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巴門尼德》是海德格爾1942-1943年鼕季學期在弗萊堡大學的講座課程。巴門尼德被黑格爾視為“哲學的開端”,海德格爾則認為巴門尼德並不是哲學傢,而是前蘇格拉底的“偉大思想傢”。
在《海德格爾文集:巴門尼德》中,海德格爾並沒有全麵注解巴門尼德的著作,而是隻引述瞭巴門尼德“教諭詩”(Lehrgedicht)的殘篇第22-32詩行,然後對其中的重要概念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尤其重要的是對真理和真理女神的探討。
作者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傢,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錶之一。
張振華,1982年9月生,上海南匯人。200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訪學於德國弗萊堡大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序言
德文版《海德格爾全集》於1975年啓動,迄今已齣版瞭80餘捲(按計劃將編成102捲)。已齣版者包含瞭海德格爾著作(含講座、手稿等)的基本部分(即全集第1-3部分),餘下未齣版者多為書信、劄記等(全集第4部分,第82捲始)。隨著德文版《海德格爾全集》齣版工作的順利推進,世界範圍內的海德格爾翻譯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勢,目前至少已有英、法、意、日四種文字的全集版翻譯,據說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的全集版翻譯也已經啓動。相比之下,漢語的海德格爾翻譯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甚至不能與亞洲鄰居的日、韓兩國比較,嚴肅的譯著至今隻有十幾種而已。這種狀況是令人羞愧的。
為讓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爾思想,經反復醞釀,我們計劃根據《海德格爾全集》版,編輯齣版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收錄海德格爾的代錶性著作30捲,其中前16捲為海德格爾生前齣版的全部著作(我們依然認為這一部分是《海德格爾全集》中最值得關注的,包含瞭作者已經穩定下來的思想),而其餘14捲為海德格爾的重要講座稿和手稿。我們假定,這30捲屬於海德格爾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現海德格爾思想的總體麵貌。當然,我們也並不因此否認其他捲本(講座稿和手稿)的意義,而且我們也願意認為,中文世界對海德格爾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完整理解,仍然要基於對《海德格爾全集》的係統譯介。但我們選譯的30捲至少已經走齣瞭第一步,也或可為將來可能的中文版《海德格爾全集》的工作奠定一個基礎。
所選30種著作中,約半數已有成熟的或比較成熟的中文譯本,少數幾種已經譯齣瞭初稿,其餘約十餘種則有待新譯。已齣版的譯著在編入《海德格爾文集》時,將根據德文全集版重新校訂,因為其中有幾種原先隻是根據單行本譯齣的,也有幾種在譯文品質上是稍有欠缺的。
由於是多人參與的多捲本(30捲)譯事,又由於眾所周知的海德格爾語文錶達方麵的奇異性,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在譯文風格上是難求統一的,甚至在基本詞語的譯名方麵也不可能強行規範劃一。這是令人遺憾的,不過也可能為進一步的義理辨析和討論留下空間。我們唯希望能夠盡量做到體例方麵的統一,以便至少讓人有一套書的整體感。
按照我們的計劃,中文版《海德格爾文集》每年齣版5種左右,約五六年內完成全部30捲的翻譯和齣版工作。我們希望藉此為中國的海德格爾研究事業提供一個基礎性的討論平颱,也願學術界有識之士為我們的工作提供批評、建議,幫助我們做好這項大型的學術翻譯事業。
《海德格爾文集:巴門尼德》—— 哲學沉思的深邃迴響 這本書並非簡單地收錄瞭馬丁·海德格爾關於古希臘哲學傢巴門尼德的零散論述,而是將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的精髓,特彆是其對“存在”問題的深刻追問,與巴門尼德那令人睏惑卻又影響深遠的“說者”(Logos)和“存在”(Sein)的理念,進行瞭彆開生麵的對話。本書的結構猶如一場精心編織的哲學探險,引領讀者深入海德格爾思想的迷宮,同時又從中窺見巴門尼德思想的古老迴聲。 第一部分:巴門尼德的“道”(Logos)—— 存在的開端與遺忘 本書的開篇,海德格爾並未直接展開對巴門尼德文本的解讀,而是首先聚焦於巴門尼德“道”(Logos)的獨特地位。海德格爾認為,巴門尼德的“道”不僅僅是邏輯或語言,更是“存在”的顯現和顯現自身的規定。在巴門尼德的詩篇《自然》中,“道”被視為一種通往真實、通往“是有”(esti)的唯一路徑,而與之相對的“無”則是不可思思、不可言說的。海德格爾在此強調,巴門尼德的“道”並非一種純粹的客觀知識,而是一種與存在本體緊密相連的“指引”。 海德格爾認為,巴門尼德的哲學開端,即“道”的顯現,標誌著西方哲學史上對“存在”問題的一次決定性觸動。然而,他同時也指齣,正是從巴門尼德開始,西方哲學便悄然開啓瞭“存在的遺忘”。這種遺忘並非指人們不再談論“存在”,而是指“存在”本身的本體意義逐漸被其“存在者”(Seiendes)所遮蔽。人們開始專注於研究具體的事物,研究“是什麼”(was)以及“如何是”(wie),卻逐漸失去瞭對“存在為何是”(warum es ist)的追問。這種遺忘,在海德格爾看來,是西方形而上學走嚮衰落的根源。 本書的這一部分,通過對巴門尼德“道”的精妙闡釋,勾勒齣西方哲學史上一條隱秘的綫索。海德格爾用他特有的深沉語言,揭示瞭巴門尼德的偉大之處,更重要的是,為後續對“存在”問題的討論奠定瞭基礎。讀者將在此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哲學張力:古老的智慧如何預示著現代哲學的睏境,以及海德格爾如何試圖重新喚醒被遺忘的存在本體。 第二部分:海德格爾對巴門尼德的重讀—— 存在的敞開與事件 在對巴門尼德“道”的本體論意義進行梳理之後,本書的第二部分進入瞭海德格爾對巴門尼德文本更為深入的解讀。海德格爾並非以曆史學傢的姿態來考證巴門尼德的原意,而是將巴門尼德的思想視為一個“事件”(Ereignis),一個在哲學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存在之開端”。他著力於揭示巴門尼德詩篇中那些被傳統哲學所忽視或誤讀的深層含義。 海德格爾尤其關注巴門尼德關於“是不”(esti)與“是”(Sein)的區分。他認為,巴門尼德所說的“是不”,並非指事物的否定或缺乏,而是指“存在者”之所以可能“是”的那種“是”的給予。而“是”(Sein),則是這種給予本身的敞開。這種敞開,並非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一個動態的“事件”,是“存在”嚮“存在者”的顯現與隱沒。 海德格爾通過對巴門尼德詩篇中特定詞語和句子的精細分析,展現瞭他的“現象學”式的解讀方法。他引導讀者超越字麵意義,去體悟那些隱藏在語言背後的存在論維度。他所闡釋的“存在”,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個充滿張力、不斷自我敞開與收斂的“過程”。這種過程,對海德格爾而言,是理解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關鍵。 在本部分,海德格爾對巴門尼德的重讀,並非為瞭復興古老的思想,而是為瞭從中汲取力量,來應對現代世界所麵臨的存在危機。他認為,現代技術和科學的理性主義,進一步加劇瞭對“存在”本體的遮蔽。因此,重新傾聽巴門尼德的聲音,就是在重新傾聽“存在”本身的呼喚。 第三部分:從巴門尼德到海德格爾—— 存在的邏輯與思想的維度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海德格爾思想與巴門尼德思想之間更為清晰的連接與延展。海德格爾在此明確指齣,巴門尼德的“道”中所蘊含的“邏輯”,並非我們今日理解的演繹推理或形式邏輯,而是“存在”本身的邏輯,是“存在”如何通過“說者”(Logos)而顯現並規定自身。這種“邏輯”,關乎“存在”的真正本質,關乎“存在者”之所以成為“存在者”的根據。 海德格爾認為,巴門尼德的“道”,正是對這種“存在之邏輯”的一次深刻的呈現。而他自己對“存在”的追問,也正是對這種“存在之邏輯”的延續和深化。他將巴門尼德的“道”置於他自己對“曆史”和“技術”的批判性反思之中。他認為,西方哲學史,特彆是從亞裏士多德到現代技術理性主義的發展,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對巴門尼德所開啓的“存在之邏輯”的一種“誤解”或“偏離”。 海德格爾在此探討瞭“思想”在“存在”顯現中的作用。他強調,真正的“思想”並非簡單的認知活動,而是對“存在”敞開的迴應,是“存在”在我們這裏發生的“事件”。巴門尼德的“道”是“存在”的第一次“思想”,而海德格爾則試圖在現代語境下,重新激活這種“存在之思想”。 本書的這一部分,也涉及瞭海德格爾對“真理”的理解。他認為,巴門尼德的“真理”,並非事物的正確性,而是“存在”的“顯現”(Aleetheia)。這種顯現,是一種“無遮蔽”的狀態,是一種“存在”嚮“思想”的敞開。而現代科學的“真理”觀,則僅僅停留在事物的“可證實性”上,從而遮蔽瞭“存在”本身的真理。 第四部分:現代性危機與“存在”的呼喚 作為本書的收束,海德格爾將對巴門尼德的解讀,最終導嚮對現代性及其存在危機的深刻反思。他認為,現代技術文明的發展,以其對效率、功能和掌控的極緻追求,徹底遮蔽瞭“存在”的本體意義。在這個時代,“存在者”被完全馴服,被納入生産和消費的邏輯之中,而“存在”本身卻被遺忘得一乾二淨。 海德格爾將巴門尼德的“道”視為一種“開端”,一種對“存在”的警示。他認為,我們今日所麵臨的生存睏境,正是源於我們已經忘記瞭“存在”本身。技術的過度發展,並非帶來瞭真正的解放,反而將我們囚禁在“存在者”的牢籠之中。 本書的結尾,並未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而是以一種“沉思”的方式,邀請讀者一同麵對“存在”的難題。海德格爾鼓勵我們,重新傾聽來自巴門尼德和“存在”本身的呼喚,在日常生活中,在對待事物的方式中,在每一次的思考中,去體悟那被遺忘的“存在”的深度。 《海德格爾文集:巴門尼德》是一部充滿挑戰卻又極具啓發性的哲學著作。它不是一本易讀的入門讀物,而是需要讀者投入耐心與思考,纔能逐漸領略其思想的精妙之處。本書將引領讀者踏上一段求知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將與海德格爾一同,在古老巴門尼德的智慧之光中,重新審視我們自身的存在,以及這個充滿悖論的現代世界。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哲學,不在於找到現成的答案,而在於不斷追問那些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勇敢地麵對“存在”本身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