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单酒

最后一单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著,郭国良 陈礼珍 译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犯罪
  • 律政
  • 职场
  • 社会
  • 小说
  • 反转
  • 人性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445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824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天下经典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192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布克奖史上鲜见无争议获奖作品,评委、评论界、读者一致认可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Zui高奖项,几乎已经成为“Zui好看的英文小说”代名词。布克奖评选历来热热闹闹、争议颇多,而本书罕见地“毫无争议”地获奖。

  2.英国当代文坛实力派作家的致敬之作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与巴恩斯、麦克尤恩齐名的英国当代作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英国的文学传统,的创作稳健大气,每部作品问世都能引起强烈反响。《最后一单酒》是公认的致敬《我弥留之际》之作,评论界又一致认为写出了另外的意味,达到了新的高度。

  3.一本润物无声,不经由直接的伤痛,能让读者嬗变的书

  日子一天天地过,雄心没了,爱情淡了,梦想远了……而房子、孩子、事业、老人、身体、衰老、疾病…..一点点迫近、一点一点磨蚀着人生。这是现实生活,也是本书的故事,不过,很多评论者说:他们重新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新建生活的机会。这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好的小说就是让读者经历一场嬗变。”

  4.一本奇特的书

  本书是牛津大学约翰·凯里所著的《20世纪zui令人愉悦的书》的收管之选,约翰·凯里说“应该为这本书的语言感到骄傲”。这本书写“生”,并不高悬奥妙;写“死”,并不哀伤阴郁。小说以死亡开篇,以海葬结尾,作者却说:“这是一本诙谐的书,带着喜剧性。”译者也评价这部作品说:“死亡却没了往日对终结的恐惧,而是成了新的开始;葬礼也一扫平常缅怀死者的悲痛与阴霾,成了狂欢的旅行。”


内容简介

  人乃高贵之灵物,成灰也庄严,入土亦煊赫。

  ——卷首引言

  这部小说,和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谈生论死、说从前道现今。作者说:“它(《最后一单酒》)是一本为了诠释生命而描绘死亡的书,是一本有关死亡被生命不断打断的书”。然而,这本书又没有高深与玄虚,读来如一部温馨而又伤感、卑微而又庄重的家庭生活剧,娓娓道来,细流涓涓,言浅意深。

  小说人物很平常:保险员和赌徒雷、殡仪员维克、蔬菜水果商伦尼、肉铺老板杰克·多兹,以及多兹的养子、二手车经销商文斯。他们平常如我们生活中的某甲某乙:一份解决温饱但发达不了的工作,一种平淡如水但也有喝酒会友、谈情说爱小乐子的生活,一种有贼心但无贼胆的小人物心思,一场人人都会经历的生老病死的离别,一点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人生苦恼。这些平常的人、平常的故事下,暗流涌动,携带着亘古以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终Ji困惑:自我在哪?活着为何?

  作者写作的目的,就是:跟着书中人物一起上路,一起感悟,一起寻找生活的痕迹和生命的尊严。无论生活多平淡、生命多卑微,其中的美、其间的意味,值得每个人好好去走。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1949—),是一位继承并发挥了英国深厚的文学传统的作家,是英国当代文坛闪烁着极为独特光芒的作家。

  斯威夫特出身于英国公务员家庭,自幼酷爱阅读。1967—1970就读于剑桥大学女王学院,攻读英国语言文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70—1973,在约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未完成博士论文。他说:“约克大学那段时光,求学是假,写作是真。”

  对写作的挚爱和执着,使得他很快成为英国文坛的新星,1980年他出版了第1部长篇小说《糖果店主》,次年第二部长篇小说《羽毛球》问世,获杰弗里·费伯纪念奖。1983年的《水之乡》入围布克奖提名,虽Zui后惜败于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也以摘得《卫报》小说奖等奖项欣慰。1996年,他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最后一单酒》终于力挫群雄,一举夺得了当年的布克奖,从而奠定了他在英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目前已出版十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

  斯威夫特不是高产作家,但每部作品问世都受到高度关注。他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笔下的角色常常是平凡的中年人,通过描写小说人物的命运,反映现代社会的人生百态和时代风貌,抒发关于历史、生命、爱情、婚姻、死亡等问题的思考。


精彩书评

  斯威夫特无疑是英国Zui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最后一单酒》这个故事具有强烈的触动人心的力量,它平静而深情地讲述着价值、尊严、忠诚、爱……——《纽约书评》

  这是一部深刻的、复杂的、厚重的关于生命、生活的小说,讲述了爱的失落与爱的持久。——《环球邮报》

  一本美好的书,一本触及人的内心需求和柔软的小说。即使Zui愤世嫉俗的人也会被它温暖。——《旧金山纪事报》

  《最后一单酒》是关于我们如何生存,如何死亡以及我们想要在生死之间建立永恒的联系所做的努力。——《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普通人的生活并不引人入胜,但是他的(《最后一单酒》)写得非常精彩。——德国评论家马赛尔·赖西-拉尼奇

  斯威夫特完成了一本歌本,其中半史诗、半抒情、半劳工阶层的社会写实,将真诚、人性和真实串成了一条链。——台湾书评人


目录

译序 / 001


伯蒙德西 / 002

雷 / 006

伯蒙德西 / 010

雷 / 013

老肯特路 / 017

埃米 / 019

十字路口 / 020

文斯 / 021

雷 / 024

黑荒原 / 027

文斯 / 030

雷 / 035

伦尼 / 037

达特福德 / 043

雷 / 047

文斯 / 056

伦尼 / 060

文斯 / 064

格雷夫森德 / 067

维克 / 071

雷 / 079

文斯 / 085

雷 / 090

文斯 / 093

罗切斯特 / 097

雷 / 107

查塔姆 / 109

维克 / 112

雷 / 116

文斯 / 118

伦尼 / 118

雷 / 121

文斯 / 122

伦尼 / 123

查塔姆 / 124

维克 / 127

威克农场 / 128

雷 / 135

曼迪 / 136

文斯 / 147

雷 / 150

伦尼 / 156

威克农场 / 159

雷 / 161

文斯 / 163

雷 / 167

坎特伯雷 / 169

伦尼 / 171

维克 / 172

文斯 / 173

雷 / 175

雷的规则 / 177

伦尼 / 177

维克 / 180

雷 / 180

伦尼 / 181

维克 / 184

雷 / 192

坎特伯雷 / 197

维克 / 198

埃米 / 198

雷 / 201

埃米 / 203

维克 / 210

雷 / 211

埃米 / 218

雷 / 221

马盖特 / 226

文斯 / 228

埃米 / 230

马盖特 / 231

埃米 / 236

雷 / 241

杰克 / 246

马盖特 / 247


精彩书摘

  我们走到尽头了,我捧着杰克。我想你知道到了尽头该做什么。我总觉得应该停留片刻,花点时间整理一下Zui后的思绪,也许有人想说点什么并且还要做个开始的手势。那种迟疑不决的情形就像你和陌生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你会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因为你拿不准他们到底会不会做饭前祷告。但是,我没有迟疑。我把坛子从大衣下拿出来。杰克·阿瑟·多兹。我没有说话,一只手把它抱在怀里,拧开盖子,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时,雨小些了,像雨幕裂开了一道缝,时间不长不短,刚好适合抛撒骨灰,这就是明显的开始的手势。我们走到尽头了。我说:“在生命的尽头,他走的时候在做什么呢?”埃米答道:“那时他坐在床上听收音机,护士说的,然后他麻利地取下耳机,说了一句:‘好了,一切都好了。’后来,护士有事走开了一会儿,当她回来时就发现他已经死了。”我拧开盖子,把它塞到口袋里,然后我背对着风捧着坛子递了出去。我说:“来吧。”好像捧的是糖果或者配给品。现在得悠着点了,一个一个来,一次只放得下一只手。伦尼第1个把手伸进去,抓出一把,手指缝里漏了些出来。维克说:“尽量把你们的手擦干点。”说着他就拿出手绢来擦手。我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把手擦干了,这样杰克就不会沾在我们手上,这样我们就不会把杰克沾在我们手上。但是我没有手绢,我从没想到会用得着这个。今天也好,哪天也好,我从没想过要带手绢。这时,维克把手伸进坛子,抬起手抓了一把出来。接着,文斯卷起了袖子,可是他犹豫了一下,好像要说:“你先吧,阿雷。”因为他已经伸过手了,已经抓过一把了,或者他仅仅是想要我先来吧。然而,我知道又要抱着坛子又要伸手去抓那是很不容易的,于是我说道:“继续吧,文斯,继续。”他抓了一把。他们都走到矮墙的避风处,伸直着手,握紧了,好像他们每个人都抓着一只要放飞的小鸟。我们得一起行动,所以他们在等我。维克说:“如果我是你,就不会走得太靠边的,风会把它带走的,让风把它带走吧。”他还真把我们当傻瓜了。干脆给我们发根安全带算了。我知道我得动作快点,就像播种一样,只有一只手是空着的,所以我走到墙边,把坛子口转到背风的方向,伸手进去,抓起一把到罐口。软软的,颗粒状的,有些发白,就像海边的白色细沙。然后,我就挥手把它撒了出去。他们肯定也是同时撒出去的,但是我没有看他们,我只是盯着那些撒出去的灰烬,说道:“再见了,杰克!”我是对着风说的。他们也说道:“再见了,杰克!”

  维克说得没错。风把它带走了,一眨眼,在电光火石之间,就被卷走了。瞬间即逝。然后我又双手捧着坛子,很快往里瞟了一眼,说:“来吧,来吧!”他们都拥过来准备再抓。四个大男人,每人抓两次,就所剩无几了。他们又伸手进去抓,一个接一个。一把福气啊。我也抓了一把,我们再一次同时撒了出去,划出一道白色的细轨迹,烟雾一样,瞬间就被吹散。几只海鸥不知从哪里扑了过来,却又马上盘旋着飞走了,好像被骗了一样。这时,我知道坛子里剩下的不够我们全部人再来一轮了,所以我自己先把手伸进了坛子,他们似乎并不介意。我的手在坛子里刨了又刨,像那些打洞的动物一样。我知道Zui后我得举起坛子拍一拍,就像你把一桶玉米片吃到见了底一样。一把,两把,只有两把了。我说:“再见了,杰克。”大海,天空,海风,全都融为了一体,然而我想,就算没有融为一体也没关系,因为我的眼睛早就模糊了。维克和文斯的脸白糊糊的一团,而伦尼却容光焕发,像个灯塔一样;越过海面,你可以看见马盖特的灯光。你可以站在马盖特码头的尽头看到海对面的梦幻之乡。我撒下了Zui后的一把骨灰——那群海鸥又一次飞扑过来,我举起坛子抖了抖,似乎我连它也要扔进大海,坛子里有杰克·阿瑟·多兹,只留下我们的灵魂,手中的骨灰——那个曾和我们一起走来走去的杰克——随风而逝了,在风中飞舞着,旋转着,直到灰变成了风,风变成了杰克,和我们融为了一体。

  ……


前言/序言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Swift,1949—?)在一九六七年离开生活与学习了十多年的伦敦,去剑桥大学读书,在此期间开始萌发文学创作的意愿。一九七○年,他进入约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十九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城市问题,但是他对学术研究并没有多少兴趣,将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之上。一九七三年,斯威夫特放弃了学业,前往希腊当了一年英语教师。回伦敦以后,他主要以教书为业,后来逐渐成为职业作家。

  经过数年的蛰伏和沉淀,斯威夫特以紧凑的节奏接连推出《糖果店主》(TheSweet-shopOwner,1980)、《羽毛球》(Shuttlecock,1981)和《水之乡》(Waterland,1983)三部长篇小说,在英国小说界声名鹊起。他的《水之乡》获得多个文学机构颁发的奖项,还入围了代表当代英语小说界Zui高荣誉的“布克奖”Zui终候选名单,他由此成为英国知名的青年作家。之后,斯威夫特又发表了《世外桃源》(OutofThisWorld,1988)和《从此以后》(EverAfter,1992),在读者、评论界和媒体上均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离名誉的高峰似乎还差一步之遥。一九九六年,斯威夫特出版了《最后一单酒》(LastOrders,又译为《杯酒留痕》《遗言》或《遗愿》),一举夺得了当年的“布克奖”。斯威夫特此时真正破茧而出,熠熠生辉于英国文坛。

  《最后一单酒》的英文名“LastOrders”是双关语,既指酒店打烊前Zui后一轮点单,又指Zui后的遗愿。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此书绝大部分章节都以人物为名,采用多重声音叙述,不同人物轮番出场,倾诉自己的故事,所有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结成一张跟已故的杰克·多兹有关的回忆之网。随着叙事进程的推进,书中人物之间的纠结关系与爱恨情仇的拼图慢慢成型。小说开始时,“主人公”杰克·多兹已经去世,但是全书的情节却围绕他展开,他是全书不在场的“中心”。死者并未真正远去,在小说的叙事空间内,他一直在对生者施加影响,存活于生者的回忆中,这些回忆使得他们认清了生活的本质。

  全书描绘出众多亲人和朋友跟杰克·多兹人生轨迹的悲喜交集处。斯威夫特用的是克制的笔调,有时甚至略带荒诞的喜感。杰克·多兹的离世没有在生者心里引发过度的悲伤。即便本书主题是死亡与葬礼,但斯威夫特也甚少使用悲情的手法。在斯威夫特笔下,死亡被赋予一种坚硬的现实感:对死者,它是生命的归宿;对生者,它是生活中的现实事件。死亡是自然的过程,是离别,使人伤感,也带来解脱和宽慰。

  斯威夫特在《最后一单酒》里延续了此前多部作品都情有独钟的做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伦敦街景。《最后一单酒》充满了英伦气息,一群老友在伦敦市区度过了大半辈子,他们在肉铺、蔬果店、赛马场和酒吧里过着平凡的日子。小说开始时,他们在伦敦东南部伯蒙德西的一家酒吧相见,准备起程护送老友杰克·多兹的骨灰去东边的马盖特海滨举行海葬。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除了以人为名之外,其他章节以地为名,构成一条从伦敦南区朝马盖特海边行进的葬礼路线。雷、文斯、维克和伦尼一行四人带着杰克的骨灰一路经过罗切斯特、查特哈姆、威克农场和坎特伯雷,他们一路走走停停,Zui后到达海边。在这条实际的旅行路线之下还隐藏着一段心灵的旅行——杰克的朋友和家人在此期间对各自人生旅程的回忆。

  斯威夫特用平淡的笔调和简洁的叙事结构描绘了一群处于社会边缘的普通人以及他们跨越大半生的爱恨情仇。和二十世纪后期的很多小说家一样,斯威夫特在小说中不事体系,消解了宏大叙事,将焦点放在一群平凡至极的老年人身上。书中描写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英国伦敦市区的底层工人阶级,他们中间有屠夫、殡仪馆从业者、赌徒、蔬果店店主、二手车商人、单身母亲以及失智人士。斯威夫特用笔锐利透髓,剖开生活平静的表皮,触及到内心深处的创伤之痛与情感之苦。琐碎的日常与充满劳绩的生活早已将这些苦痛碾进灵魂的裂隙里,杰克·多兹的海葬之旅就像一道亮光,照进家人和朋友的记忆深处。《最后一单酒》看似凌乱的叙述声音从不同角度丰富了读者对书中人物的认知,透视出他们心中的欲望与挣扎。在现实生活的沉闷帷幕下,每个人都执着于不同的信念,慢慢活成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人生是一片杂糅的图景,从来不该单调,也不需要追求纯粹,《最后一单酒》各个人物诉说了温馨的回忆和暖暖的情谊,同时也没有避讳人生暗角中的欲望煎熬和龌龊的隐私。这是一本关于人生纠葛的书。

  《最后一单酒》要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然而斯威夫特却花了数年时间构思和写作。本书的构造程式和主体思想中含有向福克纳的《当我弥留之际》、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托马斯·布朗的《瓮葬》、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众多经典名著致敬的成分。斯威夫特意识到在之前的《水之乡》等小说中有些“用力过猛”,于是在《最后一单酒》里刻意淡化了戏剧冲突,将行动和故事的叙事性大幅削减,转而追求对内心情感与思想的描写,让各种人物的声音直接言说,留下灵魂闪现的时刻。斯威夫特在书中的长处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或者巧智的隽语,而体现在对叙事节奏缓急有度的优雅掌控、错落而又精巧的多视角剪裁呈现手法、对日常生活气息的细节洞察力、整体氛围的营造方式和以淡写浓的情感刻画方法之中。

  本书基本以回忆的形式呈现,不断使用插叙和闪回,不同章节有不同的叙述视角,都用第1人称“我”的叙述声音,给阅读增加了一定难度。出于人物性格的设定,有些段落的叙事难免显得琐碎或者过于精练,有些地方还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个别语句没有完整的语法,甚至没有空格,以不加标点的方法表现人物在回忆时的跳跃式思维和不间断的意识流程。其中很多都是书中人物对英国本地风貌和街景的呢喃呓语,因为文化差异问题,中国读者理解起来或许会有一定困难。为了保持原文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将这些形式保持了原样,并没有进行省略或归化,以遵从斯威夫特致力于描写伦敦本地生活和英国特性的文学愿景。

  斯威夫特不愿意让故事中的人物去“追寻”人生或者生命的意义,尽管我们经常想当然地认为必须有个意义或目的。他认为人生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永远使人困惑不解,在于它并没有任何意义或目的。《最后一单酒》描写了一群生活在平庸时代的普通人,他们处于社会边缘和人生暮年的夹缝中,过着并不十分体面的生活。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踏实而倔强地活着,感受着,思考着,让人无法蔑视这些卑微的人生。大部分时候,斯威夫特笔下的人物都以克制的态度和淡淡的语气讲述故事,有些地方甚至掺入了粗粝的幽默感,但是情感的暗流一直在文字中间涌动。随着旅程越来越接近海葬地点,情感不断在集结和流动,到文章Zui后送别的那一刻喷涌而出,却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

  《最后一单酒》纷繁穿插的叙述声音之下深藏着一群普通伦敦老年市民的苦涩人生。杰克·多兹的海葬仪式触发了他们的缅怀之意,随之涌起的还有他们曾经的青春与躁动、温情与浪漫,还有失落与郁闷。所有的一切全都化成缕缕回忆,在不同的叙述声音里袅袅升起,虽然终将消失,但是谁都无法否认它们曾经存在过,在此时,在此地。

  打烊在即,离别时刻终将来临。杯酒将尽,而回忆留痕。

  此中译本多年前曾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现又再度由蓬蓬勃勃的北京燕山出版社推出,进入其“天下经典”系列,实乃幸事快事。趁重版之际,我们对原译做了少量修订,特此说明。在此,也向策划和责任编辑深表谢意。



繁星点点的寂寞海 夜色如墨,深邃无边,将整个海岸线吞噬。海浪一次次温柔地舔舐着沙滩,发出低沉的呢喃,仿佛述说着古老而永恒的秘密。远处,灯塔孤寂地矗立着,一道道光束在黑暗中划破,指引着那些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灵魂。 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有一家名为“海角酒馆”的小店。它没有响亮的名号,没有华丽的装潢,只有粗糙的木桌、摇曳的烛光,以及一位名叫老王的酿酒师。老王鬓发皆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的双手却依然灵活,仿佛承载着对美酒的毕生追求。他酿造的酒,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名望,而是为了慰藉,为了沉淀,为了那些在时光河流中难以捕捉的碎片。 酒馆的常客不多,都是些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的人。有沉默寡言的老渔夫,他们的脸上写满了风霜,眼神中却闪烁着大海赋予的坚韧;有漂泊四方的艺术家,他们带着对世界的困惑和对美的渴望,在酒液中寻找灵感;也有心事重重的旅人,他们来到这里,只想暂时逃离尘世的喧嚣,在微醺中寻求片刻的宁静。 酒馆的角落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麦芽香和一丝难以言喻的陈年气息。老王酿的酒,不像市场上那些烈性十足的烈酒,也不像那些甜腻的花果酒。他的酒,有着复杂的层次,入口醇厚,回味悠长,仿佛将大海的咸涩、阳光的温暖、以及星空的神秘都浓缩在了其中。每一口,都能品尝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情绪。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阿明的年轻人。阿明并不属于这片海,他带着一身的疲惫和不为人知的伤痛,来到了海角酒馆。他像一道孤零零的影子,坐在角落里,目光空洞地望着窗外。他很少说话,点上一杯老王最烈的酒,然后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老王看出了阿明的落寞,但他从不多问。他只是默默地为阿明斟上酒,用眼神传递着理解和善意。他知道,有些故事,只有在酒精的作用下,才能慢慢地浮现,才能找到倾诉的出口。 一天,阿明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颤抖:“老王,你这酒,有什么特别的吗?” 老王放下手中的酒杯,擦了擦手,淡淡地说道:“酒,是时间的沉淀,也是情感的载物。我酿的酒,里面藏着我对大海的理解,也藏着我对人生的感悟。” 阿明沉默了片刻,然后苦涩地笑了:“人生……有时候真的像这大海,充满了未知和危险,让人找不到方向。” 老王没有反驳,只是静静地听着。海浪拍打着岸边,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仿佛在回应阿明的话。 “我曾经以为,我的人生会很顺利,就像一条笔直的航线。可是,现实却给了我狠狠的一击。我失去了我最珍贵的东西,也失去了我自己。”阿明的声音渐渐哽咽。 老王走过去,在阿明旁边的空位坐下,为他添了一杯酒。“年轻人,大海总有风浪,但风浪过后,总会有平静。失去,不代表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年轻的时候,也和你一样,曾经迷失过方向。我曾经尝试过很多种方法,想要找到人生的答案。后来,我来到了这里,这片被大海拥抱的土地。我在这里,学会了倾听海的声音,也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心声。” 老王指着酒杯里的酒说:“你看这杯酒,它经历了发酵、陈酿,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它从平凡的麦子,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人生也是如此,经历的越多,越会变得醇厚,越会懂得珍惜。” 阿明拿起酒杯,轻轻地晃动着,细细地品味着。酒液在杯中流淌,折射出摇曳的烛光,仿佛一颗颗闪烁的星辰。他仿佛能从中感受到老王话语中的力量,感受到大海的包容。 “我酿的酒,每一坛都有它的故事。”老王继续说道,“有的,是为纪念那些在大海中逝去的生命,里面藏着对他们深深的怀念;有的,是为那些即将远航的人,里面藏着最真挚的祝福;还有的,是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里面藏着不灭的希望。” 他看向阿明,眼神中带着一丝鼓励:“这杯酒,叫‘星辰泪’。它是我用一种特殊的草药酿造的,据说,在最深的夜里,采摘了沾有露水的草叶,再经过最长时间的陈酿,才能酿出如此晶莹剔透,又带着一丝丝苦涩的酒液。” 阿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酒液滑过喉咙,带来一阵温暖,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他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正在他的内心深处慢慢地融化。 “这酒,让人想起那些无法挽回的过去,那些错过的风景。”阿明低语道。 “是啊。”老王应道,“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法挽回,我们才更加懂得珍惜当下,懂得在未来的航程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明几乎每天都来海角酒馆。他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沉默寡言,开始和老王,以及酒馆里的其他客人交流。他听老渔夫讲海上惊险的遭遇,听艺术家描述他们在创作中遇到的灵感枯竭与突破,也听旅人分享他们旅途中的奇闻异事。 他开始尝试着放下心中的包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会坐在海边,看着日出日落,感受着海风拂面,听着海浪的歌唱。他开始在老王的酒中,品尝出更多的味道,不再仅仅是苦涩和忧伤,还有了宁静、希望,甚至是一丝丝的释然。 他发现,老王酿造的酒,就像是他的人生,充满了复杂的滋味。有时候,它像海浪一样汹涌澎湃,充满了挑战;有时候,它像潮水一样温柔平静,带来了安抚;有时候,它又像海底的珍珠,闪烁着独有的光芒。 一天,当阿明再次来到酒馆时,发现老王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忙碌。老王只是静静地坐在吧台后面,眼神中带着一丝落寞。 “老王,怎么了?”阿明问道。 “没什么,就是感觉,这片海,最近有点不太一样。”老王说道。 阿明顺着老王的话看向窗外,海面一如既往的平静,星空也依旧璀璨。 “老王,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阿明试探着问道。 老王沉默了,过了很久,他才缓缓说道:“年轻人,我酿了很多年的酒,我以为我已经尝尽了人生的百味。可是,最近我才发现,我似乎还没有找到那最重要的一味。” “最重要的一味?”阿明有些不解。 “是的,”老王点了点头,“一种,能够真正抚平所有伤痛,能够带来彻底解脱的酒。我一直在寻找,却总是差那么一点点。” 阿明看着老王,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知道,老王一直在用他的方式,在酿造着一种能够治愈人心的酒。 “老王,或许,你一直在找的,并不是一种酒,而是一种心境。”阿明轻声说道。 老王愣住了,他看着阿明,眼神中闪过一丝明悟。 “或许……你是对的。”老王喃喃自语。 从那天起,阿明不再仅仅是酒馆的客人。他开始向老王学习酿酒的技艺,他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那份对美酒的执着。他明白,老王酿造的酒,不仅仅是液体,更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苦难的超越,是对宁静的追求。 海角酒馆依旧沉默地矗立在海岸边,海浪依旧温柔地拍打着沙滩。灯塔的光芒依旧划破夜空,指引着迷失的方向。而在这间小小的酒馆里,一个年轻人,正在继承着一位老人对生命最深沉的理解,用他自己的方式,去酿造,去感受,去寻找,那流淌在时间长河中的,最不平凡的滋味。酒,或许永远没有尽头,但每一次的品尝,都是一次对生命的探索,一次对自我的救赎。他知道,在这片繁星点点的寂寞海中,总有那么一盏灯,总有那么一杯酒,能够照亮前行的路,能够慰藉疲惫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封面设计有点朴实过头了,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生活气息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作者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遣词造句带着一股老派文人的韵味,读起来不像现在很多流行小说那样直白,而是需要细细咂摸的。故事的主线似乎围绕着一个老手艺人的坚守与传承展开,但精彩之处在于那些穿插其中的小人物群像。比如那个爱唠叨的邻居大妈,她的每一句抱怨背后都藏着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爱与不舍;还有那个沉默寡言的学徒,他笨拙的动作和偶尔流露出的灵气,构成了极富张力的对比。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写,那种旧城区特有的光影、气味,甚至连空气中的尘埃都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力,让人仿佛真的能闻到木屑和陈年老茶混合的味道。它不是那种追求快节奏和戏剧性反转的作品,更像是一部慢炖的汤,需要时间去品味其中的层次和温度。读完之后,心中留下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冲击感,而是一种悠长而温暖的余韵,让人不禁思考自己与“手艺”、“时间”的关系。这本书,无疑是献给所有懂得慢生活哲学的读者的礼物,它让我们在飞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了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

评分

对于人物塑造,我必须给予最高的赞誉。这本书里的角色,没有一个是扁平的“好人”或“坏蛋”,他们个个都带着泥土的气息和人性的矛盾。我尤其对那个被塑造成“局外人”的女性角色印象深刻。她看似冷漠疏离,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一种审视的态度,但越往后读,越发现她那层坚硬外壳下包裹着的,是对世界最温柔的保护机制。作者对她的内心矛盾处理得极其细腻,比如她如何用精准的逻辑来合理化自己情感上的退缩,那种自我欺骗的挣扎,被描绘得丝丝入扣,甚至让我这个旁观者都感到一丝心疼。书中很多情节的推动力,并非源于外界的巨大变故,而是来自于这些人物内心的微妙波动和互相影响。他们之间的对话,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充满了未尽之意和试探。这种“言外之意”的文学魅力,在这本书里被发挥到了极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刚认识了一群真实的朋友,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感同身受,这份情感连接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很久都无法从书中人物的命运中抽离出来。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我认为在于其独特的哲学探讨深度,它不像那些直白的“心灵鸡汤”,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日常的片段,抛出了关于“存在”和“选择”的尖锐问题。比如,主角在面临一个重大的职业抉择时,作者用了整整三章的篇幅来描绘他失眠时的内心独白,那里面包含了对“安稳”的向往和对“自我实现”的挣扎,写得极为真实,我都能体会到那种全身肌肉紧绷的焦虑感。这些内省的片段,没有一句空话,而是紧密地结合了环境的压抑感和人物当时的生理状态,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人生路径。最绝妙的是,作者引入了一个象征性极强的“物件”——一个残缺的罗盘,它贯穿全书,每次出现都预示着主角精神状态的某个转折点,但作者从未解释它的确切含义,完全留白给读者自行解读。这种开放性的处理,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解读空间,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故事本身,上升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层面。这是一部需要用脑子去读,用心去体会的作品,它逼迫你跳出舒适区,直面那些关于“我是谁,我该往哪里去”的终极命题。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新颖,简直像一幅错综复杂的挂毯,线条交织,疏密有致。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把所有线索摊开,而是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总是在你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所有判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一条关于家族秘密的支线,那段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悬念设置。它不是通过血腥的冲突或直接的揭露来制造紧张感,而是通过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遗落在角落里的物件、以及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来烘托气氛。每次当我以为自己已经猜到真相时,作者总能用一段精妙的内心独白将我的推测推翻。这种“反套路”的叙事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博弈快感。而且,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刻画极其精准,那种阶级之间的微妙鸿沟和偶尔产生的交集,被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既不煽情,也不刻薄,只是客观地呈现了人性的复杂面。说实话,我很少看到一部小说能将社会观察与个人命运编织得如此天衣无缝,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更像是一次深入社会肌理的探索。这本书的后劲很大,合上书页后,那些人物和场景还会持续在你脑海中“上演”。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克制而有力”。它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场景,而是专注于提炼最能击中人心的画面和感受。比如,描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作者没有去渲染雷电交加的宏大场面,而是聚焦于雨水打在特定材质屋顶上发出的那种独特声响,以及主人公因此感到的一种被世界暂时隔离的安宁感。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让整个故事的基调显得沉稳、厚重。而且,作者对节奏的把控堪称大师级别。故事的某些部分,叙述得极其缓慢,仿佛时间被拉长了,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动作都被赋予了极大的重要性;而另一些高潮部分,则用极其简短、硬朗的句子一气呵成,读起来有种呼吸都要跟不上的紧迫感。这种叙事张弛有度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代入感。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消遣品,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都体现了作者对叙事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强烈推荐给那些厌倦了浮躁文学的读者。

评分

正版书籍,看着舒服至极,感谢。

评分

非常好的书,正版原装,全部崭新,包装也非常赞,京东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评分

送货上门及时,东西没问题,加油!

评分

经典之作 杜兰葛山庄 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虽然这次很多想买的书都是9.5折的,但用卷买还是比平常买划算多。想吐槽一下包装,买的试卷折的太严重了,有一本书封面有划痕,心疼,总的来说书还是很好的。

评分

继叶芝、乔伊斯、贝克特之后爱尔兰的天才写作者,安吉拉·卡特钟爱的弟子。一个独特的都柏林人的故事,关于爱与伤害、孤独与人生。与《午夜之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量震撼布克奖评委的风格力作。2016年新译。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过年买的精神食粮

评分

1980年英国布克奖作品, 燕山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系列都是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