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世愉,胡平 著,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 编
图书标签:
  • 科举
  • 清史
  • 历史
  • 教育史
  • 政治史
  • 制度史
  • 中国古代史
  • 学术研究
  • 文化史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3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0372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3
套装数量:2
字数:9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为《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最后一卷,主要内容涉及“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等清代科举考试的几个不同阶段,又以“贡院与科场经费”、“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宗室、八旗之科举”、“武举”、“制科”、“落第政策”、“科举的废除”以及“清代科举的地位与作用”等多方面,详述有清一代科举制度的定制、发展、变化以及影响。

作者简介

李世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史论丛》主编;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清史研究。
胡平,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现政府管理学院),1988年起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工作,主要从事与教育考试有关的命题业务及管理、科研等项事务。兼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举制度和考试方法。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童试/12
第一节 应试资格和相关规定/13
一、 身家清白/14
二、 本籍报考/15
三、 无匿丧之举/19
四、 无枪替之弊/19
五、 廪生保结/20
第二节 县试/22
一、 考前事宜/22
二、 考试的组织与实施/27
三、 录送府试/33
第三节 府试/36
一、 应试资格及准备工作/37
二、 考试的组织及录送院试/38
第四节 院试/40
一、 学政的设置及案临条规/40
二、 考前事宜/45
三、 考试的组织与实施/48
四、 录取入学/53
五、 学额/58

第二章 乡试/61
第一节 录送乡试/61
一、 乡试前的资格考试/62
二、 对应试人员的具体要求/64
三、 乡试名额的变化/69
第二节 正科与加科、恩科(附停科)/71
一、 正科/71
二、 加科与恩科/72
三、 停科/74
第三节 乡试省分及试期、场次/75
一、 乡试之省分/75
二、 试期及场次/76
三、 乡试展期与补行/77
第四节 考官的设置及选派/79
一、 主考官的选派及赴任/80
二、 考差制度的推行/90
三、 同考官的选派及入场/96
第五节 场官的选任及职责/103
一、 董事重员的选任及职责/104
二、 执事官员的选派及职责(附供事人役)/109
第六节 士子编号/116
一、 编号/116
二、 官卷/121
第七节 命题/124
一、 命题规制/124
二、 对命题违例的处罚/129
第八节 中额/131
一、 各省解额的确定/131
二、 临时性的增广中额/139
三、 捐输加广中额的推行/140
第九节 录取与放榜/143
一、 录取程序与相关规定/143
二、 放榜的相关规定/145
第十节 鹿鸣宴与乡试录/148
一、 鹿鸣宴与重宴鹿鸣/148
二、 题名录、乡试录的进呈与刊刻/151
第十一节 举人覆试/155
一、 覆试制度的创立/156
二、 举人覆试的相关规定/160
第十二节 举人的待遇/163
一、 赏赉/164
二、 举人入仕之途/165

第三章 会试/169
第一节 起送会试/169
一、 会试资格的确定/169
二、 起送程序及期限/173
三、 起送会试银的颁发/174
第二节 试期、场次/178
第三节 考官、场官的选任及职责/181
一、 考官的选派/181
二、 场官的选派/185
第四节 回避/189
一、 士子回避/189
二、 考官回避/198
第五节 命题/202
一、 命题方式/202
二、 违例处罚/205
第六节 中额/206
一、 中额之确定/206
二、 历科中额/208
第七节 分省取士/213
一、 分省前取士之法/213
二、 按省确定中额/216
第八节 录取与放榜/219
一、 录取/219
二、 放榜/221
第九节 榜后事宜/223
一、 宴赏/223
二、 进呈题名录/224
第十节 贡士覆试/225
一、 贡士覆试之沿革/226
二、 有关贡士覆试的相关规定/228

第四章 殿试/231
第一节 规制/231
一、 试期、地点/231
二、 资格、禁令/235
三、 入场、散题/238
四、 完卷、出场/240
第二节 读卷官与执事官/241
一、 读卷官/242
二、 执事各官/244
第三节 策题之拟定及对策要求/246
一、 策题之拟定/246
二、 对策之体例、要求/249
第四节 读卷/250
一、 方式及要求/250
二、 标准与标识/252
三、 进呈/255
第五节 钦定状元/256
一、 钦定及引见之规定/256
二、 状元之选/258
第六节 传胪大典/260
一、 传胪大典的仪式及相关规定/261
二、 出榜/263
第七节 赐宴、谢恩与题名/264
一、 恩荣宴与重宴恩荣/264
二、 上表谢恩/268
三、 题名碑与题名录/269
第八节 历科进士数额及三鼎甲/271
一、 历科进士数额/271
二、 三鼎甲/288
第九节 赏赉与授职/293
一、 赏赉/293
二、 授职/295

第五章 朝考/300
第一节 馆选之沿革/301
一、 明代之馆选/301
二、 清初之馆选/302
第二节 朝考之实施/306
一、 朝考制度的创立/307
二、 有关朝考的各项规定/311
三、 庶吉士的选拔/316

第六章 贡院与科场经费/331
第一节 贡院规制/331
一、 贡院关防/332
二、 乡会试供具/341
三、 制办试卷/349
四、 整肃场规/353
第二节 考场禁令/363
一、 士子禁令/363
二、 考官禁令/376
三、 相关人员禁令/380
第三节 科场经费/384
一、 增修、刊印《科场条例》费及考试用书费/385
二、 贡院修缮费/385
三、 科场供应费/387
四、 雇募誊录书手费/388
五、 赐宴和赏赉费/388

第七章 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393
第一节 考试文体/393
一、 乡会试三场试题/394
二、 厘正文体与八股取士/401
第二节 缮卷条规/414
一、 乡会试条规/415
二、 殿试规定/424
第三节 阅卷条规/425
一、 外帘事宜/426
二、 内帘阅卷/433
三、 搜落卷/442
四、 磨勘/446

第八章 宗室、八旗之科举/455
第一节 八旗科举/455
一、 八旗科举的初创及满榜取士/455
二、 与汉人一体应试及特殊规定/460
第二节 宗室科目/475
一、 宗室科目的建立/476
二、 宗室乡会试/479
三、 一体殿试/489
第三节 翻译科/496
一、 翻译科的确立/496
二、 翻译童试/499
三、 翻译乡试/505
四、 翻译会试/518

第九章 武举/524
第一节 武童试/525
一、 应试资格/525
二、 考官的设置/530
三、 考试时间与内容/531
四、 考试条规/533
五、 武童学额/535
六、 武生管理/537
第二节 武乡试/541
一、 应试资格及相关规定/541
二、 试期、地点/547
三、 考前各项准备/549
四、 考官的设置与简派/550
五、 考试场次及内容/554
六、 榜后事宜/564
七、 乡试中额/567
第三节 武会试/570
一、 试期、场次/570
二、 应试程序及相关规定/571
三、 考官的设置与选派/575
四、 会试中额/576
五、 榜后事宜/580
第四节 武殿试/585
一、 试期、地点/586
二、 试前各项准备/588
三、 殿试读卷、执事各官的选派/589
四、 程序与仪注/590
五、 传胪及宴赏/592
六、 武进士授官/595
七、 历科武进士数额及三鼎甲/598

第十章 制科/612
第一节 博学鸿儒/612
一、 康熙己未宏词科/612
二、 乾隆丙辰宏词科/624
第二节 孝廉方正/629
一、 首行孝廉方正科/629
二、 历朝之沿革/631
第三节 经学/636
第四节 召试/638
一、 初行召试/639
二、 召试之鼎盛/640
三、 召试之尾声/644
第五节 经济特科/645
一、 议开经济特科/645
二、 延期举行的经济特科/646

第十一章 落第政策/649
第一节 安抚措施/649
一、 发领落卷/650
二、 恩赏年老落第士子/659
三、 告给衣顶/678
四、 赏会试下第举人盘费银/682
第二节 安置措施/684
一、 明通榜/684
二、 中正榜/690
三、 挑誊录/694
四、 举人大挑/697
五、 教职回任/708
第十二章 科举的废除/710
第一节 清前期对科举取士的争议/710
一、 清前期八股取士之争/711
二、 科举取士之法的改进/716
第二节 晩清科举改革的尝试/718
一、 变革科举考试之争/719
二、 变革武科的呼声/725
三、 戊戌维新前的变通/730
四、 戊戌维新时期改革/735
五、 新政时期的改革/740
第三节 从渐废到立停/744
一、 诏停科举的过程/745
二、 停废科举善后措施/750
三、 停罢科举的利弊/754

第十三章 清代科举的地位与作用/760
第一节 科举取士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760
一、 提供优秀的人才/761
二、 维持社会的稳定/763
三、 促进教育的发展/766
四、 培养良好的文风/768
第二节 成为发展稳定边疆地区的重要举措/771
一、 科举考试中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772
二、 科举考试中对边疆地区的优惠政策/775
第三节 对学校教育的影响/779
一、 学校教育服务于科举/780
二、 学校与科举的关系/781
三、 学额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795
第四节 对西方的影响/798
一、 科举制度的评述/800
二、 组织与方法的介绍/806
三、 功名与荣耀/809
四、 作用与影响/811
五、 对科举制度的批评/814

参考文献/819


《科举轶事:士人仕途的悲喜人生》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制度通史,而是一串串穿越时空的零星故事,围绕着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钩沉出无数鲜活的个体命运。它不打算梳理科举制度从诞生到消亡的曲折脉络,也不企图以严谨的学术笔触去解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方方面面。相反,它将目光聚焦于科举之路上形形色色的士人,他们或高中金榜,一飞冲天,体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荣耀;或名落孙山,抱憾终身,感受“千辛万苦皆成空,空有悲愤满胸怀”的无奈。 本书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片段、跌宕的情节设计,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描写,来展现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我们不探讨制度的优劣得失,不分析其历史功过,而是沉浸于那些真实或半真实的片段之中: 考场上的惊心动魄: 描绘考生在考场上的紧张与煎熬,那些为了片刻的灵感而绞尽脑汁的瞬间,或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错失前程的遗憾。我们或许会讲述一位考生在考场上突发急病,却依然坚持答完试卷的故事,也可能描绘某位考生在审题时,因过于紧张而将题目误解,最终写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文章。书中还将涉及考官如何阅卷,那些隐藏在批语背后的喜怒哀乐,以及偶尔出现的“枪手”或“作弊”事件,但重点不在于揭露丑闻,而是展现当时考生们在极端压力下可能采取的非常规手段,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 榜下的狂喜与失落: 录取名单公布时的激动人心,考生们争相奔告、燃放鞭炮的场景,以及金榜题名者与家人亲友的喜悦团聚。当然,更多的是那些无缘登榜的士人,他们或许会默默地收拾行囊,踏上归途,心中百味杂陈。本书会描写一位屡试不第的老秀才,他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而孙子却终日沉溺于酒色,让他心灰意冷。也会描绘一位因家庭变故而无法继续求学的青年,他只能在田间劳作,时常望着远方,幻想自己的科举之路。 仕途上的浮沉起落: 即使金榜题名,也并非从此一帆风顺。本书将展现初入仕途者的雄心壮志,以及他们面对官场规则、人情世故时的迷茫与适应。也可能描绘一些小人物,他们或许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或者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在官场上艰难地谋求生路,甚至在宦海沉浮中,经历被贬谪、被陷害的痛苦。例如,书中可能会讲述一位新科进士,他为人正直,却不懂官场潜规则,因此屡屡得罪权贵,最终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余生。 乡野间的“读书人”: 科举制度的影响并非只局限于城市和官场。本书也会触及到那些生活在乡村的读书人,他们或许因为经济条件所限,或者天赋不足,终生未能踏入仕途,但他们依然是乡邻眼中的“先生”。本书会描绘一位老先生,他虽然一辈子只是个秀才,但因为学识渊博,常常为乡亲们解决各种疑难杂症,成为乡村的文化中心。也会讲述一个穷苦家庭,全家省吃俭用,供一个儿子读书,但儿子却不成器,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些别样的风景: 除了主要人物的故事,书中还会穿插一些与科举相关的“花边新闻”,例如文人雅士在赴考途中的趣闻轶事,或者民间传说中关于科举的奇遇,亦或是那些与科举有关的器物、习俗的描绘,力求让读者在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甚至带点传奇色彩的氛围中,去感受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人生百态。比如,书中会记录一位考生在赴考途中,因遇大雨而不得不栖身于一座破败的古庙,却在庙中意外发现了一本古籍,从中获得了启发。 本书的叙事风格将力求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从细微处入手,用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士人的酸甜苦辣。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零散的故事,让读者能够“看到”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悲欢离合,体会到科举制度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以及在那个时代,读书人所经历的别样人生。它不是对历史的宏观总结,而是对历史细节的生动再现,是对那些被淹没在史册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的一次温柔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并非止步于对过去制度的梳理,它更蕴含着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作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人才选拔、教育体制的思考,让我联想到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科举制度的兴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历史镜鉴,让我们能够以更宏观的视野,审视我们现有的制度,并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

评分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在叙事上也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善于运用故事化的语言,将枯燥的历史事实讲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小人物”的描绘,比如那些在科举道路上起起伏伏的普通读书人,他们的命运固然渺小,却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光影。书中的细节描写,也十分到位,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细节。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明清两代,那段历史似乎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人才选拔最集中、也最极端的时期。最近有幸读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那个时代的沉重大门。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制度条文,而是深入历史肌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剖析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以及其对整个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对清代科举制度细致入微的梳理。它不仅仅讲解了考试的科目、流程、内容,更深入挖掘了这些环节背后所蕴含的权力运作和思想控制。比如,关于八股文的形成与僵化,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文人的“死读书”,而是追溯了其历史渊源,分析了统治者如何通过这种文体来统一思想、扼杀创造力。书中对每一届科举考试的背景、录取情况、以及著名考生的生平事迹都有详尽的描述,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金榜题名的紧张瞬间,或是名落孙山的悲凉境地。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对科举制度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很多人看来,科举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但《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却揭示了其中更复杂的现实。它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考生在科举道路上的差异,以及“门第”、“背景”等因素在实际考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书中通过大量史料,展现了那些虽然才华横溢,却因为出身等原因而屡试不第的文人,也描绘了那些凭借家族势力或特殊途径得以“捷径”入仕的士绅。这种 nuanced 的呈现,让我对“公平竞争”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往往是多棱镜般的。

评分

我非常赞赏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整体性”的视角。他没有将清代科举制度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并与其他相关制度(如八旗制度、绿营制度等)进行比较和联系。这种宏观的视野,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清代科举制度的独特性,以及它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关于科举制度如何影响了清朝的政治稳定,又如何成为其后期改革的阻力,都有着深刻的见解。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是一部极其深刻、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关于清代科举制度的全面知识,更引发了我对历史、制度、社会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对于任何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明清时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它都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了解那个时代,并从中获得深刻启迪的朋友们。

评分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在处理史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献、笔记野史,还搜集整理了许多地方志、文人传记等,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辨析。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全书的结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历史事件的解读,作者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呈现多方的观点,并基于史料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断章取义,或者强加自己的观点。

评分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科举制度“异化”过程的描绘。从最初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的功能,到后期逐渐演变成一种纯粹的选官工具,甚至成为束缚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枷锁。作者并没有回避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分析了它如何导致教育的功利化,知识的狭隘化,以及社会整体的保守化。书中的案例,例如那些终其一生都在钻研八股文,却对社会现实置若罔闻的读书人,让我不禁反思,制度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度背后的精神内核是否能够与时俱进。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将冰冷的制度变得有血有肉。我仿佛看到了考场上的莘莘学子,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也看到了考官们在阅卷时的审慎与纠结;更看到了那些因为科举而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的人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幅幅精美的历史画卷,让我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科举制度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在清代,科举不仅仅是选拔官员的手段,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书籍的编写、学术的旨趣、甚至人们的价值取向,都深受科举的影响。书中对一些文学流派、学术思潮是如何在科举的催生下产生或被压抑的,都有精彩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制度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评分

科举通史终于出了,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很好的东西,很喜欢的哈~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东西,很喜欢的哈~

评分

包装完好,没有损坏,虽然要配货时间长了点不过很满意。

评分

谢谢京东,以后的办公用品都来京东买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东西很不错 价格也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