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是明朝遗民张岱的一部人生回忆录,也是大明王朝三百年繁华景象的缩影。作者通过细致描述明朝江南百姓吃穿住行等生活风俗、追忆故国家园来反思个人,表达对明朝兴亡的感叹之情。
张岱(1597—1684年,一说卒于1689年)
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浙江山阴(今属绍兴)人,公认成就很高的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小品文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具有极高的审美和文学素养,又是生活杂家,能体察百姓生活,为后世读者生动描绘出一幅江南百姓《清明河上图》般的风俗画卷。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石匮书》《三不朽图赞》。
《陶庵梦忆》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凡是亲身所历并心有所感的,作者都极尽所能地描摹他们的声色光影。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山川风物、亭台园林、人情百态、奇人逸事、还是戏曲杂艺、工艺书画、茶食饮膳、花木竹石、甚至击技博戏,无不跃然纸上。
在现代人看来,《陶庵梦忆》中所描写的生活颇有“高级小资”的味道。作者的生活是充满贵族文人情趣的:舞文弄墨、莳花弄草、松风听雪、春水煎茶,处处体现着晚明士子的风流,但是又超yue了一般的风花雪月而蕴含了无尽的人生哲理。
自序 ‖001
卷 一
钟山 ‖007
报恩塔 ‖012
天台牡丹 ‖015
金乳生草花 ‖017
日月湖 ‖021
金山夜戏 ‖025
筠芝亭 ‖028
硚园 ‖031
葑门荷宕 ‖034
越俗扫墓 ‖037
奔云石 ‖040
木犹龙 ‖043
天 砚 ‖047
吴中绝技 ‖050
濮仲谦雕刻 ‖052
卷二
孔庙桧 ‖057
孔林 ‖061
燕子矶 ‖065
鲁藩烟火 ‖068
朱云崃女戏 ‖071
绍兴琴派 ‖074
花石纲遗石 ‖077
焦山 ‖080
表胜庵 ‖083
梅花书屋 ‖088
不二斋 ‖090
砂罐锡注 ‖093
沈梅冈 ‖095
岣嵝山房 ‖098
三世藏书 ‖101
卷三
丝社 ‖107
南镇祈梦 ‖111
禊泉 ‖115
兰雪茶 ‖119
白洋潮 ‖123
阳和泉 ‖126
闵老子茶 ‖129
龙喷池 ‖133
朱文懿家桂 ‖135
逍遥楼 ‖137
天镜园 ‖141
包涵所 ‖143
斗鸡社 ‖146
栖霞 ‖148
湖心亭看雪 ‖151
陈章侯 ‖153
卷四
不系园 ‖157
秦淮河房 ‖160
兖州阅武 ‖162
牛首山打猎 ‖165
杨神庙台阁 ‖168
雪精 ‖171
严助庙 ‖173
乳酪 ‖177
二十四桥风月 ‖179
世美堂灯 ‖183
宁了 ‖187
张氏声伎 ‖189
方物 ‖192
祁止祥癖 ‖195
泰安州客店 ‖198
卷五
范长白 ‖203
于园 ‖207
诸工 ‖210
姚简叔画 ‖212
炉峰月 ‖215
湘湖 ‖218
柳敬亭说书 ‖221
樊江陈氏橘 ‖224
治沅堂 ‖226
虎丘中秋夜 ‖229
麋公 ‖232
扬州清明 ‖234
金山竞渡 ‖238
刘晖吉女戏 ‖240
朱楚生 ‖243
扬州瘦马 ‖245
卷六
彭天锡串戏 ‖251
目莲戏 ‖254
甘文台炉 ‖257
绍兴灯景 ‖259
韵山 ‖262
天童寺僧 ‖266
水浒牌 ‖269
烟雨楼 ‖273
朱氏收藏 ‖275
仲叔古董 ‖277
噱社 ‖280
鲁府松棚 ‖283
一尺雪 ‖285
菊海 ‖287
曹山 ‖289
齐景公墓花樽 ‖292
卷七
西湖香市 ‖297
鹿苑寺方柿 ‖301
西湖七月半 ‖303
及时雨 ‖307
山艇子 ‖311
悬杪亭 ‖314
雷殿 ‖316
龙山雪 ‖318
庞公池 ‖320
品山堂鱼宕 ‖322
松花石 ‖325
闰中秋 ‖327
愚公谷 ‖329
定海水操 ‖332
阿育王寺舍利 ‖334
过剑门 ‖337
冰山记 ‖340
卷八
龙山放灯 ‖345
王月生 ‖349
张东谷好酒 ‖352
楼船 ‖355
阮圆海戏 ‖357
花阁 ‖360
范与兰 ‖362
蟹会 ‖365
露兄 ‖367
闰元宵 ‖370
合采牌 ‖375
瑞草溪亭 ‖378
琅嬛福地 ‖382
日月湖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日湖有贺少监祠。季真朝服拖绅,绝无黄冠气象。祠中勒唐元宗《饯行》诗以荣之。季真乞鉴湖归老,年八十余矣。其《回乡》诗曰:“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归老,不为早矣,乃时人称为急流勇退,今古传之。 季真曾谒一卖药王老,求冲举之术,持一珠贻之。王老见卖饼者过,取珠易饼。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曰:“悭吝未除,术何由得!”乃还其珠而去。则季真直一富贵利禄中人耳。《唐书》入之《隐逸传》,亦不伦甚矣。
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直抵南城。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缙绅,田宅及其子,园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如传舍衙署焉。屠赤水娑罗馆亦仅存娑罗而已。所称“雪浪”等石,在某氏园久矣。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
译?文
宁波府城内,靠近南门的地方,有个日月湖。日湖是圆形的,稍微小点,所以叫“日湖”;月湖是长形的,面积稍大,所以叫“月湖”。两湖连在一起就像一个圆环,中间横着一道湖堤,小桥像纽带一样横跨在湖面上。日湖边上有贺知章的祠堂。贺知章的塑像身穿朝服配绶带,没有道士的潇洒气势。祠堂中刻有唐玄宗为他饯行的诗来彰显荣耀。贺知章上书请求回鉴湖养老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回乡偶书》诗中说:“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孙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岁才告老还乡,虽然已经够晚了,但是当时人还说他是急流勇退,古今流传。
贺知章曾经拜访一个卖药的王老,求取飞升成仙的办法,并赠给他一颗珍珠。王老看见一卖饼的人经过,用珍珠向卖饼的人来换饼。虽然贺知章嘴上不敢说话,但是心里非常懊悔可惜。王老说:“吝啬的毛病没有除去,长生的办法从哪来呢!”于是把珍珠还给他就离开了。这样看来,贺知章也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罢了。把《贺知章传》归入《唐书》的《隐逸传》,这也算是不伦不类了。
月湖如一泓汪洋的湖水,澄静透亮让人喜爱,直通南城。城下密密种植了桃树和柳树,围绕在湖岸的四周,也在其中种植了名贵的花果草木相互环绕。湖中有序排列着的都是士大夫的园亭,亭台楼榭都已经倒塌,但是松石依然苍翠悠久。石上的凌霄藤有斗大,这大概是活了一百年以上的植物。四明的官宦人家,田宅都留给子孙后代,园亭留给自己死后埋骨。正如平泉房屋一样,多经易主反复无常,也像驿馆衙门,所以园林亭台也姑且是这样。屠赤水家的娑罗馆如今也仅存娑罗树而已。所谓的“雪浪”等石头,在某家园子里面很长时间了。清明节当天,日月两湖里面游玩的船只非常多,但是因为桥太小,船只不能太大,都是小游船。城墙下一处大点的地方,桃花烂漫柳树成荫,游人席地而坐,一边饮酒一边唱歌,有一首歌曲还被录入《西湖》里。
评?析
此篇是描写浙江宁波日月湖风光的一篇佳作,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这一切均源于作者内心的激荡澎湃。同时,日月两字也组成了“明”,与作者后文的追思遥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金山夜戏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译?文
崇祯二年(1629)中秋后的一天,我经由镇江去往兖州。当日申时到达北固山,在江口停船靠岸。月光明亮澄净如从囊中倾泻而出的流水,江面上波涛涌动,露气与月光浑融一体,天空都变成了白色。我感到非常惊喜。划动小舟经过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殿内寂黑一片。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斑驳稀疏如同残雪映照。我呼唤小奴拿着演戏的道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剧。锣鼓声一阵喧闹打破了寺院的静谧,整个寺院的僧众都起来围观。其中有一个年老的僧人用手背擦着眼角,目瞪口呆地望着我们,突然呵欠、笑声和喷嚏一起从嘴里喷出来了。渐渐地,他们想要知道是何人何事为何来,但是又没有人敢上前询问。戏剧演完了天都快要亮了,我们解开缆绳过江离开。山僧送到山脚下,久久地目送我们离去,不知道我们到底是人、是怪,还是鬼。
评?析
在夜深人静之时,突然锣鼓喧天,演出了一场喧闹的大戏,惊吵寺僧甚至不知是人、是怪、还是鬼,这种狂行果真是纨绔子弟所为。尽管作者后来经历国破家亡,这里也能看出作者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与自赏。
天砚
少年视砚,不得砚丑。徽州汪砚伯至,以古款废砚,立得重价,越中藏石俱尽。阅砚多,砚理出。曾托友人秦一生为余觅石,遍城中无有。山阴狱中大盗出一石,璞耳,索银二斤。余适往武林,一生造次不能辨,持示燕客。燕客指石中白眼曰:“黄牙臭口,堪留支桌。”赚一生还盗。燕客夜以三十金攫去。命砚伯制一天砚,上五小星一大星,谱曰“五星拱月”。燕客恐一生见,铲去大小二星,止留三小星。一生知之,大懊恨,向余言。余笑曰:“犹子比儿。”亟往索看。燕客捧出,赤比马肝,酥润如玉,背隐白丝类玛瑙,指螺细篆,面三星坟起如弩眼,着墨无声而墨沉烟起,一生痴瘛,口张而不能翕。燕客属余铭,铭曰:“女娲炼天,不分玉石;鳌血芦灰,烹霞铸日;星河溷扰,参横箕翕。”
译?文
年幼时候我看砚,并不能识别美丑。徽州汪砚伯到来,在废弃的砚上题几款古字,立刻让废砚身价百倍,越中收藏的石头都赶不上它的价值。后来当我看过很多砚之后,渐渐看出了些砚的门道。我曾经嘱托朋友秦一生为我寻访好的石头做砚,他找遍全城都没有找到。听说山阴狱中大盗出售一块璞石,他花了二斤银子买了这块石头。我恰好去了杭州,秦一生仓促间也无法辨认这块石头的好坏,就拿去给张燕客看。燕客指着石中的白眼说:“这块石头品质低劣,只能用来垫桌脚。”燕客哄骗秦一生把石头还给了大盗。当天夜里燕客就花了三十金把石头从大盗那里买走了。然后燕客叫汪砚伯制作了一块天砚,上面有五颗小星和一颗大星,叫作“五星拱月”。燕客害怕被一生看见,就铲去大小两颗星,只留下三颗小星。后来秦一生知道了这件事,向我说起这件事时非常懊悔。我笑道:“这玉石在我手里与在燕客那里是一样的。”于是我们急忙去找燕客索要观赏。燕客捧出了这块砚台,只见红得像马肝,温润如玉,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背面有像玛瑙的白丝,上面刻有细小的篆文,正面凸起像弩眼的三星,着墨没有声音且墨沉下去后隐隐有烟升起,一生看得呆了,张着嘴合不拢。燕客请我题铭,我题道:“女娲炼天,不分玉石;鳌血芦灰,烹霞铸日;星河溷扰,参横箕翕。”
评?析
一方砚台,经历如此有趣,秦一生的憨厚,张燕客的狡诈,张岱的宽和,跃然纸上,情趣盎然。由人及砚,可知物之美丑;以砚度人,可窥人性之美丑。
燕子矶
燕子矶,余三过之。水势湁潗,舟人至此,捷捽抒取,钩挽铁缆,蚁附而上。篷窗中见石骨棱层,撑拒水际,不喜而怖,不识岸上有如许境界。
戊寅到京后,同吕吉士出观音门,游燕子矶。方晓佛地仙都,当面蹉过之矣。登关王殿,吴头楚尾,是侯用武之地,灵爽赫赫,须眉戟起。缘山走矶上,坐亭子,看江水潎洌,舟下如箭。折而南,走观音阁,度索上之。阁旁僧院,有峭壁千寻,碚礌如铁;大枫数株,蓊以他树,森森冷绿;小楼痴对,便可十年面壁。今僧寮佛阁,故故背之,其心何忍?是年,余归浙,闵老子、王月生送至矶,饮石壁下。
译?文
我在途中多次经过燕子矶,这里水流湍急,划船经过此处的人,都需要迅速用铁钩勾住岸边的石头并用铁缆牢牢挽住,然后紧紧挨着像蚂蚁一样慢慢前行。从船篷的窗户望去,岸边的石头棱角分明,层叠有致,撑船在水上前行去观察,不仅没有喜悦之情,反而陡生恐惧之心,我以前还真不知道岸上的景物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崇祯十一年(1638)我到南京后,和吕吉士一起出观音门,去游览燕子矶。我这才领略到这里是人间仙境、佛祖圣地,而以前路过竟然错过了。我们登上关王殿,前面是吴国,后面是楚地,都是诸侯用武之地,好像可以看到英雄豪杰手挥剑戟、英勇无畏的样子。顺着山路来到燕子矶的上面,坐在亭子中,看江水飞奔,船行驶得像离弦的箭一样快。转向南面,我们走到观音阁,从索桥上过去。观音阁旁的僧院,有悬崖峭壁高达千丈,耸入云霄,岩石坚硬如铁;几棵大枫树与旁边的树木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绿树成荫的景象;倘若在楼中与悬崖相对而坐,便能面壁十年也不觉得枯燥了。如今僧房、佛堂却故意背对着峭壁,这样的布局僧人怎能忍住不起繁杂的内心呢?这一年,我回到浙江。闵老子、王月生送我到燕子矶,我们在石壁下畅饮。
评?析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笔墨再现了燕子矶的风景。我们一生错过无数沿途的风景,但偶有机会驻足,一定也能像作者一样发现惊喜,而让我们的人生少些遗憾。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文
七月半的西湖,没有什么可看的,只能看看那些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成五类来看。第一类人,他们在楼船上奏起箫鼓,戴着士人高帽坐在盛筵前觥筹交错,灯火通明中歌妓表演、奴仆奔忙,声光交杂错乱,只是名义上赏月而实际上没有看月亮的人,这类人可以看。第二类人,他们也坐在楼船上,身边有名妓或大家闺秀,带着相貌姣好的少年,笑声叫声都夹杂在一起,环坐在船上的平台上,只顾看着自己周围的人,是身在月下却根本不看月的人,这类人可以看。第三类人,他们也坐在船上,奏响一片笙歌,名妓和不做佛事的僧人一起喝酒唱歌,管弦丝竹轻吹低弹,这些人虽然也在月下,也看月,但是更想让别人注意到他们在看月,这类人也可以看。第四类人,他们既不坐船,也不坐车,衣冠不整,酒足饭饱后吆喝着三五成群挤到人群中,在昭庆寺、断桥这些地方大喊大叫,假装喝醉了,哼唱着无腔调的曲子,是既赏月,也看其他赏月和不赏月的人,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也可以看这类人。第五类人,他们船上罩有薄幔,干净的茶几旁放着暖炉,茶锅里有刚煮好的茶,素净的茶杯在默默传递,与好友佳人同坐船上欣赏月色,船有时藏在树影之下,有时也为躲避喧嚣划入西湖里湖,他们是真正欣赏月色而人们不会看见他们看月的姿态,也不故意装作赏月的人,这类人也要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的习惯是最早上午九点出发,下午最晚七点回来,像是为了避开月亮如避开仇人,这天傍晚喜欢热闹的人成群结队地急着出城,多给门军赏些酒钱,排列在岸边的轿夫举着火把等着。人一上船,就催促船夫尽快到断桥,赶赴盛会。因此,二更以前,西湖上人声鼓吹,一片嘈杂,像沸水滚动也像不可撼动,像梦中的惊叫和呓语,像是聋哑人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等到大船小船一起靠岸,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只能看见船篙敲击着船篙,船挨着船,人和人之间肩并肩、面对着面罢了。过一会儿,游玩兴尽后,官府的筵席也散了,衙役喝道离去,轿夫叫喊船上的人回来,用关城门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星星似的排列着,人群簇拥着离开。原来在岸上的人也赶在关城门之前急着返城,人群渐渐稀少,不一会儿就散尽了。
这时我们这些人才把船靠岸,断桥上的石阶刚凉下来,我们在上面铺上席子,招呼客人一同畅饮。这时候月亮如同刚刚磨好的铜镜,山色如同重新整理过妆容,水像重新洗过脸一样。刚才那些慢饮低唱的人出来了,那些隐藏在树影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相互打招呼,拉他们同坐。诗友们来了,名妓也到了,酒杯碗筷摆放好了,管弦歌声悠扬响起。月色苍凉,东方将要天亮时,客人才各自离开。我们划船到十里荷花中酣睡,荷花香气扑鼻,做了一个非常惬意的美梦。
评?析
作者开篇就点明了“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然后介绍五类可看的“看七月半之人”,对比附庸风雅的所谓看月人,重点突出作者与友人这类文人雅士赏月的惬意享受。全文构思精巧,叙事角度新颖,只能再次叹服作者的文采!
小品文作为文体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而晚明小品文因其成熟性和创新性更受推崇。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体裁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包容,行文简练隽永,语言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主要侧重于抒发一时的感想体会、记录零散的所见所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作者张岱(1597—1684年,一说卒于1689年)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后改字石公,号陶庵、蝶庵,晚年号六休居士。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剑”。浙江山阴(今属绍兴)人,寓居杭州。张岱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家中三世藏书,父祖皆是饱学之儒,张岱自幼生活在优越富足的环境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追求精致不脱流俗的生活品质,也具有文人雅士的审美情操。他在《自为墓志铭》曾写到历明时期的生活:“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使得张岱的人生出现转折,也让他尝尽了国破家亡的滋味,国家现状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但是他依然坚持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一生以明朝遗民自居,明亡后拒不仕清;张岱的生活也从富贵陷入困窘:“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于是,他晚年避入深山,勤笔不辍,著述颇丰,在表达怀念故国之情的同时,也以此保留明朝文化和汉族传统,并甘愿隐逸终老。除去散佚部分,他的著作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四书遇》《古今义烈传》《史阙》《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陶庵梦忆》是明清时期小品文的经典之作,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一幅明代江南百姓生活的画卷,如描写节日习俗和风俗人情的有《越俗扫墓》《闰中秋》《严助庙》《龙山放灯》等篇,游览名胜古迹和江南园林的有《孔庙桧》《焦山》《筠芝亭》《于园》等,记录戏曲音乐和休闲娱乐的有《绍兴琴派》《彭天锡串戏》《斗鸡社》《柳敬亭说书》,介绍饮食茶道和花艺鸟类的有《乳酪》《兰雪茶》《天台牡丹》《宁了》等,还有介绍古玩收藏和名工巧匠的《天砚》《砂罐锡注》《吴中绝技》《濮仲谦雕刻》等。文中记述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世间众生百相。张岱的小品文叙述自由流畅,语言清丽雅致,最突出的特点是于不经意间抒发自己的情感,而直击心灵,引发读者共鸣。《陶庵梦忆》侧重于回忆晚明时期的生活,充斥着游山玩水的世俗娱乐,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阅尽繁华的淡泊沧桑之感。
《陶庵梦忆》不仅是一部个人化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风俗画卷。由于作者见识广博,有高深的文学素养,所以其对所见所闻的描写记述,使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历历在目,对于明清研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审美参照。文中所描写的是一种感性的历史,因而也更为真实,更值得推崇。
《陶庵梦忆》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一种“遗珠”的惊喜。它不像那些市面上随处可见的畅销书,它更像是一本被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藏,等待着有缘人去发掘。它没有华丽的封面,也没有煽情的宣传,但它的内容却足以令人震撼。 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独特的叙事视角。作者仿佛是一位游走在时间长河中的观察者,他用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记录着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他并不强求你认同他的观点,也不强求你接受他的评判,他只是将他所见所感如实地呈现出来。 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动作,细微的表情,甚至是转瞬即逝的念头,都被作者捕捉得那么精准。这些细节,构成了书中人物的灵魂,也构成了那些故事的血肉。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环境中,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它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意境”的营造。它不像那种直白的叙述,而是通过一种含蓄、内敛的方式,将情感和意境传达出来。有时候,一个词语,一个短语,就能勾勒出一个画面,就能引发无尽的联想。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不会把所有东西都告诉你,它会留下一些空间,让你去想象,去思考,去填补。这种留白,反而让这本书更具生命力,更耐人寻味。 我常常在感到迷茫的时候,拿起这本书。它不会给我明确的答案,但它会让我看到,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有无数种活法。它是一种启发,一种引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读《陶庵梦忆》,我总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它就像一位老者,坐在你对面,不疾不徐地给你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讲他所见所闻,讲他所思所想。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况味。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性的洞察。作者似乎对人心的幽微之处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在权力斗争中斡旋的官员,还是在市井中谋生的百姓,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立体。他毫不避讳地展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世界。 它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也是非常写实的。从达官贵人的生活方式,到市井小民的日常起居,都描绘得细致入微。读这本书,就像在看一部反映那个时代的纪录片,你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当时的文化特点,当时的价值观念。 它的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白描”艺术,不加修饰,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有时候,一句朴实无华的叙述,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场景,一个鲜活的人物。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手法,反而能带来更强的感染力。 我常常会在工作之余,或者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翻开这本书。它就像一剂心灵的良药,能够平复我焦躁的心情,让我重新审视生活。它让我明白,人生有起有落,有悲有喜,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如何去经历。它不提供慰藉,但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一种对人生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翻阅《陶庵梦忆》,总让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它不像历史教科书那样板正,也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情节线,它更像是一本私人的日记,记录着作者所经历的、所见闻的、所思所想的点点滴滴。 我最喜欢的是它对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却被作者捕捉得那么生动,那么传神。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山林的静谧,抑或是人情世故的复杂,都被他用细腻的笔触一一展现出来。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也仿佛成为了那个场景的一部分,能听到风吹草动,能闻到食物的香气,能感受到人心的微妙变化。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无为而为”,它不刻意去煽情,也不刻意去说教,它只是平静地叙述,但正是这种平静,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你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唏嘘,会为作者的才情而赞叹,也会为那些逝去的时光而感到怅然。 它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是流动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有时候,一句话在不同的心境下读来,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这种层次感和丰富性,是很多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难以企及的。 我经常会在喝茶的时候,或者在午后阳光正好时,带着这本书来到窗边。让那些文字在指尖流淌,让那些故事在脑海中回荡。它就像一位老朋友,无需多言,就能与我产生深深的共鸣。它让我思考,让我回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读《陶庵梦忆》这本书,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眼前豁然开朗,随即又被一阵迷雾笼罩。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清晰地概括出“讲了什么”的书。相反,它像是一场梦,你醒来后,脑海里只剩下一些模糊的意象,一些挥之不去的情感。 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翻开它,那些文字仿佛被施了魔法,不再是干巴巴的字句,而是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细腻、他的敏感、他的才情,甚至他偶尔流露出的无奈与孤独。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强求你理解,也不需要你赞同,它只是呈现,呈现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或者曾经被他深深怀念过的生活片段。有时候,你会觉得仿佛置身其中,和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了那些或悲或喜的瞬间;有时候,你又像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它的语言不像很多现代作品那样直白,而是充满了古韵,每一个字词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读起来仿佛有一种古老的韵律在回响。有时候,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就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让我回味无穷。 我常常会把这本书放在床头,睡前随意翻开一页,让那些文字像安眠曲一样,将我带入一个宁静的世界。它不提供答案,也不强加道理,只是温柔地陪伴着我,让我在喧嚣的现实中,找到一丝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评分《陶庵梦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宴席,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生味道”。它不像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更不像那种跌宕起伏的现代小说,它更像是一种随性的记录,但这种随性中,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那些生动的人物群像。作者仿佛是一位观察入微的戏剧导演,他笔下的每个人物,无论出身高低,无论身份如何,都鲜活得如同跃然纸上。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精明算计,或者他们的憨厚淳朴,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它描绘的场景也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宫廷的繁华,也有市井的烟火;既有文人雅士的聚会,也有贩夫走卒的日常。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笔触,将这些不同的场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百态。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古典的雅致,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复杂的事件,或者微妙的情感,用最简洁、最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时候,一个词语,一个比喻,就能勾勒出一个意境,让人联想翩翩。 我喜欢在旅行的间隙,或者在独处的时间里,捧着这本书阅读。它能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那个充满故事的世界里。它不是提供答案的书,它更多的是引发思考,引发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探究。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过往的回溯。
评分不错正是需要的东西,感觉不错,挺好的,强烈推荐大家也试试。
评分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大起大落的人生,才有参悟
评分买了一堆书,活动价囤的,包装印刷都很好,京东购物收货速度超快,价格也合理,喜欢的书以后可以慢慢挑着买。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终于可以装斯文,把书柜挤满了。
评分包装完好,印刷清晰,内容优美,推荐。
评分都挺好的都挺好的哦哦!
评分京东上买书速度非常之快。配送从未有差错。
评分独立包装,装帧精美,半文半白,要点功夫。非常优美隽永的文字,短小精悍,需要静心而后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