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仙平 等 著
图书标签:
  • 废水处理
  • 氨氮
  • 工业废水
  • 处理技术
  • 环境工程
  • 水污染治理
  • 低浓度
  • 中低浓度
  • 氨氮去除
  • 环保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37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16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氨氮废水尤其是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是重要的水体污染物之一,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针对离子型稀土提取与分离过程、钨冶炼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中低浓度氨氮废水,研究了离子交换吸附法和光催化降解氨氮的处理效果,筛选出适宜工业应用的离子交换材料,探明了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为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同时,为了探索废水中氨氮的彻底分解和无害化,《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利用光催化技术处理氨氮废水,制备了新型的光催化剂,研究了NH4+转为NO3–、N2的效率和影响因素,为氨氮废水的绿色高效处理提供理论支撑。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含氨氮工业废水的排放现状 1
1.2 含氨氮工业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2
1.2.1 含氨氮工业废水的来源 2
1.2.2 含氨氮工业废水的危害 2
1.2.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参考文献 4
第2章 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6
2.1 吹脱法 6
2.2 化学沉淀法 7
2.3 折点氯化法 8
2.4 生物脱氮法 8
2.5 离子交换法 9
2.6 高级氧化技术 10
2.6.1 臭氧氧化法 11
2.6.2 光催化氧化法 11
2.6.3 催化湿式氧化法 11
2.6.4 超临界水氧化法 12
2.6.5 电催化氧化法 13
参考文献 13
第3章 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的吸附材料 16
3.1 中低浓度氨氮废水吸附材料的筛选 16
3.1.1 不同吸附材料吸附氨氮的容量及吸附机制 17
3.1.2 吸附材料对氨氮的离子交换速率 19
3.1.3 氨氮效果的影响因素 20
3.2 沸石的结构与性能 24
3.2.1 沸石的离子交换性能 24
3.2.2 沸石的吸附性能 25
3.2.3 沸石的催化性能 26
3.2.4 沸石的再生性能 26
3.3 沸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8
3.3.1 沸石的应用 28
3.3.2 沸石在水处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9
3.4 天然沸石吸附中低浓度氨氮 29
3.4.1 天然沸石的物理化学性质 29
3.4.2 天然沸石吸附氨氮废水的效果及机制 30
3.5 改性沸石吸附氨氮 36
3.5.1 焙烧改性 37
3.5.2 微波改性 38
3.5.3 酸改性 39
3.5.4 盐改性 39
3.5.5 水浴改性 40
3.5.6 综合改性 41
3.6 沸石动态吸附氨氮及解吸 44
3.6.1 动态吸附过程 44
3.6.2 空床速度试验 45
3.6.3 沸石吸附钨冶炼氨氮废水 46
3.6.4 饱和沸石再生实验 47
3.7 沸石处理氨氮废水的动力学行为 48
3.7.1 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 48
3.7.2 常用的吸附速率方程 50
3.7.3 Lagergren方程 51
参考文献 53
第4章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 55
4.1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及应用 56
4.1.1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56
4.1.2 离子交换树脂的物理性能 58
4.1.3 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 59
4.1.4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吸附性 61
4.1.5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过程的应用工艺 61
4.1.6 离子交换树脂在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62
4.2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63
4.2.1 树脂及其预处理 64
4.2.2 树脂的筛选 65
4.2.3 静态试验方法 65
4.2.4 树脂筛选试验结果 66
4.2.5 树脂静态试验结果 67
4.3 离子交换树脂对氨氮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 72
4.3.1 吸附等温模型 72
4.3.2 吸附热力学行为 76
4.3.3 吸附动力学行为 78
4.4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氨氮废水 83
4.4.1 穿透曲线 83
4.4.2 穿透曲线的影响因素 85
4.4.3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氨氮废水研究 87
4.4.4 硫铵废水处理实例 92
4.5 离子交换树脂对氨氮的吸附机制 95
4.5.1 吸附理论 95
4.5.2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氨氮的吸附机制 98
参考文献 100
第5章 臭氧氧化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 103
5.1 臭氧的性质和应用 103
5.1.1 臭氧的性质 103
5.1.2 臭氧的应用 104
5.1.3 臭氧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 105
5.2 臭氧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实验条件筛选 106
5.2.1 实验和测试方法 106
5.2.2 各因素对臭氧氧化去除氨氮的影响 109
5.3 臭氧去除氨氮的机制研究与分析 120
5.3.1 添加HCO3–时氨氮的转化研究 120
5.3.2 添加Br–时氨氮的转化研究 127
5.3.3 HCO3–与Br–的协同作用 133
5.4 臭氧处理实际氨氮废水 137
5.4.1 实际废水处理结果 137
5.4.2 处理成本概算 138
参考文献 139
第6章 光催化氧化处理氨氮废水 140
6.1 光催化剂TiO2及其改性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141
6.1.1 催化剂制备 141
6.1.2 催化剂表征 141
6.2 TiO2光催化降解氨氮废水影响因素筛选 142
6.2.1 光照强度 142
6.2.2 TiO2投加量 143
6.2.3 pH 144
6.2.4 氨氮初始浓度 145
6.2.5 H2O2投加量 146
6.2.6 阴阳离子 147
6.3 金属离子改性TiO2影响因素筛选 148
6.3.1 Cu改性TiO2 148
6.3.2 Fe改性TiO2 149
6.4 稀土离子改性TiO2影响因素筛选 150
6.4.1 La改性TiO2 150
6.4.2 Ce改性TiO2 151
6.5 稀土金属共掺杂TiO2影响因素筛选 152
6.5.1 稀土金属共掺杂TiO2光催化降解氨氮废水 152
6.5.2 La/Fe/TiO2催化剂与P25的对比实验 153
6.6 TiO2基催化剂表征分析 154
6.6.1 XRD表征分析 154
6.6.2 UV-Vis DRS表征分析 155
6.6.3 BET表征分析 156
6.6.4 SEM表征分析 157
6.7 光催化降解氨氮产物分析 157
参考文献 158
附录A 160
附录B 162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环境保护和水处理技术,但与“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无关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城市雨洪管理与可持续水资源利用实践》 图书简介 引言:应对城市化的水文挑战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系统的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分流式或合流式排水系统在面对突发的强降雨事件时,往往暴露出现代城市水文管理中的诸多脆弱性。洪水频发、内涝风险上升、雨水径流污染加剧,以及城市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瓶颈。本书《城市雨洪管理与可持续水资源利用实践》聚焦于构建韧性城市水系统,探讨如何将传统的“快速排洪”模式,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净化”的全过程雨洪管理策略,并强调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者、水务工程师、环境设计师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水文环境。 第一部分:城市雨洪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前沿趋势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城市化对地表水文过程的干扰机制。从物理模型构建到风险评估,详细阐述了城市化如何改变降雨产流、汇流与水动力过程。 城市水文响应与建模: 探讨了基于不透水面积增加的径流系数模型、绿色水道模型(如SWMM)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城市易涝点进行动态监测与预警。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不同气候带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差异。 气候变化下的风险评估: 结合最新气候变化情景,分析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变化趋势,指导城市管理者建立适应未来气候不确定性的风险评估体系。内容涵盖了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如HAZUS)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源头控制与过程管理——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 可持续的雨洪管理强调“近自然”的解决方案,即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来模仿自然水文循环,实现雨水的源头消纳、渗透和净化。 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与优化: 全面介绍了各类绿色基础设施的技术参数、设计标准和维护要求,包括: 下凹式绿地与植草沟: 探讨其在社区和道路两侧的渗透效率与净化能力。 透水铺装材料的应用: 分析不同透水材料的渗透率、抗污损能力及长期维护成本。 雨水花园与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详细阐述了其水文耦合功能、植物选择标准及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作用机制。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集成: 论述了LID技术如何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如管道、泵站)进行优化耦合,实现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非简单的替代关系。 第三部分: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水质控制 雨水不仅是需要管理的“威胁”,更是宝贵的非传统水资源。本部分着重于雨水收集、处理与再利用的工程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分析。 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 介绍了分散式和集中式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屋顶集水、地下蓄水结构(如模块化水箱)的优化布局。 雨水净化技术: 详细阐述了雨水净化技术链条,包括初期雨水弃流、多级过滤(如砾石、活性炭)、生物处理单元等。重点分析了雨水消毒技术(如紫外线照射、微氯化)在非饮用杂用水(如绿化浇灌、冲厕)中的应用规范。 水质风险与控制: 探讨城市初期雨水径流带来的重金属、油类和病原菌污染特征,并提供了针对性的处理工艺,确保回用雨水的水质安全标准。 第四部分:政策、法规与管理体制创新 成功的雨洪管理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有效的跨部门协作。 法规体系与标准建设: 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分析了我国在雨洪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方面的现状与不足。 多部门协同机制: 探讨了城市规划、水务、园林绿化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决策机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常态化管理。 经济激励与投融资模式: 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并探讨了环境税费、绿色债券等投融资工具在驱动可持续雨洪管理项目中的潜力。 总结与展望 本书通过对理论、技术、案例与政策的全面梳理,旨在构建一个适应未来挑战的城市水循环管理范式。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面向韧性、可持续城市建设的行动蓝图,指导读者如何将每一滴雨水,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而非仅仅是需要快速排走的负担。本书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规划师以及政府部门的决策者深入研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在校研究生,导师让我关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前沿技术,但市面上很多书籍都过于聚焦于高浓度的“硬骨头”,对那些看似不起眼但数量庞大的中低浓度废水处理,着墨不多。这本《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在低负荷稳定运行下的生物膜构建和微生物群落演替做了深入的探讨。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低温环境下Anammox反应器启动和维持活性的章节,它详细比较了不同载体材料的表面特性对挂膜速度和脱氮效率的影响,并且用电镜扫描图佐证了优势菌群的生长状态,这对我理解微生物反应动力学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足够的,但作者的语言组织非常清晰,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被分解成易于理解的逻辑链条,辅助以大量流程图和对比表格,极大地降低了我们青年科研人员的理解门槛。它不仅仅是本操作手册,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思考“如何用更经济、更环保的方式处理低浓度污染”的优秀学术参考书。

评分

我是一名刚从环化专业毕业,准备考取注册环境工程师的年轻工程师。准备考试时,我发现很多参考资料对“氨氮”的讨论都是以硝化过程为核心,但对于中低浓度下,如何避免亚硝酸盐的积累和抑制硝化菌的现象,描述得不够细致。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解读非常到位。它清晰地阐述了,在低氮负荷下,DO控制稍有不慎,极易导致系统向亚硝化方向偏移,以及这种偏移对后续深度处理(如MBR膜污染)的潜在影响。书中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图谱,直观地展示了不同pH值、温度与DO阈值对硝化效率的耦合作用。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涉及到了一些新兴的电化学辅助脱氮技术在低浓度废水中的初步应用前景,虽然尚处于研究阶段,但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这本书的文字精准、数据详实,对于准备专业资格考试和进行实际工程设计的人来说,是系统性提升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难得佳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种常年与污水打交道的一线工程师量身定制的宝典!我以前处理那些含氨氮废水时,总感觉手头上的资料零散又晦涩,不是理论深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是操作指南过于简化,根本无法应对复杂的现场情况。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把“中低浓度”这个精确的范围拿捏得死死的。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把所有浓度段都笼统地概括一遍,而是针对性地剖析了在这个特定浓度区间内,传统工艺的局限性,比如亚硝化效率不稳定、碳源消耗过大这些痛点,是如何通过改进的生物法和新型催化氧化技术得以解决的。特别是关于间歇式反应器(SBR)在低氮负荷下的优化控制策略那几章,作者不仅给出了详尽的数学模型推导,还附带了实际工程案例的参数调整曲线,这对于我们日常调试设备、精细化运行管理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务实的态度,没有过多的宏大叙事,全是干货,每一页都能找到可以立刻应用到工作中的技巧和思路。它真正做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

评分

我是一家环保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总监,我们核心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水处理解决方案。阅读《中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体验非常独特,它更像是一本“市场需求驱动的工程实践指南”。书中对不同行业的典型中低浓度氨氮废水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描述——比如纺织印染废水、化工园区回用水中的氨氮特点——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应用场景的认知。特别是关于“低能耗曝气系统选型与能耗评估”的那一节,它不仅给出了不同曝气方式(如微孔曝气、射流曝气)的氧转移效率(OTE)数据,还结合实际运行电费,计算出了每吨水脱氮的综合能耗对比表。这对于我们做项目投资回报分析(ROI)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从水质分析、到工艺原理、再到工程设计参数,最后落脚到经济性评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是我们在方案设计阶段必备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专业书籍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因为很多“技术”类书籍,要么是老掉牙的陈旧工艺的翻炒,要么是过度推销某个专利技术的广告文集。然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绿色、可持续”理念的贯彻。它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硝化-反硝化上,而是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一种集成化的MBBR(多点生物膜反应器)与高效曝气耦合技术。书中提到,通过精确调控溶解氧(DO)的梯度分布,可以在一个反应器内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从而大幅缩短反应时间并减少外加碳源的需求,这一点在成本敏感的工业园区运营中,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者还非常坦诚地分析了该耦合技术在面对水质冲击负荷时的脆弱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预处理和缓冲策略。这种直面问题的严谨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专业操守,它教导我们技术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充分理解系统局限性的基础上,稳步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