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化隨筆。
《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係列:覓麯記》是韋力對曆代著名麯傢及小說傢的梳理及遺跡尋訪,屬於“傳統文化遺跡尋蹤”書係中一部。
《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係列:覓麯記》係以曆史上為中華文明做齣傑齣貢獻的人物為綫索,尋覓探訪他們留存於今的遺跡。這一寫作既是對文明的保存,尤其是重新發掘那些為人所忽視部分,也是對現代中國的留影。藉由這些人物描畫齣作者個人對古典中國的整體認識,立體地呈現何為“凡漢皆好”。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戲麯
關漢卿: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
白樸:天公不禁自由身,放我醉紅裙
王實甫:把塵緣一筆勾,再休提名利友
馬緻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傢
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高明: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
紀君祥:落得個史冊上標名,留與後人講
張鳳翼:少小推英勇,論雄纔大略,韓彭伯仲
湯顯祖: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傢院
趙南星:見做瞭紫閣名卿,哪裏管青樓薄命
馮夢龍:我笑那李老聃五韆言的道德,我笑釋
迦佛五韆捲的文字
李漁:果是佳人不嫌妒,美味何嘗離卻醋
洪昇:萬裏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
孔尚任:暗思想,那些鶯顛燕狂,關甚興亡
吳梅:半林夕照,紅上峰腰,孤塚無人掃
小說
施耐庵: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羅貫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吳承恩: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蒲鬆齡:天孫老矣,顛倒瞭、天下幾多傑士
吳敬梓: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
李伯元:拉瞭翰林就有官做,做瞭官就有錢賺
曾樸:你自伴儂儂伴你,悠悠。
倒無離恨掛心頭
精彩書摘
《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係列:覓麯記》:
高明:論傳奇,樂人易,動人難
高明是《琵琶記》的作者,而《琵琶記》是古代戲麯中的名品,明王世貞在《麯藻》中說:“南麯以《琵琶》為冠,是一道《陳情錶》,讀之使人欷噓欲涕。”即此可知,《琵琶記》在中國戲麯史上有著怎樣崇高的地位。
對於王世貞所下的這個定語,黃仕忠先生予以瞭肯定,他在專著《<琵琶記>研究》一書中稱:“《琵琶記》所用的麯牌麯律,在瀋璟《南麯譜》問世之前,一直是人們用以填詞譜麯的直接範本之一。而蔣孝、瀋璟等人的南麯麯譜所徵引的麯例,也仍以《琵琶記》為最多。所以明人尊之為‘南麯之祖’,或日‘南麯中興之祖’。聲譽地位,無與倫比。”
王世貞所說的南麯又稱南戲,關於南戲的産生,明祝允明在《猥談》中說:“南戲齣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認為,南戲産生於宋宣和年之後,到瞭南宋初年纔漸漸流行,當時管南戲叫“溫州雜劇”。由此可知,南戲誕生於溫州地區。
對於這種說法,明代的徐渭沒有錶示反對,但他又提齣瞭另一個時段,他在《南詞敘錄》中稱:“南戲始於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永嘉雜劇,又日鶻伶聲嗽。”看來,徐渭認為南戲的産生時間要比祝允明的說法晚。
但不管怎樣,南戲都是産生在宋代。隨著元朝的成立,南戲又流傳到瞭中國北方,同時這種戲劇也在國內各地流傳,而後漸漸形成瞭四大聲腔:餘姚、海鹽、昆山、弋陽。餘姚和海鹽都在今日的浙江;而昆山則在江蘇,當年屬於蘇州;弋陽處在今日的江西。由此可知,這四大聲腔其實都在江浙地區。
等到南戲流傳到元大都時,結閤瞭北京的語音,便逐漸形成瞭北麯。關於北麯和南麯的區彆,王世貞在《麯藻》中有著這樣的論述:“凡麯,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則辭情多而聲情少,南則辭情少而聲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闆。北宜和歌,南宜獨奏。北氣易粗,南氣易弱。大抵北主勁切雄麗,南主清峭柔遠。”
王世貞把《琵琶記》視為南麯之冠,可見,此麯在中國戲劇史上有著何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們在此先說說作者的情況。
高明本就是浙江溫州地區瑞安人,他大約齣生在元大德時期。關於他名字的來由,相關記載均稱是齣自《禮記》中“明則誠矣”一語,因此他姓高,名明,字則誠,他還有一些其他的字號,但後世多稱他為高則誠。從他個人的經曆來看,幾乎找不到他從事戲麯創作的緣由和契機。
早年,他同樣刻苦學習,想考取功名,當時他拜瞭金華黃溍為師,而黃溍則是硃子的四傳弟子,也是理學中的著名人物,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錄有他的事跡,而高明拜黃活為師,顯然所學也是正統的理學觀念,如果按照黃溍的排行,這高明也算是硃熹的五傳弟子。他的學問重點主要是研究《春鞦》,而對於《春鞦》的愛好,在他少年時即已有之,再經過黃浯的點撥,當然在這方麵有瞭更深的造詣。
元朝建立之後,很少舉辦科舉考試,那個時代,南人地位最低,而讀書人隻有通過科考纔可能有一綫齣路,故再次開科取試,當然參加的人數特彆龐大,而考取的概率也變得很低,高明卻很順利地考取瞭舉人。
按照曆史記載,高明能取得這個好成績,除瞭自身的努力,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老師黃溍在背後使瞭勁兒,元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捲二十八中說:“至正四年甲申,江浙揭曉後,乃有四六長篇,題日《非程文語》,與抄白榜同時版行。語雲:……瑞安高明,托館主有堂上之友。”看來,黃活替弟子高明走瞭後門,他跟主考官提前打瞭招呼,這纔使得高明得以中舉。
情況是否確如陶宗儀所說,這無從證明,但有一點可證高明確實有學問,因為他在至正四年考取瞭舉人,而轉年就考取瞭進士,估計黃活沒有那麼大的本事,一直把關係托到朝中吧,所以,在錄取率極低的進士考試中,高明能夠脫穎而齣,這也足證其學問功底確實很好。
按理說,他師齣名門,應該在理學方麵有所作為,而同時他又考中瞭進士,齣來為官應該在政績方麵有所錶現,奇怪的是,他在這兩方麵幾乎都讓後世無所稱道,能讓他的大名享譽天下的,竟然是他寫的這部《琵琶記》。
……
前言/序言
關於中國戲麯在世界上的地位,劉文峰在《中國戲麯史》中有著如下錶述:“中國戲麯是與古希臘戲劇、古印度梵劇齊名的世界三大古典戲劇之一。在這三大古典戲劇中,古希臘戲劇和古印度梵劇早已退齣曆史的舞颱,唯有中國戲麯不僅還生存於中國各地城鄉舞颱,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還在不斷發展。”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的戲麯跟中國的文字頗為相像。在世界幾大文明體係中,唯有華夏文明史未曾斷檔,一直延續到瞭今日。
關於中國戲麯的起源,按照張庚先生《中國大百科·戲麯麯藝》捲中說:“中國戲麯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已經萌芽瞭。……戲麯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閤形成的。”這段說法講述的是,中國戲麯的起始時期以及三種不同的來由。而王國維則認為,戲麯的來源乃是上古的古巫和古優,其在《宋元戲麯考》中說:“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以樂神人者也。”許地山則認為中國戲麯是來自於印度的梵劇,其有《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的點點滴滴》一文,他在該文中從十個方麵論述瞭以上的這種觀點,而後得齣的結論為:“中國戲劇變遷的陳跡如果不是因為印度的影響,就可以看作趕巧兩國的情形相符瞭。”
除瞭以上的說法,孫楷第先生則認為中國戲麯來源於傀儡戲和影戲,他在((傀儡戲考源》-文中說:“為宋元以來戲文雜劇所從齣;乃至後世一切大戲,皆源於此。其於戲麯扮演之製,如北麯之以一人唱;南麯之分唱、閤唱、互唱,以及扮腳人之自贊姓名,扮腳人之塗麵,優人之注重步法等;語其事之所由起,亦莫不歸之於傀儡戲影戲。”
關於中國戲麯起始的時段,前麵張庚先生說到是上古原始社會,這種說法是一種朦朧的錶述,難以找到相應的史料予以佐證。而有著相應的文字記載者,葉長海在《中國戲劇學史稿》中則舉齣瞭《尚書·堯典》中的一段話:“帝日:夔!命女典樂,教胄子。……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日: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葉長海認為,該段文字“記載瞭中國早期的文藝理論”。
餘外,《呂氏春鞦·古樂》中也曾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這句話也是談及中國戲麯起源時多被引用者。另外《毛詩序》中的一段話也被認為是詩歌同源的證據:“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而王國維則認為,屈原《九歌》中描繪的一些篇章也談到瞭楚國盛大的祭祀歌舞場麵:“浴蘭沐芳,華衣若英,衣服之麗也;緩節安歌,竽瑟浩倡,歌舞之盛也;乘風載雲之詞,生彆新知之語,荒淫之意也。是則靈之為職,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樂神,蓋後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到瞭漢代,已經有些文獻開始記載戲麯錶演,比如《西京雜記》中的《東海黃公》一段:“餘所知有鞠道龍,善為幻術,嚮餘說古時事。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製蛇禦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發,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贏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俗用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之戲焉。”
這段話被後世認知為漢代角抵戲的記錄文字。而對於該段記錄,程韆帆在《元代文學史·緒論》中說:“這是魔幻與武術相結閤,演
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係列:覓麯記 引言 在曆史的長河中,無數的文明如星辰般閃耀,它們留下的印記,或宏偉壯麗,或細微入緻,都承載著先人的智慧與情感。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珍貴的文化遺跡逐漸被遺忘,它們的故事和價值也麵臨著失傳的危險。“韋力·傳統文化遺跡尋蹤係列”正是為瞭守護這些瀕危的文化瑰寶而生,而《覓麯記》作為其中的重要篇章,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古今、探尋失落鏇律的奇妙旅程。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古跡的名字,而是深入挖掘它們背後蘊含的文化脈絡與時代精神。它旨在重現那些曾經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奏響的鏇律,不僅僅是音樂本身,更包括孕育這些鏇律的社會環境、人文風情以及與之相關的儀式、故事和情感。我們將通過細緻的考證、生動的描繪,以及作者獨到的見解,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鮮活、立體的文化世界,讓那些沉睡在曆史深處的“麯”得以“覓”,讓那些曾經的輝煌得以重溫。 第一章:尋聲溯源——古代音樂的失落與迴響 《覓麯記》的開篇,我們將把目光投嚮那些早已消逝在曆史塵埃中的古代音樂。音樂是情感的載體,是文化的靈魂,而古代音樂的失傳,無疑是文化傳承中的一大遺憾。本書將從文獻記載、考古發現以及民族音樂學的視角齣發,探討中國古代音樂的演變與發展。 我們將追溯中國音樂的源頭,從先秦時期的鍾磬之音,到漢唐盛世的宮廷雅樂、市井小麯,再到宋元明清的戲麯音樂、民間小調。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古老的樂器、樂譜和演奏技法都已不復存在。這本書將嘗試勾勒齣這些失落音樂的輪廓,通過對僅存的零星記載、壁畫、雕塑以及地下齣土的樂器進行解讀,試圖還原它們曾經的麵貌。 例如,我們將探討那些在古代文獻中偶有提及、卻已無實物可循的樂器,如“籥”、“竽”等,通過對其形製、音域的推測,以及與其他樂器的配閤關係,來想象它們可能發齣的聲音。我們也會關注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盛行,但最終被新音樂形式取代的樂麯,分析其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例如祭祀用的樂章,宮廷宴享的樂麯,以及邊塞徵戰的號令。 更重要的是,《覓麯記》將不僅僅停留在對音樂本身的介紹,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中。音樂與社會製度、宗教信仰、哲學思想、文學藝術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息息相關。我們將深入探討,在不同的朝代,音樂是如何被用來維護統治、教化民眾、錶達情感、娛樂大眾的。例如,周代禮樂製度下的音樂,是如何體現等級秩序和道德倫理的;唐代繁盛的音樂景象,又是如何融閤瞭中原、西域乃至更遠地區的多元文化元素;宋代市井中流行的詞樂,又如何反映瞭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 本書還將聚焦於那些與音樂緊密相連的文化遺跡,它們或是古代樂器製作的作坊,或是音樂錶演的場所,亦或是音樂教育的學府。通過對這些遺跡的考察,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瞭解古代音樂的生産、傳播和接受過程。 第二章:山河為證——散落在民間的音樂活化石 如果說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為我們勾勒瞭失落鏇律的輪廓,那麼散落在民間、代代相傳的傳統音樂,則更像是“活化石”,承載著更直接、更鮮活的文化記憶。《覓麯記》的這一部分,將把目光從宏大的曆史敘事轉嚮更為具體、更為貼近生活的民間音樂。 我們將深入中國廣袤的土地,探訪那些至今仍然保留著古老音樂傳統的村落、民族和社群。這些音樂,可能是古老的勞動號子,是節慶慶典上的歌謠,是婚喪嫁娶時的儀式性音樂,是民間故事的吟唱,亦或是世代相傳的民歌。它們或許沒有官方的樂譜,沒有宮廷的華麗,但卻以最質樸、最純粹的方式,傳承著祖先的智慧和情感。 本書將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民間音樂形式進行深入的介紹。例如,我們將考察江南水鄉的漁歌,感受水鄉人傢辛勤勞作與悠閑生活的交織;我們將走進西北的黃土高原,聆聽那裏粗獷豪邁的秦腔、陝北民歌,感受黃土地上人民的堅韌與豪情;我們還將深入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探索那些融閤瞭自然崇拜、祖先祭祀以及生活習俗的古老歌舞,例如苗族的蘆笙歌舞、藏族的宗教音樂、彝族的畢摩祭祀音樂等等。 在考察這些民間音樂的同時,《覓麯記》也將重點關注那些孕育和傳承這些音樂的文化遺跡。這些遺跡可能是一座古老的戲颱,一個祭祀用的神龕,一個世代相傳的作坊,或是一條承載著歌謠的古道。我們將通過對這些遺跡的解讀,來理解音樂在當地社區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某個古老的戲颱,不僅是錶演的場所,更是村落 اجتماعی 凝聚力的象徵,承載著村民們共同的記憶和情感。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嘗試去理解這些民間音樂背後的“麯”。這些“麯”不僅僅是音符的組閤,更是當地人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乃至世界觀的體現。例如,一首古老的勞動號子,其節奏和鏇律往往與勞作的強度和節律相契閤,反映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一首喜慶的歌謠,則充滿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 作者將以一種親曆者的視角,去感受、去記錄、去理解這些民間音樂的魅力。我們不僅僅是觀察者,更是參與者,試圖用文字喚醒讀者對這些珍貴文化遺産的關注和熱愛。 第三章:遺址低語——古老建築中的音樂密碼 建築是曆史的凝固,是文明的載體。而許多古老的建築,不僅僅是居住或祭祀的場所,它們本身就蘊含著與音樂相關的文化密碼。《覓麯記》的這一章節,將帶領讀者走進那些承載著音樂曆史的古代建築,探尋它們與聲音、與鏇律之間的隱秘聯係。 我們將考察那些曾經是皇傢宮殿、祭祀場所、寺廟道觀、書院學堂的建築遺址。這些建築的設計、布局、裝飾,往往都與當時的音樂文化緊密相關。例如,宮殿中的大殿,其宏偉的規模和精美的裝飾,往往是為瞭營造莊嚴肅穆的氛圍,以配閤宮廷禮儀中的音樂錶演。祭祀場所的設計,則可能融入瞭與天地溝通、與神靈對話的觀念,音樂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媒介角色。 我們將深入探討那些與音樂聲學相關的建築設計。例如,一些古建築的廳堂,其空間布局和材料選擇,可能經過精心的聲學設計,以達到最佳的音樂傳播效果。某些寺廟或宮殿中的特定結構,例如鬥拱、藻井,甚至是牆壁的材質,都可能對聲音産生共鳴或反射的影響,從而營造齣特殊的聽覺體驗。 本書還將關注那些在建築遺址中發現的與音樂相關的實物。例如,在一些古代遺址中齣土的樂器,它們的設計風格、製作工藝,往往能夠反映齣當時的音樂水平和審美趣味。我們還會考察那些刻在建築上的樂器圖案、樂人形象,或是與音樂相關的壁畫、浮雕,它們都是研究古代音樂的重要綫索。 此外,一些古建築本身就與特定的音樂活動相關聯。例如,曾經的戲颱、劇院,或是舉行音樂會的場所,它們的設計必然會考慮到錶演的需求。我們將通過對這些遺址的考察,來想象當年在這裏奏響的鏇律,感受那些古老建築所承載的音樂記憶。 《覓麯記》將以一種考古學式的嚴謹和文學式的浪漫相結閤的方式,去解讀這些建築中的“音樂密碼”。我們將不僅僅看到磚石瓦木,更能聽到那些曾經在其中迴蕩的悠揚麯調,感受到那些古老建築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第四章:遺韻流長——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 在經曆瞭對失落鏇律的探尋和對民間音樂的考察之後,《覓麯記》將把目光轉嚮傳統音樂的當下,關注它們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傳承和發展,以及在傳承中進行的創新。《覓麯記》並非一味懷舊,而是關注傳統音樂的生命力。 我們將探討現代社會中,那些依然活躍在舞颱上、課堂中、以及社區裏的傳統音樂錶演團體、藝術傢和教育者。他們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是讓古老鏇律煥發新生的重要力量。我們將關注他們如何通過演齣、教學、創作等方式,將傳統音樂的精髓傳遞給新一代。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傳統音樂在創新方麵的實踐。麵對現代社會的挑戰和機遇,許多傳統音樂形式都在積極地尋求突破。這種創新可能體現在: 器樂的革新: 對傳統樂器的改良,引入新的演奏技法,或是將傳統樂器與其他現代樂器融閤。 麯目的拓展: 將傳統音樂元素應用於新的音樂創作,例如電影配樂、舞颱劇音樂,甚至是流行音樂。 錶演形式的演變: 結閤現代舞颱技術,創造更具觀賞性和感染力的傳統音樂演齣。 跨文化交流: 將中國傳統音樂與其他國傢和地區的音樂進行交流融閤,産生新的藝術火花。 《覓麯記》將選取一些成功的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展示傳統音樂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特色,煥發齣勃勃生機。我們將采訪那些在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新領域做齣傑齣貢獻的人物,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和理念。 同時,本書也可能觸及傳統音樂在傳承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例如人纔的斷層、市場的認可度、以及如何在大眾文化中保持其獨特性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傳統音樂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嚮。 結語 《覓麯記》是一場關於聲音的尋覓,也是一場關於文化的探訪。通過對不同維度、不同層麵的傳統音樂及其相關遺跡的深入考察,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對那些曾經輝煌、而今仍在低語的文化遺跡的關注。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夠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其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從中感受到一種連接古今、觸動心靈的獨特魅力。 這趟“覓麯”之旅,不僅是對過往的迴溯,更是對當下文化的體察,以及對未來文化傳承的啓示。願那些散落在山川河嶽、磚石瓦木、以及人們心間的古老鏇律,能在我們的共同關注下,繼續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