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评论经典本

随园诗话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评论经典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枚 著
图书标签:
  • 随园诗话
  • 诗词评论
  • 国学经典
  • 中华国学
  • 清代文学
  • 袁枚
  • 诗歌理论
  • 文学批评
  • 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808
商品编码:11441321035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1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X大的论诗之作。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有很强的针对性。《随园诗话》的精华是其所阐发的“性灵说”的美学思想,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誉:“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补遗卷一
补遗卷二
补遗卷三
补遗卷四
补遗卷五
补遗卷六
补遗卷七
补遗卷八
补遗卷九
补遗卷十



在线试读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封王。韩大怒,以为侮己,奋拳殴之。都是一般见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时诗也。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及其为七省经略,《在金中丞席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绝句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张桐城相公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X清妙者:“柳阴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扈跸》云:“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前明门户之习,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当其盛时,高、杨、张、徐,各自成家,毫无门户。一传而为七子;再传而为钟、谭,为公安;又再传而为虞山: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处,各有乖谬处;总要平心静气,存其是而去其非。试思七子、钟、谭,若无当日之盛名,则虞山选《列朝诗》时,方将搜索于荒村寂寞之乡,得半句片言以传其人矣。敌必当王,射先中马:皆好名者之累也!

于耐圃相公构蔬香阁,种菜数畦,题一联云:“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鄂西林相公亦有菜圃对联云:“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两人都用真西山语;而胸襟气象,却迥不侔。

落第诗,唐人极多。本朝程鱼门云:“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颜对俗人。”陈梅岑云:“得原有命他休问,壮不如人后可知。”家香亭云:“共说文章原有价,若论侥幸岂无人?”又云:“愁看僮仆凄凉色,怕读亲朋慰藉书。”王菊庄云:“亲朋共怅登程日,乡里先传下第名。”皆可与唐人颉颃。然读姚武功云:“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则爽然若失矣。读唐青臣云:“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则吃吃笑不休矣!其他如:“不辞更写公卿卷,恰是难修骨肉书。”“失意雅不惬,见花如见仇。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满头。”“枉坐公车行万里,譬如闲看华山来。”“乡连南渡思菰米,泪滴东风避杏花。”俱妙。

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余亦曰:忘韵,诗之适也。


《随园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评论著作,由清代诗人、文学家袁枚(号随园老人)编撰而成。这部巨著以其驳杂的体例、辛辣的笔调、广博的见闻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成为后世研究诗歌史、了解清代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 成书背景与体例特色 《随园诗话》成书于乾隆年间,袁枚在晚年将自己多年来游历山水、与士大夫交往、阅读古今诗文的感悟、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全书共十八卷,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对历代诗人及其作品的品评,也有对诗歌创作技巧、诗歌流派、诗歌鉴赏等方面的论述,更有大量的逸闻趣事、神怪传说、以及作者个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 其体例十分灵活,可以说是“无体不备”。它既不像传统的诗话那样专注于某个时期或某类诗歌,也不像诗评那样体系严谨。袁枚将其比作“杂剧”,认为“凡可入诗之材料,无不可入诗话”。因此,《随园诗话》中既有正经的诗歌分析,也有戏谑的调侃;既有严肃的理论探讨,也有风趣的轶事。这种驳杂的体例,反而使得《随园诗话》具有一种生动活泼的魅力,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 内容纵览与核心观点 《随园诗话》的内容极其丰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诗人与作品品评: 袁枚对历代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了广泛的评论。他既推崇屈原、李白、杜甫等大家,也对当时文坛的许多诗人有所评价。他的评价往往不拘泥于成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例如,他对唐代诗歌的“唐必盛”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宋诗亦有其可取之处。他对一些名家名作的解读,也常常能发人深省。他尤其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性灵”的流露,强调诗歌应该反映真实的内心感受。 诗歌创作论: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他反对“雕虫小技”,主张“有性情者,其言情必至;有学问者,其言理必真。”他认为,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是“得心应手,自然流出”,反对刻意模仿和生搬硬套。他还强调“写景须写意”,认为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摹,更要融入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他对诗歌的语言、格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创作的启示。 诗歌鉴赏: 《随园诗话》也是一部优秀的诗歌鉴赏指南。袁枚在品评诗歌时,往往能深入浅出地揭示诗歌的妙处。他善于捕捉诗歌中动人的情感、精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的韵味。他对诗歌的鉴赏,不是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充满感性的体验和真挚的情感交流。他鼓励读者用心去感受诗歌的美,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史料与逸闻: 《随园诗话》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诗歌史料和文人轶事。袁枚通过与人交往、阅读古籍、游历山水,收集了许多关于诗人创作的背景、创作过程中的故事、以及诗歌流传中的趣闻。这些史料对于我们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歌的发展脉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个人生活态度与哲学: 《随园诗话》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袁枚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他洒脱不羁,追求自由,反对虚伪和刻板。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自然充满了热爱。他的诗话,不仅仅是对诗歌的论述,更是他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随园诗话》的价值与影响 《随园诗话》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学史价值: 作为清代诗歌评论的代表作,《随园诗话》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评论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理解清代诗歌创作的状况、诗歌流派的演变、以及文人的审美趣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它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史价值: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展现出的自由精神、独立思考以及对世俗的超脱,反映了清代乾嘉时期文人的一种思潮。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启示意义。 文化史价值: 《随园诗话》中保存的大量文人轶事、民俗风情、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它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图景。 语言艺术价值: 袁枚的文笔生动、幽默、辛辣,充满了智慧和情趣。《随园诗话》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将枯燥的史实变得引人入胜。 阅读《随园诗话》的体验 阅读《随园诗话》,就像与一位博学多才、风趣幽默的老者进行一场畅快的交谈。你可以在其中听到关于诗歌创作的精辟见解,可以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文人逸事,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游历祖国的山水,更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份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它不是一本死板的教材,而是一本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读物。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要被权威所束缚,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它告诉我们,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是心灵的呼唤。 总而言之,《随园诗话》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典诗歌和文人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感受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作者那份独立、自由、豁达的人生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始终觉得,好的诗词评论,不仅仅是告诉读者这首诗写得有多好,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去体会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而《随园诗话》恰恰做到了这一点,甚至做得远超我的期待。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娓娓道来。袁枚先生在点评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轶事,或是引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原本严肃的学术讨论变得妙趣横生。他对于一些诗歌的解读,角度刁钻,却又鞭辟入里,常常让我拍案叫绝。例如,他对某首描绘山水的诗,不只停留在景物的描写上,而是深入挖掘作者身处异乡、思念故土的情感,将山水之美与家国之思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将文学作品与时代、作者、读者紧密联系起来的视角,是我在其他诗词赏析著作中很少见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袁枚先生在评论中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物外、豁达洒脱的人生境界,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沾染了几分文人的风雅和旷达,对生活有了更积极、更开阔的认知。

评分

自从我开始深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总觉得缺了那么一本能够真正“点亮”诗歌的书。很多诗词赏析,要么太过学院派,要么太过浅白,难以触及核心。直到我偶然翻开了《随园诗话》,才算找到了那个一直寻觅的“知音”。袁枚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唤醒沉睡的诗意。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评论者,而是像一位和你并肩而坐的老友,一边品茶,一边聊着古往今来的诗人与诗歌。他的批评,带着一种温和的力量,从不尖锐,却直指病灶;他的赞扬,更是发自肺腑,充满真挚的喜悦。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意境”的阐释,他说诗歌的妙处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让我对很多抽象的文学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在解析诗歌,更是在传授一种欣赏文学、欣赏生活的方式,一种返璞归真、回归性灵的艺术态度。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诗词评论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认真研读了《随园诗话》,我才明白,原来诗词的魅力,远不止于字面上的意义。袁枚先生以他非凡的才情和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他不像很多评论家那样,把诗歌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是能够抓住诗歌的灵魂,将那些精妙之处娓娓道来。他对于“趣味”的强调,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意识到,好的诗歌,应该是能够带来愉悦的,是能够触动人心的。他用许多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诗歌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传递情感的。我喜欢他那种轻松而又不失深刻的文风,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在讲故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诗词的理解,从“知其然”上升到了“知其所以然”,也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读《随园诗话》,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袁枚先生的那种“真”。他对诗歌的评价,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完全是以艺术本身的价值为准绳。他敢于挑战当时文坛上的一些陈规旧习,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精神在我看来,是极其可贵的。他笔下的诗人,都不是符号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人。他会去探究诗歌创作的动机,会去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甚至会去描绘诗人所处的环境。这种细节的关注,使得他对诗歌的解读,充满了画面感和现场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一些被埋没的、不为人知的诗人的关注,这充分体现了他那种不拘一格、海纳百川的胸怀。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诗词,更是在学习一种独立思考、敢于表达的勇气,一种尊重原创、珍视真情的品格。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学,是与心相通的,是能够跨越时空的。

评分

初读《随园诗话》,我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本古籍注释,或是某位名家选集的赏析。然而,翻开扉页,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天地。袁枚先生以其汪洋恣肆的笔触,信手拈来,却字字珠玑,将历代诗词的创作缘由、时代背景、作者心迹,乃至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趣事,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他批评时弊,不落俗套,对那些程式化的、矫揉造作的诗歌毫不留情;他赞美真情,不拘泥于格律,对那些发自肺腑、意境高远的佳作赞不绝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性灵说”的论述,它打破了后人对诗歌的种种束缚,强调了诗歌的生命力在于作者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感受。阅读此书,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喜怒哀乐,品味他们字里行间的深意。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诗句,在袁枚先生的解读下,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让我对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这本书不只是一部诗词评论,更是一部关于文学、人生、情趣的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收藏

评分

喜欢

评分

超值一次买了十本

评分

很好,值得休闲品味的国学经典

评分

还不错吧!!!!!!!!!!!!!!!!!!!

评分

喜欢

评分

小开本,薄薄的,恰好便携,符合古文书籍。文字少没必要大本印行

评分

这个国学精华书,很好,才三元一本,一次买十多本,便宜有好货!

评分

还好了,很迷你,很方便,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