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

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正平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民国
  • 士人
  • 日记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社会生活
  • 世态心态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文献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76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5521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晚清以降,百年间,中国面临着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士人对此心态各异,从他们的日记中很可以看出这一点来。于是作者批览曾国藩、恽毓鼎、朱峙三、黄炎培、胡适、竺可桢等晚清、民国士人日记,披沙拣金,勾勒出他们在此大变局下对于教育事业的心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夺目的世态与心态图景。


作者简介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领域:中国教育史。著有《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调适与转型:传统教育变革的重构与想象》等,合著《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主编《世纪之梦: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外教育交流史》等。


目录

1/ 前 言

1/ 一、读书·修身·治家——《曾国藩日记》阅读札记

51/ 二、“侍讲学士”的困境与出路——《恽毓鼎澄斋日记》阅读札记

87/ 三、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另一类解读——《朱峙三日记(1893—1919)》阅读札记

123/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子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159/ 五、“寻病源”与“读方书”——《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阅读札记

191/ 六、“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胡适日记全编·留学日记》

阅读札记

237/ 七、理念·境界·情操——《竺可桢日记(1936—1946)》

阅读札记


精彩书摘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他有关读书、修身、治家的言论和实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立志,重在“深造自得”,前者强调读书要胸怀远大抱负,不为一己私欲;后者突出读书要修身务本,“学以为己”,注重道德实践和精神修炼。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是:愿家族世代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暴发之家;愿子孙个个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礼义之旗帜,不愿他们做大官、发大财;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骄怠者败。

……

从1917年7月10日归国,至1962年2月24日溘然辞世,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胡适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著名学者余时教授曾经指出:“胡适在美国留学的七年(1910—1917)是他一生思想和事业的定型时期。”一部近80万字的《留学日记》(《留学日记》即《胡适日记全编》中的《留学日记》部分,为了行文的方便,文中简称《留学日记》)详细记录了青年胡适留学美国期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而且,“所折射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而是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因此,《留学日记》给我们留下了从源头上梳理、解读胡适一生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轨迹的鲜活材料。

……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竺可桢诞辰125周年。阅读竺可桢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下的数百万言日记,缅怀他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作为一位国立大学校长所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让我对这位著名的教育家充满了由衷的敬意。竺可桢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位大学校长的家国情怀,他的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转移风气、报效国家的办学理念,他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精神境界,他的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襟怀广阔、平易近人的道德情操,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更是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中,我们亟待认真发掘、充分利用的宝贵的本土资源。



《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 导论:穿越尘封的纸页,倾听时代的回响 在这部《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中,我并非意图构建一套宏大叙事,也非试图勾勒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的目标更为细腻,也更为贴近个体的真实情感与生存体验。我希望通过深入阅读晚清至民国时期士人留下的日记,捕捉那些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往往被忽略的个体声音,体味时代洪流下士人复杂而真实的心灵轨迹。这些泛黄的纸页,承载着逝去的时光,蕴藏着鲜活的人物,它们是触摸历史温度最直接的媒介。 晚清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旧的秩序轰然崩塌,新的思潮涌动激荡,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与迷茫的时期。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知识精英的士人,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思,都在日记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经历了王朝的覆灭,目睹了共和的建立,又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动荡。这些外部环境的变迁,如何渗透进他们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是如何在时代巨变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维系内心的平衡,并以文字记录下那些细腻的情感波动与深刻的哲学思考?这正是我试图通过阅读与梳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本书并非对这些日记内容的简单罗列或概括,而是通过我对这些珍贵史料的深入阅读,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读。我将尝试从“世态”与“心态”这两个维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士人。 “世态”部分,我关注的是士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即他们所经历的社会风貌、政治变迁、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这包括了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对社会风气的评议,对官场潜规则的观察,对家族命运的牵挂,对个人仕途的考量,以及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流露出的社会风俗。我会尝试从这些日记的字里行间,还原出彼时彼地,士人所见所闻所感的世界,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肌理与生活图景。例如,在晚清,一些士人会记录下他们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对列强侵略的担忧,以及对传统文化在时代冲击下的焦虑。到了民国,则会涉及到共和制度的运作,新思潮的传播,教育的改革,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这些“世态”的描摹,为我们理解士人的“心态”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而“心态”部分,则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深入挖掘士人日记中那些更为内在、更为隐秘的精神世界。这包括了他们的理想与失落,他们的坚持与妥协,他们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他们的个人情感与伦理道德的挣扎,以及他们在面对个人困境、社会动荡时的心理调适。我将尝试去理解,在纷繁复杂的时代洪流中,他们是如何思考人生价值,如何构建个人精神防线,如何处理内心矛盾,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例如,一些士人可能在日记中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挣扎,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与动摇,对革命思潮的认同或疑虑,以及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思考。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顿悟,都将成为我解读的重点。 本书的写作,并非是历史学研究的严谨学术论文,而是我作为一位阅读者,在与这些日记进行深度对话后,所产生的思考与感悟的记录。我力求在保留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注入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解读视角。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够引发读者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历史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一章:动荡年代的个体坐标——晚清士人的忧患与坚守 晚清,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帝国古老的根基开始动摇,外部的坚船利炮敲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内部的腐朽与保守使得变革的呼声愈发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身处其中的士人,他们的生活与思想,无疑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本章将重点关注晚清时期,那些心怀家国、目光敏锐的士人的日记。我会从他们记录的点滴生活入手,去梳理他们在时代巨变中所经历的“世态”。他们如何看待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中体西用”的思潮下,他们如何抉择?在面对官场腐败与社会动荡时,他们又流露出怎样的观察与批判?我将仔细阅读他们关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从中体味他们对国是家运的忧虑,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震荡。 更重要的是,我将深入挖掘这些日记中展现的“心态”。在国家危难之际,一些士人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在日记中反复思考富国强兵之道,关注洋务运动的成败,甚至积极参与到变革之中。他们的文字中,充满了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期盼。但同时,我们也将在日记中看到,面对无法挽回的衰败,以及改革的艰难,一些士人也曾流露出深深的失落、无奈与彷徨。他们或许会为科举制度的衰败而感到迷茫,为仕途的不顺而感到沮丧,为传统文化的式微而感到痛心。 此外,本章还会关注士人在个人生活中的挣扎。他们如何处理家庭、朋友之间的关系?在传统伦理与时代新风的冲突中,他们的情感如何波动?例如,一些士人可能会在日记中记录下,他们对纳妾、缠足等传统习俗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女子教育的初步认知。这些细微之处,都折射出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进步与传统的纠结。 我将通过对这些日记的细致解读,力图呈现出晚清士人面对时代洪流时的复杂心态:他们既有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与责任,也有在动荡变革中产生的迷茫与不安;既有对旧有秩序的眷恋,也有对未来变革的憧憬。他们的日记,是那个动荡年代里,个体精神世界的珍贵写照,是理解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微观视角。 第二章:共和初年的彷徨与新生——民国士人的理想与现实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奏响了共和的新乐章,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局面。民国初年,对于曾经寄望于革命带来光明前景的士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彷徨与挣扎的时期。旧的时代虽然结束,但新的秩序尚未建立,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他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光景。 本章将聚焦于民国初年的士人日记,深入探究他们所经历的“世态”。共和制度的建立,是否真的带来了他们所期盼的自由与平等?新生的政权在实际运作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他们如何看待层出不穷的政治运动、社会改革?我将重点关注他们对新式教育、思想解放、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记录,体味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文化复兴与社会进步的探索。 同时,我将着重解读这些日记中展现的“心态”。许多士人曾是革命的积极参与者或拥护者,他们对共和寄予厚望。然而,当现实与理想出现差距时,他们内心的失落与幻灭感也随之而生。一些士人可能会在日记中,表达对政治黑暗的失望,对社会混乱的担忧,以及对知识分子在变革中的无力感。他们或许会反思革命的意义,质疑改革的成效,甚至对未来产生悲观情绪。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民国初年也是思想最为活跃,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新的思潮涌入,各种学说争鸣,文学艺术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许多士人并没有因为现实的困境而放弃追求,他们积极投身于教育、学术、文化事业,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的日记中,会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例如,一些人可能会记录下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对白话文的推广,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忧与创新。 本章还将探讨士人在个人生活中的调整与适应。在社会风气日渐开放的情况下,他们的家庭关系、婚姻观念,以及个人价值追求,都可能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士人可能会记录下,他们对女子地位提升的看法,对自由恋爱婚姻的思考,以及对个人事业发展的规划。 总而言之,民国初年的士人日记,展现了一个从旧秩序中挣脱出来,却又在新秩序中寻找方向的复杂群体。他们的心态,既有对理想破灭的彷徨,也有对新生事物的探索;既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也有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我将通过对这些日记的细致分析,努力呈现出这个转型时期士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第三章:战争阴影下的坚韧与沉思——抗战时期士人的民族气节与人生感悟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将整个中华民族推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面前,士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日记,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与艰辛,更承载了他们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以及在生死考验中的人生感悟。 本章将深入阅读抗战时期士人的日记,从“世态”的角度,勾勒出他们在战火纷飞中的生活图景。他们如何在沦陷区苟延残喘,如何在后方艰苦支援?他们目睹了怎样的战争罪行,经历了怎样的流离失所?我将通过他们对战事的记录,对时局的分析,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关怀,还原出那个时代弥漫的紧张、悲壮与不屈的氛围。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聚焦于这些日记中所展现的“心态”。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许多士人展现出了惊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他们在日记中,义愤填膺地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坚决地表达对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的捍卫。即使身处绝境,他们依然不忘笔耕不辍,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决心,为后世留下民族精神的印记。 同时,战争的残酷也给士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冲击。他们的日记中,会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在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时,他们也可能经历深刻的痛苦、迷惘与反思。但即便如此,许多士人依然能够从痛苦中汲取力量,在艰难困苦中保持乐观与希望。他们可能会在日记中,表达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对民族复兴的信念,以及对和平年代的美好憧憬。 本章还将探讨士人在个人情感与人生价值上的思考。在战火的洗礼下,他们对生命、家庭、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些士人可能会在日记中,记录下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牵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他们如何在生命的极限中,找寻人生的价值与尊严?他们的日记,将为我们提供独特的视角。 通过对抗战时期士人日记的深入解读,我希望呈现出他们身上那种历经磨难而不屈的精神,那种在绝境中依然闪耀的民族气节,以及那种在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人生感悟。他们的日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 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连接古今的心灵 《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的写作,是我与那些逝去的灵魂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不敢说我完全理解了他们,但我在他们泛黄的纸页中,看到了时代变迁的印记,触摸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本书并非历史学的学术研究,而是一位普通阅读者,在沉浸于历史文本后,所产生的真诚思考与感悟。我希望通过对晚清、民国士人日记的细致阅读与解读,能够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感受士人所经历的世态变迁,去体味他们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 我希望,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能够跨越历史的鸿沟,与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连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理解那个时代士人的挣扎与选择,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体味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或许能够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这本书,是我对那段历史的致敬,也是我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存、思考与前行的个体生命的尊重。愿通过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士人,也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其行文的流畅性所折服。许多学术著作往往因过于追求严谨而显得佶屈聱牙,让人望而却步,但此书的叙述风格却显得异常的亲切和富有洞察力。作者仿佛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位与这些士人并肩而立的同代友人,他对于特定时期社会风气的微妙变化,对于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撕扯,有着极为细腻的体察。例如,书中对某些特定词汇使用频率的变迁分析,就非常精妙地揭示了社会思潮的潜移默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材料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不滥用,不过度解读,而是让那些历史的碎片自己发声。这种叙事的高超之处在于,它既保持了学术的深度,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可读性,做到了两者之间的完美平衡。读来让人感到充实,却又不觉负担,仿佛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次私密的下午茶交谈,探讨那些逝去时代的精神底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尘埃。初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那娟秀却又带着几分沧桑的字体样本,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沉静的研究氛围中。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何被外界的巨变所裹挟、塑造的,这比单纯的事件罗列更吸引人。这本书的选材似乎非常精准,没有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冰冷与疏离感,而是选择了最私密、最真实的载体——日记。我期待着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他们清晨的迷茫、午间的思辨、以及深夜的辗转反侧。那种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笔触,往往最能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年誊抄这些记录时,书写者或许也正经历着某种相似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是区分优秀历史读物和普通史料的关键所在。好的历史,永远是关于“人”的故事,而非仅仅是“事”的堆砌。

评分

作为一个对阅读有着近乎执念的人,我始终相信,好的非虚构作品,其语言本身就应具备一种仪式感,一种与所探讨主题相匹配的庄重与深沉。从这本书的选句和排版风格来看,作者显然也深谙此道。那种对古典汉语的娴熟运用,使得即便在论述现代性议题时,也保留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和历史厚重感,避免了当代语言的轻佻与扁平化。这种语言的“质感”,是构建历史氛围的关键要素。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我期待着在作者的引导下,能够透过泛黄的纸页,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努力地为自己的存在留下一个清晰而坚实的注脚。这种对文本美学的追求,是对所研究对象最好的致敬。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对“士人”身份认同危机的探讨抱有极大的期待。晚清到民国,是传统士大夫阶层赖以生存的儒家秩序彻底崩塌的时期,他们的价值体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不再是科举制度的简单更迭,而是“立世之本”的动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无根感”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和写作心态的。是选择拥抱变革,成为新潮的“启蒙者”?还是固守旧有的清高与气节,成为时代的“边缘人”?这些选择背后的心理动因,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仅仅描述他们参与了多少新式活动或发表了多少旧体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更关注的是,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和修养,在新世界中突然失去了效用,那种由内而外的失落感和焦虑感,是如何在日记的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的。这种精神上的“大清洗”,比任何政治革命都来得更加彻底和痛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很有条理,它并未完全按时间顺序铺陈,而是采取了某种主题式的串联,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辨性。我注意到,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摹这些知识分子在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维持体面、保障生计本身就是一场艰巨的战斗,更遑论保持独立思考和文人风骨。书中对他们如何为了一点微薄的稿费奔波、如何应对家人的不解、如何艰难地在租来的陋室中维持阅读与写作的习惯,这些细节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场景的立体感。它提醒我们,伟大的思想和崇高的情操,往往诞生于最窘迫、最不光彩的日常挣扎之中。这不是神坛上的人物速写,而是泥土里开出的花朵,带着朴素的生命力与韧劲,这种“烟火气”下的历史解读,比高高在上的理论俯视更具感染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