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圣路(平装)

各自的朝圣路(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国平 著
图书标签:
  • 成长
  • 自我发现
  • 人生哲理
  • 旅行文学
  • 精神探索
  • 个人成长
  • 心灵治愈
  • 散文
  • 随笔
  • 感悟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9580
版次:2
商品编码:1218595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被誉为“当代颇具灵魂的作家”、哲学家

★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撼动人心的人生哲理

★影响和改变千万莘莘学子、文艺青年对人生的思考

★文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佳作典范,让你认识一个可爱、可恋的人生

★征服千万读者,带你与灵魂对话的“心灵之书”

★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多年的挚爱

★《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在朝圣路上等你来,一起前行,同享愉快

内容简介

  《各自的朝圣路》涵盖了周国平多年来的读书感悟、心路历程、对爱的体验和针对某些时弊的“争鸣”等。

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之心,对生命与死亡、苦难与拯救等永恒的哲学问题进行探究——这是一条永无终点的路。

他将自己定位于“守望者”,并与时代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以守护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他坚信,世上永远都存在着一些像自己一样的朝圣者,每一条朝圣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只要你真正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知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知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笔:《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等。


目录

作者的话 // 001

自序 // 003

第一辑 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 // 002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 005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 008

精神生活的哲学 // 010

孤独的价值 // 017

勇气证明信仰 // 025

第二辑 守望者语

守望的角度 // 030

被废黜的国王 // 033

在沉默中面对 // 035

有所敬畏 // 037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 039

哲学的命运 // 042

名人和明星 // 045

读书的癖好 // 048

哲学与精神生活 // 051

都市里的外乡人 // 061

记住回家的路 // 063

愉快是基本标准 // 066

第三辑 文学的安静

私人写作 // 070

小说的智慧 // 079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 102

第四辑 不时髦的读书

人不只属于历史 // 128

给成人读的童话 // 131

也重读安徒生 // 135

临终的苏格拉底 // 138

《李白与杜甫》内外 // 141

回到世界名著 // 144

简洁的力量 // 147

世上本无奇迹 // 150

第五辑 爱者的反思

爱:从痴迷到依恋 // 154

婚姻反思录 // 157

嫉妒的权利 // 163

点与面 // 170

男子汉形象 // 177

婚姻的悖论与现代的困境 // 179

关于好男人 // 185

生命中的无奈 // 187

婚姻中的爱情 // 190

人人都是孤儿 // 192

爱的反义词 // 194

情人节 // 197

第六辑 科学与人文

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 // 200

关于绿色文明的访谈录 // 202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 207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 209

人是地球的客人 // 213

我反对克隆人 // 217

医学的人文品格 // 220

第七辑 闲文或时文

五十自嘲 // 228

奢侈品的不便 // 231

侯家路 // 233

启蒙的契机 // 235

录音电话 // 238

朋友 // 240

小散文模式 // 243

报应 // 245

“己所欲,勿施于人” // 247

不敢善良 // 249

生病与觉悟 // 251

老同学相聚 // 253

另一个韩愈 // 256

树下的老人 // 259

论自卑 // 262

人生话题 // 265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 280

议论家 // 282

第八辑 序评无类

《思想者文丛》编者的话 // 286

心理史的写法 // 288

纯真的心性 // 290

自由的灵魂 // 293

纯粹的写作 // 296

都市生活与爱情 // 300

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 // 303

不寻常的《遗弃》 // 307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 // 311

散文这一种作物 // 315

为了孩子的平安 // 318

第九辑 准学术谈

圈外人的臆想 // 322

伦理学和价值层次 // 329

辩论与真理 // 335

哲学与文学批评(论纲) // 339

第十辑 并非争鸣

作伪的逻辑 // 348

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 // 352

——评《心香泪酒祭吴宓》

纪实、虚构和伪造 // 365

莫须有的“尼采版本之争” // 367

第十一辑 自叙和访谈

自由的写作心态 // 372

一次采访的摘录 // 374

写作·童心·气质 // 377

——答《婚姻与家庭》杂志读者问

我的命运之作 // 380

——答《新民晚报》记者问

周国平和他的散文 // 383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题节目

为孩子们写书 // 388

答《时代青年》杂志 // 390

我的北大岁月 // 392

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 // 396

哲学与时代 // 411

——在中央电视台答大学生问

第十二辑 精神的故乡

开场白 // 418

灵魂是一个游子 // 420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 422

梦并不虚幻 // 425

精神栖身于茅屋 // 427

生命树上的果子 // 429

人所能及的神圣 // 432

信仰之光 // 434

谁是最智慧的人 // 437

智慧和童心 // 439

成为你自己 // 441

独处的充实 // 444

自己的园地 // 446

幸福是灵魂的事 // 449

有爱心的人有福了 // 452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 454

面对苦难 // 457

真·善·美 // 460

怀念土地 // 463

读永恒的书 // 466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 // 469

第十三辑 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 474

世界究竟是什么? // 476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 478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 480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483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 // 485

时间之谜 // 488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 490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 493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 // 495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 498

什么是自由意志? // 501

感觉可靠吗? // 503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 506

贝克莱的是与非 // 508

庄周梦蝶的故事 // 510

感觉能否证明对象的存在? // 512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 514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 // 517

你的“自我”在哪里? // 519

语言能否传达感觉? // 522

语言能否传达思想? // 524



精彩书摘

苦难的精神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 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借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是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 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 “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996 年10 月


前言/序言

作者的话

我的写作分两种情况。一种可称为专项写作,即围绕某个主题, 写一个比较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并不多,主要是学术著作和纪实文学两类。另一种可称为日常写作,亦包括两类。

一类是散文。或有感而发,或应约而作,写一些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随时发表在报刊上,现在也发表在网络上。每隔若干年,文章积累到了一定数量,我就把它们结集出版。迄今为止共有5 个散文集,即《守望的距离》( 1996 )、《各自的朝圣路》( 1999 )、《安静》( 2002 )、《善良丰富高贵》( 2007 )、《生命的品质》( 2010;增补本,2012 )。

另一类是随感。突发的感触,飘忽的思绪,随手记在纸片上,后来则是记在电脑的一个专门文档上。这样的东西以前是不发表的,现在会在微博上选登一些,也是积累到一定数量,我就加工整理,把它们结集出版。迄今为止共有4 个随感集,即《人与永恒》( 1988 )、《风中的纸屑》( 2006 )、《碎句与短章》( 2006 ;后更名为《内在的从容》, 2009 )、《把心安顿好》( 2011 )。

其实,我最早出版的散文集是《只有一个人生》( 1992 ),迄今已23 年,其内容后来收在了《守望的距离》里。《人与永恒》的确是我出版的第一个随感集,迄今已27 年。出最早的集子时,我何尝想到,它们会有后续,各带出了一个小小的系列。是的,小小的系列,20 多年的日常写作,成绩不过如此,实在是应该惭愧的。

然而,更想不到的是,我的这些很平常的作品会受到读者如此热情的欢迎,20 多年里不断地再版。其中,《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出了8 版,《人与永恒》出了10 版,当年的读者已经和我一同步入壮年乃至老年,而今天的年轻一代依然喜欢它们。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事了。当然,我清楚并不是我的作品有多么好,我能找到的唯一原因是,我所思考的人生问题和精神生活问题其实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时代变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显得更为迫切了。

在图书市场上,我的作品有多种不同的选编本。但是,按照时间顺序结集的完整版本只有这个5 册一套的散文系列和4 册一套的随感系列,有了这两套书,我的日常写作的作品就一网打尽了。这或许是它们第n 次再版的一个理由吧。

周国平

2014 年12 月9 日



《各自的朝圣路(平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它深入探索了人生的复杂性、个体选择的深远影响以及在追寻自我意义的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旅行指南或历史编年史,而是一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关于心灵旅程的画卷,它描绘了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物,如何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决定,如何踏上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朝圣之路”。 故事围绕着几位主角展开,他们各自怀揣着不同的目标、梦想、遗憾或期望,在命运的驱使下,开始了各自的征程。这些“朝圣路”并非指代传统意义上的宗教 pilgrimage,而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探索,一种对内在真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这条路充满了未知、艰辛,也伴随着顿悟、成长。 主人公之一,艾伦,是一位才华横溢但内心充满迷茫的年轻艺术家。他厌倦了都市的喧嚣和艺术界虚伪的浮华,渴望找到真正触动人心的创作灵感。他的朝圣路,是一条寻找艺术本源、回归初心、挑战自我创作极限的道路。他可能会离开熟悉的环境,深入到偏远的乡村,或是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与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碰撞,寻找那些最原始、最纯粹的情感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爱与失落,体验挫败与喜悦,这些经历将如同熔炉,不断锻造着他的艺术灵魂,也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天赋是否真的能够支撑他走下去,而最终,他所寻找的,也许并非外界的赞誉,而是内心深处对艺术本质的坚守。 另一位主角,索菲亚,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职业女性,她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却在情感世界里感到空虚。她的朝圣路,是对内心深处渴望的连接和真正亲密关系的寻找。或许,她曾经因为工作而忽略了身边最重要的人,或许,她习惯了用理性武装自己,而忘记了如何去感受和表达爱。她的旅程可能是一次对过去错误的反思,一次与旧日爱人的重逢,或者是一段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情感体验。她需要学会放下过去的包袱,敞开心扉,去面对那些曾经让她恐惧或逃避的情感。这条路考验的是她的勇气、她的脆弱,以及她能否在繁忙的生活中,为真正值得珍视的情感留出空间。 还有一位关键人物,老约翰,是一位经历过人生风雨的老者。他的朝圣路,是一次对过往的回顾与和解。他的人生充满了故事,有荣耀也有遗憾,有深沉的爱也有刻骨的痛。他可能在生命的晚年,决定去完成一件年轻时未竟的梦想,或者去弥补一个长久以来埋藏在心底的过错。他的旅程,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后一次深刻追问,是对过往人生的总结和升华。他可能会在旅途中遇见不同年龄段的人,用他的智慧和经验去点拨他们,同时也从年轻人的身上,重新看到生命的活力和希望。他的朝圣,是一种对存在的反思,是一种对生命终极价值的确认。 《各自的朝圣路》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了人生的多面性。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塑造成非黑即白的形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成长。每一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选择并非总是明智,他们的道路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然而,正是这些不完美,使得他们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故事的叙事方式也极为精彩。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如何反过来影响着他们的心境和行为。无论是繁华喧嚣的都市,还是静谧神秘的山林;无论是古老而充满历史感的城镇,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成为了主角们心灵成长的舞台。环境的描写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映照。比如,当艾伦面对壮丽的自然风光时,他的灵感或许会被激发,而当索菲亚在陌生的城市迷失方向时,她或许会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 此外,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对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思考。这些思考并非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内心的独白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事件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读者在跟随人物的脚步,体验他们人生起伏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开始思考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存在的根本问题。 《各自的朝圣路》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冥冥之中的联系。虽然每个人的朝圣路看似独立,但他们的生命轨迹却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交汇,产生微妙的影响。这些相遇,可能是短暂的擦肩而过,也可能是深刻的羁绊,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印证,共同构成了人生这场宏大叙事的精彩篇章。 本书也探讨了“选择”的重量。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一个微小的选择,往往会决定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方向。书中的人物,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了他们的选择,然后承受着这些选择带来的后果。这种对选择与责任的深入探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禁反思自己过往的选择,以及未来将要做出的决定。 《各自的朝圣路》是一部充满力量和启发性的作品。它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权力和责任去定义自己的旅程。无论这条路有多么艰难,无论前方的风景有多么未知,只要我们怀揣着对真理的渴望,对自我的追寻,我们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朝圣路”,并在其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蜕变。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刻的心灵之旅,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回味无穷,并对自己的生命旅程有了新的感悟和勇气。它适合所有对人生抱有思考,渴望探索内在世界,并愿意踏上自我发现之旅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悠远的质感,米色的封底搭配烫金的文字,光影流转间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氛围。我猜想,《各自的朝圣路》讲述的应该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史诗,而更倾向于个体生命在某个特殊时期的内心挣扎与追寻。或许是一些平凡人在生活中遭遇了某种契机,不得不踏上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这段旅程既有外部的艰辛,更有内在的洗礼。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朝圣路”的,它们是真实的地理路径,还是象征着一种心灵的探求?是某个宗教的朝圣,还是个人对自我价值、人生意义的探索?我预想书中会充满细腻的人物刻画,每一个角色都带着自己的伤痕与渴望,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与迷茫,又如何在与他人的相遇中获得力量,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读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是一次与书中人物的共鸣,一次对自身生命的反思。

评分

拿到《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让人瞬间沉静下来。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在路上”的意境,不同于一般的旅行文学,这里的“朝圣”二字,暗示着一种深刻的、带有精神追求的旅程。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古老传说中,勇士们为了信念踏上艰难险阻的征途,或者隐士们为了顿悟选择远离尘嚣的修行。这本书会不会是现代社会背景下,都市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内心深处对宁静、对真理、对自我救赎的渴望?我设想,作者笔下的“朝圣路”也许是五花八门的,可能是一个职场失意者重拾信心的异国之旅,也可能是一个失恋者疗愈伤痛的静心冥想,抑或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哲学追问。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带着各自的困惑、遗憾、希望,踏上各自独特的“朝圣路”,在经历风雨、遇见风景、结识陌生人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内心的杂质,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这本书,或许是对“活着”这件事最诚恳的叩问。

评分

《各自的朝圣路》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想到了一种充满个人色彩的追寻。不是集体式的狂热,也不是随波逐流的模仿,而是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困境或诱惑时,所选择的那条独一无二的探索之路。我推测,这本书可能描绘的是一群个体,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都在某个时刻,因为某种内在的驱动力,开启了一段特别的“旅程”。这种旅程,也许不是简单的地理上的迁徙,更可能是一种心灵的跋涉,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化,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甚至是对某种精神寄托的追寻。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刻画这些“朝圣者”?他们的“路”上会遇到哪些挑战?是外部环境的阻碍,还是内心的挣扎?书中是否会有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当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孤独中感受到温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人性的韧性与光辉,以及每个人在追寻自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与坚持。

评分

一看到《各自的朝圣路》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有人独自一人,背着沉重的行囊,行走在荒凉的戈壁;有人在繁华都市的街头,眼神迷离,寻找着内心的归宿;有人围坐在篝火旁,低语着过往的失落与对未来的期盼。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而更像是无数个细微、却又无比真实的个体生命故事的集合。我猜想,作者会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去捕捉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悸动,去展现他们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所经历的孤独、挣扎、迷茫,以及最终可能获得的顿悟与平静。这条“路”或许是具体的,也许是抽象的;是跨越山海的远行,也可能是深入内心的探索。这本书,很可能不是要给读者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去审视自己是否也在走在一条属于自己的“朝圣路”上。

评分

《各自的朝圣路》的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种“个体化”的叙事倾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独特挑战和心路历程。我猜测,书中的“朝圣路”并非是单一的、固定的某种模式,而是形形色色的,可能是为了追寻某个远大的目标,也可能是为了治愈内心的创伤,甚至是为了寻找失落已久的自我。我希望作者能够塑造出一些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让他们不仅仅是符号化的“朝圣者”,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普通人。他们的旅途可能会充满艰辛,会面临误解,会遭遇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反思和成长中,逐渐清晰自己前行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这本书,或许是一次对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也是一次对生命韧性与价值的赞美。

评分

周国平的散文集,买了一套,慢慢看。

评分

物流给力,纸的质量不错,感觉是正品,喜欢从京东买物品

评分

促销活动购买的,很实惠,还没看。

评分

非常好的书,全新正版,京东好啊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学校推荐的书,很不错,英语中小学生拓展知识用,送货速度快。

评分

还好,物流很好,及时送到

评分

物流给力,纸的质量不错,感觉是正品,喜欢从京东买物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