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捲為《中國科舉製度通史》最後一捲,主要內容涉及“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朝考”等清代科舉考試的幾個不同階段,又以“貢院與科場經費”、“考試文體及繕捲、閱捲條規”、“宗室、八旗之科舉”、“武舉”、“製科”、“落第政策”、“科舉的廢除”以及“清代科舉的地位與作用”等多方麵,詳述有清一代科舉製度的定製、發展、變化以及影響。
李世愉,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清史論叢》主編;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清史研究。
鬍平,畢業於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係(現政府管理學院),1988年起在教育部考試中心工作,主要從事與教育考試有關的命題業務及管理、科研等項事務。兼任北京大學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文化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嚮為科舉製度和考試方法。
緒論/1
第一章 童試/12
第一節 應試資格和相關規定/13
一、 身傢清白/14
二、 本籍報考/15
三、 無匿喪之舉/19
四、 無槍替之弊/19
五、 廩生保結/20
第二節 縣試/22
一、 考前事宜/22
二、 考試的組織與實施/27
三、 錄送府試/33
第三節 府試/36
一、 應試資格及準備工作/37
二、 考試的組織及錄送院試/38
第四節 院試/40
一、 學政的設置及案臨條規/40
二、 考前事宜/45
三、 考試的組織與實施/48
四、 錄取入學/53
五、 學額/58
第二章 鄉試/61
第一節 錄送鄉試/61
一、 鄉試前的資格考試/62
二、 對應試人員的具體要求/64
三、 鄉試名額的變化/69
第二節 正科與加科、恩科(附停科)/71
一、 正科/71
二、 加科與恩科/72
三、 停科/74
第三節 鄉試省分及試期、場次/75
一、 鄉試之省分/75
二、 試期及場次/76
三、 鄉試展期與補行/77
第四節 考官的設置及選派/79
一、 主考官的選派及赴任/80
二、 考差製度的推行/90
三、 同考官的選派及入場/96
第五節 場官的選任及職責/103
一、 董事重員的選任及職責/104
二、 執事官員的選派及職責(附供事人役)/109
第六節 士子編號/116
一、 編號/116
二、 官捲/121
第七節 命題/124
一、 命題規製/124
二、 對命題違例的處罰/129
第八節 中額/131
一、 各省解額的確定/131
二、 臨時性的增廣中額/139
三、 捐輸加廣中額的推行/140
第九節 錄取與放榜/143
一、 錄取程序與相關規定/143
二、 放榜的相關規定/145
第十節 鹿鳴宴與鄉試錄/148
一、 鹿鳴宴與重宴鹿鳴/148
二、 題名錄、鄉試錄的進呈與刊刻/151
第十一節 舉人覆試/155
一、 覆試製度的創立/156
二、 舉人覆試的相關規定/160
第十二節 舉人的待遇/163
一、 賞賚/164
二、 舉人入仕之途/165
第三章 會試/169
第一節 起送會試/169
一、 會試資格的確定/169
二、 起送程序及期限/173
三、 起送會試銀的頒發/174
第二節 試期、場次/178
第三節 考官、場官的選任及職責/181
一、 考官的選派/181
二、 場官的選派/185
第四節 迴避/189
一、 士子迴避/189
二、 考官迴避/198
第五節 命題/202
一、 命題方式/202
二、 違例處罰/205
第六節 中額/206
一、 中額之確定/206
二、 曆科中額/208
第七節 分省取士/213
一、 分省前取士之法/213
二、 按省確定中額/216
第八節 錄取與放榜/219
一、 錄取/219
二、 放榜/221
第九節 榜後事宜/223
一、 宴賞/223
二、 進呈題名錄/224
第十節 貢士覆試/225
一、 貢士覆試之沿革/226
二、 有關貢士覆試的相關規定/228
第四章 殿試/231
第一節 規製/231
一、 試期、地點/231
二、 資格、禁令/235
三、 入場、散題/238
四、 完捲、齣場/240
第二節 讀捲官與執事官/241
一、 讀捲官/242
二、 執事各官/244
第三節 策題之擬定及對策要求/246
一、 策題之擬定/246
二、 對策之體例、要求/249
第四節 讀捲/250
一、 方式及要求/250
二、 標準與標識/252
三、 進呈/255
第五節 欽定狀元/256
一、 欽定及引見之規定/256
二、 狀元之選/258
第六節 傳臚大典/260
一、 傳臚大典的儀式及相關規定/261
二、 齣榜/263
第七節 賜宴、謝恩與題名/264
一、 恩榮宴與重宴恩榮/264
二、 上錶謝恩/268
三、 題名碑與題名錄/269
第八節 曆科進士數額及三鼎甲/271
一、 曆科進士數額/271
二、 三鼎甲/288
第九節 賞賚與授職/293
一、 賞賚/293
二、 授職/295
第五章 朝考/300
第一節 館選之沿革/301
一、 明代之館選/301
二、 清初之館選/302
第二節 朝考之實施/306
一、 朝考製度的創立/307
二、 有關朝考的各項規定/311
三、 庶吉士的選拔/316
第六章 貢院與科場經費/331
第一節 貢院規製/331
一、 貢院關防/332
二、 鄉會試供具/341
三、 製辦試捲/349
四、 整肅場規/353
第二節 考場禁令/363
一、 士子禁令/363
二、 考官禁令/376
三、 相關人員禁令/380
第三節 科場經費/384
一、 增修、刊印《科場條例》費及考試用書費/385
二、 貢院修繕費/385
三、 科場供應費/387
四、 雇募謄錄書手費/388
五、 賜宴和賞賚費/388
第七章 考試文體及繕捲、閱捲條規/393
第一節 考試文體/393
一、 鄉會試三場試題/394
二、 厘正文體與八股取士/401
第二節 繕捲條規/414
一、 鄉會試條規/415
二、 殿試規定/424
第三節 閱捲條規/425
一、 外簾事宜/426
二、 內簾閱捲/433
三、 搜落捲/442
四、 磨勘/446
第八章 宗室、八旗之科舉/455
第一節 八旗科舉/455
一、 八旗科舉的初創及滿榜取士/455
二、 與漢人一體應試及特殊規定/460
第二節 宗室科目/475
一、 宗室科目的建立/476
二、 宗室鄉會試/479
三、 一體殿試/489
第三節 翻譯科/496
一、 翻譯科的確立/496
二、 翻譯童試/499
三、 翻譯鄉試/505
四、 翻譯會試/518
第九章 武舉/524
第一節 武童試/525
一、 應試資格/525
二、 考官的設置/530
三、 考試時間與內容/531
四、 考試條規/533
五、 武童學額/535
六、 武生管理/537
第二節 武鄉試/541
一、 應試資格及相關規定/541
二、 試期、地點/547
三、 考前各項準備/549
四、 考官的設置與簡派/550
五、 考試場次及內容/554
六、 榜後事宜/564
七、 鄉試中額/567
第三節 武會試/570
一、 試期、場次/570
二、 應試程序及相關規定/571
三、 考官的設置與選派/575
四、 會試中額/576
五、 榜後事宜/580
第四節 武殿試/585
一、 試期、地點/586
二、 試前各項準備/588
三、 殿試讀捲、執事各官的選派/589
四、 程序與儀注/590
五、 傳臚及宴賞/592
六、 武進士授官/595
七、 曆科武進士數額及三鼎甲/598
第十章 製科/612
第一節 博學鴻儒/612
一、 康熙己未宏詞科/612
二、 乾隆丙辰宏詞科/624
第二節 孝廉方正/629
一、 首行孝廉方正科/629
二、 曆朝之沿革/631
第三節 經學/636
第四節 召試/638
一、 初行召試/639
二、 召試之鼎盛/640
三、 召試之尾聲/644
第五節 經濟特科/645
一、 議開經濟特科/645
二、 延期舉行的經濟特科/646
第十一章 落第政策/649
第一節 安撫措施/649
一、 發領落捲/650
二、 恩賞年老落第士子/659
三、 告給衣頂/678
四、 賞會試下第舉人盤費銀/682
第二節 安置措施/684
一、 明通榜/684
二、 中正榜/690
三、 挑謄錄/694
四、 舉人大挑/697
五、 教職迴任/708
第十二章 科舉的廢除/710
第一節 清前期對科舉取士的爭議/710
一、 清前期八股取士之爭/711
二、 科舉取士之法的改進/716
第二節 晩清科舉改革的嘗試/718
一、 變革科舉考試之爭/719
二、 變革武科的呼聲/725
三、 戊戌維新前的變通/730
四、 戊戌維新時期改革/735
五、 新政時期的改革/740
第三節 從漸廢到立停/744
一、 詔停科舉的過程/745
二、 停廢科舉善後措施/750
三、 停罷科舉的利弊/754
第十三章 清代科舉的地位與作用/760
第一節 科舉取士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760
一、 提供優秀的人纔/761
二、 維持社會的穩定/763
三、 促進教育的發展/766
四、 培養良好的文風/768
第二節 成為發展穩定邊疆地區的重要舉措/771
一、 科舉考試中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772
二、 科舉考試中對邊疆地區的優惠政策/775
第三節 對學校教育的影響/779
一、 學校教育服務於科舉/780
二、 學校與科舉的關係/781
三、 學額推動瞭教育事業的發展/795
第四節 對西方的影響/798
一、 科舉製度的評述/800
二、 組織與方法的介紹/806
三、 功名與榮耀/809
四、 作用與影響/811
五、 對科舉製度的批評/814
參考文獻/819
這本書並非止步於對過去製度的梳理,它更蘊含著對當下和未來的啓示。作者在字裏行間,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對人纔選拔、教育體製的思考,讓我聯想到當代社會依然存在的諸多問題。科舉製度的興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曆史鏡鑒,讓我們能夠以更宏觀的視野,審視我們現有的製度,並從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史書,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學著作。
評分《中國科舉製度通史·清代捲》在敘事上也非常引人入勝。作者善於運用故事化的語言,將枯燥的曆史事實講得生動有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小人物”的描繪,比如那些在科舉道路上起起伏伏的普通讀書人,他們的命運固然渺小,卻能摺射齣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光影。書中的細節描寫,也十分到位,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看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細節。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中國科舉製度通史·清代捲》是一部極其深刻、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的學術著作。它不僅為我提供瞭關於清代科舉製度的全麵知識,更引發瞭我對曆史、製度、社會以及人纔培養等諸多方麵的深入思考。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佳作,對於任何對中國曆史、特彆是明清時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它都絕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渴望瞭解那個時代,並從中獲得深刻啓迪的朋友們。
評分我非常贊賞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那種“整體性”的視角。他沒有將清代科舉製度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整個中國曆史的大背景下,並與其他相關製度(如八旗製度、綠營製度等)進行比較和聯係。這種宏觀的視野,使得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清代科舉製度的獨特性,以及它在整個社會體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關於科舉製度如何影響瞭清朝的政治穩定,又如何成為其後期改革的阻力,都有著深刻的見解。
評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科舉製度“異化”過程的描繪。從最初選拔人纔、鞏固統治的功能,到後期逐漸演變成一種純粹的選官工具,甚至成為束縛思想、阻礙社會進步的枷鎖。作者並沒有迴避科舉製度的負麵影響,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分析瞭它如何導緻教育的功利化,知識的狹隘化,以及社會整體的保守化。書中的案例,例如那些終其一生都在鑽研八股文,卻對社會現實置若罔聞的讀書人,讓我不禁反思,製度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製度背後的精神內核是否能夠與時俱進。
評分《中國科舉製度通史·清代捲》在處理史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不僅引用瞭大量的官方文獻、筆記野史,還搜集整理瞭許多地方誌、文人傳記等,並對這些史料進行瞭嚴謹的考證和辨析。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為全書的結論提供瞭堅實的支撐。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曆史事件的解讀,作者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呈現多方的觀點,並基於史料進行客觀的分析,而不是簡單地斷章取義,或者強加自己的觀點。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充滿瞭好奇,尤其是明清兩代,那段曆史似乎是中國社會結構和人纔選拔最集中、也最極端的時期。最近有幸讀到《中國科舉製度通史·清代捲》,這本書簡直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那個時代的沉重大門。它沒有簡單地羅列製度條文,而是深入曆史肌理,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維度,全方位地剖析瞭清代科舉製度的形成、發展、演變以及其對整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首先,書中最讓我震撼的是其對清代科舉製度細緻入微的梳理。它不僅僅講解瞭考試的科目、流程、內容,更深入挖掘瞭這些環節背後所蘊含的權力運作和思想控製。比如,關於八股文的形成與僵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咎於文人的“死讀書”,而是追溯瞭其曆史淵源,分析瞭統治者如何通過這種文體來統一思想、扼殺創造力。書中對每一屆科舉考試的背景、錄取情況、以及著名考生的生平事跡都有詳盡的描述,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金榜題名的緊張瞬間,或是名落孫山的悲涼境地。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對科舉製度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係進行瞭深刻的探討。在很多人看來,科舉是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但《中國科舉製度通史·清代捲》卻揭示瞭其中更復雜的現實。它詳細分析瞭不同地區、不同傢庭背景的考生在科舉道路上的差異,以及“門第”、“背景”等因素在實際考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書中通過大量史料,展現瞭那些雖然纔華橫溢,卻因為齣身等原因而屢試不第的文人,也描繪瞭那些憑藉傢族勢力或特殊途徑得以“捷徑”入仕的士紳。這種 nuanced 的呈現,讓我對“公平競爭”這一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看到曆史的真實麵貌往往是多棱鏡般的。
評分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關於科舉製度與文化變遷的關係。在清代,科舉不僅僅是選拔官員的手段,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當時的文化風貌。書籍的編寫、學術的旨趣、甚至人們的價值取嚮,都深受科舉的影響。書中對一些文學流派、學術思潮是如何在科舉的催生下産生或被壓抑的,都有精彩的論述。這讓我意識到,製度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它能夠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深刻地改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與曆史對話。作者並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將冰冷的製度變得有血有肉。我仿佛看到瞭考場上的莘莘學子,在昏暗的油燈下奮筆疾書;也看到瞭考官們在閱捲時的審慎與糾結;更看到瞭那些因為科舉而人生軌跡截然不同的人們。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幅幅精美的曆史畫捲,讓我沉浸其中,感受那個時代獨特的氛圍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評分東西很不錯 價格也便宜
評分謝謝京東,以後的辦公用品都來京東買瞭
評分包裝完好,沒有損壞,雖然要配貨時間長瞭點不過很滿意。
評分包裝完好,沒有損壞,雖然要配貨時間長瞭點不過很滿意。
評分很好的東西,很喜歡的哈~
評分謝謝京東,以後的辦公用品都來京東買瞭
評分科舉通史終於齣瞭,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評分科舉通史終於齣瞭,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評分很好的書。很美好的記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