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量子力学似乎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干而且神秘莫测的学科,只有物理学家才能理解它的真谛以及它所描绘的量子世界。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领会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并从中感知和欣赏那些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之外、趣味横生的量子现象。在科学化和文明化的现代社会,量子力学至关重要,因此它理应被大众所了解。
书中,牛顿对量子力学一无所知,他不断地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在讨论中慢慢地也变成了一位量子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则难以接受量子力学,把量子力学区别于经典力学的关键点一一指出来。费恩曼作为量子力学的一代名师,与量子力学体系的创立者之一——海森伯一道,耐心地解释量子理论。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借由这些名家之口,把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核心思想娓娓道来,为读者描绘出微观世界奇妙的景象。
作者在本书中模仿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的写作风格,以虚拟的对话形式,让五位不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展开一系列关于量子力学的起源和发展的热烈讨论,文笔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参与讨论的是牛顿、爱因斯坦、海森伯、费恩曼以及作者本人的化身哈勒尔教授,身份象征了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再到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他们的话题涵盖了现代物理学的很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牛顿起初对量子物理学一无所知,但是在讨论过程中,他慢慢地也变成了一位量子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虽然为量子理论的创立做出过杰出贡献,但后来却不断地质疑这一理论的基础和推论,因此他不得不经常面对海森伯、费恩曼和哈勒尔的批评。刚开始完全不了解量子力学的读者会像牛顿那样从讨论中学到很多东西,也会像爱因斯坦那样惊叹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结合的产物(量子场论)在基本粒子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哈拉尔德·弗里奇,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与科普作家。1971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1980年受聘成为慕尼黑大学索末菲教授,2008年退休。他与盖尔曼合作多年,共同为量子色动力学——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做出了意义深远的奠基性工作。他在大统一理论、味相互作用理论等许多领域都具有原创性的重要贡献。他的科普畅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其中《夸克》《改变世界的方程》拥有众多读者。在20世纪80年代,他制作的名为“微观世界”的电视系列片在德国常播不衰,影响广泛。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量子理论的起点
第二章 原子
第三章 波与粒子
第四章 量子振子
第五章 氢原子
第六章 自旋:一个新量子数
第七章 力与粒子
第八章 元素周期表
第九章 狄拉克方程与反粒子
第十章 电子和光子
第十一章 色夸克和胶子
第十二章 中微子振荡
第十三章 粒子的质量
第十四章 自然界的基本常量
第十五章 结局
物理学家小传
译后记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处理复杂理论的细腻与耐心。坦白说,量子力学向来是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领域,充满了概率、波函数坍缩和多世界诠释这些令人头皮发麻的概念。然而,作者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他没有用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来压垮我们,而是巧妙地将这些深奥的原理嵌入到场景的描述和人物的诘问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这些思想交锋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每一次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对先前理论基础的审慎考量和颠覆。这感觉就像是剥洋葱,一层层地揭示出物理学是如何从看似坚不可摧的宏观确定性,滑向微观世界的奇特随机性的。这种渐进式的引导,使得即便是对现代物理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不至于在中途迷失方向。它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的解释,更是关于“如何思考”的示范,展现了科学思维本身的严谨性和创造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是妙不可言,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横跨几个世纪的科学对话的桥梁。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超乎想象的研讨会现场,牛顿的经典力学世界观与后来的量子革命形成了激烈的碰撞与有趣的融合。作者的功力深厚,不仅对这些物理学巨匠们的思想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更难得的是,他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鲜活的“个性”和“声音”。比如,牛顿的那种不容置疑的严谨与对绝对时空的执着,与爱因斯坦晚年对统一场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海森堡对测不准原理的坚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对话体”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使得那些原本抽象晦涩的物理概念,在人物的争论和解释中变得可感、可触。它不是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场智力的盛宴,让人在欣赏科学思想演进的同时,也体会到人类求知欲的伟大与不易。这种将历史人物“复活”并让他们直接辩论核心科学问题的手法,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特点之一,它让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去思考“如果牛顿活在量子时代会如何反应?”这样的终极问题。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科学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平衡学术深度和文学可读性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几乎找不到同类作品能与之匹敌。很多科普读物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只有专家才能理解的术语,要么为了追求通俗而牺牲了科学的严谨性,变得浮于表面。这本书显然走了一条“中庸”但又极具突破性的道路。它没有回避那些关键的哲学难题——比如实在的本质、观察者的角色——而是将其作为推动情节和辩论的核心动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转折点上都进行了精心的权衡,确保了故事的流畅性,同时又忠实地反映了科学争论的尖锐性。特别是当涉及到像不确定性原理那样深刻挑战我们直觉的概念时,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对这些“宇宙底层规则”的敬畏,这种敬畏感很容易感染到读者,让人在读完之后,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观产生一次深刻的洗礼和重塑。
评分从结构布局来看,作者无疑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有着高超的技巧。本书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发现,而是围绕着量子力学这一核心“矛盾点”展开,邀请不同时代、不同思想体系的代表人物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创意的安排。每一次切换视角或引入一位新人物的观点,都像是在原来的论述上增添了一层新的维度,使得对量子理论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多面。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成功地避免了科学科普中常见的冗长铺陈,让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必要的张力。读到后半部分时,你会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已经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这场关于“什么是真实存在”的终极思辨之中。它不仅是关于物理定律的讨论,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极限的哲学史诗,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旧久久地沉浸在对宇宙基本构成的深思之中,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正是好书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它不再将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视为遥不可及的雕像,而是将他们放置在了一个充满人性和学术张力的“辩论室”中。这种拟人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对科学史的理解。我们不再是看历史记录,而是亲历了知识产生的痛苦过程——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对旧有权威的挑战,甚至是“朋友”间的观点对立。例如,当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随机性表达出“上帝不掷骰子”的经典质疑时,书中对于其他人物如何回应这份深深的哲学困惑的处理,非常精妙。它展示了科学进步并非一帆风顺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妥协、坚持、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恐惧与向往的复杂过程。这种对科学“人”的一面的挖掘,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情感共鸣,远超一般的科学传记或科普读物所能提供的范畴。
评分还不错,希望京东在活动的时候什么都能有货!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不错,书页里面没有味道,应该是正品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参与讨论的是牛顿、爱因斯坦、海森伯、费恩曼以及作者本人的化身哈勒尔教授,象征了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再到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而他们的话题涵盖了现代物理学的很多基本概念和原理。
评分很好的科普读物,感兴趣的可以购买。
评分这个系列一直在出,质量参差不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