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觅曲记

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觅曲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力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文化
  • 文化遗产
  • 寻踪
  • 历史
  • 民俗
  • 旅行
  • 摄影
  • 地域文化
  • 游记
  • 韦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634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269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3
字数:3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随笔。
  《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觅曲记》是韦力对历代著名曲家及小说家的梳理及遗迹寻访,属于“传统文化遗迹寻踪”书系中一部。
  《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觅曲记》系以历史上为中华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为线索,寻觅探访他们留存于今的遗迹。这一写作既是对文明的保存,尤其是重新发掘那些为人所忽视部分,也是对现代中国的留影。藉由这些人物描画出作者个人对古典中国的整体认识,立体地呈现何为“凡汉皆好”。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戏曲
关汉卿: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白朴:天公不禁自由身,放我醉红裙
王实甫:把尘缘一笔勾,再休提名利友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高明: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纪君祥:落得个史册上标名,留与后人讲
张凤翼:少小推英勇,论雄才大略,韩彭伯仲
汤显祖: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赵南星:见做了紫阁名卿,哪里管青楼薄命
冯梦龙:我笑那李老聃五千言的道德,我笑释
迦佛五千卷的文字
李渔:果是佳人不嫌妒,美味何尝离却醋
洪昇: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孔尚任: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
小说
施耐庵: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罗贯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吴承恩: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蒲松龄: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吴敬梓: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李伯元: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
曾朴:你自伴侬侬伴你,悠悠。
倒无离恨挂心头

精彩书摘

  《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觅曲记》:
  高明: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高明是《琵琶记》的作者,而《琵琶记》是古代戏曲中的名品,明王世贞在《曲藻》中说:“南曲以《琵琶》为冠,是一道《陈情表》,读之使人欷嘘欲涕。”即此可知,《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怎样崇高的地位。
  对于王世贞所下的这个定语,黄仕忠先生予以了肯定,他在专著《<琵琶记>研究》一书中称:“《琵琶记》所用的曲牌曲律,在沈璟《南曲谱》问世之前,一直是人们用以填词谱曲的直接范本之一。而蒋孝、沈璟等人的南曲曲谱所征引的曲例,也仍以《琵琶记》为最多。所以明人尊之为‘南曲之祖’,或日‘南曲中兴之祖’。声誉地位,无与伦比。”
  王世贞所说的南曲又称南戏,关于南戏的产生,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认为,南戏产生于宋宣和年之后,到了南宋初年才渐渐流行,当时管南戏叫“温州杂剧”。由此可知,南戏诞生于温州地区。
  对于这种说法,明代的徐渭没有表示反对,但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时段,他在《南词叙录》中称:“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日鹘伶声嗽。”看来,徐渭认为南戏的产生时间要比祝允明的说法晚。
  但不管怎样,南戏都是产生在宋代。随着元朝的成立,南戏又流传到了中国北方,同时这种戏剧也在国内各地流传,而后渐渐形成了四大声腔:余姚、海盐、昆山、弋阳。余姚和海盐都在今日的浙江;而昆山则在江苏,当年属于苏州;弋阳处在今日的江西。由此可知,这四大声腔其实都在江浙地区。
  等到南戏流传到元大都时,结合了北京的语音,便逐渐形成了北曲。关于北曲和南曲的区别,王世贞在《曲藻》中有着这样的论述:“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
  王世贞把《琵琶记》视为南曲之冠,可见,此曲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何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在此先说说作者的情况。
  高明本就是浙江温州地区瑞安人,他大约出生在元大德时期。关于他名字的来由,相关记载均称是出自《礼记》中“明则诚矣”一语,因此他姓高,名明,字则诚,他还有一些其他的字号,但后世多称他为高则诚。从他个人的经历来看,几乎找不到他从事戏曲创作的缘由和契机。
  早年,他同样刻苦学习,想考取功名,当时他拜了金华黄溍为师,而黄溍则是朱子的四传弟子,也是理学中的著名人物,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录有他的事迹,而高明拜黄活为师,显然所学也是正统的理学观念,如果按照黄溍的排行,这高明也算是朱熹的五传弟子。他的学问重点主要是研究《春秋》,而对于《春秋》的爱好,在他少年时即已有之,再经过黄浯的点拨,当然在这方面有了更深的造诣。
  元朝建立之后,很少举办科举考试,那个时代,南人地位最低,而读书人只有通过科考才可能有一线出路,故再次开科取试,当然参加的人数特别庞大,而考取的概率也变得很低,高明却很顺利地考取了举人。
  按照历史记载,高明能取得这个好成绩,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老师黄溍在背后使了劲儿,元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中说:“至正四年甲申,江浙揭晓后,乃有四六长篇,题日《非程文语》,与抄白榜同时版行。语云:……瑞安高明,托馆主有堂上之友。”看来,黄活替弟子高明走了后门,他跟主考官提前打了招呼,这才使得高明得以中举。
  情况是否确如陶宗仪所说,这无从证明,但有一点可证高明确实有学问,因为他在至正四年考取了举人,而转年就考取了进士,估计黄活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一直把关系托到朝中吧,所以,在录取率极低的进士考试中,高明能够脱颖而出,这也足证其学问功底确实很好。
  按理说,他师出名门,应该在理学方面有所作为,而同时他又考中了进士,出来为官应该在政绩方面有所表现,奇怪的是,他在这两方面几乎都让后世无所称道,能让他的大名享誉天下的,竟然是他写的这部《琵琶记》。
  ……

前言/序言

  关于中国戏曲在世界上的地位,刘文峰在《中国戏曲史》中有着如下表述:“中国戏曲是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齐名的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之一。在这三大古典戏剧中,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唯有中国戏曲不仅还生存于中国各地城乡舞台,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还在不断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戏曲跟中国的文字颇为相像。在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唯有华夏文明史未曾断档,一直延续到了今日。
  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按照张庚先生《中国大百科·戏曲曲艺》卷中说:“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这段说法讲述的是,中国戏曲的起始时期以及三种不同的来由。而王国维则认为,戏曲的来源乃是上古的古巫和古优,其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许地山则认为中国戏曲是来自于印度的梵剧,其有《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一文,他在该文中从十个方面论述了以上的这种观点,而后得出的结论为:“中国戏剧变迁的陈迹如果不是因为印度的影响,就可以看作赶巧两国的情形相符了。”
  除了以上的说法,孙楷第先生则认为中国戏曲来源于傀儡戏和影戏,他在((傀儡戏考源》-文中说:“为宋元以来戏文杂剧所从出;乃至后世一切大戏,皆源于此。其于戏曲扮演之制,如北曲之以一人唱;南曲之分唱、合唱、互唱,以及扮脚人之自赞姓名,扮脚人之涂面,优人之注重步法等;语其事之所由起,亦莫不归之于傀儡戏影戏。”
  关于中国戏曲起始的时段,前面张庚先生说到是上古原始社会,这种说法是一种朦胧的表述,难以找到相应的史料予以佐证。而有着相应的文字记载者,叶长海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则举出了《尚书·尧典》中的一段话:“帝日:夔!命女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日: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叶长海认为,该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艺理论”。
  余外,《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曾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句话也是谈及中国戏曲起源时多被引用者。另外《毛诗序》中的一段话也被认为是诗歌同源的证据:“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而王国维则认为,屈原《九歌》中描绘的一些篇章也谈到了楚国盛大的祭祀歌舞场面:“浴兰沐芳,华衣若英,衣服之丽也;缓节安歌,竽瑟浩倡,歌舞之盛也;乘风载云之词,生别新知之语,荒淫之意也。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到了汉代,已经有些文献开始记载戏曲表演,比如《西京杂记》中的《东海黄公》一段:“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赢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这段话被后世认知为汉代角抵戏的记录文字。而对于该段记录,程千帆在《元代文学史·绪论》中说:“这是魔幻与武术相结合,演
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觅曲记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文明如星辰般闪耀,它们留下的印记,或宏伟壮丽,或细微入致,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逐渐被遗忘,它们的故事和价值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正是为了守护这些濒危的文化瑰宝而生,而《觅曲记》作为其中的重要篇章,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古今、探寻失落旋律的奇妙旅程。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迹的名字,而是深入挖掘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脉络与时代精神。它旨在重现那些曾经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奏响的旋律,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包括孕育这些旋律的社会环境、人文风情以及与之相关的仪式、故事和情感。我们将通过细致的考证、生动的描绘,以及作者独到的见解,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鲜活、立体的文化世界,让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曲”得以“觅”,让那些曾经的辉煌得以重温。 第一章:寻声溯源——古代音乐的失落与回响 《觅曲记》的开篇,我们将把目光投向那些早已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古代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文化的灵魂,而古代音乐的失传,无疑是文化传承中的一大遗憾。本书将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变与发展。 我们将追溯中国音乐的源头,从先秦时期的钟磬之音,到汉唐盛世的宫廷雅乐、市井小曲,再到宋元明清的戏曲音乐、民间小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老的乐器、乐谱和演奏技法都已不复存在。这本书将尝试勾勒出这些失落音乐的轮廓,通过对仅存的零星记载、壁画、雕塑以及地下出土的乐器进行解读,试图还原它们曾经的面貌。 例如,我们将探讨那些在古代文献中偶有提及、却已无实物可循的乐器,如“籥”、“竽”等,通过对其形制、音域的推测,以及与其他乐器的配合关系,来想象它们可能发出的声音。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盛行,但最终被新音乐形式取代的乐曲,分析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祭祀用的乐章,宫廷宴享的乐曲,以及边塞征战的号令。 更重要的是,《觅曲记》将不仅仅停留在对音乐本身的介绍,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音乐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我们将深入探讨,在不同的朝代,音乐是如何被用来维护统治、教化民众、表达情感、娱乐大众的。例如,周代礼乐制度下的音乐,是如何体现等级秩序和道德伦理的;唐代繁盛的音乐景象,又是如何融合了中原、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多元文化元素;宋代市井中流行的词乐,又如何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本书还将聚焦于那些与音乐紧密相连的文化遗迹,它们或是古代乐器制作的作坊,或是音乐表演的场所,亦或是音乐教育的学府。通过对这些遗迹的考察,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音乐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 第二章:山河为证——散落在民间的音乐活化石 如果说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为我们勾勒了失落旋律的轮廓,那么散落在民间、代代相传的传统音乐,则更像是“活化石”,承载着更直接、更鲜活的文化记忆。《觅曲记》的这一部分,将把目光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更为具体、更为贴近生活的民间音乐。 我们将深入中国广袤的土地,探访那些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音乐传统的村落、民族和社群。这些音乐,可能是古老的劳动号子,是节庆庆典上的歌谣,是婚丧嫁娶时的仪式性音乐,是民间故事的吟唱,亦或是世代相传的民歌。它们或许没有官方的乐谱,没有宫廷的华丽,但却以最质朴、最纯粹的方式,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情感。 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进行深入的介绍。例如,我们将考察江南水乡的渔歌,感受水乡人家辛勤劳作与悠闲生活的交织;我们将走进西北的黄土高原,聆听那里粗犷豪迈的秦腔、陕北民歌,感受黄土地上人民的坚韧与豪情;我们还将深入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探索那些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祭祀以及生活习俗的古老歌舞,例如苗族的芦笙歌舞、藏族的宗教音乐、彝族的毕摩祭祀音乐等等。 在考察这些民间音乐的同时,《觅曲记》也将重点关注那些孕育和传承这些音乐的文化遗迹。这些遗迹可能是一座古老的戏台,一个祭祀用的神龛,一个世代相传的作坊,或是一条承载着歌谣的古道。我们将通过对这些遗迹的解读,来理解音乐在当地社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某个古老的戏台,不仅是表演的场所,更是村落 اجتماعی 凝聚力的象征,承载着村民们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尝试去理解这些民间音乐背后的“曲”。这些“曲”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的体现。例如,一首古老的劳动号子,其节奏和旋律往往与劳作的强度和节律相契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首喜庆的歌谣,则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作者将以一种亲历者的视角,去感受、去记录、去理解这些民间音乐的魅力。我们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试图用文字唤醒读者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 第三章:遗址低语——古老建筑中的音乐密码 建筑是历史的凝固,是文明的载体。而许多古老的建筑,不仅仅是居住或祭祀的场所,它们本身就蕴含着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密码。《觅曲记》的这一章节,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承载着音乐历史的古代建筑,探寻它们与声音、与旋律之间的隐秘联系。 我们将考察那些曾经是皇家宫殿、祭祀场所、寺庙道观、书院学堂的建筑遗址。这些建筑的设计、布局、装饰,往往都与当时的音乐文化紧密相关。例如,宫殿中的大殿,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装饰,往往是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以配合宫廷礼仪中的音乐表演。祭祀场所的设计,则可能融入了与天地沟通、与神灵对话的观念,音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媒介角色。 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与音乐声学相关的建筑设计。例如,一些古建筑的厅堂,其空间布局和材料选择,可能经过精心的声学设计,以达到最佳的音乐传播效果。某些寺庙或宫殿中的特定结构,例如斗拱、藻井,甚至是墙壁的材质,都可能对声音产生共鸣或反射的影响,从而营造出特殊的听觉体验。 本书还将关注那些在建筑遗址中发现的与音乐相关的实物。例如,在一些古代遗址中出土的乐器,它们的设计风格、制作工艺,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的音乐水平和审美趣味。我们还会考察那些刻在建筑上的乐器图案、乐人形象,或是与音乐相关的壁画、浮雕,它们都是研究古代音乐的重要线索。 此外,一些古建筑本身就与特定的音乐活动相关联。例如,曾经的戏台、剧院,或是举行音乐会的场所,它们的设计必然会考虑到表演的需求。我们将通过对这些遗址的考察,来想象当年在这里奏响的旋律,感受那些古老建筑所承载的音乐记忆。 《觅曲记》将以一种考古学式的严谨和文学式的浪漫相结合的方式,去解读这些建筑中的“音乐密码”。我们将不仅仅看到砖石瓦木,更能听到那些曾经在其中回荡的悠扬曲调,感受到那些古老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第四章:遗韵流长——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在经历了对失落旋律的探寻和对民间音乐的考察之后,《觅曲记》将把目光转向传统音乐的当下,关注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以及在传承中进行的创新。《觅曲记》并非一味怀旧,而是关注传统音乐的生命力。 我们将探讨现代社会中,那些依然活跃在舞台上、课堂中、以及社区里的传统音乐表演团体、艺术家和教育者。他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让古老旋律焕发新生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关注他们如何通过演出、教学、创作等方式,将传统音乐的精髓传递给新一代。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传统音乐在创新方面的实践。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许多传统音乐形式都在积极地寻求突破。这种创新可能体现在: 器乐的革新: 对传统乐器的改良,引入新的演奏技法,或是将传统乐器与其他现代乐器融合。 曲目的拓展: 将传统音乐元素应用于新的音乐创作,例如电影配乐、舞台剧音乐,甚至是流行音乐。 表演形式的演变: 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创造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的传统音乐演出。 跨文化交流: 将中国传统音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进行交流融合,产生新的艺术火花。 《觅曲记》将选取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展示传统音乐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将采访那些在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理念。 同时,本书也可能触及传统音乐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人才的断层、市场的认可度、以及如何在大众文化中保持其独特性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传统音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结语 《觅曲记》是一场关于声音的寻觅,也是一场关于文化的探访。通过对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传统音乐及其相关遗迹的深入考察,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那些曾经辉煌、而今仍在低语的文化遗迹的关注。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连接古今、触动心灵的独特魅力。 这趟“觅曲”之旅,不仅是对过往的回溯,更是对当下文化的体察,以及对未来文化传承的启示。愿那些散落在山川河岳、砖石瓦木、以及人们心间的古老旋律,能在我们的共同关注下,继续流淌,生生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是存在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但这绝不是什么坏事,反而凸显了它的价值所在——它拒绝迎合快餐文化,它要求你慢下来,去感受时间的重量。作者在构建叙事结构时,展现出极高的文学素养,那些长句的运用、复杂的从句结构,都营造出一种庄重、深邃的氛围,非常贴合他所探寻的主题。读到一些关键段落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再三,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需要“咀嚼”的阅读过程,恰恰是现代人最缺乏的。对我而言,这本书不是消遣品,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严肃叩问,带来的收获是持久而深远的。

评分

这套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的叙事如同潺潺流水,娓娓道来,将那些似乎早已被时光冲刷殆尽的古老场景,重新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些历史尘埃中蕴含的温度与气息。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偏远地区的风土人情时,笔触细腻入微,那些独特的方言、古老的习俗,甚至是某一个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流,都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处,充满了人情味。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深入挖掘事物本质的视角,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而是力图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历史逻辑。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舒缓悠长,引人沉思,时而又陡然紧张,扣人心弦,让人根本无法停下手中的书卷,总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怎样的奥秘。这种阅读体验,比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还要来得深刻和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简直是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内页的纸张质感非常舒服,墨色浓淡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行文中穿插了一些他自己拍摄的、极具沧桑感的照片,这些影像资料与文字内容形成了绝妙的互文效果。它们不是简单的插图,而是历史的侧证,是作者一路跋涉留下的鲜活印记。这种图文并茂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代入感。我甚至会特意停下来,仔细揣摩那些老照片的纹理和光影,想象着作者在拍摄时的心境。这种对阅读体验全方位的考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得承认,起初我对这类偏重“寻踪”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谨慎,毕竟有些作品容易流于空泛的说教或是枯燥的资料堆砌。然而,这本的作者显然深谙“寓教于乐”的精髓。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乎朋友倾诉的真诚姿态,带领我们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角落。书中对细节的考据之严谨,让我这个略懂皮毛的普通读者都感到由衷的敬佩。每一次转场,每一次场景的转换,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舞台调度,既有地理上的跨越,又有时间上的回溯,逻辑严密却又不失文学的浪漫色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富有意义的朝圣之旅,不仅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热爱。这本书绝对值得被放在案头,时常翻阅。

评分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样本。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穿透现代社会的喧嚣表象,直抵那些根植于土地深处的传统基因。他对于仪式、祭祀、以及民间信仰的描述,既有学者的客观分析,又饱含着对逝去文明的深切同情。我尤其欣赏他对“失落”与“传承”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他没有一味地渲染悲观,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下来的文化火种。这本书读起来,会让你不断地反思: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究竟遗失了什么?又应该如何有意识地去保护那些真正宝贵的东西?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完成了对读者价值观的温柔重塑。

评分

封底书角都坏了,装的是书,不是棉花,就算二手尾品也不应该用破塑料袋糊弄人,气愤。。。

评分

书虽然还没看,但是应该不错。

评分

质量不错,下次接着买,这些书挺好

评分

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感兴趣可以读读本书

评分

封底书角都坏了,装的是书,不是棉花,就算二手尾品也不应该用破塑料袋糊弄人,气愤。。。

评分

可以&hellip;&hellip;&hellip;

评分

韦力的书定价都较高,也只有在活动时才勉强可购。

评分

质量不错,下次接着买,这些书挺好

评分

此书应有纪念邮票和其它附件,全都没有,也没有包装薄膜,怎么回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