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迅到張愛玲 文學史內外

從魯迅到張愛玲 文學史內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子善 著
圖書標籤:
  • 魯迅
  • 張愛玲
  • 文學史
  • 現代文學
  • 中國文學
  • 文化研究
  • 文學批評
  • 思想史
  • 20世紀文學
  • 經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8383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589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博雅擷英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字數:233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外》作者呈現的是你知道但不瞭解的魯迅、張愛玲等人。

內容簡介

  《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界,陳子善先生以發掘、考證史料而知名。本書中所輯文章,多是近年來他在魯迅、鬍適、鬱達夫、張愛玲等作傢研究領域的史料新發見。全書分五個部分,分彆是“魯迅及其文壇友人”“鬍適、新月與京派”“張愛玲及其同時代作傢”“‘舊派’作傢二三”“序跋及其他”,作者從這幾位作傢與同代人間的交往及書信往來等角度切入,從細節開始,考證史實,辨析文獻,描畫齣一幅幅文學史內外的新現場。

作者簡介

  陳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現代中文學刊》執行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尤其是文學史料的研究,著有《沉醉春風:追尋鬱達夫及其他》《鈎沉新月:發現梁實鞦及其他》《雙子星座:管窺魯迅與周作人》《張愛玲叢考》等。

目錄


魯迅及其文壇友人

魯迅的《狂人日記》與錢玄同日記(3)

新見魯迅緻鬱達夫佚簡考(12)

關於魯迅緻陶亢德函及其他(19)

魯迅書贈清水安三字幅考略(25)

鬱達夫《她是一個弱女子》手稿本(35)

左聯·鬱達夫·《北鬥》(47)

《京報副刊》的誕生及其他(63)

重說《論語》(78)

讀《蕭紅書簡》劄記(89)

1936年12月2日(89)

蕭紅與鬱達夫(91)

巴金三題(93)

一篇談話錄(93)

說“巴”和“金”(95)

“現在我可以抬起頭來瞭”(97)

錢君匋與《錢君匋藝術隨筆》(100)

鬍適、新月與京派

《鬍適留學日記手稿本》序(109)

重說《新月》(120)

瀋從文書緣


——《買書記曆》代序(131)

蕭乾夫婦與丸山升的“君子之交”


——《君子之交:蕭乾、文潔若與丸山升往來書簡》序(140)

張愛玲及其同時代作傢

“女人圈”·《不變的腿》·張愛玲(151)

“滿濤化名寫文”(168)

張愛玲識小錄(175)

愛玲說丁玲(175)

“張愛玲看中小丁”(177)

《太太萬歲》手稿(179)

緻“上秦先生”函(181)

《小團圓》手稿復刻(182)

瀋葦窗說“傾城”(184)

其佩憶張愛玲(186)

關於《遙寄張愛玲》的一封信(188)

《怨女》初版本(190)

宋淇評《怨女》(192)

皇冠版《流言》的裝幀(194)

《宋傢客廳:從錢锺書到張愛玲》序(197)

李君維三章(206)

“周班侯時代的上海”(214)

“舊派”作傢二三

曾孟樸的譯著和日記(223)

《肉與死》(223)

《病夫日記》(225)

《鄭逸梅友朋書劄手跡》淺說(228)

陳定山的《春申舊聞》(241)

序跋及其他

從《中國現代小說史》的一個注釋說起(251)

《練習麯》及其“陳序”(259)

《撣塵錄:現代文壇史料考釋》序(264)

《故紙求真》序(272)

《浙江現代文壇點將錄》序(280)

《走嚮革命的浪漫主義》序(282)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參考資料”的往事(286)

為“張學”添磚加瓦(289)

現代文學之旅:從新市到莫乾山(293)

附錄

“重寫文學史”之我見

——答《深圳商報·文化廣場》記者問(299)

精彩書摘

愛玲說丁玲

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2015年5月齣版瞭李嚮東、王增如閤著的《丁玲傳》(上下),這是迄今最為詳盡的丁玲傳記,不禁使我想起瞭張愛玲筆下的丁玲。
1936年10月上海聖瑪麗亞女校創辦文學雜誌《國光》,創刊號上刊齣還是高二學生的張愛玲的小說《牛》和三則書評,其中有則《在黑暗中》,就是寫丁玲的:

丁玲是最惹人愛好的女作傢。她所做的《母親》和《丁玲自選集》都能給人頂深的印象。這一本《在黑暗中》是她早期作品中的代錶作,包括四個短篇,第一篇《夢珂》是自傳式的平鋪直敘小說,文筆散漫枯澀,中心思想很模糊,是沒有成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就進步多瞭——細膩的心理描寫,強烈的個性,頹廢美麗的生活,都寫得極好。女主角莎菲那矛盾的浪漫的個性,可以代錶五四運動時代一般感到新舊思想衝突的苦悶的女性們。作者的特殊的簡練有力的風格,在這本書裏可以看齣它的養成。

不能不承認年輕的張愛玲讀書真多,從《紅樓夢》到林紓,從張恨水到老捨,古典和現代,她都讀。丁玲當時名氣之大已經超過五四時期的冰心,因此,她注意到丁玲理所當然。這則短小的書評實際上是對丁玲早期創作的簡要迴顧。對丁玲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張愛玲認為其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是成熟的佳作,不吝贊美之詞,可見她對丁玲的“愛好”。

八年之後,張愛玲第二次提到丁玲。此時張愛玲自己已闖齣瞭一條文學創作的新路,文藝視野也更寬廣瞭。1944年3月16日,她齣席上海“女作傢聚談會”,迴答《雜誌》主編魯風提齣的喜歡那些女作傢的問題時,她再次提到瞭丁玲:

近代的最喜歡蘇青,蘇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於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後來略有點力不從心。

張愛玲仍然肯定丁玲的早期小說,但對丁玲“後來”的也即風格轉變後的作品已有所保留,所謂“略有點力不從心”隻不過是委婉的說法。當時,張愛玲在淪陷的上海,看不到丁玲去延安後創作的《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小說,要是她讀到瞭,她的看法會不會又有所改變呢?

到瞭1974年,張愛玲在緻夏誌清信中再次提到丁玲。她在該年5月17日的信中說:“宋奇提過中大(香港中文大學)也許找我寫篇丁玲小說的研究,不過香港沒有她早期的小說。洛杉磯隻有一本一九五二齣的《丁玲選集》,裏麵有五篇是一九二七——三○的——似乎是引起寫農村,轉變。”她很想找到丁玲“彆的早期短篇與長篇《韋護》、《母親》”。同年6月9日信中又嚮夏誌清詢問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能否找到丁玲的“《韋護》。(我沒看過,是長篇?)《母親》單行本。”而她“最想知道”除瞭《丁玲選集》前五篇之外,“還有沒有彆的這一類作品”。張愛玲在此信中還說“宋淇最注重她以都市為背景的早期小說,大概覺得較近她的本質”,顯然她也認同宋淇的觀點。雖然張愛玲同時又錶示她擬寫丁玲研究論文是為瞭稻粱謀,雖然此事最後因中大方麵的原因而作罷,但張愛玲6月30日緻夏誌清信中關於丁玲的另一句話卻頗耐人尋味:“我也覺得丁玲的一生比她的作品有興趣。”夏誌清編注:《張愛玲給我的信件》,颱北:聯閤文學齣版社,2013年。
《中國現代文學史:從啓濛到民族魂》 本書力圖梳理中國現代文學自晚清以降,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漫長而輝煌的發展脈絡。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作傢與作品,而是試圖深入探究這一曆史時期文學變遷的深層動因,勾勒齣其內在的邏輯與時代精神的呼應。 第一章:啓濛的曙光與舊時代的挽歌 中國現代文學的起點,與民族命運的轉摺緊密相連。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古老的帝國搖搖欲墜,思想的解放與文化的革新成為時代最迫切的需求。本章將聚焦於這一轉型期,探討林紓、梁啓超等人的文學探索,他們如何嘗試以新的文學形式迴應現實挑戰,如何試圖通過文學啓迪民智,喚醒國民意識。我們將審視早期白話運動的萌芽,考察其在傳播新思想、挑戰舊觀念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會關注那些在風雨飄搖中,依然秉持傳統文人心態,以詩詞、散文抒發傢國情懷的作者,他們的文字雖承載著舊時代的餘溫,卻也摺射齣知識分子對國傢命運的憂思。 第二章:新文化運動的巨浪與文學的革命 新文化運動是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衝擊瞭封建禮教和舊文化,為現代文學的真正誕生奠定瞭基礎。本章將深入剖析新文化運動的核心理念,特彆是“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引入,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批判。我們將詳細考察鬍適、陳獨秀等人在文學領域的主張,重點關注白話文運動的蓬勃發展,分析其如何打破語言的壁壘,使文學更貼近大眾,更富有錶現力。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集結瞭一批充滿激情的青年作傢,他們以筆為武器,在思想戰場上縱橫捭闔。魯迅、郭沫若、鬱達夫、冰心等人的早期作品,正是這一時期文學革命的生動寫照。我們將辨析他們作品中鮮明的時代烙印,解讀他們對國民性批判的深刻反思,以及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 第三章:文學的多元探索與思潮的激蕩 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現代文學迎來瞭創作的高峰期,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與復雜性。本章將梳理這一時期文學思潮的激蕩與流派的湧現。 現實主義的深化與批判的鋒芒: 魯迅以其冷峻的筆觸,深刻剖析封建社會的弊病與國民的劣根性,他的作品《呐喊》、《彷徨》等,成為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巴金則以其“愛情三部麯”和“激流三部麯”,描繪瞭青年一代反抗傢庭封建與追求自由的熱情。茅盾以其宏大的敘事和精微的刻畫,展現瞭中國社會的轉型與農民的命運,他的《子夜》、《春蠶》等作品,具有史詩般的意義。老捨則以其幽默辛辣的筆調,刻畫瞭北京市民的生活百態,展現瞭底層人民的堅韌與苦難,他的《駱駝祥子》至今仍是經典。 浪漫主義的抒情與現代精神的張揚: 郭沫若以其奔放激昂的詩歌,抒發對自由的熱愛和對革命的嚮往。徐誌摩則以其輕盈的筆觸,描繪瞭朦朧的愛情與詩意的棲居。戴望舒的詩歌,則在都市的喧囂中,流露齣一種獨特的“雨巷”式的迷惘與哀愁。 現代派詩歌的實驗與形式的創新: 以《現代》詩刊為代錶的現代派詩人,試圖藉鑒西方現代主義的技巧,探索詩歌的形式革新,營造現代都市的意象與都市人的內心世界。 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的論爭: 創造社的文學革命主張與文學研究會強調的“為藝術而藝術”之間,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兩種不同文學追求的碰撞,共同豐富瞭現代文學的麵貌。 本章還將關注左翼文學的興起,分析其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以及其對現實主義的推動。 第四章:抗日烽火下的文學擔當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文學也在此背景下,擔當起瞭鼓舞士氣、喚醒民眾、凝聚民族力量的重任。本章將深入探討抗戰時期文學的特點與成就。 救亡圖存的主題: 戰爭題材成為文學創作的焦點,湧現齣大量反映戰爭場麵、謳歌抗日英雄、控訴日寇暴行的作品。 鄉土文學的繁榮: 沉重的戰爭讓作傢們將目光投嚮農村,深入民間,錶現農民的抗爭與苦難,展現民族的根基與生命力。趙樹理、孫犁等作傢在這一時期脫穎而齣。 戲劇與電影的時代使命: 話劇、電影等藝術形式在抗戰時期發揮瞭巨大的宣傳作用,田漢、夏衍等戲劇傢的作品,成為鼓舞人心的重要力量。 邊區文學的勃興: 在革命根據地,文學與人民生活緊密結閤,形成瞭具有鮮明特色的邊區文學,成為革命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章:戰後餘波與新中國前夕的文學圖景 抗戰勝利後,中國文學迎來瞭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麵臨著新的挑戰。內戰的陰影籠罩,國民黨統治下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都市小說的興起與日常生活的迴響: 在相對和平的都市環境中,作傢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個體的命運、人性的復雜以及都市生活的變遷。 現實主義的迴溯與批判的延續: 一些作傢繼續以現實主義的筆觸,揭露社會黑暗,批判國民黨政府的腐敗。 文學的走嚮與分化: 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文學的陣營逐漸分明,左翼文學進一步發展壯大,預示著新中國文學的新方嚮。 本書旨在通過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進程的梳理與分析,展現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民族獨立、國傢富強的偉大曆程中,文學所迸發齣的強大生命力與深刻思想內涵。我們希望讀者能夠通過本書,理解中國現代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民族精神的摺射,是時代變遷的縮影,是人民心聲的呐喊。從晚清的啓濛思潮,到五四的文學革命,再到抗戰的烽火洗禮,中國現代文學以其獨特的魅力,書寫瞭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一直以來都認為魯迅和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兩麵旗幟,但總覺得他們之間的聯係不夠清晰。這本書就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他們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聯係在瞭一起。作者在講魯迅時,那種批判精神和對底層人民的關懷,讓我深受觸動。他不是簡單地羅列魯迅的作品,而是深入分析瞭魯迅思想的形成過程,以及他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讀完關於魯迅的部分,我對那個時代的苦難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魯迅先生的偉大有瞭更深的敬意。而當視角轉嚮張愛玲,作者的文字風格又變得輕盈而迷人。他不僅僅分析瞭張愛玲作品中的愛情、婚姻,更將她置於時代的大背景下,去解讀她筆下人物的命運,去品味她文字中的“蒼涼”。那種精緻而又憂傷的美,讀來讓人沉醉。最讓我覺得精彩的是,作者在連接魯迅和張愛玲時,並沒有生硬地進行比較,而是通過梳理那個時代其他的文學現象、文學流派,甚至是一些文學評論的爭議,來展現齣一條更廣闊的文學發展綫索。他談到瞭文學史的“內在”邏輯,也談到瞭“外在”的時代影響,這種“內外兼修”的視角,讓我對現代文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單一的層麵,而是變得更加立體和豐富。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而又風趣的朋友聊天,他一邊娓娓道來,一邊又不斷地啓發我的思考。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樣的文學愛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文學充滿興趣,尤其是魯迅和張愛玲這兩座高峰,但總覺得他們的作品之間似乎隔著一層朦朧的紗。這本書恰好就幫我揭開瞭這層紗。作者對魯迅先生的解讀,深入淺齣,他沒有簡單地將魯迅塑造成一個悲情英雄,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先生筆下人物的復雜性,以及他對社會現實那種不迴避、不妥協的勇氣。讀魯迅,我總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一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而張愛玲的章節,則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女性文學的魅力。她筆下的女性,不再是符號化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她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在愛情與現實間徘徊,這種細膩的描摹,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女性真實的生存狀態。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連接這兩位巨匠時,巧妙地引入瞭許多其他重要的作傢和作品,比如瀋從文、老捨,甚至一些被主流文學史忽略但同樣重要的聲音。這種“網狀”的梳理方式,讓我對整個現代文學的麵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對文學史“內外”的討論,也讓我意識到,文學的生命力不僅僅在於文本本身,更在於它與社會、與時代、與讀者的互動。這本書讓我覺得,閱讀不隻是被動接受,更是一種主動的探索,一種與過去對話,與心靈共鳴的過程。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驚喜連連”。我一直對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仰慕已久,但總覺得他的作品帶有一種沉重的現實批判色彩,有時讀起來會感到有些壓抑。然而,這本書在解讀魯迅時,並沒有刻意放大這種壓抑感,而是更側重於展現魯迅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在分析魯迅作品時,常常能找到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細節,並且將其與更宏大的曆史背景相結閤,讓我對魯迅的理解有瞭更深的層次。而當我翻到張愛玲的部分,那種精緻、疏離又帶著淡淡哀愁的文字風格,立刻把我吸引住瞭。作者對張愛玲作品的解讀,也十分到位,他不僅僅分析瞭她故事中的愛情悲劇,更挖掘瞭她作品中對時代變遷的敏感捕捉,以及她對女性內心世界的細膩描繪。讓我感到特彆贊賞的是,作者在銜接魯迅和張愛玲時,並沒有生硬地進行對立,而是通過對其他作傢、流派的介紹,以及對文學史“內外”因素的探討,展現瞭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現代文學圖景。他讓我看到,即使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作傢們依然可以通過各自獨特的方式,去錶達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這本書讓我不再孤立地看待每一位作傢,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大的文學網絡中去理解,這種“整體觀”的呈現,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認識,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個更加連貫、更加有機的整體。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也很有啓發性。我一直以來對魯迅先生的印象是“戰士”,而對張愛玲的印象是“纔女”,總覺得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文學世界。然而,這本書卻巧妙地將他們並置,並且在“文學史內外”的框架下,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理解維度。作者在分析魯迅時,並沒有迴避他思想中的某些復雜性,而是將其置於曆史語境中進行解讀,這讓我對魯迅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批判者”形象,而是一個更加豐滿、更具人性的形象。他關注魯迅如何從西方思想汲取養分,又如何將其融入中國本土的現實批判。而當談到張愛玲,作者則著重於她如何捕捉時代氣息,如何通過細節描摹來展現人物內心的微妙變化。他不僅僅停留在對她作品的“小資情調”的討論,而是深入探討瞭她作品中潛藏的對傳統社會的反思,以及她對女性命運的獨特關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連接這兩位作傢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這兩位身上,而是通過穿插對其他作傢、文學事件的梳理,展現瞭中國現代文學發展進程中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他讓我看到瞭文學史是如何在“內部”自我演進,又如何受到“外部”政治、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學史的研究,不應該局限於文本的解讀,更需要對曆史、對社會有深刻的認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理解,從“點”到瞭“麵”,從“淺”到瞭“深”。

評分

初讀這本書,我簡直像掉進瞭一個奇妙的知識寶庫。作者旁徵博引,從魯迅先生那犀利而深刻的筆觸,一直聊到張愛玲女士那些細緻入微、充滿時代烙印的文字,中間穿插的那些大傢小輩、名傢佚事,都像是串聯起一段段中國現代文學發展脈絡的珍珠。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魯迅先生作品時,那種既有宏大曆史視野,又不失對個體命運的深切同情。先生那些雜文,看似零散,卻字字珠璣,對國民性的反思,至今讀來仍覺震撼。而轉到張愛玲,作者的筆調又變得婉轉而細膩,將她筆下的上海灘風情,那種精緻的頹廢,那種人性的掙紮,描繪得淋灕盡緻。讀這些,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像是穿越迴瞭那個動蕩不安卻又充滿文化活力的年代,感受那個時代文人的喜怒哀樂、傢國情懷。書中關於文學史“內外”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拘泥於書齋裏的乾三連、坤六斷,而是將文學置於更廣闊的社會土壤中去考察,去審視,去理解。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或是逆流而上的文學事件,那些影響一代人思想的文學思潮,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鮮活而有生命力。我常常在讀完一章,閤上書頁後,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裏迴蕩著那些名字,那些作品,那些思想。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文學史,不如說是一次與中國現代文學靈魂的深度對話。

評分

雙十一買瞭一大堆,很劃算瞭!

評分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喜歡京東的活動!

評分

不錯,價格優惠,送貨快。滿意。。。。

評分

經典已購兮,吾將珍藏!名著常閱兮,吾將求索!溫故而知新兮,吾樂以忘憂矣!

評分

在現代性大視野下,做點實在的考據工作,好!印製用紙佳

評分

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

評分

書很好,很乾淨,以後還會繼續支持京東

評分

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bucuo

評分

在現代性大視野下,做點實在的考據工作,好!印製用紙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