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17年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TOP10!
2017年中国教育新闻网“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
面对全新的时代,教师面临诸多的问题:职业怠倦、生涯迷茫、对学生问题的束手无策、师生关系紧张……如果教师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没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新一代学生成长的需要。所有这些问题在积极心理学等科学研究范畴中都是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的,积极心理学能够助力教师走向未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推荐文章
P 12 慧眼识人:教师的人才观
P 45 陪伴成长:师生关系的教育功效
内容简介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如教师生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职业倦怠、自我价值、专业成长等,学生中常见的网络沉迷、考试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对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实用。
作者简介
陶新华,博士,副教授,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教师,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日本宇部创新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2010年5月至今)。
从事中学教育工作10年,担任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19年,曾经接受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培训、积极心理治疗系统培训、美国心理剧治疗培训、心理咨询师督导系列培训、德国埃瑞克森催眠治疗系统培训。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朱永新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偏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科能力发展,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许多教师和父母更不知如何利用学生的积极特质促进他们的成长。现在,著名心理学专家陶新华博士的著作《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来了!本书集中了陶博士的临床心理学专业学识、咨询经验和教育智慧,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改变现状,增长智慧,为提升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助一臂之力。
——李镇西
对教育来说,能够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的,应当是能发掘孩子自身的积极特质。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只有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发挥他的优势特质,才能使他真正成长为一个快乐而积极的人。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快乐而积极?陶新华博士的这本书提供了我们所需的理论和技能,值得各位老师学习。
——窦桂梅
目录
序 言 积极心态助力教师成长(朱永新) 1
前 言 积极心理学与21世纪的教师 5
第一篇 教师发展与积极心理学 1
1. 脑科学启示:教师工作的心理学基础 3
2. 慧眼识人:教师的人才观 12
3. 积极投入:教师的职业生涯 20
4. 播种幸福:教师的存在价值 28
5. 快乐生活:教师的生活态度 35
6. 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魅力 40
7. 陪伴成长:师生关系的教育功效 45
8. 润物无声:教师的影响力 51
9. 生命同构:教师的生命诠释 58
第二篇 教师的困惑和应对策略 65
1. 追求完美与追求幸福 67
2. 纠错教育与长善救失 72
3. 网络沉迷与沉浸体验 77
4. 学生早恋与性别认同 83
5. 抑郁情绪与解释风格 91
6. 考试焦虑与意义理解 97
7. 学生不懂事与教育智慧 103
8. 离异家庭与重建安全感 109
9. 心理免疫和身心健康 115
10. 人际资源与复原力训练 121
附录一 育人捷径:以性格优势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129
附录二 成就理想教师的途径与方法 147
后 记 163
精彩书摘
郁情绪与解释风格
抑郁,对现代人来说是个越来越沉重的话题,也有心理学家说这是一个抑郁的时代。患病的人越来越多且出现低龄化趋势,有些中小学生就因抑郁自杀,他们本该在最童真最美好的年龄,可内心却郁积了巨大的痛。这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曾有一个社团对中学生抑郁焦虑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校里50%以上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比上一年上升了近7%,其中有20%属中度至高度抑郁,需接受心理治疗。抑郁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他们心理上感到压抑、孤单,心情焦虑,担心,害怕,难过;他们经历着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身体不适等痛苦。这些现象急需改善和化解。
案 例
以下是初中生小辉写给杂志社的一封信:
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与同学说什么。我想说的,我所想的,我觉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即使说了,我总觉得我得不到同学们给我的正面反馈,他们好像觉得我说的话不合时宜,或者觉得我说了很奇怪的话。所以我不愿与同学说话,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这种心情一直困扰着我。我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太笨,因而很难过,甚至背着同学偷偷哭,总是处于苦闷状态。每当自己做错了或者做差了一件事时,我觉得天都快塌下来了,我怎么会笨到这种程度呢?别人肯定也都觉得我笨死了,没有人会愿意和我这样的傻瓜一起玩的。我最痛苦的还是晚上。在临睡前,我会想这一天发生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我总会想是自己没有做好,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越想越难过,这样我就难以入睡。睡不着,我又焦虑,想着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会打瞌睡、耽误课。我非常痛苦,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的状态中,甚至不想活了。我的未来是痛苦的、毫无希望的。我觉得我什么也做不了。给您写信的时候是我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向您倾诉,想问我的心理是否有病,是否应找心理医生来看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分 析
现在很多中学生也和案例中小辉一样在经历着这种痛苦、压抑的状态。他们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学习上无法集中精力,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害怕老师和同学们任何一丁点的不好回应,如果做错了一件事,他们的自尊心就跌落到极点;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感到前途渺茫,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也不抱希望。这些心理和行为都是在抑郁情绪状态下的表现。
现在中学生抑郁情绪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学习中对自己期望过高,很容易因失败感到苦闷和彷徨。在无法达到既定目标时,便产生了无能感,陷入自轻、自贱的抑郁情绪中。二是由于个性发展的不成熟,对失败的原因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案例中的小辉便把自己做错事的原因归于自己太笨。中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比较片面,做错了一件事便容易全盘否定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经常对自己否定会导致自尊感降低。如果总是认为自己做不好事情,每次尝试都给他带来挫败和无能感,那么他便不会再去尝试做别的事情。三是来自老师和父母的精神压力太大,除学习外没有其他任何的社会交往活动,学习生活非常单调。当这些压力超出了他们承受的范围时,会产生无能为力感,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能使老师和父母满意。
引发中学生抑郁心理的往往是生活和学习上的无助、无望和自我无能感,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惧心理状态之中就会对前途丧失信心。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情绪状态的学生习惯性地把不好的事情糟糕化,并且把所有错误归咎于自己,在脑海中反复思考,越想越难过,以致无法自拔。
每个学生都有遭受失败或者不顺利事情的经历。不是失败或者不顺导致他们的无能感,而是他们对这些事件原因的解释以及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导致的。心理学中将对事件原因的解释称为解释风格。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天
那些容易患抑郁症的人认为,坏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是会永久存在的,既然永久存在,坏事件就会不停发生。相反,抗拒抑郁的人则相信坏事情发生的原因只是暂时的。小辉认为“自己总是做不好事情”,这个“总是”说明小辉将事件作了永久性的归因解释。事件原因的普遍性则会影响其他许多事情的预测。一件事没有做好,悲观的人会认为其他的事情也做不好,从而发展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是“普遍性”的表现。人格化是指当坏事发生时,有人会将原因怪罪于自己,也可能怪罪其他人或是环境。失败时经常习惯性地责怪自己的人自尊心强,他们觉得愧疚、羞耻。小辉认为“都是自己的错”,就是一种将事件原因人格化的表现。
案例中的小辉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习惯在脑海中反复思考,认为是自己的错。反复思考是一种反刍。悲观的反刍是指反复咀嚼不如意的事情,一再告诉自己事情有多糟,自己有多差劲。悲观反刍会加快抑郁的进程。在受到无助感威胁时,悲观的人会将威胁的原因解释为永久的、普遍的以及人格化的。因此,预期的未来也是无助的,这种预期引发了抑郁情绪。反刍会使这样的预期常常发生,越频繁发生当事人就越抑郁。
塞利格曼教授根据归因理论提出的解释风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抑郁和克服抑郁。他认为乐观和悲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决定的,而不是一种普遍的人格特质。塞利格曼教授用“解释风格”对人格进行了描述,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
“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由某个特定的具体原因或情境事件导致或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乐观型解释风格者,无论是面对失败,还是面对成功,其解释的结果总是能对自身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他们会努力去改变现状,争取成功。“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因素,或归咎于自己,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因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更容易压抑自己,并形成抑郁情绪或抑郁的人格特征。
解释风格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它表明了你是乐观还是悲观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习惯思维模式即他们的解释风格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合适的训练就能够把悲观的解释风格改变为乐观的解释风格,这样就可以战胜抑郁,走向积极乐观。
案例中的小辉就是典型的悲观型解释风格。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便会导致抑郁,抑郁症是悲观的终极表现。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用悲观型解释风格去思考,孩子会把别人的错误或者其他客观因素也揽到自己身上,担负一些不必要的责任。他们会“灾难化”所接触的事,以偏概全,无限推论所面对的处境。长期有这种悲观想法的孩子不仅行为习惯会改变,而且大脑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抑郁、悲观的人格特点。
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对他们的情绪行为等表示理解,同时让他们客观地看待自己面对的困难,改变思维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困难不是那么严重、灾难化的,而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他们对事件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遇到困难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只要改正自己某些不足之处,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事情就会好转。学会了乐观的孩子不容易变得抑郁。
应对策略
让中学生从抑郁中走出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中学生自身、老师和家长长期的努力。想要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学习ABCDE模式,学习乐观的解释风格,客观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摆脱无能感。ABCDE模式是指: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A)时,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断想它,这些思绪很快凝聚成想法(B),思绪慢慢会变成习惯。这些想法会引起我们的行动,造成一定的后果(C)。乐观的人会反驳自己的错误想法(D),想法改变后,行为也得到激发(E),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可以训练自己每天将不好的事情(A)记录下来,然后写出自己的想法(B),设想由这种想法而产生的行为后果(C)。接着开始反驳,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正确的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会是什么样的呢?经过不断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就会减少很多。
不好的事情,包括学业的失败、人际关系的不顺心、生活中发生的冲突和矛盾等等。在人际关系方面可以学习这么解释:“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在同学和老师面前犯点小错很正常,老师和同学也不会因为这些事而不喜欢我,我把这个小错误改正了之后老师和同学肯定会更喜欢我的。”平时也应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争取一些和同学交流的机会,这样也可以获得同学们对自己比较准确的看法,更有利于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其次,成长经历影响孩子解释风格形成,其中父母对孩子的解释风格影响最大,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孩子的解释风格是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要帮助孩子牢固地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父母应做到坚持乐观的解释风格,用以身作则的榜样行为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给了孩子很多的消极影响,使孩子形成悲观的解释风格,就需要教师在教育引导时让学生看到家庭的不足,理解父母的消极影响,从而逐渐走向独立,学会健康的社会行为模式。让消极的解释风格逐步转变成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最后,教师要抓住一切教育机会,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认识到乐观解释风格对自己成长发展的积极影响。教师在批评孩子时,对其成绩下滑或考试失败应给予公正合理、恰到好处的分析,这样做有助于他们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否则,多次的失败易使学生把所有的消极结果归咎于个人因素,不利于他们的进步与发展。公正和恰到好处的分析应该要指出孩子成绩下滑或者考试失败的具体原因,越具体越好。有些具体的原因是暂时性的、特殊性的,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乐观解释风格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前言/序言
序 言
积极心态助力教师成长
新华是我的学生。而且从本科、硕士一直到博士都是我的学生。
我们来自共同的家乡,一个位于江苏苏北的小镇。
因此,我对他,早就有着特别的厚望,特别的期待。
上个世纪80年代,他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我留校任教,正好教他们教育学课程,他们那一届学生与我年龄相差不大,课堂上我们是师生,课后则是朋友,经常一起打球、交流。我的一些书稿,他们也帮助誊抄。说实话,那个时候,我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对他没有任何特别的关注与关照。
1987年他大学毕业,回家乡工作了,在一所中学教书。过了一段时间,他来信倾诉了他的苦恼:在家乡结婚生子了,小日子也过得不错,但难道自己这一生就要这样平平庸庸地度过吗?
我告诉他,自己的命运在自己的手中。
差不多同时,不到30岁的我破格被评为副教授,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副教授,不久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我告诉他,可以试一试。
于是,他开始备战。专业课问题不大,外语却丢得差不多了。他在高中教语文,升学的压力也很大。但是他的决心更大,起早贪黑抓时间复习准备,最终他考取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1995年,他正式成为我的硕士研究生。那几年,我开始主持苏州大学教务处的工作,我对研究生要求比较严格,他们也很勤奋认真。在他读硕士期间,我们合作了一本小册子《中国古代十大杰出将领》,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我那时推进苏大教改,倡导文理科融合,我带头开设公选课“大学生与现代社会”,他成为这门课的助教,并把我的讲课内容录音整理,出版了《大学生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成为全国大学生通识教材。那时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研究”课题,他是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我们在《心理学报》上合作发表了几篇有分量的论文,后来我们把相关研究成果编辑成《管理智慧》,他作为副主编付出了许多辛劳,这部120万字的著作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并且获得了国家软科学奖。新华表现出对心理咨询的浓厚兴趣,因此毕业时就被留在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1999年,我开始招收教育哲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他又成为我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师生关系问题。我一直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命运。而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尊其师,才能信其道,爱其师,才能乐其课。
这些年来,他一方面在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我推荐给他的需要帮助的人一般都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他还办了一个培训机构,培训了不少心理咨询师,影响了一方土地。他有经营的天分,也有公益的情怀。汶川地震后,他和他的朋友一直参与灾后的心理救助工作,去年还专门为灾区的学校义务培训数十位心理教师以帮助新教育实验区的留守儿童。他和他的咨询师团队作为志愿者为昆山中荣爆炸(2014年)和天津爆炸(2015年)的灾后援助工作做出了贡献。
这次新华的著作《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出版,就是在他的多年实践和诸多文章以及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在书中,他为教师介绍脑科学的知识,讲如何慧眼识人,如何积极投入,如何播种幸福,如何快乐生活,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陪伴学生成长,如何增强个人影响力,如何书写生命传奇。
在书中,他分析了教师的常见困惑与对策,如追求完美与追求幸福,纠错教育与长善救失,网络沉迷与沉浸体验,学生早恋与性别认同,抑郁情绪与解释风格,考试焦虑与意义理解,离异家庭与重建安全感,心理免疫与身心健康,人际资源与复原力训练,等等。
他告诉老师,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这本书出版,新华希望我写一点文字。说实话,我一开始是不太愿意的。我对他说,我只希望为你写的关于“新教育实验”的著作写序。我一直期待,作为我的弟子,他能够深入参与到“新教育”的事业中来。
他一直不放弃。我也一直不动笔。
不久前,他发来了书的封面。他说,书很快就要付印了,还是希望我写一个推荐的序言。
我还是心软了。作为他的老师,我知道他的努力与他的纠结。他有本职工作,也有多方面的才能,但精力毕竟总是有限的。我知道他在纷繁的事务之余,也尽可能参与“新教育”的工作,为“新教育”的教师讲授积极心理学,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做着贡献,甚至做得并不比其他学生少,但是,人无完人,学无止境。或许正是因为有着特别的厚望、特别的期待,因此在我的所有学生中,他成了挨批最多的人。同样,这一本积极心理学的普及读物,无论观点和内容,都还有可待完善之处。
也正因此,我还是期待新华能够继续努力,把积极心理学的成果更多地运用于“新教育”的事业,帮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相信这样的积极行动,也会助力于自身成长。
朱永新
2016年12月20日
序 言
积极心理学与21世纪的教师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强调:积极心理学虽然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但积极心理学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却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有很多倡导积极乐观心态的思想,培养优势和美德的理念。“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儒家的“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提倡“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以及儒家提出的关于治理国家的一些思想方法都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体现。《中庸》有这样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道家思想也强调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体现了诚实、仁慈、勤奋、正直、善良等多种积极的人格品质。中国的孝文化也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中“感恩”这一美德。感恩是指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往往具备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大夏书系·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夏书系·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