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降,百年间,中国面临着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士人对此心态各异,从他们的日记中很可以看出这一点来。于是作者批览曾国藩、恽毓鼎、朱峙三、黄炎培、胡适、竺可桢等晚清、民国士人日记,披沙拣金,勾勒出他们在此大变局下对于教育事业的心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夺目的世态与心态图景。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领域:中国教育史。著有《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调适与转型:传统教育变革的重构与想象》等,合著《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主编《世纪之梦: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外教育交流史》等。
1/ 前 言
1/ 一、读书·修身·治家——《曾国藩日记》阅读札记
51/ 二、“侍讲学士”的困境与出路——《恽毓鼎澄斋日记》阅读札记
87/ 三、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另一类解读——《朱峙三日记(1893—1919)》阅读札记
123/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子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159/ 五、“寻病源”与“读方书”——《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阅读札记
191/ 六、“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胡适日记全编·留学日记》
阅读札记
237/ 七、理念·境界·情操——《竺可桢日记(1936—1946)》
阅读札记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他有关读书、修身、治家的言论和实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立志,重在“深造自得”,前者强调读书要胸怀远大抱负,不为一己私欲;后者突出读书要修身务本,“学以为己”,注重道德实践和精神修炼。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是:愿家族世代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暴发之家;愿子孙个个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礼义之旗帜,不愿他们做大官、发大财;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骄怠者败。
……
从1917年7月10日归国,至1962年2月24日溘然辞世,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胡适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著名学者余时教授曾经指出:“胡适在美国留学的七年(1910—1917)是他一生思想和事业的定型时期。”一部近80万字的《留学日记》(《留学日记》即《胡适日记全编》中的《留学日记》部分,为了行文的方便,文中简称《留学日记》)详细记录了青年胡适留学美国期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而且,“所折射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而是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因此,《留学日记》给我们留下了从源头上梳理、解读胡适一生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轨迹的鲜活材料。
……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竺可桢诞辰125周年。阅读竺可桢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下的数百万言日记,缅怀他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作为一位国立大学校长所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让我对这位著名的教育家充满了由衷的敬意。竺可桢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位大学校长的家国情怀,他的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转移风气、报效国家的办学理念,他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精神境界,他的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襟怀广阔、平易近人的道德情操,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更是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中,我们亟待认真发掘、充分利用的宝贵的本土资源。
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其行文的流畅性所折服。许多学术著作往往因过于追求严谨而显得佶屈聱牙,让人望而却步,但此书的叙述风格却显得异常的亲切和富有洞察力。作者仿佛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位与这些士人并肩而立的同代友人,他对于特定时期社会风气的微妙变化,对于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撕扯,有着极为细腻的体察。例如,书中对某些特定词汇使用频率的变迁分析,就非常精妙地揭示了社会思潮的潜移默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材料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不滥用,不过度解读,而是让那些历史的碎片自己发声。这种叙事的高超之处在于,它既保持了学术的深度,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可读性,做到了两者之间的完美平衡。读来让人感到充实,却又不觉负担,仿佛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次私密的下午茶交谈,探讨那些逝去时代的精神底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尘埃。初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那娟秀却又带着几分沧桑的字体样本,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沉静的研究氛围中。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何被外界的巨变所裹挟、塑造的,这比单纯的事件罗列更吸引人。这本书的选材似乎非常精准,没有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冰冷与疏离感,而是选择了最私密、最真实的载体——日记。我期待着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他们清晨的迷茫、午间的思辨、以及深夜的辗转反侧。那种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笔触,往往最能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年誊抄这些记录时,书写者或许也正经历着某种相似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是区分优秀历史读物和普通史料的关键所在。好的历史,永远是关于“人”的故事,而非仅仅是“事”的堆砌。
评分作为一个对阅读有着近乎执念的人,我始终相信,好的非虚构作品,其语言本身就应具备一种仪式感,一种与所探讨主题相匹配的庄重与深沉。从这本书的选句和排版风格来看,作者显然也深谙此道。那种对古典汉语的娴熟运用,使得即便在论述现代性议题时,也保留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和历史厚重感,避免了当代语言的轻佻与扁平化。这种语言的“质感”,是构建历史氛围的关键要素。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我期待着在作者的引导下,能够透过泛黄的纸页,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努力地为自己的存在留下一个清晰而坚实的注脚。这种对文本美学的追求,是对所研究对象最好的致敬。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对“士人”身份认同危机的探讨抱有极大的期待。晚清到民国,是传统士大夫阶层赖以生存的儒家秩序彻底崩塌的时期,他们的价值体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不再是科举制度的简单更迭,而是“立世之本”的动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无根感”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和写作心态的。是选择拥抱变革,成为新潮的“启蒙者”?还是固守旧有的清高与气节,成为时代的“边缘人”?这些选择背后的心理动因,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仅仅描述他们参与了多少新式活动或发表了多少旧体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更关注的是,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和修养,在新世界中突然失去了效用,那种由内而外的失落感和焦虑感,是如何在日记的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的。这种精神上的“大清洗”,比任何政治革命都来得更加彻底和痛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很有条理,它并未完全按时间顺序铺陈,而是采取了某种主题式的串联,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辨性。我注意到,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摹这些知识分子在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维持体面、保障生计本身就是一场艰巨的战斗,更遑论保持独立思考和文人风骨。书中对他们如何为了一点微薄的稿费奔波、如何应对家人的不解、如何艰难地在租来的陋室中维持阅读与写作的习惯,这些细节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场景的立体感。它提醒我们,伟大的思想和崇高的情操,往往诞生于最窘迫、最不光彩的日常挣扎之中。这不是神坛上的人物速写,而是泥土里开出的花朵,带着朴素的生命力与韧劲,这种“烟火气”下的历史解读,比高高在上的理论俯视更具感染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