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林海音的散文集,有作者回忆北平生活的文章多篇。其中有《北平漫笔》《家住书坊边》《我的京味儿之旅》等篇目。作者讲述老北京的生活,述说旧北京风俗地理人情,隔着海峡回忆北京,怀旧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长于北京,著名作家。196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成名。林海音不仅创作了多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她在出版业上亦成绩斐然。从1951年开始,她主编《联合报》副刊10年,堪称编辑的典范,提升了文艺副刊的水准和地位;1961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是“纯文学”概念的提出者,发掘鼓励了大量的年轻作家,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目录
苦念北平
虎坊桥
北平漫笔
天桥上当记
苦念北平
想念北平市井风貌
英子的乡恋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我的童玩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访母校·忆儿时
老北京的生活
旧京风俗百图
难忘的两座桥
爱与牵手
新竹白粉
爱玉冰
珊瑚
台北温泉漫写
鲈鳗和流氓
台湾的香花
艋舺
友情
灯
立
平凡之家
小林的伞
台南“度小月”
穿山甲
相思仔
竹
教子无方
刣猪公
爱与牵手
台湾民俗杂辑
好日子
今天是星期天
鸭的喜剧
分期付款
书桌
吹箫的人
春
豆腐一声天下白
豆腐颂
精彩书摘
常常想起虎坊大街上的那个老乞丐,也常想总有一天把他写进我的小说里。他很脏、很胖。脏,是当然的,可是胖子做了乞丐,却是在他以前和以后,我都没有见过的事;觉得和他的身份很不衬,所以才有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吧!常在冬天的早上看见他,穿着空心大棉袄坐在我家的门前,晒着早晨的太阳在拿虱子。他的唾沫比我们多一样用处,就是食指放在舌头上舔一舔,沾了唾沫然后再去沾身上的虱子,把虱子夹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盖儿上挤一下,“哒”的一声,虱子被挤破了。然后再沾唾沫,再拿虱子。听说虱子都长了尾巴了,好不恶心!
他的身旁放着一个没有盖子的砂锅,盛着乞讨来的残羹冷饭。不,饭是放在另一个地方,他还有一个黑脏油亮的帆布口袋,干的东西像饭、馒头、饺子皮什么的,都装进口袋里。他
抱着一砂锅的剩汤水,仰起头来连扒带喝的,就全吃下了肚。我每看见他在吃东西,就往家里跑,我实在想呕吐了。
对了,他还有一个口袋。那里面装的是什么?是白花花的大洋钱!他拿好了虱子,吃饱了剩饭,抱着砂锅要走了,一站起身来,破棉裤腰里系着的这个口袋,往下一坠,洋钱在里面打滚儿的声音丁当响。我好奇怪,拉着宋妈的衣襟,指着那发响的口袋问:“宋妈,他还有好多洋钱,哪儿来的?”
“哼,你以为是偷来的、抢来的吗?人家自个儿攒的。”
“自个儿攒的?你说过,要饭的人当初都是有钱的多,好吃懒做才把家当花光了,只好要饭吃。”
“是呀!可是要了饭就知道学好了,知道攒钱啦!”宋妈摆出凡事皆懂的样子回答我。
“既然是学好,为什么他不肯洗脸洗澡,拿大洋钱去做套新棉袄穿哪?”
宋妈没回答我,我还要问:“他也还是不肯做事呀?”
“你没听说吗?要了三年饭,给皇上都不当。”
他虽然不肯做皇上,我想起来了,他倒也在那出大殡的行列里打执事赚钱呢!烂棉袄上面套着白丧褂子,从丧家走到墓地,不知道有多少里路,他又胖又老,还举着旗呀伞呀的。而且,最要紧的是他腰里还挂着一袋子洋钱哪!这一身披挂,走那么远的路,是多么的吃力呢!这就是他荡光了家产又从头学好的缘故吗?我不懂,便要发问,大人们好像也不能答复得使我满意,我就要在心里琢磨了。
家住在虎坊桥,这是一条多姿多彩的大街,每天从早到晚所看见的事事物物,使我常常琢磨的人物和事情可太多了。我的心灵,在那小小的年纪里,便充满了对人世间现实生活的怀疑、同情、不平、感慨、兴趣……种种的情绪。
如果说我后来在写作上有怎样的方向时,说不定是幼年在虎坊桥居住的几年,给了我最初的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吧!
没有一条街包含了人生世相的这么多方面。我幼年居住在虎坊桥的几年,是正值北伐前后的年代。有一天下午,照例地,我们姊弟们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衣服,便跟着宋妈在大门口上看热闹了。这时来了两个日本人,一个人拿着照相匣子,另一个拿着两面小旗,是青天白日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刚刚成了过去。小日本儿会说日本式中国话,拿旗子的走过来笑眯眯地对我说:“小妹妹的照相的好不好?”
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和妹妹直向后退缩。他又说:“没有关系,照了相的我要大大的送给你的。”然后他看着我家的门牌号数,嘴里念念有词。
我看看宋妈,宋妈说话了:“您这二位先生是——?”
“噢,我们的是日本的报馆的,没有关系,我们大大的照了相。”
大概看那两个人没有恶意的样子,宋妈便对我和妹妹说:“要给你们照就照吧!”
于是我和妹妹每人手上举着一面青天白日旗,站在门前照了一张像,当时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要这样照。等到爸爸回家时告诉了他,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玩笑着说:“不好啰,让人照了像寄到日本去,不定是做什么用哪,怎么办?”
爸爸虽然玩笑着说,我的心里却是很害怕,担忧着。直到有一天,爸爸拿回来一本画报,里面全是日本字,翻开来有一页里面,我和妹妹举着旗子的照片,赫然在焉!爸爸讲给我们听,那上面说,中国街头的儿童都举着他们的新旗子。这是一本日本人印行的记我国北伐成功经过的画册。
对于北伐这件事,小小年纪的我,本是什么也不懂的,但是就因为住在虎坊桥这个地方,竟也无意中在脑子里印下了时代不同的感觉。北伐成功的前夕,好像曾有那么一阵紧张的日子,黄昏的虎坊桥大街上,忽然骚动起来了,听说在逮学生,而好客的爸爸,也常把家里多余的房子借给年轻的学生住,像“德先叔叔”(《城南旧事》小说里的人物)什么的,一定和那个将要迎接来的新时代有什么关系,他为了风声的关系,便在我家有了时隐时现的情形。
虎坊桥在北京政府时期,是一条通往最繁华区的街道,无论到前门,到城南游艺园,到八大胡同,到天桥……都要经过这里。因此,很晚很晚,这里也还是不断车马行人。早上它也热闹,尤其到了要“出红差”的日子,老早,街上就涌着各处来看“热闹”的人。“出红差”就是要把犯人押到天桥那一带去枪毙,枪毙人怎么能叫做看热闹呢?但是那时人们确是把这件事当做“热闹”来看的。他们跟在载犯人的车后面,和车上的犯人互相呼应的叫喊着,不像是要去送死,却像是一群朋友欢送的行列。他们没有悲悯这个将死的壮汉,反而是犯人喊一声:“过了十八年又是一条好汉!”群众就跟着喊一声:“好!”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唱一句,下面喊一声“好”一样。每逢早上街上涌来了人群,我们就知道有什么事了,好奇的心理也鼓动着我,躲在门洞的石墩上张望着。碰到这时候,母亲要极力不使我们去看这种“热闹”,但是一年到头常常有,无论如何,我是看过不少了,心里也存下了许多对人与人间的疑问:为什么临死的人了,还能喊那些话?为什么大家要给他喊“好”?人群中有他的亲友吗?他们也喊“好”吗?
同样的情形,大的出丧,这里也几乎是必经的街道,因为有钱有势的人家死了人要出大殡,是所谓“死后哀荣”吧,所以必须选择一些大街来绕行,做一次最后的煊赫!沿街的商店
有的在马路沿摆上了祭桌,披麻带孝的孝子步行到这里,叩个头道个谢,便使这家商店感到无上的光荣似的。而看出大殡的群众,并无哀悼的意思,也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流露出对
死后有这样哀荣,有无限羡慕的意思。而在那长长数里的行列中,有时会看见那胖子老乞丐的。他默默的走着,面部没有表情,他的心中有没有在想些什么?如果他在年轻时不荡尽了那些家产,他死后何尝不可以有这份哀荣,他会不会这么想?
欺骗的玩意儿,我也在这条街上看到了。穿着蓝布大褂的那个瘦高个子,是卖假当票的。因为常常停留在我家的门前,便和宋妈很熟,并不避讳他是干什么的。宋妈真奇怪,眼看着他在欺骗那些乡下人,她也不当回事,好像是在看一场游戏似的。当有一天我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时,便忍不住了,我绷着脸瞪着眼,手叉着腰,气势汹汹地站在门口。卖假当票的竟
说:“大小姐,我们讲生意的时候,您可别说什么呀!”
“不可以!”我气到极点,发出了不平之鸣,“欺骗人是不可以的!”
我的不平的性格,好像一直到今天都还一样的存在着。其实,对所谓是非的看法,从前和现在,我也不尽相同。总之是人世相看多了,总不会不无所感。
也有最美丽的事情在虎坊桥,那便是春天的花事。常常我放学回来了,爸爸在买花,整担的花挑到院子里来,爸爸在和卖花的讲价钱,爸原来只是要买一盆麦冬草或文竹什么的,结果一担子花都留下了。卖花的拿了钱并不掉头走,他会留下来帮着爸爸往花池或花盆里种植,也一面和爸爸谈着花的故事。我受了勤勉的爸爸的影响,也帮着搬盆移土和浇水。
我早晨起来,喜欢看墙根下紫色的喇叭花展开了她的容颜,还有一排向日葵跟着日头转,黄昏的花池里,玉簪花清幽地排在那里,等着你去摘取。
虎坊桥的童年生活是丰富的,大黑门里的这个小女孩是喜欢思索的,许是这些,无形中导致了她走上以写作为快乐的路吧!
……
《胡同深深》 一、 繁花落尽,岁月悠长 《胡同深深》是一幅用文字精心勾勒的时代画卷,它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故事或人物,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细腻地捕捉了中国北方一座老城中,那些蜿蜒曲折的胡同里,几十年间风云变幻的痕迹。它是一曲关于时间流转的挽歌,一首关于生命顽强的赞歌,更是一面映照出无数寻常百姓生活百态的镜子。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胡同”这一独特空间与文化载体的深刻挖掘。胡同,不仅仅是连接房屋的巷道,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市井烟火、邻里情谊,以及时代变迁的无形载体。作者并非在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些日常的、琐碎的、却又无比真实的生命片段。它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原生态,一种根植于土地和历史的生存状态。 故事的开端,仿佛将读者置身于一个泛黄的老照片之中。初春时节,枯黄的柳条在寒风中摇曳,灰墙黛瓦的院落里,偶尔传来几声犬吠。那时候的胡同,似乎永远有忙碌的身影:清晨,小贩们推着独轮车,吆喝着叫卖声;傍晚,劳作了一天的居民们,搬出小桌板凳,在门口纳凉聊天。孩子们在宽阔的胡同里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如同跳跃的音符,在沉寂的时光中激荡。 随着岁月的脚步,胡同里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熟悉的邻居,有的离开了,有的老去了,有的院落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楼房。然而,即便外在的景物在变,那些根植在胡同里的温情与韧性,却仿佛一种看不见的根须,依然在土地下顽强生长。作者以一种怀旧的笔触,却又不失冷静的观察,记录下了这些细微的变迁。 二、 人间烟火,百味人生 《胡同深深》没有主角,它的人物群像如同散落的珍珠,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这里有勤劳朴实的清洁工,他们是城市最早的醒来者,用汗水清理着昨夜的尘埃,也唤醒着新的一天;有退休后乐于助人的老街坊,他们是胡同里的“活字典”,掌握着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有充满梦想的青年,他们渴望冲破胡同的束缚,去往更广阔的天地,但他们也无法割舍内心深处的眷恋;还有那些在这里出生、成长、老去,将一生都献给了这片土地的普通人。 作者擅长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他们言谈举止的刻画,展现出他们各自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个卖油条的老大爷,他的双手布满老茧,却总能炸出金黄酥脆的油条,那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相濡以沫,在狭小的院落里,共享着一段平凡而又伟大的爱情。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在胡同里长大,却怀揣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她望着远方,渴望着未知的风景,但每当夜幕降临,胡同里熟悉的灯火,又会让她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归属感。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生活的本来面貌呈现出来。那些平凡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动人的力量。吃饭、睡觉、工作、聊天、争吵、和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构成了生命的厚度。那些在胡同里发生的琐事,例如邻里之间的小摩擦、孩子们的玩闹、逢年过节的庆祝,都带着浓浓的人情味,触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三、 时代印记,历史的回声 《胡同深深》也是一部时代的见证。它记录了不同时期,胡同里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生活,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浪潮,再到如今快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胡同始终是这些宏大叙事最真实的发生地。 书中,你或许会看到,曾经大家庭的居住模式,每个院落都住着几户人家,厨房、厕所都是公用的,邻里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帮助,就像一家人一样。你会看到,老式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些曾经是家庭的“三大件”,如今早已被更先进的科技产品所取代。你也会看到,孩子们在胡同里学习的场景,那时候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却从未减弱。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批的胡同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商业区。这种变迁,带来了便利和进步,但同时也让一些人感到失落和不舍。作者并没有对这种变化做简单的评判,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有对新时代的拥抱,也有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书中,那些仍然保留着原有风貌的胡同,仿佛是城市中最后的“慢时光”,吸引着人们去探寻那份久违的宁静和温情。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胡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它承载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基因,也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社区文化。那些老物件、老习俗、老话语,都在胡同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者通过细致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胡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四、 城市脉搏,生命之歌 《胡同深深》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无论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力求真实、生动。文字之间,流淌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 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读者仿佛能够闻到油烟的味道,听到孩童的笑声,感受到夏日午后的微风,以及冬日清晨的寒意。那种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瞬间将人拉入那个特定的时代,那个特定的空间。 它是一部关于“根”的故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内心深处总有一块柔软的地方,牵挂着自己的故土,自己的家园。胡同,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那个温暖的“根”。 《胡同深深》并非旨在宣扬某种主义或观点,它仅仅是试图记录下那些被岁月冲刷但依然闪耀的生命火花。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去发现其中蕴含的平凡的伟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不要忘记那些慢下来的时光,那些温情的瞬间,那些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连接。 最终,合上书页,读者会发现,自己仿佛也曾在那条深深的胡同里,走过、看过、感受过。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关于时间、关于生活、关于人性的思考,会久久萦绕在心头,如同胡同里飘散出的袅袅炊烟,温暖而绵长。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珍视记忆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