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目前国内同类教材中内容*新,配套材料(中文译文和PPT)*齐全的教材。新增的部分都是目前反映该领域*新成果的内容,而且是从国外原版教材中筛选编辑而成。
本教材专为普通工科院校机械工程专业类本科生编写,内容涵盖了常规及超级工程材料,常规和特种机械加工技术,公差与配合以及定位和夹具,齿轮及液压传动,直接传动,高速切削加工和数控技术及数控加工中心,自动控制,传感器和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附录还包括了英文摘要写作,国外工科名校(麻省理工)简介,机床说明书翻译及丰富多彩的校园词汇等。
唐一平,男,湖南东安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结束后于1979年回校读研,1982年获西安交大固体力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83年1月~1995年9月在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任讲师、副教授。1995年10月调入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工作,2002年获评教授职称。曾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长期负责全校研究生课程《实用科技英文写作》的授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 项,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和教学成果奖6项;2008年被宝钢教育基金会授予宝钢优秀教师奖,2011年被民盟中央授予“先进个人”称号。近年来在国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并被SCI 收录80余篇,主编出版英文版教材5本,并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双语工具书《中国高等教育汉英词典》。
CONTENTS
Unit 1 Engineering Materials (Ⅰ)(工程材料Ⅰ) 1
1.1 Introduction 1
1.2 Ferrous Metals and Alloys 2
1.3 Nonferrous Metals and Alloys 4
Notes 7
Glossary 9
Unit 2 Engineering Materials (Ⅱ)(工程材料Ⅱ) 10
2.1 Introduction 10
2.2 Ceramics 10
2.3 Polymers 12
2.4 Composite Materials 14
2.5 Metamaterials 15
Notes 16
Glossary 17
Unit 3 Casting(铸造) 20
3.1 Introduction 20
3.2 Sand Casting 20
3.3 Investment Casting 21
3.4 Expendable-pattern Casting 22
3.5 Centrifugal Casting 23
3.6 Inspection of Casting 24
Notes 24
Glossary 25
Unit 4 Forging and Die(锻造与模具) 27
4.1 Introduction 27
4.2 Open-die Forging 27
4.3 Impression-die and Closed-die Forging 28
4.4 Precision Forging 29
4.5 Die Manufacturing Methods 30
Notes 31
Glossary 32
Unit 5 Conventional Machining Processes(常规机械加工工艺) 33
5.1 Introduction 33
5.2 Turning and LatheTT 33
5.3 Milling and Milling MachineTT 36
5.4 Drilling and Drill PressTT 39
Notes 41
Glossary 42
Unit 6 Nontraditional Machining Processes(特种加工工艺) 45
6.1 Introduction 45
6.2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DM) 46
6.3 Chemical Machining (CM) 46
6.4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ECM) 48
6.5 Laser Beam Machining (LBM) 49
6.6 Ultrasonic Machining (USM) 50
Notes 51
Glossary 53
Unit 7 High Speed Cutting (HSC)(高速切削加工) 56
7.1 Definition 56
7.2 Introduction to High Speed Cutting 56
7.3 Introduction 58
Notes 59
Glossary 60
Unit 8 Tolerances and Fits(公差与配合) 62
8.1 Introduction 62
8.2 TolerancesTT 63
8.3 FitsTT 64
8.4 ISO System of Llimits and FitsTT 65
Notes 67
Glossary 68
Unit 9 Location and Fixtures(定位与夹具) 71
9.1 Introduction 71
9.2 Adovantages of Jigs and Fixtures 71
9.3 The Location of The Workpiece 72
9.4 The Clamping of Workpiece 74
9.5 Classes of Fixtures 75
Notes 77
Glossary 78
Unit 10 Gear Transmission(齿轮传动) 81
10.1 Introduction 81
10.2 Spur Gears 81
10.3 Helical Gears 84
10.4 Bevel Gears 85
10.5 Worm Gearing 85
10.6 Gear Geometry 86
Notes 89
Glossary 89
Unit 11 Hydraulic Transmission(液压传动) 91
11.1 Introduction 91
11.2 Hydraulic Pump 92
11.3 Hydraulic Valves 93
11.4 Hydraulic Cylinder 96
11.5 Hydraulic Motor 97
Notes 98
Glossary 100
Unit 12 Direct Drive Technology(直接传动技术) 102
12.1 Introduction 102
12.2 Direct-Drive Linear (DDL) Motion 102
12.3 Direct-drive Rotary (DDR) Motors Streamline Machine Design 104
12.4 Motorized Spindle 106
Notes 107
Glossary 109
Unit 13 Numerical Control(数控技术) 111
13.1 Introduction 111
13.2 NC and CNC 111
13.3 Construction of CNC Machines 112
13.4 DNC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114
Notes 117
Glossary 118
Unit 14 CNC Machining Centers(数控加工中心) 119
14.1 Introduction 119
14.2 The Concept of Machining Centers 120
14.3 Types of Machining Center 120
14.4 Components of a Machining Center 122
14.5 Characteristics and Capabilities of Machining Centers 125
Notes 125
Glossary 126
Unit 15 Automatic Control(自动控制技术) 129
15.1 Introduction 129
15.2 Open-Loop Control and Closed-Loop Control 129
15.3 Applications of Automatic Control 130
15.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chatronics 132
Notes 134
Glossary 136
Unit 16 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139
16.1 Introduction 139
16.2 Geometric Modeling 139
16.3 CAD/CAM 141
16.4 Computer-Aided Process Planning 144
Notes 144
Glossary 146
Unit 17 Transducers(传感器) 147
17.1 Introduction 147
17.2 Transducer Elements 147
17.3 Analog and Digital Transducers 147
17.4 Use of Sensors in Programmable Automation 149
17.5 Some Terms 150
Notes 151
Glossary 153
Unit 18 Robots(机器人) 155
18.1 Introduction 155
18.2 Definition of Robot 155
18.3 Components of a Robot System 156
18.4 Industrial Robots 157
18.5 Medical Robots 158
18.6 Underwater Robots 159
18.7 Walking Robots 159
18.8 Humanoid Robots 160
Notes 161
Glossary 162
Unit 19 Additive Manufacturing(增材制造) 165
19.1 Introduction 165
19.2 AM Processes and Materials 166
19.3 Application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169
19.4 Conclusions 171
Notes 172
Glossary 173
Unit 20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ufacturing(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 176
20.1 Introduction 176
20.2 Mechanization 177
20.3 Programmable Automation 177
20.4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178
20.5 Flexibility 178
20.6 Remanufacturing 179
Notes 181
Glossary 182
Unit 21 IT and Manufacturing(信息技术与制造业) 184
21.1 Introduction 184
21.2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184
21.3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System 186
21.4 Computer-aided System (CAx) 187
Notes 188
Glossary 190
Unit 22 Manufacturing and Roles of Engineers(制造与工程师的作用) 191
22.1 Manufacturing 191
22.2 Roles of Engineers 193
Notes 194
Glossary 196
附录A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要点 198
A.1 论文标题 198
A.2 摘要写作注意事项 198
A.3 典型常用语句实例 202
A.4 汉译英范文(参考) 203
附录B 麻省理工学院简介 205
B.1 原文 205
B.2 参考译文 209
附录C 机床说明书翻译样本 213
附录D 校园常用词汇 217
附录E 部分参考译文 221
第2单元 工程材料(II) 221
第3单元 铸造 225
第4单元 锻造与模具 227
第6单元 特种加工工艺 230
第11单元 液压传动 233
第20单元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 237
第21单元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 240
参考文献 244
第3版前言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第2版自2012年11月出版发行以来得到各有关高校师生的关注与支持,目前采用该教材的院校已有三十多所。普遍认为该教材内容基本涵盖了机械专业本科生应掌握的有关机械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反映了机械制造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成果。为紧跟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拓宽、更新、提升教材内容,并根据部分授课教师要求进一步吸纳一些近年来机械制造加工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的建议,本教材第3版新增了超材料、高速切削加工和3D打印等内容。
本书在22个单元主课文后面增加了4个附录。附录包括了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要点、麻省理工学院简介、机床说明书翻译样本以及校园常用词汇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编者建议授课教师根据各校各专业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讲授其中某些内容,而不要按单元的顺序从头讲起。有一句英文谚语:“Last but not least!”,也许附录中的某些内容对有的学生来说会更加有用,也希望读者特别留意这部分内容。
采用本书的授课教师提供有关院校的教学计划和任务等信息,即可索取本教材的参考译文及电子课件(编者联系电话:029-82665571,E-mail: yptang@mail.xjtu.edu.cn;出版社联系方式:zhaoys@phei.com.cn)。
这本书的习题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而是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能够全面地考察读者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最喜欢的是那些需要学生根据提供的工程图纸或者技术参数,用专业英语进行描述的题目,这种练习方式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还有一些案例分析题,要求我们阅读一段工程描述,然后回答相关问题,或者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工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的难度也设置得当,从易到难,逐步递进,确保了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都能有所收获。而且,很多习题都附带了详细的答案和解析,这使得我们可以及时地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并且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我觉得,这种高质量的习题设计,是检验学习成果、巩固知识的有力保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与严谨的工程技术相关的书籍。当我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里面的内容。包装也很到位,没有一点磕碰,书页的纸张质量摸上去很舒服,厚实而富有质感,印刷的清晰度也非常好,即便是最小号的字体也能够轻松辨认。我特别喜欢它的大小,拿在手里正好,不会显得过于笨重,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很方便。书的整体风格透露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让我对即将接触到的知识充满了期待。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谨而有条理,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用清晰的逻辑和准确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工程类书籍,但《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在视觉呈现上,无疑是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一本,它似乎在默默地告诉我,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的教材。书的封底设计也很用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本书的特点,让人在购买前就能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种细节的处理,对于一本专业的教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评分我非常欣赏《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努力。它不仅仅停留在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某个特定零件的设计流程,从最初的概念提出,到材料选择,再到具体的尺寸设计和公差分析,整个过程都用清晰的英语进行阐述。或者,在介绍某个制造工艺时,会结合真实的生产案例,分析该工艺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将其与实际的工程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它让我明白,学习专业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能够真正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工程中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它所传递的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原理时,作者都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并且在必要时会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和理论依据。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所传授的知识充满了信任感。同时,书中也鼓励我们去探究知识背后的原因,去理解其逻辑,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比如,在介绍某个工程定理时,作者可能会追溯其发展历史,解释其提出的背景,以及它在后续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这种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对其精神的传承,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在学习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对于我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对于培养我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我去分析、去比较、去评估的内容。例如,在介绍不同材料的性能时,书中会提供详细的比较数据,并且会引导我去思考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哪种材料更优越,为什么。或者,在讨论某种设计方案时,作者会列举其优缺点,并鼓励我去思考是否存在更优化的解决方案。这种引导性的提问和深入的分析,促使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未来的工程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明白,工程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去创新和优化,而批判性思维正是这一切的基石。
评分《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在排版和设计方面,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和易读性。书中的字体选择、行距、段落缩进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使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章节标题、小标题的设置清晰明了,方便我快速定位到所需信息。图表的布局也十分合理,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大大增强了信息的传递效率。此外,我注意到书中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排版技巧,比如将重要的公式或者定义以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者使用不同颜色的文本来区分不同的信息类型,这些细节的处理都让这本书在视觉上更加吸引人,并且在内容上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这种在细节之处的用心,充分展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所体现的实用性,让我印象深刻。机械工程作为一门全球化的学科,在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中,专业英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教授我们如何理解和使用专业术语,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各种实例,教会我们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地进行技术沟通。例如,书中可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撰写国际技术报告、如何准备英文技术演示文稿,甚至是如何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进行团队协作时,使用恰当的英语表达方式。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未来可能要与国外工程师合作、参与国际项目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帮助我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顺畅地进行技术交流,避免因误解而造成的损失。
评分拿到这本《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内容的编排方式。它似乎遵循了一种非常科学的学习逻辑,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理论的阐述,再到实际应用的展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章的开头都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这让我能够快速地了解本章的学习重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理解。章节内部的结构也非常合理,段落划分清晰,重点内容常常会用加粗或者斜体来强调,这大大方便了我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信息。书中穿插的图示和表格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解释抽象的原理,我尤其喜欢那些精美的工程图纸,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组件的功能和连接方式。而且,书中对于专业术语的解释也非常详尽,不仅提供了英文原词,还附带了通俗易懂的中文释义,这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我觉得,这种循序渐进、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充分考虑到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轻松。
评分在阅读《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语言的运用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书中使用的词汇都是机械工程领域最常用、最核心的专业术语,并且这些术语的使用都非常规范,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也非常讲究,力求用最精炼、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工程概念。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例句,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是将专业术语置于真实的工程语境中进行展示,让我能够深刻理解这些词汇在实际应用中的含义和用法。而且,书中对于一些长难句的处理也相当巧妙,通过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和从句结构,使得整个句子读起来流畅自然,逻辑清晰,即使是包含多个专业概念的复杂句子,也能够被清晰地解析。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对教学的严谨态度,我相信,通过反复阅读和学习,我的专业英语水平定能得到显著提升。
评分《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第3版)》在内容更新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注意到书中有不少内容都反映了当前机械工程领域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动态,这一点对于一本技术教材来说至关重要。例如,在关于新材料的应用章节,书中就介绍了一些近年来才兴起的高性能材料,以及它们在工程中的潜在应用,这让我能够对行业的前沿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样,在关于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方面的内容,也涵盖了最新的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在生产线上的应用等,这些都是当前工程界非常热门的话题。这种紧跟时代步伐的内容编排,不仅增加了教材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也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落伍。它就像一个及时的信息窗口,让我能够及时地了解到行业的新变化,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评分挺好的,学习需要耐心
评分感觉还不错的一本书,学习了
评分好书,物流也给力
评分还不错,很实惠很实用,推荐购买
评分满意,送货快,习惯在京东买书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慢
评分不错呀不错呀不错呀不错呀不错呀不错呀
评分没有光盘,没有视频,差评,给一星是给物流的。
评分还不错,很实惠很实用,推荐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