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集:塔上随笔(布面精装)

汪曾祺集:塔上随笔(布面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散文集
  • 随笔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
  • 布面精装
  • 经典
  • 塔上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040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484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汪曾祺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雅致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汪曾祺,在自创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大师级作家。其小说,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足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
  ★在汪曾祺先生自编文集基础上修订,注重系统性及版本价值。
  ★由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美的书”设计师张胜先生精心设计,典雅大气,装帧雅致温润,布面精装,尽显纯正文学趣味。
  ★编校者曾参与新版《汪曾祺全集》,精益求精,耗费十年心血,参校作者手稿、手校本及各种文集,力求当代文学新善本。
  ★《汪曾祺集》共十种,包括小说集四种:《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六种:《晚翠文谈》《蒲桥集》《旅食集》《塔上随笔》《逝水》《独坐小品》。
  ★汪曾祺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作家,他的作品远非“冲淡”、“闲适”、“京味”、“士大夫”等词语所能概括。从语言上讲,汪曾祺对白话文的贡献是独yi无二的,文艺评论家李陀说,汪曾祺是“把现代汉语从毛文体中解放出来这样的重大历史转变中的先行者”。他甚至断言,与尝试把口语融入写作的作家如老舍、赵树理相较,汪都更胜一筹。
  ★关于汪曾祺的散文、小说成就,有论者称,他的散文“浸透了古典中国的文化精髓,包括绝妙的机智和散淡的性情”;就小说的艺术成就而论,汪的作品“肯定是中国现代小说zui足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汪曾祺可谓“二十世纪下半叶在自己独创的形式中达到艺术完美的惟一大师级中国小说家,其成就丝毫不亚于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博尔赫斯”。(张远山:《齐人物论》)
  ★这套重新编订的《汪曾祺集》,在汪曾祺先生自编文集的基础上编选修订,尽可能保留了各种文集本身的趣味;每部文集各自独立,又具一定的系统性;可以满足各个层面的汪曾祺先生的读者,也具有相当大的版本价值。

内容简介

  汪曾祺和沈从文一样,是那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在自己独创的形式中达到艺术完美的惟一大师级中国小说家,其成就不亚于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博尔赫斯。他对白话文的贡献是独yi无二的,文字干净而传神。他的小说作品“肯定是中国现代小说zui足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
  《塔上随笔》是汪曾祺90年代写的一批散文小品,冲淡而隽永,谈艺术、幽默、戏剧,味道独特,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本书编者在汪曾祺先生自编文集的基础上编选修订,尽可能保留了各种文集本身的趣味;每部文集各自独立,又具一定的系统性;可以满足各个层面的汪曾祺先生的读者,也具有相当大的版本价值。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一九二〇年生。-九三九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为沈从文先生的及门弟子。约-九四〇年开始发表散文及小说。大学时期受阿索林及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影响,文字飘逸。以后备尝艰难辛苦,作品现实感渐强,也更致力于吸收中国文学的传统。毕业后曾做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职员。一九四九年以后,做了多年文学期刊编辑。曾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一九六二年到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直至离休。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蒲桥集》《晚翠文谈》《塔上随笔》《独坐小品》《旅食集》《逝水》等。

精彩书评

  曾祺的创作,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其**精神所寄是“诗”。无论文体如何变换,结体的组织,语言的运用,光彩闪烁,炫人目睛,为论家视为“士大夫”气的,都是“诗”,是“诗”造成的效果。
  曾祺在文学上的“野心”是“打通”,打通诗与小说散文的界限,造成一种崭新的境界。
  ——黄裳(著名散文家,藏书家)

  汪曾祺的小说,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沧海月明,蓝田玉暖,不能自已。
  ——李陀(著名作家,理论家,评论家)

  汪先生的好,是如今大多数中国作家身上没有的好。他那种夫子气,文士气,率性而真切,冲淡而平和,有大学而平易,阅人阅世深厚而待人待物随意。
  ——何立伟(著名作家)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汪曾祺是个红色年代的士大夫。
  他只是在荒芜的岁月里恢复了某个文化的传统与趣味。在小说叙述模式上不及茅盾的恢弘,在文字的精约上也弗及废名与张爱玲,但他找到了属于自己也属于众人的恬静洗练的世界。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可能更接近于自己的本真,也接近于常人的本真。也缘于此,他那里流动的确是清美的意绪。
  ——孙郁(著名评论家,鲁迅研究专家)

目录

序…………1
王磐的《野菜谱》…………1
胡同文化
——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5
城隍?土地?灶王爷…………11
八仙…………24
罗汉…………37
苏三、宋士杰和穆桂英…………42
吴三桂…………45
张大千和毕加索…………48
太监念京白…………51
贾似道之死…………54
谈风格…………61
谈谈风俗画…………70
小小说是什么…………80
万寿宫丁丁响
——《废名小说选集》代序…………85
读一本新笔记体小说…………91
用韵文想…………95
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100
关于“样板戏”…………106
书到用时…………111
语文短简…………113
对仗?平仄…………118
句读?气口…………121
有意思的错字…………124
谈幽默…………127
思想?语言?结构…………129
老学闲抄…………143
词曲的方言与官话…………150
创作的随意性…………155
无意义诗…………157
沙弥思老虎…………160
读诗抬杠…………162
诗与数字…………164
随遇而安…………166
知识分子的知识化…………178
“无事此静坐”…………181
生机…………184
艺术和人品
——《方荣翔传》代序…………188
文人与书法…………193
“国风文丛”总序…………196
小滂河的水是会再清的
——《扶桑风情》代序…………203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走近名人文丛”代序…………208
平心静气
——“布衣文丛”序…………211
文化的异国…………214
步障:实物和常理…………218
“小山重叠金明灭”…………220
雁不栖树…………222
呼雷豹…………224
水浒人物的绰号…………227
沈括的幽默…………234
苏三监狱…………236
再谈苏三…………238
徐文长的婚事…………240
烟赋…………247
谈读杂书…………257
读廉价书…………259
《蒲草集》小引…………269
北京人的遛鸟…………271
录音压鸟…………275
灵通麻雀…………279
猫…………281
草木虫鱼鸟兽…………284
昆虫备忘录…………291
草木春秋…………297
淡淡秋光…………308
北京的秋花…………315
徐文长论书画…………321
谈题画…………331
题画二则…………334
齐白石的童心…………336
岁朝清供…………338
一技…………341
昆明年俗…………344
博雅…………347
张郎且莫笑郭郎…………350
继母…………352
名实篇…………356
富贵闲人,风雅盟主
——企业家我对你说…………361
羊上树和老虎闻鼻烟…………365
多此一举…………369
酒瓶诗画…………372
论精品意识……374
颜色的世界…………377
本命年和岁交春…………380
偶笑集…………382
秘书…………385
记梦…………387
附录:
《塔上随笔》初版本目录…………390
编后记…………394

精彩书摘

  谈风格
  一个人的风格是和他的气质有关系的。布封说过:“风格即人”。中国也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趋舍不同,静躁异趣。杜甫不能为李白的飘逸,李白也不能为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词宜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耆卿的词宜十三四女郎持红牙板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国的词大别为豪放与婉约两派。其他文体大体也可以这样划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因为什么,豪放派占了上风。茅盾同志曾经很感慨地说:现在很少人写婉约的文章了。十年浩劫,没有人提起风格这个词。我在“样板团”工作过。江青规定:“要写‘大江东去’,不要‘小桥流水’!”我是个只会写“小桥流水”的人,也只好跟着唱了十年空空洞洞的豪言壮语。三中全会以后,我才又重新开始发表小说,我觉得我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样子写小说了。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形势空前大好的标志之一,是出现了很多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一点是“十七年”所不能比拟的。那时作品的风格比较单一。茅盾同志发出感慨,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一个人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要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应该不客气地说,欣赏自己。“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个人很少愿意自己是另外一个人的。一个人不能说自己写得最好,老子天下第一。但是就这个题材,这样的写法,以我为最好,只有我能这样的写。我和我比,我第一!一个随人俯仰,毫无个性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
  其次,要形成个人的风格,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也就是说,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口味的书。我不太主张一个作家有系统地读书。作家应该博学,一般的名著都应该看看。但是作家不是评论家,更不是文学史家。我们不能按照中外文学史循序渐进,一本一本地读那么多书,更不能按照文学史的定论客观地决定自己的爱恶。我主张抓到什么就读什么,读得下去就一连气读一阵,读不下去就抛在一边。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我直到现在还是比较喜欢《九歌》。李、杜是大家,他们的诗我也读了一些,但是在大学的时候,我有一阵偏爱王维,后来又读了一阵温飞卿、李商隐。诗何必盛唐。我觉得龚自珍的态度很好:“我论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有一个人说得更为坦率:“一种风情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有何不可。一个人的兴趣有时会随年龄、境遇发生变化。我在大学时很看不起元人小令,认为浅薄无聊。后来因为工作关系,读了一些,才发现其中的淋漓沉痛处。巴尔扎克很伟大,可是我就是不能用社会学的观点读他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是到近四十岁时,因为成了右派,才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硬着头皮读完了的。孙犁同志说他喜欢屠格涅夫的长篇,不喜欢他的短篇;我则正好相反。我认为都可以。作家读书,允许有偏爱。作家所偏爱的作品往往会影响他的气质,成为他的个性的一部分。契诃夫说过:告诉我你读的是什么书,我就可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作家读书,实际上是读另外一个自己所写的作品。法郎士在《生活文学》第一卷的序言里说过:“为了真诚坦白,批评家应该说:‘先生们,关于莎士比亚,关于拉辛,我所讲的就是我自己。’”作家更是这样。一个作家在谈论别的作家时,谈的常常是他自己。“六经注我”,中国的古人早就说过。
  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是契诃夫和阿左林。
  我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到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这个意思其实古人早就说过。黄梨洲《文案》卷三《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云:
  “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姚鼐《与陈硕士》尺牍云:
  “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此乃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此境又非石士所易到耳。”
  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说归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连被归有光诋为“庸妄巨子”的王世贞在晚年也说他“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归太仆赞序》)。这些话都说得非常中肯。归有光的名文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我受到影响的也只是这几篇。归有光在思想上是正统派,我对他的那些谈学论道的大文实在不感兴趣。我曾想:一个思想迂腐的正统派,怎么能写出那样富于人情味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呢?这问题我一直还没有想明白。归有光自称他的文章出于欧阳修。读《泷冈阡表》,可以知道《先妣事略》这样的文章的渊源。但是归有光比欧阳修写得更平易,更自然。他真是做到“无意为文”,写得像谈家常话似的。他的结构“随事曲折”,若无结构。他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他的《项脊轩志》的结尾: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平淡中包含几许惨恻,悠然不尽,是中国古文里的一个有名的结尾。使我更为惊奇的是前面的: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话没有说完,就写到这里。想来归有光的夫人还要向小妹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不写了。写出了,有何意味?写了半句,而闺阁姊妹之间闲话神情遂如画出。这种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写小说时参考的。我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通,最有现代味儿的一位中国古代作家。我认为他的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方法很有点像契诃夫。我曾说归有光是中国的契诃夫,并非怪论。
  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我读得比较熟的是鲁迅。我在下放劳动期间曾发愿将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像金圣叹批《水浒》那样,逐句逐段地加以批注。搞了两篇,因故未竟其事。中国五十年代以前的短篇小说作家不受鲁迅的影响的,几乎没有。近年来研究鲁迅的谈鲁迅的思想的较多,谈艺术技巧的少。现在有些年轻人已经读不懂鲁迅的书,不知鲁迅的作品好在哪里了。看来宣传艺术家鲁迅,还是我们的责任。这一课必须补上。
  我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
  废名这个名字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了。国内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没有一本提到他。这实在是一个真正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在当时的读者就不是很多,但是他的作品曾经对相当多的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青年作家,至少是北方的青年作家,产生过颇深的影响。这种影响现在看不到了,但是它并未消失。它像一股泉水,在地下流动着。也许有一天,会汩汩地流到地面上来的。他的作品不多,一共大概写了六本小说,都很薄。他后来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作品中有见道之言,很不好懂。《莫须有先生传》就有点令人莫名其妙,到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就不知所云了。但是他早期的小说,《桥》、《枣》、《桃园》和《竹林的故事》,写得真是很美。他把晚唐诗的超越理性,直写感觉的象征手法移到小说里来了。他用写诗的办法写小说,他的小说实际上是诗。他的小说不注重写人物,也几乎没有故事。《竹林的故事》算是长篇,叫做“故事”,实无故事,只是几个孩子每天生活的记录。他不写故事,写意境。但是他的小说是感人的,使人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动。因为他对于小儿女是那样富于同情心。他用儿童一样明亮而敏感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用儿童一样简单而准确的笔墨来记录。他的小说是天真的,具有天真的美。因为他善于捕捉儿童的飘忽不定的思想和情绪,他运用了意识流。他的意识流是从生活里发现的,不是从外国的理论或作品里搬来的。有人说他的小说很像弗?沃尔芙,他说他没有看过沃尔芙的作品。后来找来看看,自己也觉得果然很像。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身在不同的国度,素无接触,为什么两个作家会找到同样的方法呢?因为他追随流动的意识,因此他的行文也和别人不一样。周作人曾说废名是一个讲究文章之美的小说家。又说他的行文好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汪地向前流去。这说得实在非常好。
  我讲了半天废名,你也许会在心里说:你说的是你自己吧?我跟废名不一样(我们的世界观首先不同)。但是我确实受过他的影响,现在还能看得出来。
  契诃夫开创了短篇小说的新纪元。他在世界范围内使“小说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重情节、编故事发展为写生活,按照生活的样子写生活。从戏剧化的结构发展为散文化的结构。于是才有了真正的短篇小说,现代的短篇小说。托尔斯泰最初很看不惯契诃夫的小说。他说契诃夫是一个很怪的作家,他好像把文字随便地丢来丢去,就成了一篇小说了。托尔斯泰的话说得非常好。随便地把文字丢来丢去,这正是现代小说的特点。
  “阿左林是古怪的”(这是他自己的一篇小品的题目)。他是一个沉思的、回忆的、静观的作家。他特别擅长于描写安静,描写在安静的回忆中的人物的心理的潜微的变化。他的小说的戏剧性是觉察不出来的戏剧性。他的“意识流”是明澈的,覆盖着清凉的阴影,不是芜杂的、纷乱的。热情的恬淡,入世的隐逸,阿左林笔下的西班牙是一个古旧的西班牙,真正的西班牙。
  以上,我老实交待了我曾经接受过的影响,未必准确。至于这些影响怎样形成了我的风格(假如说我有自己的风格),那是说不清楚的。人是复杂的,不能用化学的定性分析方法分析清楚。但是研究一个作家的风格,研究一下他所曾接受的影响是有好处的。如果你想学习一个作家的风格,最好不要直接学习他本人,还是学习他所师承的前辈。你要认老师,还得先见见太老师。一祖三宗,渊源有自,这样才不至流于照猫画虎,邯郸学步。
  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摹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初学写作者,几乎无一例外,要经过摹仿的阶段。我年轻时写作学沈先生,连他的文白杂糅的语言也学。我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第一篇《复仇》,就有摹仿西方现代派的方法的痕迹。后来岁数大了一点,到了“而立之年”了吧,我就竭力想摆脱我所受的各种影响,尽量使自己的作品不同于别人。郭小川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有一次碰到我,说:“你说过的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我问他是什么话,他说:“你说过:凡是别人那样写过的,我就决不再那样写!”我想想,是说过。那还是反右以前的事了。我现在不说这个话了。我现在岁数大了,已经无意于使自己的作品像谁,也无意使自己的作品不像谁了。别人是怎样写的,我已经模糊了,我只知道自己这样的写法,只会这样写了。我觉得怎样写合适,就怎样写。我现在看作品,已经很少从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角度去看了。对于曾经影响过我的作家的作品,近几年我也很少再看。然而:
  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影响,是仍然存在的。
  一个人也不能老是一个风格,只有一种风格。风格,往往是因为所写的题材不同而有差异的,或庄,或谐;或比较抒情,或尖刻冷峻。但是又看得出还是一个人的手笔。一方面,文备众体;另一方面又自成一家。
  ……

《塔上随笔》:一幅温润的中国乡土画卷,一段淡泊的人生哲思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汪曾祺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温润如玉、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他的文字,如同一杯陈年的米酒,初尝略显平淡,细品却醇厚悠长,回味无穷。《塔上随笔》,正是这样一部集其随笔精粹的力作,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是将目光投向了寻常巷陌,寻常人家,寻常光景,却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琐碎中显真情,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鲜活的往事,以及一种淡泊而又充盈的人生境界。 本书以“塔上”为名,或许暗示着一种超然的视角,一种从高处俯瞰人间的智慧与豁达。然而,汪曾祺先生的“塔上”,并非冰冷的瞭望台,而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暖意。他笔下的“塔上”,更像是心灵深处的一隅宁静,是得以沉淀、反思、观照的所在。从这座“塔上”,他得以用一种温厚的目光,打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体味世间的悲欢离合,咀嚼岁月的甘苦况味。 《塔上随笔》所收录的文章,题材广泛,却又殊途同归,共同指向了汪曾祺先生对中国乡土的深情眷恋,以及他对传统文化、风俗人情的细腻观察与深刻理解。无论是对故乡高邮的童年回忆,还是对西南边城生活场景的鲜活描绘;无论是对美食的赞美,还是对花鸟草木的细致描摹;无论是对民间艺人的访谈,还是对文学创作的感悟,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平和、宁静、从容的韵味。 故乡的记忆,泥土的芬芳 对于任何一位中国作家而言,故乡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充满情感重量的词语。汪曾祺先生的故乡,是那片滋养了他的土地,是他最早的认知源头,也是他创作的不竭动力。在《塔上随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故乡高邮的深深眷恋。他笔下的高邮,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有声有色的,有味道的。 那些关于童年的零星片段,被他用一种极其轻柔的笔触串联起来。他写高邮的河,写河边的民居,写河里游弋的鱼虾,写河边嬉戏的孩童。这些景物,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故事的一部分,是人物情感的承载。他写高邮的早点,写烫面、蒸饺,写那份地道的家乡味道,仿佛能闻到炊烟袅袅,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这些朴素的食物,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他笔下的故乡,不乏一些辛酸的往事,但他从不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种淡然的姿态,将其融入生活的洪流之中。即使是那些曾经的苦难,也在岁月的冲刷下,沉淀为一种更加坚韧的力量,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他懂得,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故乡,正是给予我们最初的温暖和力量,让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风雨。 人间至味,口腹之乐 “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国人来说,美食不仅仅是生理的满足,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载体。《塔上随笔》中,对美食的描写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而且写得尤为传神。汪曾祺先生是一位真正的“美食家”,他懂得品味食物的精髓,更懂得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他写一道菜,不是简单地罗列食材和烹饪方法,而是将这道菜与它诞生的地域、人物、时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写云南的菌子,那种雨季特有的鲜美,那种和大山融为一体的生命力,仿佛隔着文字,也能感受到那股鲜甜的汁水在舌尖迸发。他写北方的饺子,那种简单而纯粹的味道,以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的温馨场景。他甚至能从一道菜中,品出人生的滋味,品出人情世故的温暖。 他的美食描写,总是充满着一种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他反对那些过于复杂、过于做作的烹饪方式,而更推崇那些能够保留食材原味、体现地域特色的传统做法。他的文字,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让我们看到了它们身上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阅读他的美食篇章,不仅仅是一种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致敬。 草木有情,万物有灵 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草木花鸟,山川河流,都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故事。《塔上随笔》中,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带着一种诗意的想象和哲学的思考。他能够从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中,发现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他写植物,不是机械的记录,而是将它们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他写“芙蓉”,那种开在秋天,带着几分清冷的美丽;他写“牵牛花”,那种随处可见,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姿态。他写“盆栽”,那种在有限的空间里,努力绽放生命的顽强。他从这些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韧性,看到了不屈的精神,看到了对于生活的热爱。 他对自然的描绘,也常常与人的情感相联系。他会将景物的变化,与人生的起伏相呼应,使得景物描写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写照。他能够从一缕清风,一声鸟鸣中,感受到岁月的流转,感受到生命的诗意。他的文字,让我们重新学会用一种更加温柔、更加细腻的目光去观察我们身边的自然,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中的美好。 人物的画廊,心灵的缩影 《塔上随笔》中,除了对景物和食物的描绘,对人物的刻画同样精彩纷呈。汪曾祺先生拥有着一双能够捕捉人物神韵的眼睛,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各色名士,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他写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淳朴,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坚韧,他们的乐观。他写那些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文人,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怪癖,他们的孤傲。他将这些人的人生片段,用一种极为克制的笔墨,勾勒出来,让我们能够窥见他们内心的世界。 他的人物塑造,往往不着力于戏剧性的情节,而是通过他们的一些细节,一些语言,一些习惯,来展现他们的性格。他懂得,人生的故事,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各自的命运,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但他总是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他们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淡泊的人生,从容的哲学 《塔上随笔》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更在于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淡泊宁静的人生哲学。在那个充满变迁和动荡的年代,汪曾祺先生始终保持着一种从容的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美的追求。 他的文字,没有抱怨,没有愤懑,没有急功近利。他懂得,人生如白驹过隙,与其焦虑不安,不如坦然面对。他提倡的,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一种“从容”的人生境界。他鼓励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品味生活中的乐趣,去感受生活中的温情。 他的这种淡泊,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豁达与超脱。他懂得生命的有限,因此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他懂得人生的无常,因此更加珍视那些微小而美好的事物。他的文字,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抚慰我们在喧嚣世界中的焦躁心灵,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塔上随笔》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的结晶。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温情、充满诗意、充满智慧的中国,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淡泊宁静、从容达观的人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香茗,又像是在漫步于一片宁静的田园,能够洗涤心灵,滋养灵魂。它将带领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精神世界,感受他那份对生活永不褪色的热爱,和那份对生命永恒的敬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汪曾祺集:塔上随笔》,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汪曾祺先生内心世界的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他丰富而敏感的心灵,看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豁达。他的随笔,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平淡,细品却能回甘无穷,越是深入,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趣。

评分

我喜欢那种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淡然与从容。在汪曾祺的笔下,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都被一种温和的语调包裹着,不激昂,不呐喊,只是静静地诉说。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反而更具穿透力,直抵人心,让人在不经意间,被他的文字所感染,所治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着实令人赞叹,布面的触感温和而有质感,封面的设计简洁而不失雅致,翻阅时,纸张的厚实感和墨迹的清晰度都带来了极佳的阅读体验。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字的阅读,更是一次感官上的享受,让人在每一个细节处都能感受到出版者的用心和对作品的尊重。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汪曾祺集:塔上随笔》,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素雅的布面装帧所吸引,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件温润的玉器,而非一本寻常的书。我一直对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情有独钟,那种不事张扬、娓娓道来的风格,总能不动声色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拿到这本精装本,更是多了几分仪式感,像是要与一位老友进行一次郑重的会面。

评分

读汪曾祺,总有一种回归土地的踏实感。他的文字里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对生活最本真的体察和最细致的描摹。他写食物,写风物,写寻常人家,却能在平淡之中见出深意,在琐碎之中发现美好。仿佛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带着泥土的芬芳,都洋溢着烟火的气息,让人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重新找回一种久违的宁静与亲切。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不错,看了很有感觉,感谢京东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这个机会能读到这么好的书。

评分

双11活动入手,价格一般,好日子一去不回。

评分

是汪老的铁粉了,但是他的小说看的确实不多,从这本补起来

评分

五百年的光阴只是一个PIAN局,虚无时间中的人物又为什么而苦,为什么而喜呢?

评分

这本书挺好看的,很有帮助!!!

评分

小32开布面精装。装帧、纸张、印刷均较好。市面上各类汪曾祺文集不少,河南文艺出版社这一套较成规模,共10册,其中小说集4册,散文集6册,基本涵盖了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和散文,而且在编辑上以初版本或初刊本为底本,参校它本;并以汪曾祺先生发表的作品集为基础,略作调整,每集后有《编后记》对相关作品集集最初出版情况和本集调整情况作出说明,附初版本目录。我以为这种编法是严谨的。我已收齐了此版汪集。以后即使再购买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出的《汪曾祺全集》,河南版汪集以其开本小巧精致,基本依发表的作品集分卷,也自有存在的价值(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出的《汪曾祺全集》应为分类编年体,开本也会更大些)。

评分

一起收了几本,活动还是很给力的。

评分

这本书挺好看的,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