断层成像眼底病诊断图谱》第二版,可以说是我近期的一个重要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严谨的科学性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性相结合。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OCT成像的原理和技术细节,更重要的是,他们用大量的真实病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疾病分期、不同病理特征的OCT图像的细致区分,以及对一些需要高度警惕的“red flags”的明确标注。例如,在处理老年性黄斑变性时,第二版对新生血管性AMD的早期迹象,以及如何通过OCT图像来判断其活动性,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这对于我们及时干预、延缓视力下降至关重要。书中还对一些罕见病或少见病在OCT上的表现进行了收录,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谱,它更像是一本“思维导图”,能够引导我从OCT图像出发,层层深入,最终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

评分

我是一名在眼科工作多年的资深技师,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OCT仪器的操作和图像的初步判读。对于我们来说,一本高质量的OCT图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相干光断层成像眼底病诊断图谱》第二版,的确没有让我失望。相较于第一版,我能明显感觉到新版在图像质量和病例的丰富性上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复杂病变,例如多层膜形成、新生血管膜破裂、视网膜劈裂等,书中的OCT图像不仅清晰度极高,而且还能展现出精细的结构层次,这对于我们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追踪至关重要。此外,第二版对一些新兴的OCT技术,如OCTA在不同病变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书中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眼底病的OCTA图像,并详细分析了血管异常的形态和分布,这对于我们理解疾病的微循环改变非常有帮助。在操作层面,书中对图像采集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也有提及,这对于提高图像质量、减少伪影非常有指导意义。每次我遇到不确定的图像,都会翻阅这本书,从中找到相似的病例,并参考其解读,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时刻在我身边指导我。

评分

正品

评分

正品

评分

专业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知识点丰富,收获大

评分

不错,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知识点丰富,收获大

评分

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

专业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专业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喜欢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