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美好生活

教育与美好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伯特兰·罗素 著,张鑫毅 译
图书标签:
  • 教育
  • 生活
  • 成长
  • 幸福
  • 人生
  • 思考
  • 理念
  • 未来
  • 自我提升
  • 价值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4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194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9
字数:1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论思想上还是文字上,罗素的这本小书都不属于高深之作,如他在引言中所说,书里的看法“源于我关于自己孩子的一些困惑,因此这些见解并不冷僻或抽象”。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也认为,该书没有包含任何令人费解的普遍理论,而毋宁是“以极低限度的一般化理论对形形色色的话题进行了一系列议论和评说”,他赞赏该书体现了“优秀的英文传统”。罗素的许多叙述和建议还非常具有操作性,这对于一本谈论儿童教育的书而言,显然是一大优点。“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罗素这种有着强烈经验和科学色彩的阐述风格,不仅给他自己的观点增添了说服力,也更容易让读者切实受益。这本书的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优点,是通篇闪耀着理智的光辉。不必讳言,罗素写作该书是为了宣扬特定理念。这些理念是否正确、能否接受,读者大可见仁见智。但我们从罗素的讨论中不会读到任何单纯诉诸情感的、宣传式的或者控诉式的内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周密的考虑、清晰的逻辑、平实的论说以及恰当的折衷。
  这本书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之一种,二十年前就读过这本书,二十年后再读,仍如清新的风,令人头脑清醒,神清气爽;仍如达摩克利剑,令人警惕错误的教育。所谓经典,历久弥新。

内容简介

  

《教育与美好生活》这部教育名著篇幅不长,除一个简短的引言之外,总共十九章,分三篇。该书的前两章构成了第一篇,综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目的。民主可以说是罗素教育思想的一条门槛式原则,他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所追求的未来的教育体制必须给每个孩子提供现有的机会”,“如果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普及,我们就无法将其视为令人满意的”。正是基于这种精神,他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英国贵族式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公学制度多有反思和批评,希望采用蒙台梭利等现代教育家摸索出的理论和方法破旧立新。不过,他并未一概否定古典人文教育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而是指出这方面的教育一定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方法上有所改良,“人类知识的总量和人类问题的复杂性正在不断增长,因此每一代人都必须为了找时间学习新东西而改进其教育方法”。罗素推重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自由。他认为,绝不能像旧时那样通过恐吓、强迫甚或体罚来管束和训导儿童,而应该培养儿童的自律和主动。一方面要借助现代心理学知识来把握和利用儿童的心理特性,另一方面要传授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来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品性和美德的养成绝非依赖外在强制,也不能诉诸意志控制,而是取决于儿童早期确立的良好习惯,“好习惯几乎可以自动产生大部分美德”。在罗素看来,理想人格的基础是活力、勇敢、敏锐和理智等四种品性。他特别指出,传统教育的一大缺陷是轻视理智,而没有理智, “教育者们常常因为热衷于灌输所谓的正确信念而疏于对理智的训练”。即便时至今日,这样的提醒仍旧值得我们谨记。
  第二篇包括十一章,考察的主题是品性教育,即道德教育。罗素对此所作的讨论是异常全面而具体的,他的许多见解尤其可以供中国的家长们借鉴。例如,他认为,道德训练应该在婴儿的出生之日就开始,这样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自律能力,“即便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要把他当作一个将会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来尊重。不能为了贪图一时便利或照料孩子的乐趣而牺牲他的未来”;例如,要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学习操作性或控制性的技能,而非通过跟他人进行身体竞争”;例如,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应得的权利,而不是一种需要偿还的债务,父母对子女的回报“应该当作纯粹的额外收获而怀着感激之情去接受,就像春天里的好天气,而不应该将其作为天经地义的事情来期盼”。
  第三篇共六章,罗素探讨了智力教育。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要限制乃至排除道德因素对智力教育的影响,“在道德问题上花费大量时间或心思,应该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孩子所需的其他美德应该是纯粹的智力训练所自然产生的结果”,“所传授的知识应当是出于智力上的目的而传授,而不是为了证明某个道德或政治结论”。但他认为,智力教育要获得成功,离不开这些品质:好奇心、开放心态、相信知识难求却可得、耐心、勤奋、专注和精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罗素对精确的强调。他赞成将精确作为理智生活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因为“我们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的精确程度可以大体衡量我们对真理的忠实程度”。为了追求精确,值得忍受枯燥,“学习精确知识容易使人厌倦,但这每一种是必不可少的”。越是深入和高阶的教育越需要精确,关键在于领会那些枯燥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养成一种理智上的冒险意识。罗素还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等三个方面对智力教育展开了细致讨论。
  
  

作者简介

罗素(Bertrend Russell,1872-1970),出身于英国贵族家庭,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在98年的生涯中,完成了40多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与政治等。他的首要事业和建树是在数学和逻辑领域,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目录

引言001

第一篇 教育与美好生活
第一章 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003
第二章 教育的目的025

第二篇 品性教育
第三章 出生之年053
第四章 恐惧063
第五章 游戏与想象079
第六章 建设089
第七章 自私与财产097
第八章 诚实104
第九章 惩罚111
第十章 同伴的重要性120
第十一章 爱与同情127
第十二章 性教育142
第十三章 幼儿园152

第三篇 智力教育
第十四章 一般原则165
第十五章 14岁前的学校课程180
第十六章 最后的学年192
第十七章 走读学校和寄宿学校201
第十八章 大学208
第十九章 结论216




精彩书摘

  世界上必定有许多父母,像本人一样有幼小的孩子,渴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但又不愿他们受到现有的教育机构大多都有的那些弊端的影响。仅凭个人单枪匹马的努力,无法解决这些父母所面临的困难。诚然,他们可以通过聘请家庭教师和私人教师,在家里培养孩子,但这种方式会剥夺孩子本性所需要的伙伴关系,而没有伙伴,教育必定会缺乏某些基本要素。况且,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合群”(odd)或与众不同是极为有害的:这种感受一旦归因于父母,几乎肯定会激起孩子对父母的怨恨,以致凡是父母所反感的东西,孩子却偏要喜欢。或许正是出于这些考虑,尽责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那些他们明知有严重缺陷的学校;他们只能这样做,因为在他们看来,现有的学校没有一所是令人满意的——或者即便有令人满意的学校,也不在他们住所附近。8因此,对那些尽责的父母来说,推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这不仅是为了社会的利益,也是为了他们自己孩子的利益。如果是富裕之家,要解决他们的个人问题无须改善全部的学校,只要附近有所好学校就可以了。但要满足工薪家庭的需求,就必须在所有小学进行改革。鉴于有的家长会反对其他家长所期盼的改革,除了进行有力的教育宣传之外,别无他途;而这样的宣传很可能在改革者的孩子长大成人很久之后才被证明有效。这样,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我们将一步步踏入政治学和哲学的广阔领域。
  在本书的后面各章里,我希望尽可能地跟这一广阔领域保持距离。我必须发表的见解大部分并不依赖于我关于我们时代的重大争论所偶然持有的那些观点。但在这方面做到完全独立是不可能的。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必定取决于我们关于人类品性的理想,以及对这些品性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的期望。和平主义者不愿意他们的孩子接受对军国主义者有利的教育,共产主义的教育观和个人主义的教育观也大相径庭。9更为根本的分歧则在于:有些人将教育视为灌输某些绝对信条的工具,有些人认为教育应当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这两类人不可能有共识。当涉及这些问题时,回避是徒劳的。与此同时,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已经有了数量可观的新知识,这些知识独立于前述的根本问题,而与教育息息相关。这些知识已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但在充分吸收其教益之前,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对人生的头5年来说,情况尤其如此;人们已经发现,这5年所具有的重要性比原先归诸它们的还要大得多,这意味着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相应地提升了。我的宗旨和目标是尽量避免有争议的问题。论战式写作在某些领域是必要的;不过当一个人面对为人父母者进行陈辞时,他可以认定这些父母真诚地希望自己的子女获得福祉,光凭这一点,再加上现代知识,就足以解决非常多的教育问题了。我必欲吐之而后快的见解源于我关于自己孩子的一些困惑,因此这些见解并不冷僻或抽象,而且我希望,10不管其他父母赞同我的结论与否,这些见解有助于厘清他们面对的类似困惑。父母的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哪怕是最优秀的教育者,也免不了要被缺少专门知识的家长拖累。我深信,如果父母们希望孩子获得良好教育,乐意并且能够提供这种教育的教师不在少数。
  在接下来的各章,我打算首先讨论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对当前素质水平的孩子施行教育,我们可以合理地期望看到这种教育能够造就出什么类型的个人和社会。我不谈人种改良问题,不管是通过优生学还是任何其他自然的或人工的方法,因为这本质上超出了教育问题的范围。但我非常重视现代心理学方面的发现,因为它们倾向于表明,早期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品性,这种程度比前几代最热忱的教育家所认为的还要大。我区分了品性教育(education of character)和知识教育(education in knowledge),后者在严格意义上可以称为教学(instruction)。这一区分是有用的,虽然并不彻底:学生要获得知识必须具备某些美德,而许多重要美德的成功践行又需要不少知识。11无论如何,为了讨论起见,可以将教学和品性教育分开。我将先探讨品性教育,因为它在人生早期特别重要;不过我对这一话题的讨论会延续到青春期,并在这个题目下谈谈重要的性教育问题。最后我要讨论的是智力教育,讨论它的目标、它的课程还有它的前景,我会从第一堂读写课一直谈到大学生涯结束。至于人们进一步从生活和世界中所受到的教育,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是,使人们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应该是早期教育最为重视的目标之一。
  ……

前言/序言

  译者前言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是20世纪最卓越的哲学家之一。他出身贵族,祖父约翰?罗素是著名的辉格党人,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度出任首相;父亲安伯力?罗素和自由主义哲学大家穆勒(John Stuart Mill)交游甚笃,自己也是一位自由主义者。由于年幼时双亲相继离世,罗素转由祖母抚养,并且一直在家接受教育,因此童年时光颇为寂寥。不过,祖母的独立不羁和道德热情深刻影响了他,求知和冥思也带给他莫大的心灵慰藉。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罗素先后攻读了数学和哲学,凭借一系列基础性、典范性的研究工作,被公认为居于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之列。与此同时,他还是一名优异的通俗作品作者,不仅能以浅显练达的文辞向一般读者陈述哲学观点,还热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大众议题并为之著书立说。超越专业藩篱的博大关怀为罗素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包括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他为“当代理性和人道的杰出代言人之一”。
  在罗素所关注的大众议题中,教育占据着极为突出的位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兴旺而嘈杂的时期。反映到教育领域,一方面,从阿诺德(Thomas Arnold)、纽曼(John Neman)等人那里承袭下来的绅士教育和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代表着正统;另一方面,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等所倡导的科学主义教育方兴未艾。罗素明确主张摒弃传统的绅士教育,呼吁教育改革,以适应迅疾的科学进步和复杂的现代生活。大体而言,他跟他的教师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同时代英国教育家尼尔(Alexander Neill)以及欧洲新教育运动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等人立场一致,提倡知识的致用、人性的改善和儿童的自由。罗素通过《社会改造原理》(1916)、《自由之路》(1918)、《幸福之路》(1930)、《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民主教育》(1942)等一系列著作,或零散或集中地持续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但说到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非出版于1926年的《教育与美好生活》莫属。
  1921年,罗素和曾跟自己一同访问苏联与中国的英国作家、女权主义者多拉?布莱克(Dora Black)结婚,开始了他的第二段婚姻。婚后两人育有一儿一女,这给罗素系统而实证地研究儿童教育提供了契机,由此得到的成果便是日后成为现代教育经典的《教育与美好生活》。该书出版的翌年,罗素夫妇还共同创办了一所实验性的寄宿制学校,亲自掌管校务、担任教师,践行他们所提倡的教育观念。
  《教育与美好生活》这部教育名著篇幅不大,除一个简短的引言之外,总共十九章,分成三个部分。该书的前两章构成了第一部分,系综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目的。民主可以说是罗素教育思想的一条门槛式原则,他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所追求的未来的教育体制必须给每个孩子提供现有的最佳机会”,“如果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普及,我们就无法承认它是令人满意的方法”。正是基于这种精神,他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英国贵族式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公学制度多有反思和批评,希望采用蒙台梭利等现代教育家摸索出的理论和方法来破旧立新。不过,他并未一概否定古典人文教育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而是指出这方面的教育一定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方法上有所改良,“人类知识的总量和人类问题的复杂性正在不断增长,因此每一代人都必须为了找时间学习新东西而改进其教育方法”。为罗素所推重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自由。他认为,绝不能像旧时那样通过恐吓、强迫,甚或体罚来管束和训导儿童,应该培养儿童的自律和主动。一方面要借助现代心理学知识来把握和利用儿童的心理特性,另一方面要传授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来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品性和美德的养成绝非依赖外在强制,也不能诉诸意志控制,而是取决于儿童早期确立的良好习惯,“好习惯几乎可以自动产生大部分美德”。在罗素看来,理想人格的基础是活力、勇敢、敏锐和理智四种品性。他特别指出,传统教育的一大缺陷是轻视理智,而没有理智,“我们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存在,遑论进步”。这样的看法似乎平淡无奇,但罗素认为不然,“教育者们常常因为热衷于灌输所谓的正确信念而疏于对理智的训练”。即便时至今日,这样的提醒仍旧值得我们谨记。
  第二部分包括11章,考察的主题是品性教育,亦即道德教育。罗素对此所作的讨论是异常全面而具体的,他的许多见解尤其可以供中国的家长们借鉴。例如,他认为,道德训练应该在婴儿的出生之日就开始,这样最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自律能力,“即便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要把他当作一个将会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来尊重。不能为了贪图一时便利或照料孩子的乐趣而牺牲他的未来”;例如,要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学习操作性或控制性的技能,而非通过跟他人进行身体竞争”;例如,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应得的权利,而不是一种需要偿还的债务,父母应该把子女的回报“当作纯粹的额外收获而怀着感激之情去接受,就像春天里的好天气,而不应该将其作为天经地义的事情来期盼”;再例如,性教育应该贯彻两条规则,“永远要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对性知识和其他知识要完全一视同仁”。诸如此类的意见,相信可以引发不少读者的共鸣抑或反省。
  第三部分的6章(除去全书最后的结论,实际上是5章),罗素探讨了智力教育,或者说知识教育。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要限制乃至排除道德因素对智力教育的影响,“在道德问题上花费大量时间或心思,应该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孩子所需的其他美德应该是纯粹的智力训练所自然产生的结果”,“所传授的知识应当是出于智力上的目的而传授,而不是为了证明某个道德或政治结论”。但他认为,智力教育要获得成功,离不开这些品质:好奇心、开放心态、相信知识难求却可得、耐心、勤奋、专注和精确。罗素对精确的强调尤其值得一提,他赞成将精确作为理智生活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因为“我们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的精确程度,可以大体衡量我们对真理的忠实程度”。为了追求精确,值得忍受枯燥,“学习精确知识容易使人厌倦,但这是每一种卓越所必不可少的”。越是深入和高阶的教育,越需要精确,关键在于领会那些枯燥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养成一种理智上的冒险意识。罗素还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三个方面对智力教育展开了细致讨论,对此就不再赘述了。
  罗素的这本小书,无论思想上还是文字上都不属于高深之作,如他在引言中所说,书里的看法“源于我关于自己孩子的一些困惑,因此这些见解并不冷僻或抽象”。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也认为,该书没有包含任何令人费解的普遍理论,而只是“以最低限度的一般化理论对形形色色的话题进行了一系列议论和评说”,他赞赏该书体现了“最好的英文传统”。罗素的许多叙述和建议还非常具有操作性,这对于一本谈论儿童教育的书而言,显然是一大优点。“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罗素这种有着强烈经验和科学色彩的阐述风格,不仅给他自己的观点增添了说服力,也更容易让读者切实受益。这本书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优点,是通篇闪耀着理智的光辉。不必讳言,罗素写作该书是为了宣扬特定理念。这些理念是否正确、能否接受,读者大可见仁见智。但我们从罗素的讨论中不会读到任何单纯诉诸情感的、宣传式的或者控诉式的内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周密的考虑、清晰的逻辑、平实的论说以及恰当的折中。即便我们不赞同他的前提和结论,大概也会认可乃至欣赏这种说理方式;而如果我们要对他的观点提出异议和反驳,最好也要采取同样的方式。实际上,不管是深奥的哲学问题,还是切身的日常问题,都应该设法依循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思维和表达。如此,不管是对我们自己,对周遭的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好事。
  本书最初在美国出版时书名是《教育与美好生活》(Education and the Good Life),在英国出版时书名是《论教育:特别是儿童早期教育》(On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Early Childhood),两个版本并无实质性的内容差异。拙译依据的是美国版本,翻译过程中对书中的人名、地名、著作、事件以及术语等作了简要注释。


《海潮之语:那些关于远方和近方的诗》 简介: 《海潮之语》并非一本宏大的思想巨著,也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论文集,它更像是一位久居城市的旅人,在某个宁静的午后,偶然拾起的贝壳,又或是海风带来的一缕细语。这本书收录的,是作者在漫游世界、观察人生、体悟自然的过程中,那些零散却又真挚的思绪碎片。它们如同海边的潮汐,时而轻柔拍岸,诉说着对远方土地的眷恋和对异域风情的描摹;时而又沉静内敛,回荡着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点点滴滴的珍视。 这本书的篇章,没有预设的章节划分,也无意构建一个逻辑严谨的叙事链条。它更像是随风散落的种子,在不同的读者心中,或许能生根发芽,绽放出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书中没有关于教育理论的深刻剖析,也未曾试图描绘一个理想化的“美好生活”蓝图。它只是以一种近乎喃喃自语的口吻,记录下旅途中的点滴感触,那些在异国街角遇到的有趣人物,那些在荒野中感受到的壮丽景象,那些在孤独时刻泛起的思念,以及那些在平凡日子里悄然滋生的喜悦。 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漫步在古老欧洲的石板路上,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温度。那里,不仅仅有巍峨的教堂和宏伟的宫殿,还有隐藏在小巷深处的咖啡馆,飘出的阵阵咖啡香,以及坐在窗边,悠然翻阅报纸的老人,他们的眼神中,藏着岁月的痕迹和故事的重量。作者会捕捉那些细微之处,比如一家小书店里,书架上被翻阅得泛黄的书脊,或是当地市集上,摊主脸上朴实的笑容。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地方灵魂的元素,它们没有明确的教育意义,却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又或者,我们将目光投向东方,体验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在宁静的寺庙中,聆听晨钟暮鼓,感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在拥挤的市井中,感受生活的热闹与烟火气。作者笔下的东方,或许是薄雾笼罩的山峦,是蜿蜒流淌的河流,是传承千年的技艺,是代代相传的习俗。这些描绘,并非为了提供某个民族的文化概览,而是侧重于那些能够引起共鸣的瞬间,比如一位老奶奶手中巧夺天工的刺绣,一个孩子在街头无忧无虑的奔跑,或是夕阳下,渔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这些画面,都蕴含着一种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而这种力量和智慧,与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中同样包含着对人际关系的细腻观察。作者不会去分析亲子沟通的技巧,也不会探讨职场社交的策略。他记录的,是那些突如其来的善意,比如在陌生的城市迷路时,一位热心路人伸出的援手;是那些微不足道的陪伴,比如在漫长的旅途中,与一位偶然结识的旅伴分享的零食和笑声;更是那些深刻却又朴实的交流,比如与一位远方的朋友,通过一封封邮件,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这些,都像是点缀在人生旅途中的珍珠,虽然渺小,却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海潮之语》也审视着当下社会中,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焦虑与疏离。作者不会去评判这些情绪的对错,也不会提出宏大的解决方案。他只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记录下自己或他人曾经的困惑,比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比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如何找回内心的平静;比如在人与人之间日益隔阂的当下,我们如何保持真诚的连接。这些思考,源于生活,也回馈生活,它们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此外,书中也穿插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与赞叹。无论是壮阔的山脉,奔腾的河流,还是静谧的森林,广袤的星空,作者都力图用文字捕捉其独特的美感。他会描述日出时,天空被染成金黄色的壮丽,会描绘雨后,泥土散发出的清新气息,会记录海浪拍打礁石时,发出的低沉轰鸣。这些描绘,并非是为了写一篇关于地理风貌的文章,而是为了唤醒读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在自然中寻找慰藉和力量的能力。作者相信,当我们学会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自然会以它独特的方式,给予我们启迪。 《海潮之语》的文字风格,力求自然流畅,避免刻意雕琢。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晦涩的隐喻。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深夜的倾诉,真诚而坦率。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每一位翻开此书的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丝熟悉,一丝共鸣。书中没有要求读者去学习某种知识,也没有设定必须达到的目标。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暂时放下外界的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去感受那些细微而真实的情感。 这本书,也许不会立刻为你带来某种“教育”的启迪,也无法为你规划出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捷径。但它希望能够成为你旅途中的一个伴侣,在你感到疲惫时,给你一份慰藉;在你感到迷茫时,给你一丝启发;在你感到孤单时,让你知道,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鼓励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温暖,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真正的“美好生活”,往往就藏在这些不经意间,藏在每一次的观察,每一次的体悟,每一次的真诚之中。 《海潮之语》,它不提供答案,只提供可能。它不引导方向,只提供风景。它希望,当你读完这本书,能够带着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继续你的生活,去感受属于你的,那独一无二的“美好”。它邀请你去聆听海潮的声音,去感受生命中那些,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宏大而又贴近生活的视角,将教育的本质与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作者没有落入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教育在塑造个体认知结构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书中对“终身学习”概念的重新诠释,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再仅仅是关于获取文凭或技能的工具性过程,而更像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与世界保持深度对话的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现代教育体系的弊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的深刻,他犀利地指出了标准化考试对创造力和个性化发展的压抑,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改革方向。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过去接受的教育,以及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能获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的诸多模糊地带,让人在读完后,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立体、更富有人文关怀的理解,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惊人,行文流畅,节奏感极佳,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气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娓娓道来,将复杂的教育哲学融入到对日常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观察里。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闲暇时间的教育价值”,对比了不同社会阶层如何利用非工作时间来丰富精神世界,这个角度非常新颖且具有现实意义。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对教育公平的殷切期盼,以及对那些被现有体制边缘化的群体的深切关怀。它不是那种强硬灌输观点的著作,而是更像邀请你一起进行一场深刻的思辨之旅。每当我合上书本,总会陷入沉思,思考教育的边界在哪里,以及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美好生活”所需的那些非功利性的素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帮助读者跳出狭隘的教育功利主义,回归到教育本身应有的温度与广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超越了传统的“教育学”范畴,大胆地引入了心理学、社会学甚至艺术鉴赏等多个维度的理论来阐释“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特别是在描述个体如何在教育的引导下,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系统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力量感让人难以抗拒。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路径”的论述尤其精辟,它强调了提问比回答更为重要,并提供了一系列可以日常实践的思维训练方法。我发现,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信息和观点时,不再轻易接受表象,而是习惯性地去追溯其根源和逻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锐气,读起来既感到亲切,又充满挑战,它迫使你不断地去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无疑是提升思维质量的上乘之作。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将宏观的教育政策分析与微观的个体心灵成长路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大量国内外教育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严谨。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这些历史脉络作为我们理解当下困境的参照系。书中关于“情感教育”和“公民责任培养”的部分,尤其触动了我。在当前社会日益原子化的趋势下,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同理心和集体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作者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的思考路径,而非空洞的口号。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重塑,它引导我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去审视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从家庭教育到公共政策制定,都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关怀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立意之高,视野之广,让我赞叹不已。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如何更好地教导下一代,更是在探讨人类社会如何通过教育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作者将教育视为一种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强调了文化传承在构建“美好生活”中的基石作用。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比较分析,非常富有洞察力,揭示了文化差异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论述教育的未来趋势时,展现出一种兼具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成熟态度,既描绘了技术革新可能带来的机遇,也警示了其潜在的风险。阅读此书,如同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长途跋涉,让人在领略了教育广阔天地的同时,也更清晰地认识到个体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力量。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校长推荐的,马上下单已经只能从别处调货了

评分

正版

评分

这书的质量不错,又是精装版的,给满分

评分

还不错,正在阅读中,值得一看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