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

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康拉德·赖夫 著,范明强 等 译
图书标签:
  • 汽油机
  • 发动机管理系统
  • 汽车工程
  • 控制系统
  • 发动机控制
  • 汽车电子
  • 发动机监测
  • 燃油经济性
  • 排放控制
  • 汽车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9559
版次:4
商品编码:1217060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内燃机先进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由德国Springer Vieweg出版社出版的德文经典著作《Ottomotor-Management》新的第4版原版直接翻译而成,更精准地表达了原著的内容。本书译者范明强教授级高工1985年起就开展轿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1991—1995年,范教授参与主持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并先后荣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范教授还是《国外内燃机》杂志社的特邀德文翻译,Springer旗下的MTZ(发动机技术杂志)新的技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由范教授翻译介绍给国内读者的,无论是在选题还是翻译质量方面都受到《国外内燃机》编辑委员会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读者可在《国外内燃机》杂志上读到范教授翻译的MTZ许多新的发动机技术论文。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开发经验、对国际新发动机技术趋势的了解与把握,使范教授对于本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更加精深,读者也可以从这本译著中更加受益。范教授自1967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以来,从事内燃机技术工作已经整整50年了,今年恰逢范教授75周岁!虽已年逾七旬,但范教授仍笔耕不辍,近几年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已连续出版了德文译著《柴油机管理系统》和《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并编著出版了《柴油机电控高压喷油系统结构与维修彩色图解》,与江苏大学原校长高宗英教授等人合作翻译的德文内燃机经典著作《内燃机原理》(原书第7版)也将在2017年晚些时候出版。从范教授辛勤的工作中,编辑看到了以范教授为代表的我国的内燃机工作者的事业心以及对国家内燃机事业的全身心付出!正是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他们将我国打造成内燃机产业大国!在他们这种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新一代的技术人员一定会将我国打造成内燃机产业强国!

内容简介

  《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由2014年德国SpringerVieweg出版社出版的《Ottomotor—Management》德文第4版翻译而成,它是由世界知名的内燃机燃油喷射装置跨国公司博世(Bosch)公司组织了各相关专业领域80余位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撰写的专业书籍。本书除了包含以前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在内的简要概论之外,详尽地阐述了汽油机的基本原理,论述了汽油机燃油喷射系统诸如燃油泵、喷油器、电控单元和传感器及执行器等重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相互作用,还着重阐明了现代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和调节,此外还介绍了废气排放法规、废气测量技术、诊断以及代用燃料和混合动力等方面极为重要的内容。本书适合于从事汽油机动力装置和燃油喷射系统以及汽车整车、零部件和系统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并可作为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以及运载工具运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教材,同样也非常适合于汽车和配件工业的产品鉴定人员和专家以及电子工程师和软件开发人员阅读,以了解有关汽油机控制和调节方面的知识。

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编辑的话 缩略语 第1章汽车发展历史1 1.1早期汽车史1 1.2汽车技术的先驱者3 1.3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的 毕生事业7 第2章汽油机的基本原理9 2.1工作原理9 2.1.1四冲程循环9 2.1.2工作过程:换气和燃烧10 2.1.3过量空气系数和废气排放11 2.1.4混合气形成13 2.1.5点火和点燃14 2.2气缸充气14 2.2.1组成部分14 2.2.2充量更换15 2.2.3充气控制16 2.2.4充量数据采集和混合气 调节19 2.2.5燃油20 2.3燃烧22 2.3.1紊流预混合燃烧22 2.3.2紊流预混合部分扩散燃烧23 2.3.3均质自行着火(均质 压燃)24 2.3.4不规则燃烧24 2.4转矩、功率和燃油耗26 2.4.1动力总成的转矩26 2.4.2特性参数的定义26 2.4.3特性曲线29 2.4.4比燃油耗30 2.5热力学基本原理:分析和模拟 计算31 2.5.1系统考察和定义31 2.5.2能量平衡31 2.5.3压力曲线分析32 2.5.4工作循环计算35 2.5.5一维(1D)模拟计算35 2.5.6三维(3D)模拟计算36 2.6效率38 2.6.1理想循环和损失分配39 2.6.2效率优化技术42 2.7内燃机测量技术46 2.7.1测量技术46 2.7.2压力指示46 2.8实际使用燃油耗46 2.8.1有利于降低燃油耗的因素47 2.8.2不利于降低燃油耗的因素47 第3章燃油供应49 3.1引言和概述49 3.1.1进气道喷射的燃油输送49 3.1.2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的燃油 输送53 3.2燃油输送部件54 3.2.1电动燃油泵54 3.2.2输油模块57 3.2.3汽油滤清器57 3.2.4燃油压力调节器60 3.2.5燃油压力阻尼器60 3.3燃油蒸气回收系统和燃油箱 通风61 3.3.1燃油蒸气的产生61 3.3.2结构和工作原理61 3.3.3进一步的要求62 3.4汽油机燃料63 3.4.1概述63 3.4.2常规燃油65 3.4.3物理-化学特性68 3.4.4气体燃料71 目录●●●●●●●●●●汽油机管理系统——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章进气控制73 4.1发动机功率的电子控制73 4.1.1任务和工作原理73 4.1.2电子加速踏板系统的电动 节气门总成74 4.1.3加速踏板模块75 4.1.4电子控制发动机功率的监测 方案76 4.2动力学增压77 4.2.1振荡进气管增压77 4.2.2谐振增压78 4.2.3可变进气管参数78 4.2.4振荡进气管系统79 4.2.5谐振进气管系统79 4.2.6谐振与振荡进气管组合 系统79 4.3可变气门控制80 4.3.1考察气门的可变性80 4.3.2可转换杯形挺柱81 4.3.3可转换支承挺柱82 4.3.4可转换摇臂82 4.3.5滑动凸轮系统83 4.3.6凸轮轴相位调节器84 4.3.7全可变气门机构84 4.4增压85 4.4.1机械增压86 4.4.2压力波增压86 4.4.3废气涡轮增压88 4.4.4增压发动机的优化94 4.4.5增压压力的调节96 4.5充量运动96 4.5.1优化充量运动的进气道 设计96 4.5.2充量运动控制阀板97 4.6废气再循环98 4.6.1外部废气再循环的控制98 4.6.2降低燃油耗99 4.6.3降低NOx排放99 第5章燃油喷射100 5.1进气道喷射101 5.1.1概述101 5.1.2喷射模式106 5.1.3混合气形成107 5.1.4电磁式喷油器111 5.1.5燃油分配管114 5.2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116 5.2.1优点116 5.2.2概述116 5.2.3燃烧过程和运行模式119 5.2.4混合气形成、点火和燃烧125 5.2.5高压喷油器128 5.2.6燃油分配管133 5.2.7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的高压燃 油泵133 第6章点火137 6.1磁电机点火137 6.2蓄电池点火137 6.2.1晶体管点火138 6.2.2电子点火138 6.2.3全电子点火138 6.3感应点火装置138 6.3.1结构139 6.3.2任务和工作原理140 6.3.3能量储存140 6.3.4高电压的产生141 6.4点火线圈144 6.4.1结构145 6.4.2要求145 6.4.3结构和工作原理146 6.4.4结构形式150 6.4.5点火线圈电子学153 6.5火花塞155 6.5.1任务155 6.5.2应用156 6.5.3要求157 6.5.4结构157 6.5.5火花塞方案160 6.5.6电极间距161 6.5.7火花位置161 6.5.8火花塞的热值162 6.5.9火花塞的标定163 6.5.10火花塞的运行性能165 6.5.11结构形式166 6.5.12火花塞型号168 6.6火花塞的模拟开发168 6.6.1温度场168 6.6.2电场169 6.6.3结构力学169 6.7火花塞的实际应用169 6.7.1火花塞的安装169 6.7.2错误选择火花塞的后果170 6.7.3火花塞外貌的评判170 第7章废气后处理171 7.1废气排放和有害物171 7.1.1可燃混合气的燃烧172 7.1.2废气的主要成分172 7.1.3有害物173 7.2对原始排放的影响174 7.2.1影响因素174 7.2.2HC原始排放176 7.2.3CO原始排放177 7.2.4NOx原始排放178 7.2.5炭烟排放178 7.3废气催化净化装置179 7.3.1概述180 7.3.2开发目标180 7.3.3催化转化器方案181 7.3.4催化转化器的配置181 7.3.5多路配置182 7.3.6催化转化器的加热方案183 7.3.7空燃比调节回路185 7.3.8吸附式NOx催化转化器的 调节188 7.3.9三元催化转化器190 7.3.10吸附式NOx催化

前言/序言

  《汽油机管理系统》包括了有关汽油机控制和调节方面的丰富内容,除了包含以前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在内的简要概论之外,详尽地阐述了汽油机的基本原理,论述了有关控制和调节的重要主题,它们一方面是有关燃油供应、充气控制、燃油喷射、点火和废气后处理等方面的经典内容,另一方面有关传感器、电子控制和调节、电控单元和诊断等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有关废气排放法规、代用燃料和混合动力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使得本书更为完善。本书第4版对内容进行了基本全新的修改,不仅本书的内容结构而且每一章的内容也是新的。本书的所有章节不是重新编写就是全新修改、扩充和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特别重视保持本书的重要特点,特别是具有充分依据、结合实际和清晰的论述,并配有直观形象和具有说服力的图片,而且这些内容一般都是由Bosch公司或个别特殊情况下由其它汽车公司和配件公司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撰写的。大体上,即使作者众多,但是本书仍力求做到统一的表达方式以及常规的系统结构和命名方法。本书第4版若没有许多人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问世的,首先要感谢作者们各自所做出的贡献,他们极其认真和耐心地撰写了内容非常丰富的章节,准时和高品质地完成了各自所承担的任务。所有的作者都一一列入了作者一览表中,其中特别要感谢工学博士Klaus Benninger先生和工学博士Andreas Kufferath先生给予本书的不懈支持,尤其是要感谢工学硕士Amira Horozovic女士和工学博士Stephan Engelking教授在本书完成的最后阶段与我所进行的专业讨论和给予的支持,此外我还要感谢所有的读者对于本书的修订所给予的宝贵指点。工学博士 Konrad Reif教授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弗里德烈斯哈芬2014年12月   本书由2014年德国Springer Vieweg出版社出版的《Ottomotor-Management》德文第4版翻译而成,它是由世界知名的内燃机燃油喷射装置跨国公司博世(Bosch)公司组织了各相关专业领域80余位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撰写的专业书籍。本书除了包含以前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在内的简要概论之外,详尽地阐述了汽油机的基本原理,论述了汽油机燃油喷射系统诸如燃油泵、喷油器、电控单元和传感器及执行器等重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相互作用,还着重阐明了现代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和调节,此外还介绍了废气排放法规、废气测量技术、诊断以及代用燃料和混合动力等方面极为重要的内容。本书适合于从事汽油机动力装置和燃油喷射系统以及汽车整车、零部件和系统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并可作为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以及运载工具运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教材,同样也非常适合于汽车和配件工业的产品鉴定人员和专家以及电子工程师和软件开发人员阅读,以了解有关汽油机控制和调节方面的知识。本书由范明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范毅峰工程师翻译,参加工作的还有全逸敏、范明琦、刘斌和刘荣权等。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敬请业内专家和广大读者对本书翻译的不当之处给予指正。《汽油机管理系统》是译者已翻译出版的《柴油机管理系统》一书的姊妹篇,这两本书集现代内燃机管理系统之大成,称得上是该领域内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汽油机管理系统》又是译者已翻译出版的《缸内直喷式汽油机》一书不可分割的续篇,汽油机管理系统堪称是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的心脏和大脑,因此这两本书的内容构成了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完整的技术体系。今天恰逢范明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5岁生日暨从事内燃机事业50周年,谨以这套科技专业书籍作为一点有意义的纪念奉献给广大读者。《汽油机管理系统》《柴油机管理系统》和《缸内直喷式汽油机》三部译作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内燃机先进技术译丛》系列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算是范明强从事内燃机事业人生中为我国内燃机行业所做的一点绵薄贡献。
  译者2017年1月11月于江苏无锡
《汽油机管理系统: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 是一部深入探讨汽油发动机电子管理系统(EMS)核心原理、设计、实现与应用的权威著作。本书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以及对现代内燃机技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 本书内容概览: 本书从基础的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解析了现代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的复杂构成和精密运作。书中详细阐述了EMS在实现发动机性能优化、燃油经济性提升、排放控制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核心控制策略: 《汽油机管理系统》的核心在于对各种控制策略的详尽剖析。书中深入讲解了: 点火控制: 涵盖了从基本点火时机确定到先进的爆震控制、预燃和后燃策略。详细阐述了不同工况下点火提前角的优化计算,以及传感器(如爆震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在精确点火控制中的作用。 燃油喷射控制: 详细介绍了喷射模式(如顺序喷射、多点喷射、缸内直喷)、喷油脉宽计算、空燃比闭环控制(AFR Control)以及增压发动机的燃油修正策略。深入分析了喷油器的工作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燃油喷射来保证燃烧效率和排放达标。 进气和排气管理: 探讨了可变气门正时(VVT)、可变进气歧管(VIM)等技术如何优化发动机的进气过程,以及催化转化器、氧传感器、二次空气喷射等技术在排放控制中的协同作用。 怠速控制: 详细介绍了怠速控制阀(IACV)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怠速转速来适应不同的负载和环境条件,同时保证燃油经济性和平稳运行。 传感器和执行器: 全面介绍了EMS中各种关键传感器(如节气门位置传感器TPS、空气流量传感器MAF、氧传感器Lambda、水温传感器ECT、爆震传感器KS等)的工作原理、信号特性及其在EMS中的应用。同时,也对执行器(如喷油嘴、点火线圈、节气门体、怠速控制阀、EGR阀等)的驱动方式和控制逻辑进行了深入讲解。 调节与监测技术: 除了核心的控制策略,《汽油机管理系统》还着重介绍了EMS的调节和监测功能: 传感器信号处理: 阐述了模拟信号如何被数字化,以及各种滤波、校准和线性化技术在保证传感器信号准确性方面的作用。 闭环控制与反馈机制: 详细解释了PID控制器等经典控制算法在EMS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传感器反馈来实时调整喷油量和点火时机,以维持目标空燃比和燃烧稳定性。 诊断功能(OBD): 深入探讨了车载诊断系统(OBD-I、OBD-II)的原理和应用,包括故障码的读取、清除以及各种诊断测试模式。本书讲解了如何利用OBD系统进行故障排查和维修。 数据记录与分析: 介绍了EMS如何记录关键运行参数,以及这些数据在性能调优、故障分析和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 本书不仅涵盖了传统EMS的设计和工作原理,还展望了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例如: 缸内直喷(GDI)技术: 深入解析了GDI系统的独特优势、关键技术挑战以及其在提升燃油经济性和动力输出方面的作用。 涡轮增压技术: 探讨了涡轮增压器与EMS的协同工作,以及如何通过EMS来精确控制增压压力,避免爆震并优化性能。 排放控制法规与技术: 结合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详细阐述了EMS在满足这些法规方面的技术路径,包括催化转化器技术、颗粒物过滤器(GPF)等。 智能化与互联化: 探讨了EMS与车辆其他电子控制单元(ECU)的集成,以及未来EMS向更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适用读者: 汽车工程师: 无论是从事发动机设计、性能调校、排放控制还是故障诊断的工程师,本书都将提供宝贵的参考。 汽车维修技术人员: 能够帮助维修人员深入理解EMS的工作原理,更有效地诊断和排除车辆故障。 高等院校学生: 机械工程、汽车工程、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将其作为学习EMS技术的优质教材。 汽车爱好者: 对现代汽车技术充满好奇,希望深入了解汽油发动机是如何实现精密控制的读者。 《汽油机管理系统: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详实的技术内容和丰富的工程实例,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汽油发动机管理知识体系,是理解和掌握现代汽车核心技术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接触《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这本书,我就被它“宏大的叙事”所震撼。它不仅仅关注某个单一的部件或功能,而是将整个汽油机管理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从硬件到软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讲解。我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去理解“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内部架构。作者详细介绍了ECU的微处理器、内存、输入/输出接口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了解到,ECU内部运行着复杂的软件程序,这些程序包含了各种控制算法和逻辑,它们负责处理来自传感器的信息,并向执行器发出控制指令。书中对“燃料喷射控制”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不同喷射模式(如定时间喷射、定脉宽喷射)的原理,以及ECU如何根据发动机转速、负荷、温度等多种因素,精确地计算出所需的喷油量和喷油时刻。我还学习到了“缸内直喷”(GDI)技术,以及ECU如何控制高压燃油泵和喷油嘴,实现燃油在气缸内的精确喷射和混合。这让我对现代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发动机的管理并非简单的“加多少油,点多大的火”,而是背后一套高度智能化、精密的系统在运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典范,每一章节的过渡都显得十分自然流畅,仿佛一条精心铺设的道路,引领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汽油机管理系统的奥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每一个新概念之前,都会先回顾相关的基础知识,这对于我这种跨领域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他不会直接抛出一个复杂的理论,而是先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之下,然后逐步深入,层层剥离,最终呈现出清晰的逻辑脉络。我被书中关于“燃油喷射策略”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工况下喷油量的计算模型,以及如何根据氧传感器反馈信号进行闭环修正。他不仅讲解了理论公式,还辅以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际发动机控制中应用的。书中对于“点火正时控制”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对影响点火提前角的各种因素,如发动机转速、负荷、爆震传感器信号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详细介绍了ECU如何根据这些输入信息来优化点火时刻,以实现最佳的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概念与我平时接触到的汽车进行对比,发现很多理解上的盲点都被豁然开朗。书中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作者常常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和内容组织,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教学智慧,让我能够以一种舒适且高效的方式,逐步掌握汽油机管理系统的核心知识。

评分

我一直对汽车的“大脑”——ECU——非常好奇,这本《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无疑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书中的内容涵盖了ECU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传感器原理,到复杂的控制算法,再到实际的应用案例,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感器技术”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类型、工作原理、信号输出特性以及在发动机管理系统中的作用。例如,对节气门位置传感器(TPS)、曲轴位置传感器(CKP)、凸轮轴位置传感器(CMP)的讲解,让我清晰地了解了它们是如何为ECU提供关键的发动机运行状态信息的。书本还对空气流量计(MAF)和进气压力传感器(MAP)的区别和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对于理解ECU如何精确计算进气量至关重要。另外,关于“执行器”的章节,我学习到了喷油嘴、点火线圈、怠速控制阀等部件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式。书本对这些部件的驱动电路和控制信号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得以窥见ECU是如何精确地控制这些部件来完成燃油喷射和点火等关键任务的。其中,对“碳罐电磁阀”的讲解,让我理解了它在蒸发排放控制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ECU如何通过控制其开关频率来净化燃油蒸汽。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南,通过对各种组件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整个汽油机管理系统的运作机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日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控制理论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整个汽油机管理系统的百科全书。书中从最基础的信号采集,到复杂的控制策略,再到最终的执行,几乎涵盖了所有关键环节。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燃油供给系统”相关的章节。我了解到,现代汽车的燃油喷射系统是如何通过ECU的精确控制,实现燃油的雾化、混合和喷射,从而达到最佳的燃烧效率。书本对“喷油嘴”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不同类型(如顶置喷油、缸内直喷)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不同喷射方式的优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还学习到了“燃油泵”和“燃油压力调节器”的工作原理,以及ECU如何通过控制它们来维持燃油系统稳定的压力。书中关于“怠速控制”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认为怠速是发动机最基本的状态,但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ECU需要进行非常精密的控制,才能在不同的负载(如空调开启、转向助力)和环境(如冷启动、热启动)下,将怠速维持在一个稳定且经济的范围内。书本详细介绍了怠速控制阀(ISC)的工作原理,以及ECU如何根据各种传感器信号来调整怠速。这让我对ECU的复杂性和智能化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我一直对汽车的动力系统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而《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这本书,无疑是我探索这个领域的宝藏。书中关于“点火系统”的讲解,让我对现代汽车的点火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了解到,传统的点火方式已经逐渐被电子点火系统所取代,而ECU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本详细介绍了分电器式点火、无分电器式点火(DIS)以及独立点火线圈系统的原理和控制方式。我被书中对“点火能量”和“点火提前角”的深入分析所吸引,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公式,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参数如何影响燃烧效率和发动机性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点火线圈瞬态响应”的讨论感到好奇,这涉及到如何快速而准确地产生高压电火花,以确保在各种工况下的可靠点火。此外,关于“燃烧过程的监测”这一部分,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作者介绍了各种传感器,如氧传感器、爆震传感器等,是如何实时监测燃烧状态,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ECU,以便ECU进行实时的调整。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现代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表现能够得到如此大的提升。书中还对“发动机的机械部件与ECU的协同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曲轴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作用,如何让ECU精确了解发动机的转动状态和气门开启时机,从而实现精准的燃油喷射和点火。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惊叹,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汽油机管理系统核心技术的大门。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这本《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装帧给吸引了。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透着一种专业和扎实的气息,黑白灰的主色调,搭配简洁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学术性和技术深度。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电路图,这让我这个对汽油机管理系统初出茅庐的爱好者既兴奋又有点小小的畏惧。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纸张的触感很好,字迹清晰锐利,排版也十分规整,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技术细节时的严谨态度,无论是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的剖析,还是对执行器控制策略的讲解,都力求做到详尽入微,仿佛作者在一步步地引导你走进汽油机ECU的神秘世界。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是一大亮点,大量的插图、表格和流程图,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让复杂的系统逻辑一目了然。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闭环控制、自适应学习算法的部分,虽然一开始觉得有些吃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感受到其精妙之处。书中对各种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的论述,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这对于我这种喜欢自己动手实践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详尽的汽油机管理系统百科全书,充满了知识的力量和探索的乐趣,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也为我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非专业背景的汽车爱好者来说,阅读《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无疑是一次挑战,但也是一次令人兴奋的学习旅程。这本书的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非常注重“循序渐进”,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模型和算法。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是关于“空燃比”(Air-Fuel Ratio)的讲解。作者详细阐述了理想空燃比的意义,以及ECU如何通过氧传感器(O2 Sensor)来实时监测排气中的氧含量,并据此调整喷油量,以维持空燃比在一个最佳范围内。书本不仅讲解了“宽域氧传感器”(Wideband Oxygen Sensor)的工作原理,还对比了它与传统的“开关式氧传感器”(Switching Oxygen Sensor)在精度和响应速度上的差异。这让我理解了为何现代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控制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此外,书中对“瞬态工况下的ECU控制策略”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在发动机加速、减速等瞬态过程中,ECU需要快速响应,调整喷油量和点火正时,以保证发动机的平顺性和动力输出。作者详细分析了ECU在这些工况下如何利用各种模型和查找表来预测和控制发动机的行为,这展示了ECU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决策能力。总的来说,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揭示了汽油机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让我对汽车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能看出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当我翻开《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后,我发现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工程指南。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技术点时,都力求做到“细节丰富”,从物理原理到数学模型,再到实际应用,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被书中关于“传感器信号处理”的部分深深吸引。例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对来自曲轴位置传感器的脉冲信号进行滤波和去噪,以便ECU能够准确地识别曲轴的转速和位置。他还深入探讨了“模数转换器”(ADC)在传感器信号采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采样率和分辨率来影响ECU对信号的解析精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PID控制算法”在发动机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作者不仅讲解了PID控制的基本原理,还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PID控制器来调节怠速、控制节气门开度等。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发动机在各种复杂工况下,都能够保持稳定和高效的运行。书中还对“诊断通信协议”(如OBD-II)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了解了ECU是如何通过这些协议与外部诊断设备进行通信,从而实现故障的读取和数据流的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对于我这样的技术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无价的。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篇幅和专业性吓到,觉得它会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专著。但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阅读,我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作者的热情和对读者的关怀。你会感觉到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耐心地为你讲解每一个细节,并且总是考虑到初学者的理解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在讲解复杂的算法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发展的脉络,比如,作者会回顾早期发动机的化油器系统,然后对比现代的电喷系统,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更容易理解技术演进的逻辑和电喷系统为何成为主流。书中的“排放控制”章节尤其让我感到惊艳,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解释三元催化器的工作原理,而是深入探讨了ECU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空燃比、点火正时等来实现最佳的催化效率,以及如何通过OBD(On-Board Diagnostics)系统来监测排放相关故障。我还学到了关于“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阀”的控制策略,以及它在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方面的作用,这让我对现代汽车的环保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于“爆震控制”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爆震产生的机理,以及ECU如何通过改变点火提前角和调整喷油量来抑制爆震,从而保护发动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将枯燥的技术原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讲解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实践导向性”是其最突出的优点之一。虽然《汽油机管理系统 控制、调节和监测(第4版)》是一本技术书籍,但作者并没有将内容写得过于抽象和理论化,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图示,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故障诊断与排除”章节的讲解。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的发动机故障现象,如怠速不稳、加速无力、排放超标等,并结合ECU的控制逻辑,分析了这些故障可能的原因。他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以及如何根据故障码和传感器数据流,来一步步地定位和排除故障。例如,在讲解“氧传感器故障”时,作者不仅说明了氧传感器失效可能导致的后果,还提供了具体的诊断步骤,包括检查氧传感器的加热电路、测量氧传感器的输出电压等。这对于我这样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用了。书中还对“参数调整与性能优化”进行了探讨。例如,作者讲解了如何通过修改ECU的参数,来调整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燃油经济性或排放特性。当然,他也强调了在进行任何调整之前,必须充分理解ECU的控制逻辑和相关法律法规,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评分

好书!!!!!!!!

评分

这已经第N次在京东买了,必须点赞。

评分

书是正版,质量非常好,就是价格比较贵,不过京东购物太方便了!

评分

京东,一个快,两字很快,三个字非常快。质量也不错,唯一不足就是贵了点呢。

评分

不错,挺好的

评分

京东物流必须赞,书也不错的

评分

发货速度快,就是包装比较简单。

评分

适合专业人员进行学习,提供解决问题思路

评分

新书拿到了,包装精美,京东给的箱子也刚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