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学习真的很轻松吗?
选择美国的公立还是私立学校?
纽约家长们如何奋战“幼升小”?
如何一举成功被私立名校录取?
几岁是出国留学的黄金年龄?
二胎时代如何平衡两娃教育?
目前对美国教育众说纷纭,两位作者分享了在纽约育儿、升学的亲身经历和身边大量的案例,让中国家长看到真实的纽约精英教育现状和国外家长的教育理念。
美国孩子学习真的很轻松吗?
选择美国的公立还是私立学校?
纽约家长们如何奋战“幼升小”?
如何一举成功被私立名校录取?
几岁是出国留学的黄金年龄?
二胎时代如何平衡两娃教育?
目前对美国教育众说纷纭,两位作者分享了在纽约育儿、升学的亲身经历和身边大量的案例,让中国家长看到真实的纽约精英教育现状和国外家长的教育理念。
本书对美国纽约市整体教育体系、早教体系、幼儿园教学内容、小学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也对纽约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比较,让读者对公立和私立体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本书还对如何准备和申请私立学校,如何报考天才公立学校,孩子什么时候留学是适宜的,美国家庭如何平衡两娃教育等热门话题进行了实实在在的解答。书中穿插了很多真实的纽约虎妈虎爸的育儿案例,趣味横生、引人深思。本书附录列有纽约博物馆和文化中心一览表,纽约私立学校一览表,学前和小学阶段十分受美国孩子喜爱的童书书单。本书带领中国家长走进真实的纽约精英教育体系,是一本幽默实用的低龄出国留学宝典,适合2~12岁孩子的家长阅读。
李嘉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曾从事多年证券分析与跨国兼并收购业务,后创立自己的时尚公司。当母亲后,转行从事儿童产业, 创建了全球夏令营公益平台“环球营”——国内著名的全球营地搜索引擎。著有《人物形象设计》中国高等教育服装服饰教学创新丛书;《亲爱的,我们一起怀孕吧》 怀孕类畅销书。2015年,带着女儿湾湾和儿子晃晃从北京移居纽约。2017年初,4岁半的湾湾被四所知名私立中小学录取,将入读曼哈顿上西区一所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名校。晃晃在出生十个月时进入曼哈顿知名幼儿园 Children's All Day School。新浪微博:@Our_Joy
罗梦玉,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MBA, 曾在波士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传媒,现居住在纽约。2003年来到纽约追寻媒体梦。曾在Bloomberg和CNBC 担任电视新闻记者、编辑和资深制片人。2008年策划美国金融危机的大型报道获多项奖。2010年加入以达沃斯会议而知名的世界经济论坛,任全球媒体行业总监。2016年加入麦肯锡任全球数码科技及新媒体领域主管。大女儿洋洋4岁半,在曼哈顿知名幼儿园Garden House School 就读,刚被享有盛誉的联合国国际学校录取;小女儿杉杉于2015年夏天诞生。
我和嘉音在曼哈顿相识,首次见面就发现她对纽约的公立、私立学校如数家珍,交谈中得知做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对纽约幼儿教育已研究多年,亲自走访了几十所学校。她是个爽朗大气、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女子,通过她,你可以快速直接清晰地了解到纽约繁杂微妙的教育体系。她也是个无私的乐于与人分享经验的人,我是个非常幸运的受益者。——小说家 柳营
我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生活在纽约长岛。去年我带女儿们也经历了上小学的考试和择校等一系列程序,这对于来纽约上初中的我还是极为挑战性的。嘉音、梦玉能把这套教育体系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让国内的家长更加了解美国式教育,了解美国家长的育儿方式,我觉得是件极好的事情。——旅美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寻律线上教育创始人许晨馨
我带着儿子从北京到加州求学,由于中美教育体系完全不同,很多信息根本无从查询,刚开始确实经历了一段适应期。看到嘉音、梦玉能花时间把自己宝贵的经验写下来,给带孩子到海外求学的家长予以参考,确实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书中的很多案例幽默风趣,也给我带来很多启发与思考。——著名影视演员 苏瑾
第一章纽约教育体系面面观
第二章纽约家长对早教也痴狂
什么是早教
纽约有哪些早教中心
中美早教中心对比
第三章幼儿园教育不简单
幼儿园的教育分类和教育理念
申请名牌幼儿园,家长、孩子都要面试
幼儿园学知识很趣味
游戏聚会社交潜规则
幼儿园家长会
幼儿园里的虎妈群像
第四章纽约公立教育体系很复杂
纽约公立教育,家长也要选择吗
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特许学校特殊吗
接受公立教育的孩子轻松吗
公立VS 私立
纽约公立学校的伙食好
什么是PTA
公立学校里有虎妈吗
第五章纽约私立教育体系迷人眼
私立学校的十大优势
家长对不同教育体系无从选择
私立学校整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趋势是什么
私立学校有排名吗
选择男女合校还是单性别学校
纽约地域文化影响学校文化
选择K–5,K–8 还是K–12
什么家庭申请私立学校
你所不知道的私立学校捐款文化
私立学校喜欢录取什么样的孩子
私立学校好,申请还是不申请
第六章申请纽约私立学校胜似高考
各大私立学校申请竞争白热化
美国也走关系吗
幼儿园园长很重要
申请程序好烦琐
4 岁孩子居然要参加各类入学考试
想进私立学校?请家教吧
让家长紧张的面试
孩子面试小技巧
申请咨询师日进斗金
若想让孩子进私立学校,你必须成为虎妈
纽约的孩子到底累不累
申请私立学校,虎妈也都累趴下
第七章二胎时代,两娃虎妈
拥有两娃的虎妈对哪个娃更虎
老大现象
纽约二胎虎妈
弟妹派位优先权
第八章也谈留学
孩子到底几岁留学最适合
各年龄段出国留学优劣
哪种类型的孩子更适合出国留学
孩子到国外以后,外语会神奇般提升吗
在国内学习不好的孩子出国留学会变成好学生吗
自己报名参加国外夏令营吧
附录一纽约市适合儿童的博物馆与文化中心简介
附录二曼哈顿及周边私立学校一览表
附录三最受美国孩子喜爱的童书书单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小时候,很喜欢看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这是那部电视剧里那句风靡全国的台词。我们认为这本书以这句台词开篇再恰当不过了。纽约有众多顶级的中小学名校,它们条件优越、师资雄厚,好比教育的天堂。但这些名校的名额却供不应求,竞争之激烈,让人望而却步。当然,也有特别糟糕的学校,里面拥挤不堪、设施陈旧,学生鱼龙混杂。从最好到最烂,从公立到私立,从传统教育到进步主义,中间还分多种层次,教育体系非常复杂。初到纽约的家长在面临选择时,会在天堂和地狱中反复煎熬。
从事金融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听说“倒逼机制”这个词。在接触纽约教育的这段时间里,这个词时不时地浮现在脑海,用它解释纽约教育的现状再确切不过。由于美国著名私立大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私立大学在私立中学招生的比例远远高于公立中学,所以倒逼着家长让孩子进入好的私立中学;由于很多私立小学可以直升至私立中学,同时私立中学招生也更喜欢私立小学毕业的学生,因此倒逼着家长让孩子进入名牌私立小学;对于名牌私立小学家长们趋之若鹜,录取率甚至低于哈佛
大学,这倒逼着家长让孩子进入名牌幼儿园,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名牌私立小学录取还要求四岁的孩子面试、考试。名牌公立和天才学校要求四岁的孩子参加纽约全市统考,这又倒逼着家长从孩子两三岁就要请私教、请顾问。因此,当你看到在只有30 个名额的名牌幼儿园招生会上,却有黑压压的几百名家长参加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当你看到纽约各种培训早教班都有一堆孩子在学习,也就不会觉得惊讶了。如果你问为什么非要进入名牌大学,那就要追溯到就业、社交圈和家长偏好。纽约的生活成本极高,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很多孩子的父母双
双名校毕业,都很要强,是企业家、是金领、是行业精英,因此他们也想让孩子走上这条“不归路”。这就是纽约教育——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体系。
我们身边有很多华人家长对孩子“幼升小”都经历过、体验过、抱怨过,但没有人用笔记录下来。很多亲朋好友因听说我们的孩子在纽约“幼升小”如此艰辛而感到震惊。我们时不时地开玩笑说:“谁说美国教育轻松?拉来纽约试试!”因为我们付出过,于是就想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写下来,作为留念,也让身边家长有所借鉴,看看美国的精英教育体系是什么样子,美国的虎妈虎爸如何教育孩子。为了完成此书,我们还采访了很多家长,在此感谢Angela Ge、Sian、Chihua Chuang、HeLi、Mingdi、Kathy Gu、Joyce、Esther、 王婧婧、叶萍、汪净、王晓佳、晓虹、晶晶、唐琳、陈兴华、赵飒,以及Garden House 幼儿园妈妈群的多位妈妈与我们无私的分享!也感谢著名小说家柳营、著名影视演员苏瑾、旅美钢琴家和寻律线上教育创始人许晨馨的宝贵建议和联袂推荐。有一位华人说过:“有了孩子以后才能真正了解美国。”此话一点儿不假,很多美国文化的精髓都根植在育儿理念中,希望此书能带着你一起体会!也希望我们的儿女湾湾和晃晃、洋洋和杉杉长大以后通过此书能感受到妈妈们的用心良苦。祝你们健康成长!
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太平洋的心理旅程。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从最初的憧憬与准备,到落地后的文化冲击与适应,再到最终对教育哲学的回归与重塑,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其中关于美国小学教育体系中“鼓励个体表达”与“东方集体主义教育”之间张力的描述,尤其精彩。它不是简单的对比,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教育模式如何塑造一个人的世界观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书中那些鲜活的、充满细节的生活场景,比如课堂上的讨论氛围、老师对孩子非学术能力的培养方式,都使得抽象的教育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我这样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可能限制了孩子发展的思维定势。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的坦诚和穿透力。它没有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自白的方式,展现了海外求学决策中的“不完美”与“代价”。很多宣扬国际教育的书籍往往只聚焦于光鲜亮丽的一面,但这本书勇敢地触及了孩子可能面临的语言障碍、社交孤立、身份认同危机等现实难题。这种对阴影部分的直面,反而让整本书的论证显得更加坚实可信。它促使读者思考:我们究竟是在为孩子创造机遇,还是仅仅在满足我们自身的未竟之梦?这种自我审视的深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留学攻略”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家庭教育焦虑的社会观察报告。结构上的松弛有度,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同时又时刻保持着思想的锐度。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作者似乎并非简单地罗列出“送孩子去美国读小学”的各种好处或坏处,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的文化冲突、家庭期望以及孩子个体成长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成功”定义的探讨,它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对名校、高薪的盲目追逐,转而关注孩子是否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学习的乐趣。那种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家长在做重大决定时内心的挣扎与权衡,让每一个正在为孩子未来教育而烦恼的父母都能感同身受。它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指南,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未来适应的艰难抉择。那种对教育理念的深层剖析,让人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功利性的决定——送孩子出国——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作者的文字逻辑缜密,论证过程环环相扣,既有对宏大教育趋势的洞察,又不乏对微小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它探讨了环境对人格塑造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父母如何放下自身的教育执念,真正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支持者而非设计者。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评估决策质量的思考框架。读完后,我感到最大的收获不是关于“如何申请学校”的知识,而是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沉稳的智慧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让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上的滋养和指引。
评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探讨教育选择时,巧妙地融入了对“家”的意义的重新定义。当“家”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时,如何维系亲子关系、如何让孩子在异国他乡找到情感上的锚点,成为了贯穿全书的隐性主题。书中对于亲子之间因文化理解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最终的和解过程的描绘,细腻入微,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尤其欣赏作者没有简单地将“美国教育”神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下去考察。这种将教育决策与家庭情感深度捆绑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共鸣感远超一般的内容输出,它更像是对当代移民家庭情感图谱的一次深刻描摹,读起来让人心中一暖,又带有一丝对生活选择的复杂感叹。
评分爸爸妈妈看的,不错哦。
评分值得每一位希望给孩子选择权的家长阅读!原本只是打算了解一下美国的教育模式,没想到一开始读,就被吸引住了。作者首先是一个特别有责任心的家长,把美国精英教育体系了解的十分全年和透彻。更为可贵的是,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把国内外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和文化异同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比较。这不仅对打算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十分重要,而且对在国内纠结于快乐教育还是补习班教育的家长也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我一口气读完,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到了许多可以借鉴和改进的地方。受益匪浅!
评分LD买来看的,我没看不知道
评分信息量很大,很有收获,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他地方的小朋友是怎么成长与学习的。
评分还没有看呢!!!!!
评分已经认真读完全书,收获很多,无论是从一个家长角度还是从一个教育投资者角度。感谢李嘉音和罗梦玉给读者带来了这样精彩的精神食粮!
评分!
评分喜欢这个作者 所以买书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