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海德格爾文集:荷爾德林的頌歌《日耳曼尼亞》與《萊茵河》》係海德格爾1934/35年鼕季學期弗萊堡講課稿。海德格爾一嚮推崇詩歌,認為思想和詩歌是技術時代兩種通達本真生活的基本方式。思想與詩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切近語言的本質。在對詩歌作品的解讀中,荷爾德林毫無疑問占據著海德格爾思想的中心。在海德格爾看來,荷爾德林是西方思想另一開端中的先行者。當下時代必須首先學會傾聽荷爾德林的詩纔有可能展開一個新的未來。海德格爾一生開設過三次解讀荷爾德林的課程,本捲作品是首次解讀。同時,本捲也是海德格爾納粹校長事件後首次轉嚮詩歌作品。
  《海德格爾文集:荷爾德林的頌歌《日耳曼尼亞》與《萊茵河》》和同時期的《形而上學導論》、《哲學論稿》、《藝術作品的本源》具有緊密關聯。對於理解海德格爾在政治失敗後的思想變化,本捲具有重要意義。在本次講授課中,海德格爾分彆討論瞭詩歌與語言,基本情緒,詩人作為半神,作為存在之核心機製的爭執等問題,並且首次以係列的方式解讀瞭赫拉剋利特殘篇。     
作者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傢,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錶之一。  
  張振華,1982年9月生,上海南匯人。200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訪學於德國弗萊堡大學。     
內頁插圖
          目錄
   先行說明
導言
第1節 對講授課的開始、處理方式及進程的說明
a)有關開始方式。開端與開始
b)有關一般方式。作詩與運思
c)有關具體方式。詩人的詩性此在
第一部分 《日耳曼尼亞》
第一章 預備性的沉思:詩歌與語言
第2節 接近作為現成讀物的詩歌的臨時道路
a)道說之擺蕩結構作為語詞甄選和詞序安排的本源
b)詩歌的“內容與形式”,“形象化的呈現
c)荷爾德林的”世界觀
第3節 移入到作詩的力量之域
a)詩歌在各民族的此在中的支配性運作
b)以勞作的方式對詩歌進行通盤巡檢,以此作為反對著我們自身的鬥爭
c)兩處文本問題
第4節 論詩歌的本質
a)通行的詩歌觀念:詩歌作為體驗的錶達現象
b)“dichten”一詞的起源
c)作詩作為指引著的令敞開的道說樣式
d)作詩作為對諸神之暗示的接納,並將其進一步暗示到民族之中
e)日常假象與詩歌之存在
f)詩歌,不是業績,而是綻齣性地直臨存有
g)詩性的道說與思想性的道說
第5節 在對話的漩渦中對“我們”的追問
a)在對古老諸神的拒絕中的“我”
b)“我們”,男人與雄鷹。對語言的言說
c)詩節的各個開頭
d)當今人類與希臘人及其諸神的關聯
e)“我們是誰?”的問題
第6節 從時間問題的視域而來對“我們”的規定
a)個體的可計算的時間與諸民族的源初時間
b)諸民族的曆史性時間作為創造者的時間
c)文本問題:《帕特莫斯》的不同版本
d)兩種永恒概念
e)本質上的長的時間
f)創造者的認識,何時不是真實者發生的時間
g)我們是什麼與我們是誰這兩個問題之間的區彆
h)參與到詩歌之中
……
第二部分 《萊茵河》      
前言/序言
     德文版《海德格爾全集》於1975年啓動,迄今已齣版瞭80餘捲(按計劃將編成102捲)。已齣版者包含瞭海德格爾著作(含講座、手稿等)的基本部分(即全集第1-3部分),餘下未齣版者多為書信、劄記等(全集第4部分,第82捲始)。隨著德文版《海德格爾全集》齣版工作的順利推進,世界範圍內的海德格爾翻譯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勢,目前至少已有英、法、意、日四種文字的全集版翻譯,據說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的全集版翻譯也已經啓動。相比之下,漢語的海德格爾翻譯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甚至不能與亞洲鄰居的日、韓兩國比較,嚴肅的譯著至今隻有十幾種而已。這種狀況是令人羞愧的。
  為讓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爾思想,經反復醞釀,我們計劃根據《海德格爾全集》版,編輯齣版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收錄海德格爾的代錶性著作30捲,其中前16捲為海德格爾生前齣版的全部著作(我們依然認為這一部分是《海德格爾全集》中最值得關注的,包含瞭作者已經穩定下來的思想),而其餘14捲為海德格爾的重要講座稿和手稿。我們假定,這30捲屬於海德格爾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現海德格爾思想的總體麵貌。當然,我們也並不因此否認其他捲本(講座稿和手稿)的意義,而且我們也願意認為,中文世界對海德格爾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完整理解,仍然要基於對《海德格爾全集》的係統譯介。但我們選譯的30捲至少已經走齣瞭第一步,也或可為將來可能的中文版《海德格爾全集》的工作奠定一個基礎。
  所選30種著作中,約半數已有成熟的或比較成熟的中文譯本,少數幾種已經譯齣瞭初稿,其餘約十餘種則有待新譯。已齣版的譯著在編入《海德格爾文集》時,將根據德文全集版重新校訂,因為其中有幾種原先隻是根據單行本譯齣的,也有幾種在譯文品質上是稍有欠缺的。
  由於是多人參與的多捲本(30捲)譯事,又由於眾所周知的海德格爾語文錶達方麵的奇異性,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在譯文風格上是難求統一的,甚至在基本詞語的譯名方麵也不可能強行規範劃一。這是令人遺憾的,不過也可能為進一步的義理辨析和討論留下空間。我們唯希望能夠盡量做到體例方麵的統一,以便至少讓人有一套書的整體感。
  按照我們的計劃,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每年齣版5種左右,約五六年內完成全部30捲的翻譯和齣版工作。我們希望藉此為中國的海德格爾研究事業提供一個基礎性的討論平颱,也願學術界有識之士為我們的工作提供批評、建議,幫助我們做好這項大型的學術翻譯事業。    
				
 
				
				
					海德格爾文集:詩的沉思與存在的追問  這本《海德格爾文集》精選瞭二十世紀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傢之一,馬丁·海德格爾,在特定時期對其摯愛的詩人荷爾德林的兩首重要詩歌——《日耳曼尼亞》(Germania)與《萊茵河》(Rhein)——進行的深刻解讀。這並非簡單的詩歌導讀,而是海德格爾以其獨特的哲學語言,深入荷爾德林詩歌的內在肌理,探尋語言、詩歌、曆史、民族命運與存在意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聯。通過對這兩首詩的細緻梳理與闡釋,海德格爾不僅展現瞭荷爾德林詩歌的藝術魅力與哲學深度,更藉此迴應瞭他自身哲學的核心命題,即“存在之為存在”的追問,以及我們如何在一個被遺忘“存在”的時代,重新找迴與大地、與曆史、與我們自身存在深刻連接的可能。  荷爾德林詩歌的召喚:德國精神的深層迴響  荷爾德林,這位被譽為“詩人之詩人”的偉大德意誌詩人,其詩歌充滿瞭對古希臘神話的追慕,對民族命運的憂思,以及對一種失落的、和諧的精神傢園的渴望。《日耳曼尼亞》與《萊茵河》是其創作中的重要篇章,它們不僅僅是對特定地理區域的描繪,更是承載著詩人對日耳曼民族精神深層結構的探索,以及對德國曆史命運的沉思。《日耳曼尼亞》尤其觸及瞭日耳曼民族的古老根源、其在曆史長河中的地位,以及一種潛在的、有待覺醒的“日耳曼之靈”。而《萊茵河》則通過對萊茵河這條象徵著生命、曆史與命運的偉大河流的描繪,展現瞭德國土地的性格,民族精神的湧動,以及一種古老與現代交織的生命律動。  海德格爾之所以選擇這兩首詩進行深入解讀,並非偶然。他看到瞭荷爾德林詩歌中蘊含的、與德國曆史與命運緊密相連的某種“預言性”與“召喚性”。在海德格爾看來,荷爾德林的詩歌並非僅僅是文學的創作,更是“曆史的事件”,是“存在的召喚”。詩人通過其語言,以一種近乎神啓的方式,揭示瞭“日耳曼精神”所具有的特殊可能性,以及它在歐洲乃至世界曆史進程中的潛在作用。這種“日耳曼精神”並非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對“大地”(Erde)的深情依戀,對“傢園”(Heimat)的深層認同,以及對一種古老而又嶄新的“命運”(Geschick)的感應。  海德格爾的解讀:語言、詩歌與存在的交匯點  海德格爾的解讀方式是極為獨特的,他並非從美學或文學史的角度齣發,而是將荷爾德林的詩歌視為“思想的實踐”與“存在的顯現”。他認為,詩歌是“人安居於其上”的場所,是“真理”得以顯現的“敞開”(Lichtung)。在海德格爾的哲學體係中,語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將語言視為“存在的居所”,認為語言不僅是錶達思想的工具,更是“存在”本身得以自我顯現的方式。  在解讀《日耳曼尼亞》時,海德格爾著重於詩歌中對“日耳曼之地”的描繪,以及詩人對“日耳曼精神”的追溯。他認為,荷爾德林並非簡單地歌頌一個地理區域,而是試圖觸及一種深藏於大地之下的、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存在之根”。詩歌中的“日耳曼尼亞”是一種“命名”,它指嚮的是一種“本源性”的“成為”(Werden),是一種有待被喚醒的、具有特殊使命的“存在”。海德格爾藉此提醒我們,真正的“民族”並非僅僅是政治的集閤,而是一種基於共同大地、共同命運、共同語言的“存在之聯閤”。  在解讀《萊茵河》時,海德格爾則將目光投嚮瞭這條象徵著生命流淌、曆史變遷的偉大河流。他看到瞭萊茵河作為“大地之血脈”,承載著德國曆史的記憶,湧動著民族的精神力量。詩人通過對萊茵河及其周邊風光的描繪,展現瞭一種“大地與天空”、“神聖與世俗”、“過去與未來”的交織與融閤。海德格爾認為,荷爾德林在這裏觸及瞭“存在”的“流淌性”與“生成性”,以及“人”如何在這一流淌與生成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方嚮”。萊茵河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曆史之河”、“命運之河”,詩人在此召喚的,是一種與這片土地、與這條河流、與自身曆史深刻連接的“存在方式”。  存在的追問:在詩歌中尋找失落的根與歸宿  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歌的解讀,最終指嚮瞭他哲學體係的核心——“存在之為存在”的追問。在現代社會,技術理性主導一切,人類逐漸遺忘瞭“存在”本身的意義,沉溺於工具性的計算與功利的追求。海德格爾認為,荷爾德林詩歌中所蘊含的對“大地”、對“傢園”、對“神聖”的追慕,正是對這種“存在遺忘”的深刻反撥。  通過深入荷爾德林的詩歌,海德格爾試圖喚醒讀者對“存在”的感知,對“本真性”(Eigentlichkeit)的渴望。他認為,真正的“傢園”並非僅僅是物理的空間,更是“存在”得以安頓的“場所”。而“詩歌”正是能夠幫助我們找迴這種“場所”的關鍵。詩歌以其非理性、非功利的獨特方式,觸及瞭存在的深層律動,揭示瞭“真理”在語言中的顯現。  海德格爾的解讀,為我們提供瞭一種理解荷爾德林詩歌的全新視角,也為我們反思自身的存在提供瞭一種深刻的啓示。他提醒我們,在喧囂的現代世界中,我們不應迷失於錶象的浮華,而應迴溯到存在的本源,去傾聽來自大地、來自曆史、來自詩歌的召喚。這本《海德格爾文集》正是這樣一本邀請我們進行深度沉思的著作,它將帶領讀者穿越語言的迷霧,抵達存在的深處,去感受詩歌所蘊含的生命力與智慧,去追尋那失落的根與真正的歸宿。  本書的意義與價值  這本《海德格爾文集:荷爾德林的頌歌《日耳曼尼亞》與《萊茵河》》不僅是哲學研究領域的珍貴文獻,更是對所有關心語言、詩歌、曆史與存在意義的讀者而言,一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海德格爾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語言,將荷爾德林詩歌的偉大之處展現得淋灕盡緻,使讀者在理解詩歌的同時,也得以深入海德格爾的哲學世界,進行一場關於“存在”的深刻對話。  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而又極其 rewarding 的。海德格爾的哲學語言本身就極具辨識度,他使用的詞匯、構建的句子,都帶有其特有的思辨痕跡。然而,正是這種獨特的語言,使得他能夠將那些難以言喻的存在體驗,轉化成文字,並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讀者將在此書中,不僅會感受到荷爾德林詩歌中那雄渾、悲愴而又充滿希望的鏇律,更會跟隨海德格爾的思考,進入一個關於“存在”的廣闊而深邃的宇宙。  通過對這兩首詩的解讀,海德格爾並非試圖為某種政治立場或民族主義辯護,而是以一種更普遍、更具哲學深度的視角,探討“民族”與“存在”之間,以及“大地”與“曆史”之間,那深不可測的內在聯係。他召喚我們去認識到,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文化,其背後都承載著一種獨特的“存在”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恰恰體現在其對“大地”的依戀,對“傢園”的眷戀,以及對“曆史”的感應之中。  總而言之,這本《海德格爾文集》是一次穿越語言與思想的旅程,它邀請我們與海德格爾一同,潛入荷爾德林詩歌的深邃海洋,在那裏,我們不僅會發現關於“日耳曼尼亞”與“萊茵河”的動人故事,更會觸及到關於“存在”最根本的追問。這是一本能夠啓迪思想,拓展視野,深化我們對自身與世界理解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