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到张爱玲 文学史内外

从鲁迅到张爱玲 文学史内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子善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张爱玲
  • 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思想史
  • 20世纪文学
  • 经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3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589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撷英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3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鲁迅到张爱玲——文学史内外》作者呈现的是你知道但不了解的鲁迅、张爱玲等人。

内容简介

  《从鲁迅到张爱玲——文学史内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界,陈子善先生以发掘、考证史料而知名。本书中所辑文章,多是近年来他在鲁迅、胡适、郁达夫、张爱玲等作家研究领域的史料新发见。全书分五个部分,分别是“鲁迅及其文坛友人”“胡适、新月与京派”“张爱玲及其同时代作家”“‘旧派’作家二三”“序跋及其他”,作者从这几位作家与同代人间的交往及书信往来等角度切入,从细节开始,考证史实,辨析文献,描画出一幅幅文学史内外的新现场。

作者简介

  陈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中文学刊》执行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尤其是文学史料的研究,著有《沉醉春风:追寻郁达夫及其他》《钩沉新月:发现梁实秋及其他》《双子星座:管窥鲁迅与周作人》《张爱玲丛考》等。

目录


鲁迅及其文坛友人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钱玄同日记(3)

新见鲁迅致郁达夫佚简考(12)

关于鲁迅致陶亢德函及其他(19)

鲁迅书赠清水安三字幅考略(25)

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手稿本(35)

左联·郁达夫·《北斗》(47)

《京报副刊》的诞生及其他(63)

重说《论语》(78)

读《萧红书简》札记(89)

1936年12月2日(89)

萧红与郁达夫(91)

巴金三题(93)

一篇谈话录(93)

说“巴”和“金”(95)

“现在我可以抬起头来了”(97)

钱君匋与《钱君匋艺术随笔》(100)

胡适、新月与京派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序(109)

重说《新月》(120)

沈从文书缘


——《买书记历》代序(131)

萧乾夫妇与丸山升的“君子之交”


——《君子之交:萧乾、文洁若与丸山升往来书简》序(140)

张爱玲及其同时代作家

“女人圈”·《不变的腿》·张爱玲(151)

“满涛化名写文”(168)

张爱玲识小录(175)

爱玲说丁玲(175)

“张爱玲看中小丁”(177)

《太太万岁》手稿(179)

致“上秦先生”函(181)

《小团圆》手稿复刻(182)

沈苇窗说“倾城”(184)

其佩忆张爱玲(186)

关于《遥寄张爱玲》的一封信(188)

《怨女》初版本(190)

宋淇评《怨女》(192)

皇冠版《流言》的装帧(194)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序(197)

李君维三章(206)

“周班侯时代的上海”(214)

“旧派”作家二三

曾孟朴的译著和日记(223)

《肉与死》(223)

《病夫日记》(225)

《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浅说(228)

陈定山的《春申旧闻》(241)

序跋及其他

从《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一个注释说起(251)

《练习曲》及其“陈序”(259)

《掸尘录:现代文坛史料考释》序(264)

《故纸求真》序(272)

《浙江现代文坛点将录》序(280)

《走向革命的浪漫主义》序(282)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的往事(286)

为“张学”添砖加瓦(289)

现代文学之旅:从新市到莫干山(293)

附录

“重写文学史”之我见

——答《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记者问(299)

精彩书摘

爱玲说丁玲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了李向东、王增如合著的《丁玲传》(上下),这是迄今最为详尽的丁玲传记,不禁使我想起了张爱玲笔下的丁玲。
1936年10月上海圣玛丽亚女校创办文学杂志《国光》,创刊号上刊出还是高二学生的张爱玲的小说《牛》和三则书评,其中有则《在黑暗中》,就是写丁玲的:

丁玲是最惹人爱好的女作家。她所做的《母亲》和《丁玲自选集》都能给人顶深的印象。这一本《在黑暗中》是她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四个短篇,第一篇《梦珂》是自传式的平铺直叙小说,文笔散漫枯涩,中心思想很模糊,是没有成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就进步多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强烈的个性,颓废美丽的生活,都写得极好。女主角莎菲那矛盾的浪漫的个性,可以代表五四运动时代一般感到新旧思想冲突的苦闷的女性们。作者的特殊的简练有力的风格,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出它的养成。

不能不承认年轻的张爱玲读书真多,从《红楼梦》到林纾,从张恨水到老舍,古典和现代,她都读。丁玲当时名气之大已经超过五四时期的冰心,因此,她注意到丁玲理所当然。这则短小的书评实际上是对丁玲早期创作的简要回顾。对丁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张爱玲认为其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成熟的佳作,不吝赞美之词,可见她对丁玲的“爱好”。

八年之后,张爱玲第二次提到丁玲。此时张爱玲自己已闯出了一条文学创作的新路,文艺视野也更宽广了。1944年3月16日,她出席上海“女作家聚谈会”,回答《杂志》主编鲁风提出的喜欢那些女作家的问题时,她再次提到了丁玲:

近代的最喜欢苏青,苏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后来略有点力不从心。

张爱玲仍然肯定丁玲的早期小说,但对丁玲“后来”的也即风格转变后的作品已有所保留,所谓“略有点力不从心”只不过是委婉的说法。当时,张爱玲在沦陷的上海,看不到丁玲去延安后创作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小说,要是她读到了,她的看法会不会又有所改变呢?

到了1974年,张爱玲在致夏志清信中再次提到丁玲。她在该年5月17日的信中说:“宋奇提过中大(香港中文大学)也许找我写篇丁玲小说的研究,不过香港没有她早期的小说。洛杉矶只有一本一九五二出的《丁玲选集》,里面有五篇是一九二七——三○的——似乎是引起写农村,转变。”她很想找到丁玲“别的早期短篇与长篇《韦护》、《母亲》”。同年6月9日信中又向夏志清询问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能否找到丁玲的“《韦护》。(我没看过,是长篇?)《母亲》单行本。”而她“最想知道”除了《丁玲选集》前五篇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这一类作品”。张爱玲在此信中还说“宋淇最注重她以都市为背景的早期小说,大概觉得较近她的本质”,显然她也认同宋淇的观点。虽然张爱玲同时又表示她拟写丁玲研究论文是为了稻粱谋,虽然此事最后因中大方面的原因而作罢,但张爱玲6月30日致夏志清信中关于丁玲的另一句话却颇耐人寻味:“我也觉得丁玲的一生比她的作品有兴趣。”夏志清编注:《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13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从启蒙到民族魂》 本书力图梳理中国现代文学自晚清以降,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脉络。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家与作品,而是试图深入探究这一历史时期文学变迁的深层动因,勾勒出其内在的逻辑与时代精神的呼应。 第一章:启蒙的曙光与旧时代的挽歌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与民族命运的转折紧密相连。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古老的帝国摇摇欲坠,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革新成为时代最迫切的需求。本章将聚焦于这一转型期,探讨林纾、梁启超等人的文学探索,他们如何尝试以新的文学形式回应现实挑战,如何试图通过文学启迪民智,唤醒国民意识。我们将审视早期白话运动的萌芽,考察其在传播新思想、挑战旧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会关注那些在风雨飘摇中,依然秉持传统文人心态,以诗词、散文抒发家国情怀的作者,他们的文字虽承载着旧时代的余温,却也折射出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巨浪与文学的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旧文化,为现代文学的真正诞生奠定了基础。本章将深入剖析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引入,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我们将详细考察胡适、陈独秀等人在文学领域的主张,重点关注白话文运动的蓬勃发展,分析其如何打破语言的壁垒,使文学更贴近大众,更富有表现力。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集结了一批充满激情的青年作家,他们以笔为武器,在思想战场上纵横捭阖。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冰心等人的早期作品,正是这一时期文学革命的生动写照。我们将辨析他们作品中鲜明的时代烙印,解读他们对国民性批判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 第三章:文学的多元探索与思潮的激荡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现代文学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本章将梳理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激荡与流派的涌现。 现实主义的深化与批判的锋芒: 鲁迅以其冷峻的笔触,深刻剖析封建社会的弊病与国民的劣根性,他的作品《呐喊》、《彷徨》等,成为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巴金则以其“爱情三部曲”和“激流三部曲”,描绘了青年一代反抗家庭封建与追求自由的热情。茅盾以其宏大的叙事和精微的刻画,展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农民的命运,他的《子夜》、《春蚕》等作品,具有史诗般的意义。老舍则以其幽默辛辣的笔调,刻画了北京市民的生活百态,展现了底层人民的坚韧与苦难,他的《骆驼祥子》至今仍是经典。 浪漫主义的抒情与现代精神的张扬: 郭沫若以其奔放激昂的诗歌,抒发对自由的热爱和对革命的向往。徐志摩则以其轻盈的笔触,描绘了朦胧的爱情与诗意的栖居。戴望舒的诗歌,则在都市的喧嚣中,流露出一种独特的“雨巷”式的迷惘与哀愁。 现代派诗歌的实验与形式的创新: 以《现代》诗刊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试图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探索诗歌的形式革新,营造现代都市的意象与都市人的内心世界。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 创造社的文学革命主张与文学研究会强调的“为艺术而艺术”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两种不同文学追求的碰撞,共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面貌。 本章还将关注左翼文学的兴起,分析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及其对现实主义的推动。 第四章:抗日烽火下的文学担当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文学也在此背景下,担当起了鼓舞士气、唤醒民众、凝聚民族力量的重任。本章将深入探讨抗战时期文学的特点与成就。 救亡图存的主题: 战争题材成为文学创作的焦点,涌现出大量反映战争场面、讴歌抗日英雄、控诉日寇暴行的作品。 乡土文学的繁荣: 沉重的战争让作家们将目光投向农村,深入民间,表现农民的抗争与苦难,展现民族的根基与生命力。赵树理、孙犁等作家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 戏剧与电影的时代使命: 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田汉、夏衍等戏剧家的作品,成为鼓舞人心的重要力量。 边区文学的勃兴: 在革命根据地,文学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边区文学,成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战后余波与新中国前夕的文学图景 抗战胜利后,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内战的阴影笼罩,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都市小说的兴起与日常生活的回响: 在相对和平的都市环境中,作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命运、人性的复杂以及都市生活的变迁。 现实主义的回溯与批判的延续: 一些作家继续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文学的走向与分化: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文学的阵营逐渐分明,左翼文学进一步发展壮大,预示着新中国文学的新方向。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的梳理与分析,展现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历程中,文学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与深刻思想内涵。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民族精神的折射,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是人民心声的呐喊。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五四的文学革命,再到抗战的烽火洗礼,中国现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简直像掉进了一个奇妙的知识宝库。作者旁征博引,从鲁迅先生那犀利而深刻的笔触,一直聊到张爱玲女士那些细致入微、充满时代烙印的文字,中间穿插的那些大家小辈、名家佚事,都像是串联起一段段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珍珠。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鲁迅先生作品时,那种既有宏大历史视野,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同情。先生那些杂文,看似零散,却字字珠玑,对国民性的反思,至今读来仍觉震撼。而转到张爱玲,作者的笔调又变得婉转而细腻,将她笔下的上海滩风情,那种精致的颓废,那种人性的挣扎,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些,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文化活力的年代,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书中关于文学史“内外”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拘泥于书斋里的乾三连、坤六断,而是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土壤中去考察,去审视,去理解。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或是逆流而上的文学事件,那些影响一代人思想的文学思潮,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合上书页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回荡着那些名字,那些作品,那些思想。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文学史,不如说是一次与中国现代文学灵魂的深度对话。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也很有启发性。我一直以来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是“战士”,而对张爱玲的印象是“才女”,总觉得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学世界。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他们并置,并且在“文学史内外”的框架下,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理解维度。作者在分析鲁迅时,并没有回避他思想中的某些复杂性,而是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这让我对鲁迅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批判者”形象,而是一个更加丰满、更具人性的形象。他关注鲁迅如何从西方思想汲取养分,又如何将其融入中国本土的现实批判。而当谈到张爱玲,作者则着重于她如何捕捉时代气息,如何通过细节描摹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他不仅仅停留在对她作品的“小资情调”的讨论,而是深入探讨了她作品中潜藏的对传统社会的反思,以及她对女性命运的独特关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连接这两位作家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两位身上,而是通过穿插对其他作家、文学事件的梳理,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让我看到了文学史是如何在“内部”自我演进,又如何受到“外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史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文本的解读,更需要对历史、对社会有深刻的认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从“点”到了“面”,从“浅”到了“深”。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一直以来都认为鲁迅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面旗帜,但总觉得他们之间的联系不够清晰。这本书就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他们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了一起。作者在讲鲁迅时,那种批判精神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怀,让我深受触动。他不是简单地罗列鲁迅的作品,而是深入分析了鲁迅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读完关于鲁迅的部分,我对那个时代的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鲁迅先生的伟大有了更深的敬意。而当视角转向张爱玲,作者的文字风格又变得轻盈而迷人。他不仅仅分析了张爱玲作品中的爱情、婚姻,更将她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去解读她笔下人物的命运,去品味她文字中的“苍凉”。那种精致而又忧伤的美,读来让人沉醉。最让我觉得精彩的是,作者在连接鲁迅和张爱玲时,并没有生硬地进行比较,而是通过梳理那个时代其他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甚至是一些文学评论的争议,来展现出一条更广阔的文学发展线索。他谈到了文学史的“内在”逻辑,也谈到了“外在”的时代影响,这种“内外兼修”的视角,让我对现代文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单一的层面,而是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而又风趣的朋友聊天,他一边娓娓道来,一边又不断地启发我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惊喜连连”。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仰慕已久,但总觉得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沉重的现实批判色彩,有时读起来会感到有些压抑。然而,这本书在解读鲁迅时,并没有刻意放大这种压抑感,而是更侧重于展现鲁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在分析鲁迅作品时,常常能找到一些我从未注意到的细节,并且将其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让我对鲁迅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而当我翻到张爱玲的部分,那种精致、疏离又带着淡淡哀愁的文字风格,立刻把我吸引住了。作者对张爱玲作品的解读,也十分到位,他不仅仅分析了她故事中的爱情悲剧,更挖掘了她作品中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以及她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让我感到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衔接鲁迅和张爱玲时,并没有生硬地进行对立,而是通过对其他作家、流派的介绍,以及对文学史“内外”因素的探讨,展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学图景。他让我看到,即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作家们依然可以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去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这本书让我不再孤立地看待每一位作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学网络中去理解,这种“整体观”的呈现,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个更加连贯、更加有机的整体。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学充满兴趣,尤其是鲁迅和张爱玲这两座高峰,但总觉得他们的作品之间似乎隔着一层朦胧的纱。这本书恰好就帮我揭开了这层纱。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解读,深入浅出,他没有简单地将鲁迅塑造成一个悲情英雄,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先生笔下人物的复杂性,以及他对社会现实那种不回避、不妥协的勇气。读鲁迅,我总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而张爱玲的章节,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女性文学的魅力。她笔下的女性,不再是符号化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在爱情与现实间徘徊,这种细腻的描摹,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连接这两位巨匠时,巧妙地引入了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比如沈从文、老舍,甚至一些被主流文学史忽略但同样重要的声音。这种“网状”的梳理方式,让我对整个现代文学的面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文学史“内外”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文学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更在于它与社会、与时代、与读者的互动。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不只是被动接受,更是一种主动的探索,一种与过去对话,与心灵共鸣的过程。

评分

书还不错……………………

评分

入网费而非范德萨发大巴入网费而非范德萨发大巴

评分

这本书关注很久了,终于在活动价时买回来了。

评分

京东买东西京东商城值得信任京东买东西就是好

评分

不错,价格优惠,送货快。满意。。。。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陈子善的好书,爱好文学必备

评分

从来没把这两位联系到一起过,拜读!书脊书角略有磕碰

评分

这本书关注很久了,终于在活动价时买回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