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南嶽衡山是我國南方的宗教重鎮,是曆代南北文化人遊息、雅集的文化中心,從晉代至當代,各路文化人士、各路英雄豪傑嘯聚、雅集南嶽衡山,他們或交遊登高,或感嘆勝跡,或吟詠曆史,或留戀光景,為秀美的南嶽衡山增添瞭瑰麗的人文色彩,留下瞭豐富多彩的詩詞歌賦,留下瞭從衡陽首峰至長沙嶽麓逶迤三百裏的詩詞文化長廊。
《南嶽佛道詩詞經典箋注》精選各種文獻載錄的佛教詩詞賦,從晉代至當代精選佛教詩詞賦500餘首,精選道教詩詞文賦200餘首。作者涵蓋曆代高僧、高道、政治傢、軍事傢、旅行傢和著名藝人。
通過《南嶽佛道詩詞經典箋注》箋注可以窺見以南嶽為中心的政治、軍事、旅遊和宗教曆史文化演繹與變遷,可以展現1500多年來雄踞南中國,縱貫大湖湘的詩詞文化長龍。
內頁插圖
目錄
南嶽佛教詩詞
兩晉南北朝
示眾修行要旨
唐朝
道林寺
春晚從李長史遊開道林故山
湖中彆鑒上人
同崔興宗送衡嶽瑗公南歸
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贈衡嶽僧方外
將遊衡嶽過漢陽雙鬆亭留彆族弟浮屠談皓
詠方廣寺
望嶽
巳上人茅齋
嶽麓山道林二寺行
同房憲部應鏇
送道標上人歸南嶽
重送道標上人
送靈澈上人
酬靈澈公相招
自道林寺西人石路至麓山寺,過法崇禪師故居
長沙贈衡嶽祝融峰般若禪師
送僧仲製東遊兼寄呈靈澈上人
送深法師遊南嶽
同李萬晚望南嶽寺懷普門上人
贈衡嶽僧明瓚
寄衡嶽僧
贈衡嶽隱禪師
贈衡嶽隱禪師
樂道歌
辭召詩
題像詩
懷南嶽隱士
題清涼寺
題雲師山房
草庵歌
參同契
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彆盈上人
戲贈靈澈上人
送僧遊衡嶽
送知興上人
寄慈恩寺鬱上人
慈恩寺上座院
贈僧雲棲
佘山謠
鼕夜寄白閣僧
贈南嶽僧
贈楚雲上人
和趙嘏題嶽寺
……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現代
南嶽道教詩詞
兩晉南北朝
唐朝
五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現代
前言/序言
南嶽衡山,曆史悠久,成名已近1500年;山勢獨特,蜿蜒七十二峰,縱貫湖湘,素有“獨如飛”之美譽。南嶽自秦漢至晚清,一直是中國南方的重要文化中心,儒、釋、道三教共輝一山,共濟世道人心,在古代社會人心教化中擔任著重要角色。新中國成立後,南嶽衡山一直是湖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成為國傢級的生態旅遊文化重鎮和中國壽文化傳播與研究的中心。
韆年衡嶽,韆年文化傳承。自漢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到此流連忘返,留下瞭宏富的南嶽衡山文化。南嶽衡山不僅宗教文化鼎盛,大師輩齣,“五葉共輝”,遠播東南亞異邦,還留下瞭群星燦爛的摩崖石刻和豐富的南嶽詩詞歌賦。南嶽不僅是華夏兒女的心靈之所,還是中國南方獨特的文化之都,更是人們理想的修養、旅遊勝地。
南嶽古詩詞時間跨度從東漢末年至現當代,數量巨大,迄今搜羅到的有24000多首(依據譚嶽生主編《南嶽衡山古今詩詞集成》,湖南文藝齣版社,2001年10月齣版),在吟詠五嶽的文學作品中首屈一指。南嶽古詩詞涉及的體裁主要有詩、詞、賦等,題材眾多,有佛教詩、佛教詞、佛教賦,道教詩、道教詞、道教賦,事功詩、事功詞和事功賦。鑒於南嶽古詩詞涵蓋時間之長、數量之巨、題材之眾與南嶽古詩詞以宗教文學為主的特點,本書精選瞭南嶽曆代佛道詩詞(賦歸入詩一類),藉鑒中國古代宗教史和文學史的研究方式,采取分段研究的策略,把南嶽曆代佛道詩詞分為五段,即漢唐為第一段,宋為第二段,元明為第三段,清為第四段,近現代為第五段。
根據佛道教人士創作的詩詞各歸各教,世俗文人創作的詩詞按題材分彆歸入佛道文學的原則,全書共選佛道詩詞802首,其中佛教詩詞545首,道教詩詞257首。佛教詩詞,兩晉南北朝1首,唐朝107首,宋朝80首,元朝12首,明朝131首,清朝164首,近現代50首,共計545首。道教詩詞兩晉南北朝5首,唐朝25首,五代4首,宋朝13首,元朝8首,明朝30首,清朝158首,近現代14首,共計257首。南嶽曆代佛道教詩詞作傢408人,其中佛教詩詞作傢256人,道教詩詞作傢152人。佛教詩詞作傢,兩晉南北朝1人,唐朝50人,宋朝48人,元朝2人,明朝64人,清朝68人,近現代50人,共計283人。道教詩詞作傢,兩晉南北朝5人,唐朝23人,五代4人,宋朝9人,元朝4人,明朝17人,清朝79人,近現代11人,共計152人.
《南嶽佛道詩詞經典箋注》—— 洞悉衡嶽精神,品味韆年文韻 這是一部深度挖掘南嶽衡山佛教、道教文化與詩詞藝術精粹的學術著作。它並非簡單地堆砌名篇,而是通過嚴謹的考證、細膩的箋注,將南嶽這片神奇土地上孕育齣的佛道詩詞,置於其深厚的曆史文化語境中進行審視,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立體而鮮活的文化畫捲。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獨特性、深度性和學術性,它不僅僅是對詩詞本身的解讀,更是對南嶽佛道文化精神內核的一次深刻探尋。 一、 緣起:南嶽,一個山水與信仰交融的獨特場域 南嶽衡山,五嶽獨秀,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重要的自然名山與宗教聖地。其雄偉的山川地貌,孕育瞭豐富的自然意象,而佛教與道教的傳入與發展,則賦予瞭這片土地獨特的精神氣質。從魏晉南北朝的佛道爭鳴,到隋唐宋明的鼎盛時期,南嶽始終是佛道兩教傳播與融閤的前沿陣地。無數高僧大德、羽士高人在此駐锡講經、參悟修行,他們將自身的體悟、對自然的感悟、對宇宙人生的思考,紛紛寄情於詩詞之中。這些詩詞,如同鑲嵌在南嶽山水之間的璀璨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承載著曆史的記憶。 然而,長期以來,關於南嶽佛道詩詞的研究,或零散、或偏重於某一宗教、某一時期,缺乏一部係統、深入的梳理與解讀。《南嶽佛道詩詞經典箋注》的編寫,正是為瞭填補這一學術空白。本書力圖打破宗教、地域的界限,將南嶽的佛道詩詞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深入挖掘其與南嶽地理環境、曆史變遷、宗派發展、人物生平之間的內在聯係,展現齣南嶽佛道詩詞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 二、 內容:精選經典,精雕細琢的學術探索 本書所收錄的詩詞,經過精心遴選,既包含瞭曆代名傢與南嶽相關的佛教、道教題材的傳世名篇,也挖掘瞭大量散落在地方誌、寺觀碑刻、文集中的珍貴詩篇。這些詩詞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涵蓋瞭對山水景物的描繪、對修行生活的寫照、對宗教哲理的闡釋、對社會人生的關照,以及對祖師大德的緬懷等等。 1. 思想的傳承與演進: 本書深入剖析瞭南嶽佛道詩詞中蘊含的佛教“空、色、緣起、無常”等哲學思想,以及道教“道法自然、清靜無為、長生久視”等核心理念。作者通過對詩詞的逐字逐句的解讀,揭示瞭不同時期、不同宗派的佛道思想在詩詞中的體現,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曆史的發展而演變和融閤。例如,唐代僧人詩詞中對“禪機”的巧妙運用,宋代道士詩詞中對“內丹”境界的隱晦錶達,以及明清時期佛道詩詞中齣現的世俗化、生活化的傾嚮,都得到瞭細緻的展現。 2. 山水與精神的互動: 南嶽衡山獨特的自然風光,是佛道詩詞創作的重要靈感源泉。本書注重考察詩詞中的山水意象,如祝融峰的雄奇、藏經殿的幽深、方廣寺的清淨、水簾洞的縹緲等等,分析這些景物如何被賦予瞭宗教的象徵意義。詩人們藉景抒情,將個人的修行感悟、對宇宙自然的敬畏之心,與山水的壯麗秀美融為一體。通過箋注,讀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詩人筆下的南嶽,不僅僅是客觀存在的山水,更是他們內心精神世界的投射。 3. 人物的生命印記: 南嶽曆代湧現齣無數對中國佛教、道教發展做齣重要貢獻的高僧大德和羽士。本書將詩詞與人物的生平事跡、宗教實踐相結閤,展現瞭詩詞背後鮮活的人物形象。從馬祖道一、懷讓等禪宗巨匠,到許遜、葛洪等道教先賢,再到近現代的諸位大師,他們的詩詞不僅是其思想的載體,更是他們生命曆程的真實寫照。箋注中對人物身世、法脈傳承、宗教活動的介紹,使詩詞的解讀更具溫度和深度。 4. 藝術的妙趣與匠心: 本書在箋注的過程中,特彆關注詩詞的藝術手法。對詩歌的格律、用韻、意境、比興、象徵等方麵的分析,力求精準到位。作者深入淺齣地闡釋瞭佛道詩詞在藝術上的獨到之處,例如佛教詩詞中常有的“參禪”意味,如何通過語言的含蓄、意象的跳躍來體現;道教詩詞中對“煉語”的運用,如何將修行的過程與藝術錶現相結閤。對於一些難懂的典故、術語,本書也進行瞭詳細的解釋,使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詩詞的藝術魅力。 三、 價值: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承的橋梁 《南嶽佛道詩詞經典箋注》的齣版,具有多方麵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1. 填補學術空白: 本書的係統性、全麵性,填補瞭南嶽佛道詩詞研究領域的諸多空白,為後續相關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和寶貴的資料。 2. 提升研究深度: 通過對大量原始文獻的考證與解讀,本書對南嶽佛道詩詞的理解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為學界提供瞭新的視角和研究方法。 3. 傳承文化遺産: 本書將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貴詩詞,以嚴謹的學術形式呈現齣來,有助於保護和傳承南嶽乃至中國佛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 普及文化知識: 本書的箋注清晰易懂,語言生動,不僅為專業研究者提供瞭參考,也能讓廣大對南嶽曆史文化、佛道思想、中國古典詩詞感興趣的讀者,從中獲得知識和樂趣。 5. 促進跨學科交流: 本書融閤瞭文學、曆史、宗教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瞭交流與閤作的平颱。 四、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廣大對中國傳統文化、佛教、道教、中國詩詞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包括但不限於: 文學研究者與學生: 可以從中獲得豐富的詩歌文本與解讀,拓展研究視野。 曆史學與宗教學研究者: 可以從中挖掘關於南嶽曆史、佛道教派發展、高僧大德事跡的珍貴史料。 南嶽本土文化研究者: 是瞭解和研究南嶽深厚文化底蘊不可或缺的參考。 對佛道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可以通過詩詞這扇窗口,走進佛道文化的精神世界。 對中國古典詩詞愛好者: 可以欣賞到一批彆具風格、意境深遠的詩篇。 結語: 《南嶽佛道詩詞經典箋注》不僅是一部關於詩詞的書,更是一扇通往南嶽精神世界的大門。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在字裏行間感受衡嶽山水的靈氣,體味佛道思想的博大精深,品鑒韆年詩詞的藝術魅力。本書緻力於以嚴謹的態度,還原曆史的真實;以細膩的筆觸,展現詩詞的溫度;以深刻的洞察,揭示文化的精髓。它將成為讀者理解南嶽、理解中國佛道文化、理解中國詩歌藝術的一部重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