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旅遊地理(第6版)/21世紀新概念教材·“換代型”係列·高等職業教育旅遊與飯店管理專業教材新係》主要有以下特點:
1)“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注重職業道德教育。教材除講述有關中國旅遊地理的知識外,還在每章加入瞭有關企業倫理、職業道德、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管理、區域旅遊發展及文明旅遊等正麵或負麵的案例,希望通過研判案例中遊客、企業或從業人員行為的善惡與對錯,使學習者牢固樹立起依法作為的觀念,並逐步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及國傢旅遊局相繼推齣的更具體、細化的有關法規。
2)按照“創新人纔培養模式”,“著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在“能力訓練”中加大瞭學習中探討交流活動的比重,引導學生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主動瞭解旅遊新動嚮與旅遊前沿問題,學會進行素材梳理與觀點整閤,形成論文或報告並進行班級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閤作、主題匯報等方麵的能力,以對接應用型創新人纔培養。
3)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錶明:進入21世紀,不少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2~3年,處於知識結構錶層的應用類學科知識更新加速尤其明顯。有鑒於此,“‘自主學習’訓練”成為與“實訓操練”同等重要的能力訓練:《中國旅遊地理(第6版)/21世紀新概念教材·“換代型”係列·高等職業教育旅遊與飯店管理專業教材新係》第6版在奇數各章的“職業能力”中用“自主學習”子目標替換瞭第5版的“實訓操練”述項,並相應調整瞭章後“基本訓練”中“能力題”的子題型。
4)兼顧各種教學方法。將“學導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工作導嚮教學法”等諸多優選教學方法具體運用於專業課程的各種教學活動、功能性專欄和課後訓練的教材設計中,使學習者為實現對案例或問題的分析探討的需要主動查閱資料,鞏固延伸已學的知識,在資料整理、交流討論、團隊匯報的過程中培育創造性思維,提高業務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5)全麵更新有關資料數據,力爭如實反映我國及各旅遊區的旅遊新發展情況,並對年的旅遊新動嚮、旅遊熱點案例給予瞭充分關注。
6)更新或優化瞭各章“學習目標”和“基本訓練”部分題型的設計。
7)書後“主要參考書目”補充瞭新書目,修訂瞭網絡教學資源包。
為方便教學,本版配有網絡教學資源包,內含“單元訓練參考答案與提示”和PPT課件,若有需要,請登錄東北財經大學齣版社網站(www.dufep.cn)免費下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中國旅遊資源地理學習目標引例1.1 中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背景1.2 中國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本章概要單元訓練第2章 中國自然旅遊資源學習目標引例2.1 地貌旅遊資源2.2 水域風光旅遊資源2.3 氣象、氣候類旅遊資源2.4 生物景觀旅遊資源本章概要顯示全部信息第1章 中國旅遊資源地理學習目標引例1.1 中國旅遊資源形成的地理背景1.2 中國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本章概要單元訓練第2章 中國自然旅遊資源學習目標引例2.1 地貌旅遊資源2.2 水域風光旅遊資源2.3 氣象、氣候類旅遊資源2.4 生物景觀旅遊資源本章概要單元訓練第3章 中國人文旅遊資源學習目標引例3.1 曆史遺跡旅遊資源3.2 古建築旅遊資源3.3 古典園林旅遊資源……第4章 中國旅遊交通與綫路第5章 中國旅遊區劃第6章 東北旅遊區第7章 黃河中下遊旅遊區第8章 長江中下遊旅遊區第9章 華南旅遊區第10章 西北旅遊區第11章 西南旅遊區第12章 青藏旅遊區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我國旅遊業經過“十二五”時期的加速發展,已經全麵融人國傢戰略體係,走嚮國民經濟建設的前沿,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産業。2015年,國內旅遊人數達40億人次,旅遊收入達3.42萬億元;入境旅遊人數達1.34億人次,實現國際旅遊收入1136.5億美元;齣境旅遊人數達1.17億人次,旅遊花費1045億美元。全年旅遊業綜閤貢獻為7.3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0.80/0。據聯閤國世界旅遊組織測算,2016年中國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綜閤貢獻達11%,對社會就業的綜閤貢獻超過10.26%,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現階段中國旅遊正從“景點旅遊”嚮“全域旅遊”轉變,遊客的觀念也發生瞭很大變化,消費不斷升級,對旅遊服務品質和內容提齣瞭更高的要求。為保障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閤法權益、規範旅遊市場秩序、保護和閤理利用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我國於2013年10月1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旅遊發展委員會、旅遊警察、旅遊巡迴法庭、工商旅遊分局等旅遊治理新機製及旅遊服務保障平颱不斷湧現,整個旅遊管理係統正日益規範化,對培養旅遊人纔的旅遊教育也寄予瞭更大的期望。
為此,我們對照《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新時期教育的要求,根據東北財經大學齣版社對“21世紀新概念教材:‘換代型’係列·高等職業教育旅遊與飯店管理專業教材新係”提齣的新版修訂方案,對本教材進行瞭第五次修訂。
新修訂的第六版教材主要有以下特點:
1)“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注重職業道德教育。教材除講述有關中國旅遊地理的知識外,還在每章加入瞭有關企業倫理、職業道德、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管理、區域旅遊發展及文明旅遊等正麵或負麵的案例,希望通過研判案例中遊客、企業或從業人員行為的善惡與對錯,使學習者牢固樹立起依法作為的觀念,並逐步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及國傢旅遊局相繼推齣的更具體、細化的有關法規。
2)按照“創新人纔培養模式”,“著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在“能力訓練”中加大瞭學習中探討交流活動的比重,引導學生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主動瞭解旅遊新動嚮與旅遊前沿問題,學會進行素材梳理與觀點整閤,形成論文或報告並進行班級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閤作、主題匯報等方麵的能力,以對接應用型創新人纔培養。
3)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錶明:進入21世紀,不少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2~3年.處於知識結構錶層的應用類學科知識更新加速尤其明顯。有鑒於此,“自主學習‘訓練”成為與“實訓操練”同等重要的能力訓練:本書第6版在奇數各章的“職業能力”中用“自主學習”子目標替換瞭第5版的“實訓操練”述項,並相應調整瞭章後“基本訓練”中“能力題”的子題型。
4)兼顧各種教學方法。將“學導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工作導嚮教學法”等諸多先進教學方法具體運用於專業課程的各種教學活動、功能性專欄和課後訓練的教材設計中,使學習者為實現對案例或問題的分析探討的需要主動查閱資料,鞏固延伸已學的知識,在資料整理、交流討論、團隊匯報的過程中培育創造性思維,提高業務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5)全麵更新有關資料數據,力爭如實反映我國及各旅遊區的旅遊新發展情況,並對近年的旅遊新動嚮、旅遊熱點案例給予瞭充分關注。
6)更新或優化瞭各章“學習目標”和“基本訓練”部分題型的設計。
7)書後“主要參考書目”補充瞭新書目,修訂瞭網絡教學資源包。
本書第六版由李娟文主編,王紅國任副主編,本次修訂的具體分工如下:李娟文負責第1、5、7、12、13、14章,王紅國負責第3、4、10、11章,邵曉暉負責第2、6章,薑維政負責第8、15章,李玲負責第9章。全書最後由李娟文統稿。
為方便教學,本版配有網絡教學資源包,內含“單元訓練參考答案與提示”和PPT課件,若有需要,請登錄東北財經大學齣版社網站(www.dufep.cn)免費下載。
由於編者時間和水平有限,本教材雖經再次修訂,錯誤和疏漏仍在所難免,期望得到讀者一如既往的批評與指正,我們對此深錶謝意。同時,感謝東北財經大學齣版社對修訂工作的指導與支持。引用於網上的資料,因受篇幅限製都經重編,敬請原作者諒解。
《中國旅遊地理(第6版)》 教材簡介 《中國旅遊地理(第6版)》是為適應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旅遊與飯店管理專業人纔培養需求而精心打造的“換代型”係列教材。本版教材在繼承前幾版優良學術傳統的基礎上,緊密結閤當前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最新態勢、國傢戰略以及行業前沿知識,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套體係完整、內容翔實、視角新穎、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意義的中國旅遊地理學入門讀物。 一、教材定位與編寫理念 本教材明確麵嚮高等職業教育旅遊與飯店管理專業學生,旨在培養具備紮實旅遊地理知識基礎、敏銳市場洞察力、優秀實踐操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復閤型旅遊人纔。其核心編寫理念在於“理論與實踐並重,繼承與創新同行,知識與能力並舉”。 理論與實踐並重: 擺脫傳統教材的純理論說教,注重將抽象的旅遊地理概念與鮮活的旅遊業發展實例相結閤,引導學生理解理論的實踐價值。 繼承與創新同行: 在保留中國旅遊地理學經典理論框架和重要學術成果的同時,積極吸納近年來旅遊地理學研究的新視角、新方法,特彆關注區域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産業結構升級、旅遊消費行為變遷、旅遊目的地營銷與管理等前沿議題。 知識與能力並舉: 不僅傳授必要的知識點,更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旅遊資源評價、旅遊綫路設計、旅遊市場分析、旅遊産品開發等,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二、教材內容框架與特色 本版教材在結構上遵循由宏觀到微觀、由基礎到應用、由理論到實踐的邏輯順序,共分為十六章,內容涵蓋瞭中國旅遊地理學的核心內容。 第一部分:中國旅遊地理學基礎 第一章:中國旅遊地理學導論 本章係統闡述瞭中國旅遊地理學的概念、研究對象、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重點介紹瞭旅遊地理學在現代旅遊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本套教材的整體框架和學習目標。 探討瞭中國旅遊地理學研究的發展曆程和趨勢,為後續學習奠定思想基礎。 第二章:中國自然旅遊資源 詳細分析瞭中國獨特而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類型,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生物等。 介紹瞭不同自然景觀的成因、分布特點及其旅遊開發潛力,如高原山地、喀斯特地貌、湖泊河流、森林草原、珍稀動植物等。 強調瞭自然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相關法律法規。 第三章:中國人文旅遊資源 深入剖析瞭中國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孕育齣的豐富人文旅遊資源。 涵蓋瞭曆史遺跡、古鎮古村、宗教文化、民俗風情、古代科技、紅色旅遊資源等。 重點解讀瞭這些資源的曆史價值、文化內涵以及在旅遊開發中的應用策略。 第四章:中國旅遊區劃與旅遊空間結構 基於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分布特點,對中國旅遊區域進行瞭科學劃分。 分析瞭不同旅遊區域的旅遊特色、發展水平和區位優勢。 探討瞭中國旅遊空間結構的演變趨勢,如旅遊增長極、旅遊軸綫、旅遊帶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部分:中國主要旅遊區域的旅遊地理 第五章:華北地區旅遊地理 聚焦京津冀、山西、內濛古等地的旅遊資源,重點介紹首都北京、天津的都市旅遊,山西的晉商文化與宗教文化,內濛古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 分析該區域的旅遊市場特點、産品開發方嚮與存在挑戰。 第六章:東北地區旅遊地理 詳述黑龍江、吉林、遼寜的旅遊特色,包括冰雪旅遊、森林旅遊、工業旅遊、海濱旅遊、關東民俗等。 分析東北地區旅遊資源優勢、劣勢,以及在振興老工業基地背景下的旅遊發展機遇。 第七章:華東地區旅遊地理 涵蓋上海的都市繁華、江南水鄉的溫婉秀麗、山東的齊魯文化與海濱風光、福建的閩越文化與海峽旅遊。 重點分析長三角、海峽西岸等核心經濟區域的旅遊發展模式和市場特徵。 第八章:華中地區旅遊地理 介紹河南的黃河文明與曆史遺跡、湖北的江河湖海與三國文化、湖南的革命聖地與山水風光。 探討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的旅遊吸引物價值。 第九章:華南地區旅遊地理 聚焦廣東的改革開放前沿與嶺南文化、廣西的山水奇觀與民族風情、海南的熱帶風情與海島旅遊。 分析中國南方地區多元的旅遊資源組閤及其國際旅遊吸引力。 第十章:西南地區旅遊地理 深入挖掘四川的巴蜀文化與美食、雲南的民族風情與高原風光、貴州的喀斯特地貌與山地旅遊、西藏的宗教神秘與高原絕境。 突齣該區域作為中國旅遊資源“富礦區”的獨特地位,以及應對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雙重挑戰。 第十一章:西北地區旅遊地理 闡述陝西的古都文化與絲綢之路、甘肅的河西走廊與戈壁風光、青海的湖泊高原與民族文化、新疆的多元文化與絲路風情。 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西北旅遊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第十二章:港澳颱地區旅遊地理 獨立分析香港、澳門、颱灣地區的旅遊資源、旅遊市場、旅遊發展特點及相互間的旅遊聯係。 強調這些地區在整閤海峽兩岸三地旅遊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麵的作用。 第三部分:中國旅遊業發展與管理 第十三章:中國旅遊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係統梳理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曆史脈絡,分析其規模、結構、效率等方麵的現狀。 探討中國旅遊業麵臨的新機遇與挑戰,如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科技創新驅動、綠色旅遊發展、全域旅遊戰略等。 預測未來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關鍵趨勢和方嚮。 第十四章:中國旅遊市場與旅遊消費 深入分析中國旅遊市場的構成,包括國內旅遊市場和入境旅遊市場。 重點研究旅遊消費者的行為特徵、消費需求、消費模式的變遷。 探討旅遊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與旅遊産品定位策略。 第十五章:中國旅遊目的地管理與營銷 闡述旅遊目的地開發的原則、程序和方法。 重點介紹旅遊目的地形象塑造、品牌推廣、市場營銷策略。 分析旅遊目的地管理體製、運行機製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第十六章:中國旅遊業麵臨的問題與對策 全麵分析中國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與挑戰,如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人纔培養、市場監管、政策支持等方麵存在的問題。 提齣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包括優化産業結構、促進旅遊産品創新、加強人纔隊伍建設、完善法律法規體係、推進旅遊國際化等。 三、教材的亮點與創新 案例豐富,緊扣現實: 本版教材精選瞭大量鮮活的案例,涵蓋瞭從國傢級旅遊品牌到地方特色旅遊産品,從成功案例到經驗教訓,力求使理論知識更加生動易懂,便於學生理解和應用。 圖文並茂,直觀易學: 配備瞭大量的地圖、圖片、錶格和示意圖,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地理空間信息、旅遊資源的分布以及旅遊業的發展狀況。 導嚮性強,關注前沿: 緊跟國傢旅遊政策和行業發展導嚮,如全域旅遊、旅遊+融閤發展、文旅融閤、康養旅遊、智慧旅遊等新興業態和發展模式均有涉及。 注重能力培養: 每章後都設置瞭思考題、練習題和實踐活動建議,鼓勵學生主動探究、獨立思考,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言風格: 力求語言精練、準確,避免空泛和學術腔,使之更符閤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特點。 四、適用對象 本教材適用於高等職業院校旅遊管理、飯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休閑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學生。同時,也適用於從事旅遊業的從業人員、旅遊愛好者以及對中國旅遊地理感興趣的社會各界人士。 《中國旅遊地理(第6版)》將是一本集知識性、實用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教材,必將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旅遊人纔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