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明史的研究,在20世紀前期,以政治事件史及政治製度史為主,後來重點轉移到社會經濟史研究。特彆是對商品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到社會結構的轉型,成瞭許多學者矚目的課題。這種學術研究方嚮的轉移,固然有其內因及學術群體的個彆興趣,但是也不可忽略20世紀後期整體文化思維傾嚮的影響。
影響來自思考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想弄清中國在世界史一體化中的地位,要解釋中國社會經濟形態在明清時期,相對於歐洲勃興的資本主義,為什麼“停滯”,以至於“落後”?先是用馬剋思主義的解釋模式,套用毛澤東講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逐漸也會發展齣資本主義觀點,利用方誌、文集、契約文書等史料,深入探索瞭商品經濟在各地發展的情況。近年來又流行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體係模式,以“全球化”發展史的脈絡,來解釋中國社會經濟轉型與世界各地“相倚相存”(inter-dependent)的現象。然而,這些皆是全球化的“宏觀調控”解釋模式,都不足以闡明中國曆史文化自成一體中的復雜變化。
也就是說,中國曆史文化源遠流長這個縱深的影響,到瞭明代,已經纍積瞭幾韆年的經驗與智慧,演化齣自成一體的內在發展規律,既不奇怪,也不特殊,更非畸形,隻是與其他文明有所不同。當今的學者,似乎比較接受這種平和的態度,重新迴到細部的曆史現象研究,而且以多元角度,重新審視明史豐富而具體的生命經驗,看到不同情況下的不同麵貌。*顯著的學術方嚮變化,就是對具體細節的深入研究,而且先不設定任何“理論架構”,讓個彆的曆史經驗講話,讓個體(或個彆群體)發齣生命體驗的聲音。
有趣的是,這個研究傾嚮的變化,頗似近幾十年法國年鑒學派的發展變化脈絡:先是宏觀的經濟、政治、社會體係型研究,逐漸轉為社會生活史及個體生命經曆的把握。也許是到瞭21世紀,全球化相互影響局麵已成,學術風氣由歐陸直接影響中國,也無足為怪。
作者簡介
鄭培凱,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教授、主任。2015年起任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谘詢委員會主席。著有《文苑奇葩湯顯祖》《茶餘酒後金瓶梅》《古琴的傳承與開拓》《陶瓷下西洋》《品味的記憶》《雅言與俗語》等。
目錄
立國宏規——明初南京皇城、宮城的建立徐泓
明清的上層社會與宗教李孝悌
商業文化與明清地方文化範金民
明代社會轉型之一——以江浙為例徐泓
明代社會轉型之二——以明清之際潮州為例陳春聲
晚明文人與旅遊風氣周振鶴
硃載重——被人忽略的明穆宗王天有
明代中日韓關係——從豐臣秀吉侵韓戰爭說起王天有
西洋火炮——明朝最後的救星與剋星韋慶遠
精彩書摘
《名傢講壇:明代政治與文化變遷》:
唐初以後,孑L廟的禮儀大緻完備,從祀製度亦告確立。此後,國傢祭孔就成為帝王扶腋、承續“道統”的重要象徵。但另一方麵,在明清例行性的國傢祀典之中,祭孔隻是一小部分。天地山川、雲雨風雷、嶽鎮海瀆等自然現象的存在,因為其所具有的“超自然”力量而格外受到尊奉。從國傢祭祀對象的選擇和祭禮的規格來看,聖人的教化和神秘不馴的自然力量,聖道和神道,理性和非理性,同樣具有神聖不可輕慢的地位。在我們泛泛地納入儒傢“禮”教傳統的這個範疇內,其實蘊含瞭強烈的超自然的成分。換言之,在明清禮部所經管的祭祀儀典之中,既包括瞭純粹儀式性的世俗之禮,也包括瞭具有神秘宗教意味的泛靈、多神崇拜。
但在同樣的泛靈、多神崇拜之中,還是有所謂閤不閤“禮”的爭辯。官僚學者們往往用不閤古禮來批評某些地方性、民間性或由僧道主持的祭祀活動,雖然他們引經據典,大力提倡的古禮,在本質上往往和後者並沒有根本的差異。
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有關北嶽祀典的爭執,讓我們看到官僚士大夫如何為一個嚴肅的禮製問題進行爭辯時,程度不等地透露齣各自的宗教取嚮。
先是,弘治六年(1493),兵部尚書馬文升要求朝廷將歲祭北嶽恒山的地點從真定府的麯陽縣移到大同府的渾源州。接著,巡撫大同都禦史鬍來貢也題請改祀北嶽於渾源州。禮部奉命對這項提議進行研究。主張遷祀渾源的官員的一個主要依據是,《渾源州誌》內有關州南二十裏古北嶽廟的記載。根據這項記載,這座古北嶽廟是陶唐氏所建:“舜時北巡狩至於北嶽,值大雪,遙祀之。忽飛一石,墜帝前,名日安王石。乃建廟於大茂山。又五載再巡狩,其石又飛於麯陽,復建廟於麯陽。”洪武十二年(1379),重修古北嶽廟碑文中也記載瞭這段“飛石東遷”的神話。鬍來貢等即依據這些記載,要求將北嶽祭祀地點從麯陽遷到更古的渾源。
禮部尚書瀋鯉承命調查後,給皇帝上疏,請求將祭祀地點依舊定在麯陽。瀋鯉承認鬍來貢的請求,“固非無據”,但“載籍雖博,必摺中於經傳。典禮至重,難輕信乎傳聞。”鬍來貢等人引用的《虞書》的記載,雖提到祭於恒山,卻未提到恒山在什麼地方,而瀋鯉所引用的典籍和曆史,證明“麯陽之祀恒山,又非肇始於五代,蓋曆二韆餘年而明裎如一日。誠考據精確,非漫然沿襲也”。所以純就雙方所訴諸的經典權威而言,瀋鯉顯然認為自己的比對方的更精確。
瀋鯉可以憑典籍證明過去一嚮是在麯陽祭北嶽,主張恒山在渾源的人,卻隻能依靠地方的州誌和碑文,而這些資料中有關“飛石”的傳說,即使鬍來貢亦“謂其不經”,怎麼能夠據以改祠?更何況麯陽恒山“孕靈已久”,實在不該輕易毀廟廢碑。瀋鯉等人最後的結論是:“臣等再三酌議,北嶽恒山之神,委應遵依憲典,仍祀於麯陽縣。”
……
前言/序言
明史的研究,在20世紀前期,以政治事件史及政治製度史為主,後來重點轉移到社會經濟史研究。特彆是對商品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到社會結構的轉型,成瞭許多學者矚目的課題。這種學術研究方嚮的轉移,固然有其內因及學術群體的個彆興趣,但是也不可忽略20世紀後期整體文化思維傾嚮的影響。
最大的影響來自思考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想弄清中國在世界史一體化中的地位,要解釋中國社會經濟形態在明清時期,相對於歐洲勃興的資本主義,為什麼“停滯”,以至於“落後”?先是用馬剋思主義的解釋模式,套用毛澤東講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逐漸也會發展齣資本主義觀點,利用方誌、文集、契約文書等史料,深入探索瞭商品經濟在各地發展的情況。近年來又流行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體係模式,以“全球化”發展史的脈絡,來解釋中國社會經濟轉型與世界各地“相倚相存”(inter-dependent)的現象。然而,這些皆是全球化的“宏觀調控”解釋模式,都不足以闡明中國曆史文化自成一體中的復雜變化。
也就是說,中國曆史文化源遠流長這個縱深的影響,到瞭明代,已經纍積瞭幾韆年的經驗與智慧,演化齣自成一體的內在發展規律,既不奇怪,也不特殊,更非畸形,隻是與其他文明有所不同。當今的學者,似乎比較接受這種平和的態度,重新迴到細部的曆史現象研究,而且以多元角度,重新審視明史豐富而具體的生命經驗,看到不同情況下的不同麵貌。最顯著的學術方嚮變化,就是對具體細節的深入研究,而且先不設定任何“理論架構”,讓個彆的曆史經驗講話,讓個體(或個彆群體)發齣生命體驗的聲音。
有趣的是,這個研究傾嚮的變化,頗似近幾十年法國年鑒學派的發展變化脈絡:先是宏觀的經濟、政治、社會體係型研究,逐漸轉為社會生活史及個體生命經曆的把握。也許是到瞭21世紀,全球化相互影響局麵已成,學術風氣由歐陸直接影響中國,也無足為怪。
本書所輯九篇論文,來自七位明史專傢。這些論文經他們自己挑選,由我們幾經商討安排成書,希望能呈現一個首尾貫通的脈絡,反映當前明史研究的不同麵貌。
名傢講壇:明代政治與文化變遷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名傢講壇:明代政治與文化變遷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