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審計(第6版)》自2015年再版發行後,注冊會計師審計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中國會計準則、審計準則與靠前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持續趨同;內部控製審計指引齣颱;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不斷創新;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戰略實施和注冊會計師執業領域不斷拓展;風險導嚮審計模式進一步推廣等。除瞭上述變化,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對多年一成不變的審計報告模式多有詬病,要求審計報告披露有價值的信息的呼聲愈來愈高,為此,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藉鑒靠前審計準則研究的近期新成果,修訂並增加瞭審計報告相關準則並由財政部發布。為瞭反映審計環境的改變,體現審計理論研究的近期新成果,特彆是為瞭滿足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對審計報告的要求和期望,《審計(第6版)》作者依據審計環境的變化以及新修訂的審計報告等十二項審計準則,對全書進行瞭重新修訂。《審計(第6版)》修訂的主要錶現為:對第十二章審計報告章節按照近期新發布和修訂的審計準則進行瞭全麵修訂;對第十八章第八節持續經營審計按照近期新修訂的審計準則進行瞭全麵修訂;對第十九章第三節與治理層的溝通按照近期新修訂的審計準則進行瞭全麵修訂;其餘章節按照近期新修訂的相關審計準則進行瞭全麵梳理和修訂;根據會計準則的變化以及相關法規的近期新規定,對第三篇中的相關章節進行瞭全麵梳理並加以修訂,以適應現實的需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審計、鑒證與注冊會計師職業
第一章審計與鑒證概論 1
第一節審計與鑒證業務的産生和發展 1
第二節審計概念與種類 6
第三節鑒證業務的含義與類彆 10
第四節審計的動因與社會角色 14
第五節審計基本假設 18
第二章注冊會計師管理 23
第一節注冊會計師 23
第二節會計師事務所 27
第三節注冊會計師協會 29
第四節注冊會計師的行業管理 34
第三章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 37
第一節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概述 37
第二節中國注冊會計師業務準則 40
第三節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製準則 47
第四章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 53
第一節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概述 53
第二節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56
第三節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概念框架 59
第四節注冊會計師對職業道德概念框架的具體運用 61
第五章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 69
第一節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概述 69
第二節外國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75
第三節中國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78
第四節避免法律訴訟的對策 81
第二篇審計程序與審計技術
第六章審計目標與審計過程 86
第一節審計目的與注冊會計師的總體目標 86
第二節管理層、治理層和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錶的責任 92
第三節管理層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 95
第四節審計目標的實現過程 99
第七章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 102
第一節審計證據 102
第二節獲取審計證據的審計程序 106
第三節審計工作底稿 109
第四節利用其他主體的工作 116
第八章計劃審計工作 123
第一節初步業務活動 123
第二節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 131
第三節審計重要性 140
第四節審計風險 145
第九章風險評估 150
第一節風險評估的含義 150
第二節瞭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 153
第三節瞭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製 159
第四節識彆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170
第五節與管理層和治理層的溝通 175
第六節審計工作記錄 175
第十章風險應對 177
第一節針對財務報錶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總體應對措施 177
第二節針對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進一步審計程序 178
第三節控製測試 182
第四節實質性程序 187
第五節評價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 189
第十一章審計抽樣 192
第一節審計抽樣概述 192
第二節控製測試中抽樣技術的應用 202
第三節細節測試中抽樣技術的應用 206
第十二章審計報告 215
第一節審計報告的含義與種類 215
第二節審計報告的基本內容 216
第三節在審計報告中溝通關鍵審計事項 218
第四節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220
第五節非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223
第六節在審計報告中增加強調事項段和其他事項段 230
第七節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對審計報告的影響 233
第八節其他信息 237
第九節對按照特殊目的編製基礎編製的財務報錶審計並齣具審計報告 241
第三篇交易循環審計
第十三章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 245
第一節銷售與收款循環概述 245
第二節銷售與收款循環內部控製及其測試 247
第三節銷售與收款循環的交易類彆測試 250
第四節主營業務收入審計 255
第五節應收賬款審計 258
第六節壞賬準備審計 263
第七節其他相關賬戶審計 265
第十四章購貨與付款循環審計 267
第一節購貨與付款循環概述 267
第二節購貨與付款循環內部控製及其測試 268
第三節購貨與付款循環的交易類彆測試 274
第四節應付賬款審計 275
第五節固定資産和纍計摺舊審計 279
第六節其他相關賬戶審計 285
第十五章生産與薪酬循環審計 288
第一節生産與薪酬循環概述 288
第二節生産與薪酬循環內部控製及其測試 290
第三節存貨成本審計 295
第四節存貨監盤 298
第五節存貨計價審計和截止測試 302
第六節應付職工薪酬審計 304
第七節與存貨相關的其他賬戶的審計 305
第十六章籌資與投資循環審計 308
第一節籌資與投資循環概述 308
第二節籌資與投資循環內部控製及其測試 310
第三節籌資與投資循環的交易類彆測試 314
第四節藉款審計 315
第五節所有者權益審計 319
第六節投資審計 324
第七節其他相關賬戶審計 329
第十七章貨幣資金審計 335
第一節貨幣資金與業務循環概述 335
第二節貨幣資金內部控製及其測試 336
第三節現金審計 339
第四節銀行存款審計 341
第五節其他貨幣資金審計 347
第十八章特殊項目審計 349
第一節期初餘額審計 349
第二節比較信息審計 351
第三節期後事項審計 354
第四節會計估計(包括公允價值估計) 及其披露審計 358
第五節非貨幣性資産交換審計 362
第六節關聯方及其交易審計 363
第七節財務承諾與或有事項審計 367
第八節持續經營審計 369
第九節錯誤與舞弊審計 373
第十節違反法規行為審計 377
第十九章終結審計 381
第一節取得管理層書麵聲明和律師聲明書 381
第二節編製審計差異調整錶和試算平衡錶 385
第三節與治理層的溝通 390
第四節復核審計工作 393
第五節項目質量控製復核 395
第六節形成審計意見 400
第四篇其他類型鑒證業務與相關服務
第二十章財務報錶審閱和其他鑒證業務 404
第一節財務報錶審閱 404
第二節預測性財務信息審核 408
第三節內部控製審計 412
第二十一章相關服務 433
第一節對財務信息執行商定程序 433
第二節代編財務信息 436
第二十二章其他類型的審計 440
第一節經營審計 440
第二節閤規審計 445
第三節內部審計 447
第四節政府審計 452
參考書目 458
前言/序言
本書自2015年再版發行後,注冊會計師審計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中國會計準則、審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持續趨同;內部控製審計指引齣颱;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不斷創新;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戰略實施和注冊會計師執業領域不斷拓展;風險導嚮審計模式進一步推廣等。除瞭上述變化,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對多年一成不變的審計報告模式多有詬病,要求審計報告披露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的呼聲愈來愈高,為此,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藉鑒國際審計準則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訂並增加瞭審計報告相關準則並由財政部發布。為瞭反映審計環境的改變,體現審計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彆是為瞭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對審計報告的要求和期望,本書作者依據審計環境的變化以及新修訂的審計報告等十二項審計準則,對全書進行瞭重新修訂。
本書修訂的主要錶現為:對第十二章審計報告章節按照最新發布和修訂的審計準則進行瞭全麵修訂;對第十八章第八節持續經營審計按照最新修訂的審計準則進行瞭全麵修訂;對第十九章第三節與治理層的溝通按照最新修訂的審計準則進行瞭全麵修訂;其餘章節按照最新修訂的相關審計準則進行瞭全麵梳理和修訂;根據會計準則的變化以及相關法規的最新規定,對第三篇中的相關章節進行瞭全麵梳理並加以修訂,以適應現實的需要。
本書由東北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谘詢專傢、審計署國傢審計準則委員會委員、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準則委員會委員劉明輝教授和東北財經大學副教授史德剛任主編。具體分工為:第一章至第七章由劉明輝教授編寫;第八章由樊子君副教授編寫;第九章至第十章由麯明講師編寫;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由祁淵副教授編寫;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由史德剛副教授編寫;第二十章至第二十二章由鄭艷茹副教授及唐大鵬副教授編寫,其中唐大鵬副教授編寫瞭第二十章第三節內部控製審計,其餘為鄭艷茹副教授編寫。全書由劉明輝教授、史德剛副教授負責修訂、總纂、定稿。
本書作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中的精品教材,得到瞭廣大高校師生的普遍認同和廣泛采用。很多任課教師和學界同仁為本書的不斷完善提齣瞭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對此,我們錶示由衷的感謝!書中如果存在不足和瑕疵,懇請讀者指正。
財務會計精要:原理、實務與前沿 本書涵蓋全麵、深入淺齣的現代財務會計核心知識體係,旨在為讀者構建堅實的理論基礎,並掌握在復雜商業環境下的實際應用能力。本書內容緊密結閤國際會計準則(IFRS)和美國通用會計準則(US GAAP)的最新發展,同時關注新興商業模式對傳統會計帶來的挑戰與革新。 --- 第一部分:財務會計基礎與概念框架 第一章:會計信息與決策製定 本章詳細闡述瞭財務會計在現代企業管理和資本市場中的核心地位。我們首先探討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投資者、債權人、監管機構、管理層)及其信息需求的多樣性。隨後,深入剖析瞭會計信息的定性特徵,重點區分瞭相關性(包括預測價值、確認價值和重要性)與代錶性忠實(完整性、中立性和可錯性)。此外,本章係統介紹瞭財務報告的目標,即嚮現有和潛在的投資者提供有關企業資源、索取權以及資源變動情況的有用的財務信息,從而有助於評估管理層的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和未來現金流的預測。 第二章:會計要素與計量屬性 本章聚焦於構成財務報錶的核心要素。我們對資産、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和費用進行瞭嚴格的定義和區分。特彆地,本章花費大量篇幅討論瞭不同計量屬性的應用:曆史成本作為最基礎的計量基礎,與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公允價值等現代計量方法的適用場景進行瞭對比分析。我們探討瞭公允價值計量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産等領域的應用所帶來的挑戰,包括其主觀性和波動性對報錶使用者決策的影響。 第三章: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與會計差錯 理解企業如何選擇和應用會計政策是評估報錶可比性的關鍵。本章詳細解析瞭會計政策的變更(包括自願變更與強製變更)的會計處理和披露要求。同時,區分瞭會計估計(如壞賬準備、摺舊年限)的固有不確定性與會計差錯(如計算錯誤或對事實的誤解)。本章強調瞭管理層在進行會計估計時必須保持的職業懷疑態度,並闡述瞭對前期差錯進行追溯重述的必要性與操作流程。 --- 第二部分:核心交易的確認與計量 第四章:收入確認的復雜性——基於新準則的深度解析 收入是衡量企業經營成果的核心指標。本章以以客戶閤同收入確認為核心模型(IFRS 15/ASC 606),係統講解瞭“五步法”: 1. 識彆與客戶的閤同。 2. 識彆閤同中的履約義務。 3. 確定交易價格。 4. 將交易價格分攤至履約義務。 5. 在履行履約義務時確認收入。 本章通過大量案例分析瞭有單獨售價的履約義務、附帶銷售返還權、附帶選擇權的閤同等復雜情況下的收入確認時點與金額的確定。 第五章:存貨的計價與管理 存貨的準確計量直接影響營業成本和最終利潤。本章深入探討瞭後進先齣法(LIFO)的局限性(在IFRS下禁止使用,在美國GAAP下仍存在爭議)與先進先齣法(FIFO)、加權平均法的實務操作。我們重點討論瞭可變成本法與無形資産開發成本在存貨成本歸集中的界限,以及存貨可變現淨值(Net Realizable Value, NRV)的評估方法與跌價準備的處理。 第六章:固定資産、無形資産與長期股權投資 本部分聚焦於長期資産的資本化與攤銷。對於固定資産,討論瞭後繼支齣的資本化標準與減值測試的步驟(涉及可迴收金額的估計)。對於無形資産,詳細區分瞭可區分性、可控製性和未來經濟利益在確認中的作用,並比較瞭使用壽命有限與無限無形資産的後續計量差異。長期股權投資部分,詳細解析瞭成本法、權益法與公允價值法的適用條件、記賬過程及其對財務報錶的影響。 --- 第三部分:負債、權益與財務報告實務 第七章:金融負債的分類與計量 本章涵蓋瞭企業麵臨的各類債務工具。我們根據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對金融負債進行瞭嚴格的分類(如以攤餘成本計量的金融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閤收益的金融負債等)。重點分析瞭債券的溢價/摺價的攤銷過程,以及可轉換債券、附認股權證等混閤工具的復雜會計處理。 第八章:所有者權益變動與留存收益 本章詳細解析瞭企業股本結構的變化。內容包括普通股、優先股的發行、庫存股的購迴與注銷、股利分配(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股息的區分)。此外,本章深入研究瞭其他綜閤收益(OCI)的構成及其與淨利潤的關聯,特彆是重分類調整(Recycling Adjustments)的處理,確保瞭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完整性披露。 第九章:現金流量錶的編製與分析 現金流量是衡量企業生存能力的關鍵。本章係統介紹瞭直接法與間接法編製現金流量錶的原理與具體操作。特彆地,對間接法下,從淨利潤齣發,調整非現金項目(如摺舊、遞延所得稅、未實現損益)和營運資本變動的步驟進行瞭詳盡的演示。本章強調瞭投資活動與籌資活動中非現金交易的披露要求。 --- 第四部分:報告與披露前沿主題 第十章:所得稅會計:遞延所得稅的確認 本章是財務會計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我們深入探討瞭當期所得稅與遞延所得稅的計算基礎。重點分析瞭時間性差異(暫時性差異)的來源,包括資産的摺舊方法差異、收入確認時點的差異。詳細講解瞭遞延所得稅資産的確認條件(是否有足夠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來抵減)以及所得稅稅率變化對前期確認的遞延稅項的影響。 第十一章:租賃會計的變革與應用 本章重點分析瞭新租賃準則(IFRS 16/ASC 842)對承租方帶來的重大變化。我們區分瞭融資租賃(Finance Lease/Capital Lease)和經營租賃(Operating Lease)的本質區彆,以及新準則下承租方如何將在錶外項目轉為錶內確認使用權資産和租賃負債。本章還對比分析瞭齣租方的分類和處理方式。 第十二章:財務報錶分析:質量評估與風險識彆 最後一部分將理論應用於實踐。本章教授如何使用比率分析法(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對財務報錶進行深入解讀。更重要的是,本章強調報錶質量的評估,包括識彆激進的收入確認政策、過度資本化、以及利用非GAAP指標進行盈餘管理的潛在信號,幫助使用者超越錶麵的數字,洞察企業的真實財務健康狀況和未來風險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