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的新研究 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开/朱子学文库

朱子学的新研究 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开/朱子学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吾妻重二 著,傅锡洪 等 译
图书标签:
  • 朱子学
  • 理学
  • 宋明理学
  • 近世思想
  • 士大夫思想
  • 中国哲学
  • 学术史
  • 文化史
  • 朱熹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94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130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朱子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传统文化爱好者、朱子学研究者
  《朱子学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开》一书以朱熹时代的朱子学为中心,在行文中以清晰的脉络梳理出朱子学上承周惇颐,下启宋元明清的相关历史传承,同时兼及朱子学的的其他研究领域,深度挖掘朱熹的处事、学术、施政思想。

内容简介

  《朱子学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开》一书共收录日本著名学者吾妻重二先生的论文17篇,以时间为纵轴梳理朱子学的历史传承和演变,以朱熹的相关思想和理论为横轴进行深入剖析。
  《朱子学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开》分为《太极图》与周惇颐的研究、朱熹的思想以及朱熹以后——附论等三大部分,全面介绍了从周惇颐到朱熹以及朱熹之后的朱子学发展状况,特别是朱熹对圣人、理、气、鬼神思想和宇宙观、学问观、政治观看法。在地域和时间上兼及中国、日本、朝鲜、美国等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朱子学的研究。
  丛书简介:《朱子学文库》收录海内外朱子学研究的zui新成果。包括:朱子学研究,朱子后学研究,百年朱子学研究,东亚朱子学研究,朱子学的普及与推广等。

作者简介

  吾妻重二,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1956年1月生,1978年早稻田大学第yi文学部毕业,1981-1983年作为高级进修生留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关西大学文学部部长、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科长、大学院东亚文化研究科科长、关西大学理事;兼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日本道教学会理事、东方学会评议员及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研究领域为近世东亚儒学思想。主要专著有《朱子学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的思想史的地平》(2004)、《宋代思想的研究——围绕儒教、道教、佛教的考察》(2009)和《朱熹《家礼》实证研究》(2012)等,并有译著、编著共十余部。

目录

朱子学的精神与未来——《朱子学文库》序
自 序
上篇 《太极图》与周惇颐研究
论周惇颐——人脉、政治、思想
《太极图》之形成——围绕儒佛道三教的再检讨
《太极图·图说》之展开与变容
中篇 朱熹的思想
概念──圣人·理·气·鬼神
道学的“圣人”观及其历史特色
理的思想——朱子学与魏晋玄学
朱熹的鬼神论和气的逻辑
易学理论与宇宙认识
朱熹的象数易学及其意义
《周易参同契考异》之考察
学问修养论
多层性的知识——朱熹穷理论的位相
格物穷理的发展——朱熹之后的两大方向
居敬前史
静坐考
政治实践及其思想
朱熹的政治实践及其思想
朱熹的中央权力批判
下篇 朱熹以后——附论
《性理大全》的成立与《朱子成书》——兼及元代明初的江西朱子学派
日本江户初期学塾之发展与中国、朝鲜
美国的宋代思想研究—最近的情况

前言/序言

  1914年,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曾习静坐。
  据说一高豫科毕业后不久就患上高度神经衰弱症的郭沫若,记忆力严重丧失,悲观之余,甚至想到了自杀。然而某一次,他偶然买到了王守仁(王阳明)的《王文成公全集》,由此想到尝试一下静坐,于是又购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一书,开始进行静坐。此后他的生活就是每天早上和临睡前各静坐30分钟,并且每天读10页《王文成公全集》。这样的生活给郭沫若的身心带来了戏剧般的效果。还不到两周时间,他就变得能安然入睡,而且心悸现象也开始平稳下来。不仅是身体上出现了这样的效果,郭沫若说:“而在我的精神上更使我彻悟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从前在我眼前的世界只是死的平面画,到这时候才活了起来,才成了立体,我能看得它如像水晶石一样彻底玲珑”(以上引自《王阳明礼赞》,收载于郭沫若《文艺论集》,1925年)。这是一个通过静坐这种修身养性的方法而摆脱危机的有趣的事例之一。所谓“冈田式静坐法”,是明治三十九年(1906)由冈田虎二郎开创、从明治后期到大正时代吸引了众多知识人与一般民众的一时非常盛行的坐法。郭沫若也利用了当时流行的这种静坐法,他购买的那本《冈田式静坐法》由实业之日本社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刊行。
  上海的蒋维乔受到这种冈田式静坐法的激发,于1914年以“因是子”为笔名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由此静坐在中国也流行开来;另外,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恩师杨昌济也推荐静坐a;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论文《体育之研究》,批判因是子的静坐法是偏重静而无视动;还有,郭沫若也在前述的文章中提倡他自己的静坐法……这些,都不失为在广泛考察静坐之历史时的值得留在记忆中的片断。所谓静坐,原本是宋代的道学中首先提出的自我修养法。至于冈田式静坐法与道学的方法究竟有多少类似性姑且不论,正如读了《冈田式静坐法》的蒋维乔所说,静坐“是我国固有之术”(《因是子静坐法》序),其源流来自于中国,特别是宋代道学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或许可以说,郭沫若等人的例证也正装点了始于道学的静坐史的最后一页。有关道学中的静坐的研究,也许是因为静坐与身体技法相关,作为“哲学”的一个领域很难对其进行探讨之故,笔者尚未见到系统的论考,至今为止关于这一方面仍然有不少不明之处b。在此,本章以朱熹为焦点,尝试分为如下四节来进行考察:(一)静坐的各种思想;(二)朱熹的静坐;(三)静坐中的坐法;(四)《龟山门下相传指诀》与朱熹。本章力图明确地说明一下所谓静坐都有哪些方法以及静坐在中国思想史中是如何被定位的。


《古圣先贤之道:宋明理学精要与现代回响》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宋明理学这一在中国思想史乃至东亚文化圈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思想体系,尤其侧重于其思想渊源、核心概念、发展脉络以及对中国近世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辨析,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宋明理学全貌,并进一步追溯其思想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理学溯源:孔孟之道的新生命 本章将考察宋明理学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儒家经典,特别是孔孟思想的传承与发扬。我们将回顾汉唐以来儒学在经学、玄学、佛教冲击下的演变,为理学兴起铺垫历史背景。重点将阐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如何开启了理学对宇宙本体论的关注,张载的“气本论”如何将本体论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以及二程(程颢、程颐)如何系统地阐述“天理”概念,奠定了理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框架。本章将着重分析理学如何回应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在肯定人的现实存在与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更具实践性的形而上学体系。 第二章:朱子之学:集大成者的思想体系 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体系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本章将深入剖析朱熹对“理”与“气”关系的独特阐释,即“理”为形而上之本体,“气”为形而下之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我们将细致解读朱熹的“格物致知”说,阐明其通过穷究事物的道理来达到认识本体,进而提升道德修养的路径。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主张,以及他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确立了“四书”作为儒家核心经典的地位,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儒者的思想。本章将通过对朱熹思想的细致梳理,展现其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博大精深,以及他对儒学发展所做出的划时代贡献。 第三章:心学的崛起: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对谈 虽然朱子之学占据主导地位,但心学在宋明时期也蓬勃发展,形成了与朱子之学并驾齐驱的另一大思想流派。本章将重点介绍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阐明其主张将认识的重心从外在事物转向内心,认为心即是天地,心即是理,从而强调直觉体悟与内在道德的自我实现。随后,本章将深入解析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特别是其“致良知”和“事上磨练”的学说。我们将探讨王阳明如何将陆九渊的心学进一步发展,强调“知行合一”,认为认识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真正的认识必然导向实践,而实践反过来也能深化认识。本章将通过对比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及与朱子之学的差异,揭示宋明理学内部丰富的思想张力与多元化的发展形态。 第四章:理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传播与实践 宋明理学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斋式的理论探讨,它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近世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本章将考察理学如何通过科举制度、家族教育、乡约制度等途径,深入社会基层。我们将分析理学所倡导的忠君、孝亲、仁爱、礼义等价值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秩序和伦理规范。同时,本章也将探讨理学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变形,例如对僵化教条的推崇,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压抑等,力求展现理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复杂面貌。此外,本章还将关注理学在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的体现,例如宋代山水画所蕴含的宇宙观,以及明清小说中所折射的伦理思想。 第五章: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开:理学的新变与时代的回响 本章将聚焦于近世(通常指明清时期)士大夫思想的演变,重点考察宋明理学在这一时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我们将分析明代王阳明心学兴盛及其对社会观念的冲击,以及晚明时期出现的反对程朱理学的思潮,如李贽的“童心说”等。进入清代,面对内忧外患,士大夫的思想出现了新的转向。本章将重点介绍那些在传统理学框架内进行革新,或在吸收西学过程中试图重塑中国思想体系的学者。例如,颜元、李塨等实学派对程朱理学空疏的批评,强调实践与实用的重要性;戴震对汉学考据的推崇,以及对“人欲”的重新审视,试图在“理”与“情”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本章还将考察那些试图融汇中西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新出路的学者,如魏源、严复等,虽然他们的时代已经超越了传统宋明理学的范畴,但他们思想的出发点和批判对象,依然与宋明理学的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将分析这些思想的展开,如何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面临巨大变革时,士大夫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艰难探索。 第六章:理学与现代社会:超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在最后这一章,本书将超越历史的线性叙述,着眼于宋明理学思想资源在现代社会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我们将探讨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天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在当代伦理学、教育学、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潜在启示。例如,理学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如何能为当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又如何在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焕发新的生机?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理学中的一些落后观念,如等级观念、性别歧视等,并力求在肯定其积极思想价值的同时,保持清醒的批判立场。本章将通过与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对话,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观察,展示宋明理学并非僵死的历史遗迹,而是仍能激发深刻思考、启迪智慧的活水源泉。本书的目标是,通过对宋明理学思想精要的梳理与深入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视角,并激发读者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融入当代生活,构建更富有人文精神和智慧的现代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来说,我更倾向于那些叙事结构严谨、论证逻辑清晰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能够构建起完整知识体系的书籍。我不太喜欢那种零散的、如同散文集一般的论述,那样容易让人迷失在细节而抓不住主线。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层层递进地搭建起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复杂的理论是如何被拆解、分析,并最终重构的。如果这本书的章节安排能够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即读完上一章后,下一章的内容必然会水到渠成地展开,那么它无疑就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良师益友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不失典雅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与学术价值。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内页的排版也清晰流畅,阅读体验极佳。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分量感就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尤其是封面那一抹淡雅的色彩搭配上古朴的字体,简直是古典与现代美学的完美融合,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文字的肌理中去,但仅从外在的呈现来看,编辑和出版团队显然在这本书的制作上倾注了不少心血,这对于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会增添几分书卷气。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流变进行梳理,而市面上许多相关书籍往往侧重于宏大叙事,缺乏对个体思想家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带领我走进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察他们在时代洪流冲击下的挣扎与抉择的著作。理想中的阅读体验,是能像与一位智者面对面交谈,听他娓娓道来其思想的孕育、发展乃至最终定型的复杂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细致入微的史料考证,不仅仅是罗列观点,更能揭示这些观点背后的社会土壤和个人际遇是如何交织作用的,那种“可感”的学术探讨,才是我真正所追求的。

评分

这本新出的文库系列,从我初步翻阅的印象来看,似乎非常注重对某一学派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被接纳和改造的复杂过程的探讨。我一直关注的是,一种主流思潮是如何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并在民间士绅阶层中被“地方化”和“实用化”的。很多研究往往将思想视为一个僵硬的体系,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其生命力——即它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产生变异。如果这本书能详尽展现这种动态的传播与适应机制,比如通过考察地方志、私人信札中对某一学说引用的细微差异,那将是对传统思想史研究的巨大突破。这种跨越宏观与微观的视野,实在令人期待。

评分

我对历史学研究中“概念史”的方法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即追溯一个核心术语或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意义漂移和内涵变化。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那就太棒了。例如,对于“格物致知”或“心性论”这类核心概念,作者是否能够通过对不同时期士人文本的细致比对,描绘出其意义边界是如何被拓宽或收窄的轨迹?这种对语言的“考古式”挖掘,往往能揭示出比单纯的理论比较更深层次的思想断裂与连续性。我期待看到一种精妙的文本解读,它能够穿透那些陈旧的定义,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是如何被塑造和塑造我们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