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

幽梦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张潮 著,韩中华 注
图书标签:
  • 玄幻
  • 奇幻
  • 修仙
  • 东方幻想
  • 冒险
  • 魔法
  • 异世界
  • 轻小说
  • 成长
  • 战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339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1864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优美随笔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26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幽梦影》是一部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

作者简介

张潮(1650—?)

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其著作等身,主要包括《幽梦影》《虞初新志》《花影词》等,也曾刻印《檀几丛书》《昭代丛书》等。


精彩书评

1.《幽梦影》以优雅的心胸、眼光去发现美,可以说是求美的著作。书中没有强烈的、尖锐的批评,只有不失风度的冷嘲热讽。而这些不平、讽刺的表现形式也都是温和的。可以说此书内容积极、感人至深。

2.古人有微博、微信、朋友圈吗?不要急着说没有,看完此书,你就会明白作者是名副其实的大V,他的每一条帖子下都有赞赏和评论,据统计,共有120多位大学者参与互动!


目录

序一 ‖001

序二 ‖005

序三 ‖007

序四 ‖011


第一则 ‖014

第二则 ‖015

第三则 ‖017

第四则 ‖019

第五则 ‖023

第六则 ‖025

第七则 ‖026

第八则 ‖028

第九则 ‖029

第一〇则 ‖031

第一一则 ‖032

第一二则 ‖034

第一三则 ‖036

第一四则 ‖037

第一五则 ‖038

第一六则 ‖039

第一七则 ‖041

第一八则 ‖042

第一九则 ‖044

第二〇则 ‖046

第二一则 ‖047

第二二则 ‖048

第二三则 ‖050

第二四则 ‖052

第二五则 ‖053

第二六则 ‖054

第二七则 ‖056

第二八则 ‖058

第二九则 ‖059

第三〇则 ‖060

第三一则 ‖062

第三二则 ‖063

第三三则 ‖064

第三四则 ‖066

第三五则 ‖067

第三六则 ‖068

第三七则 ‖070

第三八则 ‖071

第三九则 ‖072

第四〇则 ‖073

第四一则 ‖075

第四二则 ‖077

第四三则 ‖078

第四四则 ‖079

第四五则 ‖080

第四六则 ‖081

第四七则 ‖082

第四八则 ‖083

第四九则 ‖085

第五〇则 ‖087

第五一则 ‖088

第五二则 ‖089

第五三则 ‖090

第五四则 ‖091

第五五则 ‖093

第五六则 ‖094

第五七则 ‖096

第五八则 ‖098

第五九则 ‖099

第六〇则 ‖101

第六一则 ‖102

第六二则 ‖103

第六三则 ‖104

第六四则 ‖106

第六五则 ‖107

第六六则 ‖108

第六七则 ‖109

第六八则 ‖110

第六九则 ‖112

第七〇则 ‖113

第七一则 ‖115

第七二则 ‖117

第七三则 ‖118

第七四则 ‖120

第七五则 ‖122

第七六则 ‖123

第七七则 ‖126

第七八则 ‖127

第七九则 ‖129

第八〇则 ‖130

第八一则 ‖131

第八二则 ‖133

第八三则 ‖134

第八四则 ‖136

第八五则 ‖138

第八六则 ‖139

第八七则 ‖140

第八八则 ‖142

第八九则 ‖144

第九〇则 ‖146

第九一则 ‖148

第九二则 ‖149

第九三则 ‖151

第九四则 ‖152

第九五则 ‖154

第九六则 ‖155

第九七则 ‖157

第九八则 ‖158

第九九则 ‖162

第一〇〇则 ‖163

第一〇一则 ‖165

第一〇二则 ‖166

第一〇三则 ‖168

第一〇四则 ‖170

第一〇五则 ‖171

第一〇六则 ‖173

第一〇七则 ‖174

第一〇八则 ‖176

第一〇九则 ‖178

第一一〇则 ‖180

第一一一则 ‖181

第一一二则 ‖183

第一一三则 ‖184

第一一四则 ‖186

第一一五则 ‖187

第一一六则 ‖189

第一一七则 ‖190

第一一八则 ‖192

第一一九则 ‖193

第一二〇则 ‖195

第一二一则 ‖197

第一二二则 ‖198

第一二三则 ‖199

第一二四则 ‖201

第一二五则 ‖202

第一二六则 ‖204

第一二七则 ‖205

第一二八则 ‖207

第一二九则 ‖209

第一三〇则 ‖210

第一三一则 ‖212

第一三二则 ‖213

第一三三则 ‖215

第一三四则 ‖217

第一三五则 ‖219

第一三六则 ‖220

第一三七则 ‖222

第一三八则 ‖224

第一三九则 ‖226

第一四〇则 ‖228

第一四二则 ‖229

第一四二则 ‖232

第一四三则 ‖233

第一四四则 ‖235

第一四五则 ‖236

第一四六则 ‖238

第一四七则 ‖239

第一四八则 ‖241

第一四九则 ‖243

第一五〇则 ‖244

第一五一则 ‖246

第一五二则 ‖248

第一五三则 ‖250

第一五四则 ‖251

第一五五则 ‖252

第一五六则 ‖254

第一五七则 ‖256

第一五八则 ‖257

第一五九则 ‖259

第一六〇则 ‖260

第一六一则 ‖261

第一六二则 ‖263

第一六三则 ‖264

第一六四则 ‖266

第一六五则 ‖267

第一六六则 ‖268

第一六七则 ‖269

第一六八则 ‖271

第一六九则 ‖273

第一七〇则 ‖275

第一七一则 ‖276

第一七二则 ‖278

第一七三则 ‖280

第一七四则 ‖281

第一七五则 ‖282

第一七六则 ‖283

第一七七则 ‖285

第一七八则 ‖287

第一七九则 ‖288

第一八〇则 ‖290

第一八一则 ‖292

第一八二则 ‖293

第一八三则 ‖295

第一八四则 ‖296

第一八五则 ‖297

第一八六则 ‖299

第一八七则 ‖300

第一八八则 ‖302

第一八九则 ‖303

第一九〇则 ‖304

第一九一则 ‖306

第一九二则 ‖307

第一九三则 ‖309

第一九四则 ‖310

第一九五则 ‖312

第一九六则 ‖313

第一九七则 ‖315

第一九八则 ‖317

第一九九则 ‖318

第二〇〇则 ‖320

第二〇一则 ‖321

第二〇二则 ‖323

第二〇三则 ‖326

第二〇四则 ‖327

第二〇五则 ‖329

第二〇六则 ‖331

第二〇七则 ‖332

第二〇八则 ‖334

第二〇九则 ‖335

第二一〇则 ‖336

第二一一则 ‖338

第二一二则 ‖339

第二一三则 ‖341

第二一四则 ‖343

第二一五则 ‖344

第二一六则 ‖345

第二一七则 ‖347

第二一八则 ‖349

第二一九则 ‖350


跋一 ‖353

跋二 ‖354

跋三 ‖356


精彩书摘

一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莼鲈以季鹰为知己,蕉以怀素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处宗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若松之于秦始,鹤之于卫懿t,正所谓不可与作缘者也。

原?评

查二瞻曰:此非松、鹤有求于秦始、卫懿,不幸为其所近,欲避之而不能耳。

殷日戒曰:二君究非知松、鹤者,然亦无损其为松、鹤。

周星远曰:鹤于卫懿,犹当感恩。至吕政五大夫之爵,直是唐突十八公耳。

王名友曰:松遇封,鹤乘轩,还是知己。世间尚有松煮鹤者,此又秦、卫之罪人也。

张竹坡曰:人中无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幸而人不幸矣。物不遇知己而滥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可见知己之难,知其难方能知其乐。

译?文

天下间有一个人是自己的知己,就可以没有遗憾了。不独人是这样,万物中也有这种情况。如菊花以陶渊明为知己,梅花以林和靖为知己,竹子以王徽之为知己,莲花以周敦颐为知己,桃树以避秦人为知己,杏树以董奉为知己,石头以米芾为知己,荔枝以杨贵妃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香草以屈原为知己,莼菜、鲈鱼以张翰为知己,芭蕉以怀素为知己,瓜以邵平为知己,鸡以宋处宗为知己,鹅以王羲之为知己,琵琶以王昭君为知己。他们一旦成为知己,就千古不变。就像松树与秦始皇,鹤与卫懿公,正是人们所说的不可与他们产生联系的情况。

评?析

古谚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在短暂的一生中,能够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得一知己,可以说不虚此生,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们都很看重可以与自己在心灵上对话的“知音”。世间万物与人之性情好恶两相契合,如菊花的淡雅与陶渊明的淡泊名利,梅花的清雅与林和靖的潇洒出尘,竹子的风雅与王徽之的风流韵致,莲花的静雅与周敦颐的简淡风韵等,都可谓达到了物尽所用、人尽其情、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的境界,人与物之间能在内在气质上获得相互沟通和感发,说他们是“知己”也不为过。


入世须学东方曼倩,出世须学佛印了元。

原?评

江含征曰:武帝高明喜杀,而曼倩能免于死者,亦全赖吃了长生酒耳。

殷日戒曰:曼倩诗有云:“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此其所以免死也。

石天外曰:入得世,然后出得世。入世出世,打成一片,方有得心应手处。

译?文

入世要学习东方朔,出世要学习佛印了元。

评?析

对于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古人,入世做官是能够立身当世、建功立业的不二途径,然而人下为官,也许一言不慎,即生杀身之祸,所以自古为官者多临深履薄,谨慎处世。汉武大帝刚愎自用,性疑善杀,被屠戮残害的大臣武将众多,而东方朔却能以滑稽幽默的形象出入朝堂,以迂回的方式觐见,而终能全身而退,可谓为官者中的一个典型了。

而佛印了元出家为僧,世外之人,本是混迹江湖、吃斋念佛的修行者,却能够与苏轼、黄庭坚等当世文豪往来唱和,留下文坛佳话,虽出世,却不离尘,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出世者的一贯作风。


古人以冬为三余,予谓当以夏为三余:晨起者,夜之余;夜坐者,昼之余;午睡者,应酬人事之余。古人诗云“我爱夏日长”,洵不诬也。

原?评

张竹坡曰:眼前问冬夏皆有余者,能几人乎?

张迂庵曰:此当是先生辛未年以前语。

译?文

古人称冬天为“三余”之一,我认为应把夏天称为“三余”:对于晨起者,夜晚是余暇,对于熬夜的人白天是余暇,对于午睡者,应酬各种人情来往之后是余暇。于是古人有诗说“我爱夏日长”,的确不虚妄。

评?析

古人刻苦勤奋,惜时如金,留下许多佳话,诸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马上厕上坐上”,都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典范。此则论者提出“夏为三余”,夏天白昼变长,黑夜变短,充分利用一切能支配的时间,足以体现古人的勤奋。


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

原?评

谢海翁曰:物有言之极俗而实可爱者,阿堵物也。

张竹坡曰:我幸得极雅之境。

译?文

景物有说起来极其幽雅,而实际上却十分萧条的,那就是烟雨;境况有说起来极其雅致,而实际上却十分难堪的,那就是贫苦和疾病;声音有说起来十分有韵味,而实际上却十分粗俗的,那是卖花人的叫卖声。

评?析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布洛的“审美距离说”,对我们理解本则所作的思考大有裨益,他说:“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而他所说“距离”既不是空间距离,也不是时间距离,而是心理距离,即指审美主体(人)与对象在实用性、具体性方面的一种心理间隔。心理距离使主体摆脱现实的利害和欲望,而着重于对象形象的观赏。这样,物我关系即由实用的转变为审美的。

他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在大雾弥漫的海上航行着一艘帆船,如果我们不是在船上,而是在某个山崖的阁楼上的人,看到乳白色的雾氤氲在海面上,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辉,帆船静静地漂浮在海面,此情此景,我们一定会感觉到它很美。但如果我们是帆船上的人,就无暇去觉察出美的所在了,我们在意的是帆船有可能会撞上暗礁,我们会很焦虑地祈祷不要发生这样可怕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就算周围的景色再美,也没有心情欣赏了。

同样的道理,对于“烟雨”“贫病”“买花声”,作为旁观者很容易摆脱开现实的利害关系,付之于诗意的表达,沉浸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样诗意的意境里,自然是雅趣盎然的。反过来,如果自己就是那个贫病交加的人,身处烟雨朦胧之境,急等着买花的钱去解决一家老小的生计问题,恐怕就只剩下萧索难堪了吧!


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观灯已毕),至清明十日前之内(雨止桃开),及谷雨节中。夏雨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免碍于月)。秋雨宜于孟秋、季秋之上、下二旬(八月为玩月胜境)。至若三冬,正可不必雨也。

原?评

孔东塘曰:君若果有此牍,吾愿作致书邮也。

余生生曰:使天而雨粟,虽自元旦雨至除夕,亦未为不可。

张竹坡曰:此书独不可致于巫山雨师。

译?文

我想写信给雨师:春天的雨应该在上元节后开始下(那时观灯节已结束了),一直到清明前十天(春雨停止,桃花开了),以及谷雨节这天。夏雨应该在每月的初七、初八之前,或者二十二或二十三之后下(以免妨碍赏月)。秋雨应该在孟秋、季秋的上旬、下旬下(八月是赏月的最佳时节)。至于冬天的三个月,大可不必下雨了。

评?析

为了能够赏花赏月,对于雨行雨止全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追求来重新设置,虽属无稽之谈,但却代表着明末清初文人对于追求优雅美的一种普遍的审美诉求。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娇媚动人;一睹其貌,则美恶判然矣。“耳闻不如目见”,于此益信。

原?评

吴听翁曰:我向以耳根之有余,补目力之不足;今读此,乃知卿言亦复佳也。

江含征曰:帘为妓衣,亦殊有见。

张竹坡曰:家有少年丑婢者,当令隔屏私语,灭烛侍寝。何如?

倪永清曰:若逢美貌而恶声者,又当如何?

译?文

女子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这十年中,无论是燕、秦、吴、越哪个地方的人,她们的声音大都娇媚动人;可一看到她们的面貌,她们的美丑就区分得清清楚楚。由此“耳闻不如目见”这句话更让人深信不疑了。

评?析

此则所论女子十四、五到二十四、五之间无论南北,声音都是妩媚动人的,但论及容貌却以为差异很大,似以南方女子为佳,实在是地域偏见,全无依据的无稽之谈,进而论述“耳闻不如目见”的道理,也属谬谈,卑之无甚高论。


云之为物,或崔巍如山,或潋滟如水,或如人,或如兽,或如鸟毳,或如鱼鳞。故天下万物皆可画,惟云不能画,世所画云亦强名耳。

原?评

何蔚宗曰:天下百官皆可做,惟教官不可做。做教官者皆谪戍耳。

张竹坡曰:云有反面正面,有阴阳向背,有层次内外。细观其与日相映,则知其明处乃一面,暗处又一面。尝谓古今无一画云手,不谓《幽梦影》中先得我心。

译?文

云作为一个物体,有时像高大雄伟的山,有时像汹涌而来的水,有时像人,有时像兽,有时像鸟的细毛,有时像鱼鳞。所以天下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画,只有云不能画,世人所画的云也不过徒有其名而已。

评?析

绘画艺术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而对于绘画者来说,最难以把握的是物象姿态万千的变化。而云的形态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更加难以描绘,不过也不是没有关于云的成功的画作,当然,画作本身与我们人眼看到的肯定是有差别的。

通过作者对云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这点十分难能可贵。


延名师训子弟,入名山习举业,丐名士代捉刀,三者都无是处。

原?评

陈康畴曰:大抵名而已矣,好歹原未必着意。

殷日戒曰:况今之所谓名乎!

译?文

延请名师教导年轻后辈,隐入名山研习科举考试的学业,乞求名士来代替自己写文章,这三件事都没有正确的地方。

评?析

其一,虽然名师的学识和见闻非同一般,但是和孩子之间的差距却极大,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往往比较艰深,孩子们一时难以领悟,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

其二,虽说名山风景秀丽,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能够潜心学习,激发灵感,使得文人在创作文章的时候能够文思泉涌,写下绝美的诗篇。但是当时采取的是八股取士,而八股文写作要求代圣人立言,且十分的教条刻板,甚至不允许有个人见解,严重扼杀了人们的创新能力。因此,隐入名山学习并无益于科举考试,也注定不会成功。

其三,名士之文章虽然精美,但无论是体式还是风格,都难免与我们所要求的文章有出入,并且文章作为著作人学识、修养、身份的外在表现,让名士代为撰写,也很容易能看出破绽。所以,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前言/序言

张潮(1650—?),字山来,号心斋,别号心斋居士,新安(今安徽歙县,古称徽州)人,出身名家,为家中次子。据清人汪士铉《新都风雅》等资料记载,张氏家族乃书香门第、诗书世家,其父张习孔“工诗文,有声于时”,曾任刑部郎中、山东督学佥事。后来,张习孔辞官归隐,潜心于书,著作颇丰,并与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周亮工、诗人施闰章等人相交甚密。由此,张潮自幼就深受家庭文化的影响,读书刻苦,从少年起便学习四书、五经,十五岁时,所著文章即深受人们的褒奖。

不过,由于在文学上主张创新,对禁锢人思想的八股文和科举制度非常不满,致使张潮的仕途非常坎坷,最终仅仅以岁贡生的身份担任过翰林院孔目一类的九品职官。举业不顺,生活中的坎坷、挫折和磨难也是不可胜数。但这并没有影响张潮的才情和文学创作的热情,他一生著作等身,包括《幽梦影》《虞初新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饮中八仙令》和《鹿葱花馆诗钞》等。其中,文言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更是被认为对《聊斋志异》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张潮还是清代著名的刻书家,曾刻印《檀几从书》《昭代从书》(山帙、水帙、花帙、鸟帙、鱼帙、酒帙、书帙、御帙、数帙)等。而且,张潮一生好游历,喜交友,与清初名士孔尚任、陈维嵩、冒辟疆等人皆有交游。但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张潮当半百之年,受一事的牵连,锒铛入狱,精神上蒙受巨大的打击和羞辱,从此再无新作问世,而晚年事迹已不可考。

《幽梦影》前后历经十五年,大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前方才完稿,可以说,这部作品凝结了作者极大的心血。而这部笔记随感小品集收录了作者本人的格言、箴言、哲言、韵语、警句等共计219则,以清丽明快的文笔、精辟独到的议论、深蕴丰富的思想独树一帜,一反模拟效仿的陈辞滥调,“所发者皆未发之论,所言者皆难言之情”,在当时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和共鸣。

《幽梦影》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诸如对琴棋书画、诗词雅章的体会,对山光水色、花鸟虫鱼、风云雨露的赞美,对儒、释、道的理解,对世俗人情的讥讽,涵盖了关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风花雪月、山水园林、读书论文、世态人情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虽然看似信笔拈来,但其中无不凝结着作者独到的人生见解,或给人以警醒,或让人回味,或令人耳目一新,或使人增长见闻,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既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鞭挞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在这里,作者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自然的体验和感受,一字一句中都蕴含了发人深省的良苦用心。

当然,《幽梦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个别的内容上,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在他的作品中,有个别文字不时流露出封建伦理道德意识和赏风弄月、脱离百姓疾苦的不良世风,甚至有个别的观点带有明显的错误倾向。

不过,瑕不掩瑜,《幽梦影》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这些问题显然并不足以降低《幽梦影》的欣赏价值。毕竟,《幽梦影》在当时得到了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影响极大,意义深远。而透过《幽梦影》,我们即能窥见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品味、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透过作者的文笔,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琐碎的生活竟也是如此的不凡。

最后,由于本书语言简洁,意蕴深刻,加之时间仓促和编者的才识所限,纰缪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幽梦影》并非一本虚构的作品,而是一部辑录前人智慧、体悟人生哲理的古典文学瑰宝。它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古画,又似一段低语呢喃的古老歌谣,邀请读者穿越时空,一同漫步于人生的幽深长廊,体察那些细微却又至关重要的哲理。 全书的内容,并非以连贯的故事情节为骨架,也非以鲜活的人物形象为血肉。它更像是一片星辰大海,由无数闪烁的智慧之光汇聚而成。每一颗星辰,都是一句精炼的格言,一段深刻的感悟,一种对世事洞明的洞见。这些句子,如同洒落的珍珠,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辉映,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生、关于智慧、关于情怀的宏大叙事。 《幽梦影》所探讨的,是那些关乎个体生命体验的最本质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普遍的情感,也揭示了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深刻规律。在这里,你找不到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更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奇幻想象。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真实,它的朴素,以及它对人性细微之处的精准捕捉。 书中涉及的主题极其广泛,却又聚焦于人生中最具普遍性的议题。例如,关于“得失”的哲学思考。作者们似乎在不经意间,便将我们带入对拥有与失去的辩证理解之中。他们可能不会直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而是通过一系列对比与反思,让我们体会到,有时,放手比执着更加珍贵;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失去,反而会为生命腾出空间,迎来更广阔的风景。这种对得失的审视,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达观与超脱,是对生命圆融之道的探索。 又比如,“审时度势”的智慧。在《幽梦影》中,你会读到关于把握时机、顺应趋势的精辟论述。这并非鼓励随波逐流,而是一种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以及在复杂环境中找到最佳行动路径的理性判断。这些句子,可能来自于对历史事件的总结,也可能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它们共同传递着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朴素道理,提醒我们在人生的航程中,要学会倾听时代的脉搏,也要懂得尊重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 再者,《幽梦影》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也尤为深刻。书中充满了对人际交往之道的细腻描绘。它会告诉你,如何与人相处才能获得尊重,如何分辨真诚与虚伪,如何处理好“远近亲疏”的关系。这些并非教你如何去“算计”他人,而是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并提供一种更成熟、更圆融的应对之道。它鼓励我们在纷繁的人际网络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同时也不失温暖与善意,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幽梦影》对“修身养性”的关注,也是其重要一环。书中的许多句子,都蕴含着提升个人品格、涵养内在精神的指导。它们可能涉及如何培养耐心、如何克制欲望、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这些并非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譬喻或简洁的叙述,将高深的哲理化为可感的实践。它们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打磨自己的品行,从而 Achieve 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幽梦影》的语言风格,也是其魅力所在。它往往简洁明了,如同清泉般澄澈,又常常意蕴深远,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一切都回归于朴素的表达。然而,正是这种朴素,才使得其传递的智慧更加直接有力,更能触动人心。它鼓励读者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去将这些文字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智慧。 《幽梦影》的结构,更像是一种“片段式”的呈现。它没有统一的章节划分,也无所谓连贯的叙事线索。你可以随意翻开其中任何一页,都能找到一段触动你的文字。这种开放式的结构,赋予了读者极大的自由度,也使得这本书可以成为你人生不同阶段的良伴。在你感到迷茫时,它可以为你指点迷津;在你感到欣慰时,它可以与你一同分享喜悦;在你感到困顿时,它可以为你注入力量。 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真理。它没有为我们铺设好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提供了一些地图和指南针,让我们能够在人生的丛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幽梦影》的精髓,在于它所传递的“觉知”的力量。它让我们学会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无限的智慧与美好。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有意识的方式去生活,去体验,去成长。 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它能教会你多少“技巧”,而在于它能唤醒你内心深处的“智慧”。它不是一本“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如何体悟”的书。它不是一本“实用手册”,而是一本“人生指南”。它并非告诉你“应该怎样”,而是启发你“可以怎样”。 阅读《幽梦影》,就像与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纯真心智的长者进行对话。你会在他的话语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也体会到智慧的光芒。你会被他引导去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事物,去发现其中隐藏的深意。你会在他的启迪下,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对世界有更广阔的视野。 总而言之,《幽梦影》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它的文字如同甘露,滋润着干渴的心灵;它的智慧如同明灯,照亮着前行的道路。它以一种温润而坚定力量,引领着每一个渴望理解人生真谛的读者,走进一个更加通透、更加睿智的内心世界。它不是一本让你看完就忘的书,而是一本会伴随你一生,并在你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为你带来启示的书。它的价值,在于它所能够激发的思考,在于它所能够带来的成长,在于它所能够塑造的,那个更加成熟、更加达观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幽梦影》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品味一种情绪。作者的文字如同陈年的佳酿,初尝时或许平淡无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醇厚的香气便会逐渐弥漫开来,在舌尖、在心头留下悠长的余韵。书中描绘的那些细碎的生活片段,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寻常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别样的光彩。我尤其喜欢那些对于“时间”的描绘,它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凝固成一个个具体的瞬间,或是一个泛黄的旧照片,或是一句随风而逝的呢喃。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过往与书中的情景相联系,那些曾经模糊的记忆,那些被遗忘的情感,仿佛都在这书页间重新找到了出口。书中对“孤独”的探讨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它并非是一种绝望的凄凉,而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宁静,一种在喧嚣世界中寻觅内在平和的状态。这本书的节奏非常舒缓,适合在夜深人静时,捧在手中,慢慢品味。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不同的感悟,就像是与一位知己在低语,虽然没有激烈的碰撞,却有着灵魂深处的共鸣。

评分

这本《幽梦影》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近乎耳语般的叙事体验。我仿佛化身为故事中的某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在字里行间穿梭,感受着那份既疏离又亲切的情感。书中对环境的描绘细致入微,无论是晨光熹微中露珠在叶尖摇曳的细腻,还是暮色四合时古老街巷里飘散出的炊烟气息,都栩栩如生,触手可及。我时常会因为一个场景的触动,而停下阅读,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构筑出更完整的画面,仿佛置身其中。而人物的塑造更是充满了张力,他们的内心活动被一层层剥开,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真实。我能感受到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忧伤,那些暗自涌动的希望,都在作者的笔下化作了鲜活的生命。这本书并非情节跌宕起伏的刺激之作,它的力量在于一种缓慢的渗透,一种不动声色的打动。读完之后,它留给我的不是瞬间的震撼,而是一种持久的回味,一种在午夜梦回时,仍会浮现的淡淡涟漪。这种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宁静的旅行,虽然目的地模糊,但沿途的风景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每每想起,都能唤醒一段沉睡的情绪。

评分

这部《幽梦影》给我的感受,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弥漫在字里行间的诗意。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能在最朴素的表达中,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触及最微妙的情感。我反复阅读过书中关于“回忆”的章节,那是一种抽离而又深情的描绘,仿佛透过一层薄雾,窥见了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容。它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情绪,而是提供了一个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的空间。我常常会在阅读某个段落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心头一颤,那是某种熟悉的感觉被唤醒,是某种潜藏的情绪被触碰。书中对“物”的描绘也同样出色,那些平凡的器物,比如一张旧椅子,一盏昏黄的灯,都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承载着故事,诉说着过往。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时间痕迹,感受到它们与书中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在于它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它不会把一切都讲得明明白白,而是让你在字里行间去填补空白,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格外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

我对《幽梦影》的感受,是一种置身于梦境的奇妙体验,但这个梦境并非虚幻缥缈,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细节。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日常的场景,渲染出一种超现实的美感。我会被书中那些略显疏离的视角所吸引,仿佛我只是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观察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书中对“失去”的描绘,尤其让我动容。它没有刻意去渲染悲伤,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语调,诉说着那些曾经拥有的,如今已然消逝的美好。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不沉重,反而带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理解。书中人物的对话,也是我特别欣赏的部分。它们常常简洁而又意味深长,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都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我常常会因为一句简单的台词,而在脑海中展开无限的联想。这本书的整体氛围,可以用“静谧”来形容,但这种静谧之中,又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等待着你去发掘,去品味。

评分

《幽梦影》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上来就给你一个巨大的冲击,而是像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你的心里。我会被书中那些细微的观察所打动,比如一个人在人群中默默注视的眼神,比如一段对话中被忽略的停顿。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被放大,成为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钥匙。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期待”的描绘,那种介于希望与失落之间的微妙情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窗口张望的身影,能听到那些心底默默的祈祷。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特别,它似乎有意地打乱了时间线,将过去的片段与现在的思绪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迷离而又真实的时空感。这种编排方式,让我觉得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思绪本身就是这样跳跃和交织的。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感到一种轻松的释然,反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却又充满力量的触动,仿佛在阅读中,我也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

评分

包装完好,印刷清晰,内容优美,推荐。

评分

搞活动给孩子买的,孩子很喜欢,我也喜欢,可以一块看了,哈哈

评分

书当然都是好书,只不过读书慢于囤书,未开封,先放着,读时再开,谢谢出版社,也谢谢京东提供了如此价廉物美的书籍!

评分

6.18囤货中,好书值得期待!

评分

挺好。放在客厅的屏风架,高大上!

评分

太涨知识了!通过京东真的提高了自己的水平,见了很多以前都听都没听过的书,也买了以前不会买的书,视野开阔多了!读书总不会是一件坏事!开卷有益,遇见更好的书,遇见更好的人!书和朋友一样也是将就缘分的!???!(?•??•?)??买书,更要读书,现在要消化掉家里的书才是重中之重!自己看过,留给孩子,也是值了!放在家里,孩子也会被熏陶,总能涉猎各种不同风格全面知识!

评分

书很不错,很喜欢。趁着优惠的时候多买一点,信赖京东。

评分

下单很快收到了,快递小哥服务好,纸张不错,比上书店方便,价格优惠,下次再来。

评分

纪大烟袋的书可得读一下,电视剧纪晓岚看了好几遍,这次再细细品读一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