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28 革命文学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28 革命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旷新年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中国现代文学
  • 革命文学
  • 1928年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二十世纪文学
  • 中国文学
  • 经典
  •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84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57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0
字数:24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是一套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文学史著作,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既不是传统的历史著作,也不是编年史一类的文学史讲稿,更不是随意发挥的文学史漫谈。它通过“散点”把握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深刻体现出了“文学”在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以“年份+时代特征”的方式做分册书名,言简意赅,定位敏锐而精准。以年份为“点”,写一个“点”而又能“伸缩自如”,强调重点年代,勾连“点”的来源及对后来的影响。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提倡“大文学”的概念,主要以文学作为叙述对象,同时又广泛涉猎歌曲、广告、演出等广义上的艺术形式。

内容简介

  套书简介:(共12种,此次出版11种)
  谢冕:《1898:百年忧患》
  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
  孔庆东:《1921:谁主沉浮》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
  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
  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
  杨鼎川:《1967:文学的狂乱年代》(待出)
  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
  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
  这是一套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文学史著作,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
  这套书是“重写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堪称“大视野文学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散文的流畅。
  这套书的主要作者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学者。
  该套书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百年文学发展史的格局,以代表性的年份为书写核心,用回到历史场景和历史细节的写法,把文学史、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还原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环境。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这套书初版于1998年,之后几次再版,现早已成为经典的文学史教材,也是许多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的必读书目。

目录

新版序言 怀念那个学术年代
总序一 辉煌而悲壮的历程
总序二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缘起与实现
绪论
暴日侵略下的中国——国民党统治的失败——1928年的上 海——“死去了的阿Q时代”

一、1928年的文学生产
上海:文人的归趋——杂志与现代文学生产——新书业与现 代文学生产
二、中国新文学的裂变
“无产阶级的‘五四——“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红 色的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创造社和 “语丝派”的论战——文学的重新定义——1928年的文化界
三、“革命的浪漫谛克”
“东亚革命的歌者”——“革命与恋爱”的公式——“革命的 浪漫谛克”——“革命与浪漫谛克”——殷夫的“红色抒情 诗”
四、“钱杏嘟理论之清算”
“新写实主义”的输入——“钱杏邮理论之清算”——“文艺 自由论辩”
五、“民族魂”——鲁迅
“死”——“在钟楼上”——“中国的Don Quixote”——从论争 到“转向”——后期杂文——“故事新编”
六、周作人和小品文
“自己的园地”——“十字街头的塔”——“凡人的悲哀”—— “载道”与“言志”——小品文
七、沈从文与“京派”
“倾斜的塔”——“京派”与“海派”——“京派”的形成——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沈从文的小说世界
八、现代主义的发生
“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现代”的“无轨列车”—— 新感觉派的文学想象——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戴望 舒与“现代派”诗歌
九、长篇小说的高峰
茅盾创作思维的特征与形成——“革命的浪漫谛克”的那一 面——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严谨的构思和宏伟的 结构

年表(1925—1936)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4.“死去了的阿Q时代”
  革命是现代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后发展国家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方式。1902年在中国现代化最初的自觉追求中,梁启超便说:“若不甘者,则诚不可不急起直追,务使一化今日之地位,而求可以与他人之适于天演者并立,夫我既受数千年之积痼,一切事物,无大无小,无上无下,而无不与时势相反,于此而欲易其不适者以底于适,非从根柢处掀而翻之,廓清而辞辟之,乌乎可哉,乌乎可哉!此所以Revolution之事业为今日救中国独一无二之法门。”充满着矛盾和危机的20世纪成为了一个革命的时代。文学,尤其是从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文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革命和反抗的,1928年,在中国形成了革命文学的鲜明主题。当1928年“革命的浪漫谛克”的文学在上海爆发流行的时候,巴金也在法国完成了《革命三部曲》的第一部《灭亡》。1928年至1930年,在反革命的白色恐怖和革命低潮之中反而出现了革命文学的高潮。胡也频等许多左翼作家就是在这时完成了他们的思想转向的。“30年代文学”不是有闲阶级和学士文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成了最迫切、最英勇的生命斗争。“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30年代作家有时就是职业的革命家,比如柔石、胡也频、殷夫,他们的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艺术,他们的死是为了人类的解放。“30年代文学”是浴血的文学。1931年,当五位左翼作家被国民党集体屠杀后,鲁迅在《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中写道:“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今天和明天之交发生,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终于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第一篇文章。”“30年代文学”的天空是广大和崇高的。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后来被称为“中国的良心”的作家巴金说:“固然人说生活是短暂的,艺术是长久的,但我却始终相信着还有一个比艺术更长久的东西。那个东西迷住了我。为了它我甘愿舍弃艺术,舍弃文学生活,而没有一点留恋。”对于艺术的蔑视和亵渎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的倾向。
  然而恰恰是这个无视艺术的时代达到了艺术创造的高峰,“30年代文学”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可逾越的最高成就。在30年代产生了茅盾、巴金、老舍、李劼人等长篇小说的大家。1933年,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离婚》的出版标志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上的成熟。与此同时,曹禺完成了话剧《雷雨》,使中国现代话剧走向艺术的高峰。从1928年开始,戴望舒开始了对20年代新月诗风的反叛,树立了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典范,从而使象征主义和自由诗在新的艺术高度上重新展开。“30年代文学”培养和产生了张天翼、吴组缃、沙汀、艾芜、叶紫、萧军、萧红等文学新人,培养和产生了新的文学思维方式。
  茅盾曾经在《读《倪焕之》》中指出,鲁迅小说“在攻击传统思想这一点上,不能不说是表现了‘五四’的精神,然而并没有反映出‘五四’当时及以后的刻刻在转变着的人心。《呐喊》中间有封建社会崩坍的响声,有粘附着封建社会的老朽废物的迷惑失措和垂死的挣扎,也有那受不着新思潮的冲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中国的暗陬的乡村,以及生活在这些暗陬的老中国的儿女们,但是没有都市,没有都市中青年们的心的跳动”。“《呐喊》是很遗憾地没曾反映出弹奏着‘五四’的基调的都市人生。”1928年的革命文学明确地提出了“尖端题材”和“前卫的眼光”的时代性要求,革命文学自觉地摄取时代漩涡中心的斗争生活。都市成为了“30年代文学”的重要背景,左翼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都市,一种是以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和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所代表的“都市风景线”,丧失了自我和历史意识的迷乱分裂的资产阶级现代性;一种是以茅盾的《子夜》所表现的资产阶级必然没落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历史叙事。与此同时,左翼文学和“京派”文学也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了农村。一种是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代表的以堕落的都市/淳朴的乡村的反现代性编码方式所进行的对于农村的重新阐释与发现;一种是以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王统照的《山雨》和叶紫的《丰收》为代表的以“父与子的冲突”体现出来的新的农民形象和农村觉醒。“30年代文学”所表现的文学世界同“五四”文学所表现的文学世界有了巨大的以至根本的区别。
  ……




前言/序言

  怀念那个学术年代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新版序言
  孟繁华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在谢冕先生的领导下,历经七年时间,于1998年5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书系出版后,在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两年间海内外有近百篇评论文章发表。关于书系的要义、构想及写作过程,谢冕先生在总序一《辉煌而悲壮的历程》和我在总序二《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缘起与实现》中,已做了详尽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当近二十年过去之后,我对那个学术年代充满了流连和怀念。
  1989年秋季,谢冕先生在北大创办的“批评家周末”,一直坚持到1998年。十年间,谢先生带领我们讨论与当代文学有关的各种问题。除了谢先生带的博士研究生和国内外访问学者外,许多在京的青年学者和批评家都参加了这一学术沙龙性质的活动。1999年,我在《批评家周末十年》一文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1989年10月,谢冕先生在北京大学创办了“批评家周末”,他用这一形式对就学于他的博士生和国内外访问学者进行教学和研讨活动。基于当时空旷寂寞的学术环境和“批评家周末”的影响,一些青年教师和在京的青年批评家,也都纷纷加入了这一定期活动,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研讨的学术质量,同时也在有限的范畴内活跃了当时的学术气氛,并形成了当代文学研究规模可观的学术群体,使学院批评在社会一隅得以存在和延续。逝者如斯,蓦然回首,“批评家周末”已经经历了十个年头。当它仍在继续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的时候,回望十年,它特别值得我们纪念。
  这一批评形式的创造性,不在于它的命名,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课堂教学单向度的知识传授。自由讨论和畅所欲言,不仅缓释了那一时代青年参与者的抑郁心情和苍茫感,同时,它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更给参与者以无形的熏陶和浸润,并幻化为一种情怀和品格,而这一点可能比它取得的已有成果更为重要。或者说:“批评家周末”首先培育了学者应有的精神和气象,它以潜隐的形式塑造了它的参与者。
  十年来,在谢冕先生的主持下,它的成员先后完成了多项重要的学术工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十卷、《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十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十二卷,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给学科建设以极大的推动和影响。这些成果,不仅对百年来中国文学实施了一次重新书写,同时也以新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为学科建设注入了新质。而这些研究同样体现了批评家周末的精神,它虽然也是群体性的写作,但它同传统的文学史编写有极大的不同。谢冕先生提出了总体构想之后,并不强调整齐划一,并不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每个人,而是充分尊重作者的独立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学术专长,让他们在总体构想的范畴内自由而充分地体现学术个性。因此,这些学术作品并不是线性地建构了“文学史”,并不是为了给百年文学一个整体“说法”,而是以散点透视的形式试图解决其间的具体问题,以“特写境头”的方式深入研究了文学史制度视野不及或有意忽略的一些问题。但“百年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总体构想,显然又是这些具体问题的整体背景。这一构想的实现,为百年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和生长点。
  那时,包括洪子诚先生在内的书系的作者,都是这个学术群体的成员,几乎没有间断地参加了“批评家周末”的所有活动。这个学术共同体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形成的学术传统却深刻地影响了所有的成员。后来我一直在想:“批评家周末”完成的所有项目,都没有“立项”,既不是“国家社科基金”,也不是“重点”或“重大”;既没有经费也没有赞助。但是,书系的所有作者心无旁骛,一心问学。认真地报告、认真地倾听,然后是激烈的争论。谢先生有他整体性的构想,但他更强调作者个人的主体性,并且希望尽可能保有作者个人的想法甚至风格。现在看来,书系在写作风格和具体结构方面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谢先生的《1898:百年忧患》,从“昆明湖的石坊”写起,那艘永远无法启动的石坊意味深长;钱理群先生的《1948:天地玄黄》,广泛涉及了日记、演出、校园文化等;李书磊的《1942:走向民间》从“两座城”和“两个人”入手;洪子诚的《1956:百花时代》,则直接入题正面强攻。如此等等,既贯彻了主编的整体意图,又充分彰显了作者的个人长处。自由的学术风气和独立的思想,就这样弥漫在这个群体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于是我想,学术理想、学术气氛和学术信念,可能远比那些与学术无关的事务更有感召力和感染力。这种力量就源于学人内心的纯净或淡然,与功利无关。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这套书系有多么了不起、如何“经典”。需要强调的是,它经受了近二十年的检验,它还需要经历更长时间的检验。如今,书系的作者之一程文超教授已经去世多年,很多先生也已退休,但是,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过去,将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珍惜的人生风景。
  现在,这套《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由国家专业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社重新出版,我们内心的感奋可想而知。人民文学出版社不讲任何条件的胸怀和气象,让我们深受鼓舞。在一个商业气息弥漫四方的时代,让我们感到还有不灭的文化情怀一息尚存。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付如初博士。因为她对这套书价值的认识,因为她的提议获得了社领导的有力支持,于是便有了今天《百年中国文学总系》重新出版的机会。当然,他们一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书系新版序言本来应该由谢冕先生来写,不仅名正言顺,而且会要言不烦。但谢先生指示由我代笔,师命难违只好勉为其难。敬请方家指正。
  是为序。
  2015年3月8日于香港岭南大学















《革命的回响:1928,文学如何塑造时代》 1928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激荡正席卷大地。正是在这片充满矛盾与希望的土地上,一批勇于直面现实、敢于挑战传统的作家,以他们的笔触,绘就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时代画卷。他们不仅仅是在写作,更是在以文学为号角,为新生的中国呐喊,为被压迫者的声音代言,为未来的方向探索。 本书,并非对“重写文学史”这一宏大命题的简单回应,也不是对“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简单续写。相反,它将目光聚焦于1928年这个特殊年份,深入挖掘与梳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革命”特质,探究文学如何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声、社会矛盾的折射,以及人民群众心声的传递。我们试图剥离历史的层层迷雾,还原那些最真实、最迫切的文学声音,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和思想潮流。 1928年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剧烈动荡的年代。国民党政权已建立,但革命尚未完成;各种政治思潮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左翼文学的种子正在萌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思想景观。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不再是文人雅士的点缀,而是成为介入现实、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刻剖析1928年文学中的“革命”主题。 一、 阶级斗争与底层呼喊:人民的力量在文学中觉醒 1928年,阶级矛盾依然尖锐,贫富差距悬殊,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一批作家选择将笔尖对准被压迫的底层民众。他们的作品,不再是描绘士大夫的悲欢离合,而是聚焦于农田里的汗水、工厂里的嘶吼、街头巷尾的疾苦。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描写佃农如何遭受地主剥削的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不公的控诉。作家们用朴实而有力的语言,刻画了他们辛勤劳作却食不果腹的境况,展现了他们被侮辱、被压迫的屈辱。他们不再是沉默的羔羊,而是开始发出愤怒的呐喊,渴望改变命运。 工厂里的工人,是社会变革的另一支重要力量。1928年的工厂,生产线上充满了辛劳与汗水,也孕育着工人阶级的觉醒。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到工人遭受资本家残酷压榨的故事,他们的身体在机器的轰鸣中被摧残,他们的尊严在无情的剥削下被践踏。然而,这些描写并非只是单纯的悲情宣泄,更重要的是,其中透露出工人阶级集体意识的萌发,他们开始团结起来,组织工会,进行罢工,为争取自身权益而斗争。这些文学作品,为我们保留了那个年代工人阶级最直接、最原始的生命呐喊。 此外,城市中的贫民、失业者、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也成为作家笔下的重要对象。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挣扎与绝望,他们的微小希望,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1928年社会肌体的真实伤痕,也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群众蕴含的巨大潜能和对变革的深切渴望。 二、 妇女解放与性别意识:打破旧的枷锁,寻求新的自由 1928年,中国社会依然笼罩在男权思想的阴影之下,传统的家庭观念束缚着女性的脚步。然而,随着新思潮的涌入和社会的变迁,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的地位问题,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唤醒人们的性别意识。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批判,对包办婚姻的声讨,以及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的深刻揭露。那些被迫嫁给不爱之人的女性,她们的悲剧命运,她们在压抑环境中对自由的向往,都被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更重要的是,一些作家开始描绘那些敢于冲破传统束缚、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们可能接受了新式教育,她们可能走上工作岗位,她们可能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与人生意义。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标志着妇女解放思想在文学中的初步显现,她们的形象,是那个时代女性觉醒的一个缩影。 当然,1928年的妇女解放运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文学作品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可能存在局限性。但是,正是这些早期的文学尝试,为后来的妇女解放思潮埋下了伏笔,为我们理解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见证。 三、 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文学如何凝聚民族精神 1928年,中国依然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阴影挥之不去,国家主权屡遭践踏,民族尊严受到侮辱。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作品中自然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民族危机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唤。 一些作家,通过描写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历史,来激发读者的民族感情。他们笔下的故事,可能涉及甲午战争的惨败,辛亥革命的曲折,以及五四运动的精神。这些作品,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 同时,也有作家将目光投向现实,描绘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的种种罪行,揭露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剥削与压迫。这些作品,直指民族危机的根源,呼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来侵略。 更深层次的,一些文学作品开始探讨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试图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他们可能歌颂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歌颂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也可能反思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困境。这些探讨,构成了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也试图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人们渡过难关。 四、 思想启蒙与文化革新:挑战传统,拥抱未来 1928年,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新思潮不断涌入,传统观念受到挑战,文化革新运动在悄然进行。文学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时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我们可以看到,一批作家勇于挑战旧有的文化传统,批判封建礼教的糟粕,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他们可能通过小说、诗歌、杂文等多种形式,来传播新的观念,启迪民智。 例如,一些作品开始探讨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思考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他们可能描绘青年人摆脱家庭束缚,追求个人理想的故事,也可能描绘知识分子在接受新思想后,如何与旧势力进行抗争。 同时,文学作品也成为了推广白话文、普及新文化的重要阵地。相对于文言文的晦涩难懂,白话文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拉近了文学与大众的距离,使得新思想能够更广泛地传播。1928年的文学,在推广白话文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多元实践:不同声音的交响 1928年,是“革命文学”这一概念逐渐清晰并得到实践的时期。虽然“革命文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充满争议的概念,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年,确实涌现出一批以革命为主题,或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的文学作品。 本书并不试图将所有1928年的文学作品都简单地归为“革命文学”,而是要呈现当时文学领域内,围绕“革命”这一核心议题所进行的多元探索。这其中既包括了明确的左翼文学创作,也包括了其他流派作家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和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左翼作家们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作出揭示阶级矛盾、呼唤无产阶级革命的作品。他们的文学,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战斗色彩。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并非所有关注社会变革的文学都是左翼文学。一些关注社会改良、呼唤人道主义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虽然也带有进步色彩,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方式可能与左翼文学有所不同。 本书将力求呈现这种多元化的文学图景,既要肯定革命文学的贡献,也要展现其他进步文学力量的存在。我们相信,正是这种复杂而丰富的文学图景,才最真实地反映了1928年中国社会的思想面貌。 结语:回望1928,理解当下 1928年,是一个承前启后、充满变革的年代。在那段充满激荡的岁月里,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时代的脉搏,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本书所探讨的1928年文学中的“革命”特质,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启示。 通过深入挖掘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理解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理解思想解放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那些在1928年发出的文学回响,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应承担的责任。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1928年中国文学面貌的窗口,带领大家走进那个充满激情与思考的年代,感受文学的力量,理解时代的变迁。这并非要“重写”什么,而是要“再发现”,再发现那些被淹没的声音,再发现那些被忽略的意义,再发现文学与时代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刻联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百年中国文学”的开篇之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革命文学”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这个时期的文学无非是些口号式、宣传式的作品,缺乏艺术上的探索和个体的生命体验。然而,这本书所呈现的,却是一幅生动而多元的文学图景。作者在细致梳理了1928年前后革命文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同时,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作品在思想解放、民族觉醒以及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当时被边缘化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重新发掘和评价,这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生态提供了更完整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革命”本身,更是关于在那个特定历史关头,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他们的思考、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革命文学的复杂性、创造性,以及它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它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标签,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温度的文学实践。

评分

这本《革命文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在梳理革命文学思潮的演变过程中,并没有流于表面化的概念阐释,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文学现象背后,去挖掘其产生的土壤和具体的实践。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不同时期革命文学代表作品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宣传工具”,而是细致地剖析了这些作品在当时语境下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甚至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比如,在讨论某篇早期革命诗歌时,作者详细考证了其创作背景,以及诗人是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时代洪流相结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唤醒民众。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革命文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探索。此外,书中对于革命文学与当时社会政治运动之间关系的阐述,也显得尤为客观和深刻。它没有回避革命文学的局限性,但也充分肯定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这个敏感而复杂的题材时,展现了极大的学术勇气和批判性思维,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全书的可靠性充满信心。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惊艳,厚重的纸张,精美的排版,再加上封面那股浓郁的历史厚重感,甫一入手便有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感觉。我尤其钟爱其中对每一位作家生平事迹的梳理,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带着鲜活的叙述,仿佛你能看到那些时代的弄潮儿,在文字的世界里燃烧生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光彩,比如某位作家在创作某部代表作时的心路历程,亦或是他在某个关键历史时刻的抉择,这些零散的片段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学画卷。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捧着这本书,细细品味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那种感觉,就像是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文学如何成为时代的呐喊,如何塑造着一代人的思想与精神。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但仅仅从这般细致入微的考证和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已能预感到,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度挖掘和重新审视那段文学史的绝佳机会,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是普通读者走进历史,理解那个时代文学力量的桥梁。

评分

我之所以被这套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倡导的“重写文学史”这一理念。在我看来,传统的文学史叙事,往往存在着某些固有的藩篱和视角盲点,而“重写”,则意味着一种打破常规、重新审视和发现的勇气。尤其当它将目光聚焦在“1928 革命文学”这一时期时,我更是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好奇。我想知道,在这位作者的笔下,我们是否能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革命文学形象?它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评估那些被简单化处理的作品和作家?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梳理史实,更是引发我们对文学与时代、文学与权力、文学与个体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重写”的姿态,让我看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看到了对未来的探索,这对于任何一个真心热爱文学,并希望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启发。

评分

这套书的体例设计,在我看来,是极具匠心且极具前瞻性的。它并没有拘泥于传统文学史的叙事模式,而是将“经典”与“总系”的概念巧妙融合,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更立体的中国文学图谱。我尤其欣赏它对“百年”这一时间跨度的把握,这种宏观的视野,使得对每一个细分时期、每一个文学流派的探讨,都显得不那么孤立,而是在更大的历史语境下,展现出其演变脉络和发展张力。对于“1928 革命文学”这一章节,我更是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超越对革命文学简单的概念界定,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语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方向、艺术形式乃至于作家的命运。我期望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文本分析,为我们揭示革命文学内部的多样性,以及它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真实地位和复杂贡献。这样的梳理,对于我这样渴望全面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指南。

评分

认真读一本书,对得起未来的自己,再努力一点,可以不用被淘汰。京东一如既往,服务好,速度快,要是活动力度大点就更好了。

评分

很好的,趁活动,凑齐这个书系

评分

这套书不错,值得阅读收藏。

评分

就冲洪老买的

评分

物流非常快,很好,又便宜。

评分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是一套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文学史著作,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

评分

在京东买东西,特别放心,性价比很高!

评分

看过教材版的现当代文学史的不同版本,这个不一样,买来阅读学习。

评分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是一套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文学史著作,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