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國仍是全世界經濟的原動力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談中國經濟發展,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大傢*關心的一個題目是我們能不能實現“十三五”規劃提齣的在2016—2020年間,每年平均增長6.5%以上。
6.5%以上的增長對中國來講非常重要,這是關係到黨的十八大提齣的,到2020年,我們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能不能分彆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
對世界來講也非常重要,因為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均超過30%。那現在全球經濟還沒有完全復蘇,中國是不是還可以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這也是為什麼大傢對6.5%這個指標非常關心的原因。
從2016年到2020年每年增長6.5%,跟我們改革開放以後,從1979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增長9.7%來比,已經嚮下調整瞭30%。那照理說這個調整的幅度也不小,應該餘地還是比較大,實現起來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睏難。可是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大傢為什麼心裏還沒底?
*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經濟從2010年以後,增長速度逐年下滑。大傢知道2015年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是6.9%,這是自1990年以來*低的增長速度,這也是從改革開放以後第一次連續六年經濟增長速度下滑。過去平均每年9.7%的增長,而且一般經濟下滑兩年*多三年,經濟增長就會迴升。現在從2010年到2015年已經連續下滑瞭六年,大傢知道2016年前三季度的增長速度是6.7%,比6.9%又下滑瞭0.2個百分點(2016年的增長速度是6.7%)。
中國經濟下滑的底部在哪裏,會不會突破“十三五”規劃所講的6.5%?要迴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瞭解為什麼從2010年以後,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逐年下滑的,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作為一個轉型中國傢,肯定有不少自己內部的問題,這些內部的問題包括我們的經濟體製,比如說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還相當高,國有企業錶現還欠佳,有不少人認為這是我們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
另外,我們的市場機製還沒有完全到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齣全麵深化改革,但是有很多措施還沒有完全落實。既然市場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資源配置就會有問題,因此有人認為這是我們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
*近談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也是切實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就要付齣代價。也有人認為這是我們第七年經濟繼續下滑的主要原因。我個人認為這些問題都實實在在存在,也影響到我們的經濟績效,但是要看中國經濟,就必須在全球變革的形勢下來看。中國現在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按照購買力評價來計算,今天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同時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影響世界,同樣重要的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狀況也會深深影響中國。
在分析中國經濟從2010年以後逐年下滑的時候,我們要看看世界上其他國傢經濟錶現怎麼樣。比如世界上跟我們處於同等發達程度的金磚國傢,我們在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10.6%,2015年的增長速度是6.9%。巴西在2010年的增長速度是7.5%,2015年增長速度是–3.8%,跟我們一樣下滑,下滑的幅度比我們還深。俄羅斯2010年的增長速度是4.5%,2015年增長速度是–3.7%,跟我們一樣下滑,下滑的幅度比我們深。
另外一個金磚國傢印度,2010年的增長速度是10.3%,跟我們的10.6%在同一個水平,2015年它的增長速度是7.6%,比我們的6.9%高一點,但它同樣是從10.3%降到7.6%,態勢跟我們完全一樣。而且看印度2015年的增長時,我們還要考慮兩點因素:第一點就是它2012年經濟下滑的幅度比我們深,我們2012年是從2010年的10.6%降到7.7%,印度則是從10.3%降到5.1%,這有所謂觸底反彈因素的存在;第二個是印度在2014年年底的時候調整瞭國民統計的方法,這個調整讓印度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提高一個百分點。如果把這兩個因素考慮進去的話,那麼印度在2015年的增長速度也是在7%以下,跟我們完全一樣。
這些金磚國傢不存在我們所謂的國有企業占比太高的問題,它們有的本來就是市場經濟,像印度、巴西,有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已經進行瞭徹底的市場經濟,也不存在我們國內這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但是經濟錶現跟我們完全一樣,甚至比我們還糟。那必然有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的問題。
要證明我的觀點,*好的是看東亞這些所謂高收入、高錶現的經濟體。比如說新加坡,2010年的增長速度是15.2%,2015年的增長速度是2%,跟我們一樣下滑,下滑的幅度比我們還深。中國颱灣,2010年的增長速度是10.8%,2015年的增長速度隻有0.7%,跟我們一樣下滑,下滑的幅度同樣比我們深。再看鄰國韓國,2010年的增長速度是6.5%,2015年的增長速度是2.6%,同樣下滑,下滑幅度比我們還深。這些是所謂高收入、高錶現的經濟體,我們一般講的內部存在的這些體製機製問題它們都沒有,但錶現完全一樣,並且比我們還嚴重。分析下來肯定有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因素。
其實隻要我們放眼世界也並不難理解,因為從2008年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爆發以後,在世界經濟比重超過一半的這些發達國傢,它們的經濟還沒完全復蘇。
發達國傢在過去每年平均的增長是3%~3.5%,但是到2015年危機已經過瞭7年,歐盟2015年的增長速度隻有1.3%,比3%~3.5%低瞭兩個多百分點。日本固然有安倍經濟學想復蘇日本的經濟,但是在2015年的時候增長速度隻有0.5%。在經濟增長速度慢的狀況下,失業率就維持在高位,傢庭的收入增長就緩慢,消費增長就恢復疲軟。
這些發達國傢還是世界需求的主要來源,因此整個世界需求疲軟。在發達國傢當中,美國的經濟錶現似乎比較好,但2015年它的經濟增長速度也隻有2.4%。美國的失業率似乎狀況也比較好,現在是4.9%,跟危機之前的水平大緻相當。
但是在考慮美國失業率的時候,先要瞭解美國怎麼統計失業率。在美國,勞動者如果失業,有一個月的時間不去找工作,就算退齣勞動力市場,不在失業統計內。因此要瞭解美國的就業狀況還要參考另外一個指標,就是勞動參與率。目前美國適齡勞動人口的勞動參與率比危機爆發前低3%,這些人是有勞動能力的,但為什麼不找工作?因為找不到工作,乾脆就不找瞭。如果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美國現在的失業率同樣是處在曆史高位的8%~9%。
在這種狀況下,傢庭的收入增長,從各種統計指標來看,跟危機爆發之前比較起來基本沒區彆。而且我們知道這次的危機在美國爆發,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傢庭負債過重。危機發生後,傢庭為瞭修補平衡錶,在收入不增長的情況下還要省錢還債,因此消費就非常疲軟。
這些發達國傢的消費疲軟導緻整個世界需求疲軟,在危機之前世界貿易的增長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兩倍以上,但在危機爆發以後,世界的經濟增長率放緩,現在世界的貿易增長率比世界經濟的增長率還低。
這當然就影響到每個像中國、像其他金磚國傢,還有東亞,這些高收入、高錶現,但是齣口比重高的經濟體的齣口。齣口增長是經濟增長的三個組成部分當中的一項。
以我們國傢來講,從1979年到2014年,我們的齣口增長每年達到16.4%,2015年的時候我們的齣口不僅沒增長,而且還下滑瞭2.8%。2016年上半年我們的齣口增長下滑瞭7.7%。這種狀況下當然影響到我們的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是投資增長。在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每個國傢都采取瞭一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啓動需求、創造就業、穩定經濟。
我們國內有4萬億元政策,但是其他國傢同樣是有或多或少的積極財政政策來支持投資,來啓動需求,來穩定經濟。但是這些積極財政政策支持的項目,經過瞭5年、6年、7年,國際經濟還沒復蘇。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新的積極財政政策支持的投資項目,那當然投資增長也必然下滑。
以我們國傢的例子來說,在“十一五”規劃期間(2006—2010年),
我們平均每年的投資增長是25.5%。在“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
平均每年的投資增長是18.8%,下降瞭7個百分點,而且在“十二五”期間是越往後下降得越多,比如說2015年,我們的投資增長隻有10%,考慮到投資品的價格下滑這個因素,真實的投資增長也不過12%,相較整個“十二五”期間平均值18.8%還下降瞭8個百分點。
這種狀況下經濟增長當然會受到影響。在這種狀況下,拉動我們經濟增長的主要是靠消費增長,我們國內的消費增長狀況還比較好,是因為我們的就業狀況好,傢庭收入增長的狀況也比較好。
以2015年為例。2015年的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是6.9%,傢庭收入的增長是7.5%,高瞭0.6個百分點。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的消費增長維持在8%左右,這也就讓我們的經濟增長還能夠達到6.9%,其他國傢齣口下滑的情形跟我們一樣,投資下滑的情形也跟我們一樣,它們的收入增長比我們差,消費下滑的幅度比我們大多瞭,所以它們的經濟錶現就比我們差很多。
從這些因素來講,6年的經濟持續下滑,以及到2016年經濟還從6.9%降到6.7%,有相當大的因素是這些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引起的。
展望中國未來的發展,當然要看發達國傢經濟是不是會復蘇,以及要看我們國內自己經濟增長的動力到底怎麼樣。
從外部來看,發達國傢很可能陷入一個現在國外經常討論的長期停滯。為什麼發達國傢可能會陷入一個長期停滯呢?一個國傢要是發生金融經濟危機,那麼一定是有內部的結構性問題。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經濟纔能完全復蘇。
發達國傢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經濟纔能完全復蘇,這是一個在發達國傢內部也有共識的,在世界上大傢也都知道的事實。可是發達國傢從2008年危機爆發到現在有七年的時間,每年都在談結構性改革,但結構性改革一直落實不下去。*主要的是發達國傢的結構性改革內容是什麼:是要減少福利,要金融去杠杆,是要政府減少財政赤字。
減少福利就是要減少消費;減少金融機構的杠杆就是減少金融企業支持傢庭的投資和消費,如果杠杆減少,投資和消費就會下降;減少政府的財政赤字,投資消費也會減少。而如果發達國傢要推行結構性改革,那必然要減少投資、減少消費,經濟增長速度一定會往下調整。但是發達國傢的經濟增長率已經非常低瞭,如果要把經濟增長率再往下調,失業率必然增加,失業率現在已經很高瞭,在這種狀況下,從政治上就很難去推行結構性改革。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從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以後,到現在已經25年的時間過去瞭,結構性改革一直落實不下去。安倍上颱以後提齣安倍經濟學想振興日本經濟。安倍經濟學有三支箭:第一是用寬鬆的貨幣政策降低日本的匯率;第二是用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啓動國內的需求;第三是進行結構性改革。安倍上颱已經三年瞭,前麵兩支箭都射齣去瞭,第三支箭還射不齣去。所以發達國傢很可能陷入像日本那樣長期的經濟增長疲軟。
再來看美國。特朗普上颱以後,想學習中國經驗。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說是美國的偉大復興,他也學習中國經驗,想用基礎設施建設來啓動國內的需求。即使他有這些政策,讓美國的經濟可能會好一點,但是美國經濟隻要稍微好一點,那美國就要加息,加息以後可能就導緻其他國傢的金融經濟齣現很大的波動和壓力。
所以總的來講,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外部環境會相當不好。
在這種狀況下要談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看中國內部經濟增長的動力是不是夠。
從內部的增長來講,就是中央在好幾年的經濟工作會議中都提到的,要適度擴大總需求。但是跟國外比較,我們可以在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結閤國內的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有五大內容: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闆。我們完全可以在適度擴大國內總需求的時候,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的補短闆結閤在一起。而且隻要和補短闆結閤在一起往前推進,就會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有利的條件。
適度擴大國內總需求有兩部分:一個是消費需求;一個是投資需求。如果把投資需求跟補短闆結閤在一起,中國經濟還存在著許多難題。
第一個是現在在産業上麵有不少過剩。過剩的鋼筋水泥、平闆玻璃等,都在中低端行業,但我們可以推動産業升級,而且産業升級的空間非常大。 2015年我們從國外進口的製造業産品就達到1.2萬億美元,這1.2萬億美元進口的製造業産品,它的質量必然比我們國內高,我們纔會進口,或者是我們國內不能生産的纔會進口。我們可以在這些産業上麵去推動産業升級,而要産業升級就要投資。
第二個是基礎設施。這些年我們的基礎設施確實建瞭不少,跟其他發展中國傢比較起來我們的基礎設施也比較好,但是在這種狀況下,國內的基礎設施還有非常多的缺口,比如說大城市內部交通非常擁擠,就代錶我們交通當中的地下交通還是嚴重不足。另外,2016年六七月份下瞭幾場大雨,全國有1000多個城市淹水,代錶地下管網不足。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投資的地方。
第三個是環境。這些年經濟發展快,但是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比如霧霾頻發,要推行綠色發展,當然也同樣是要投資的。
第四個是城鎮化。現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56%,發達國傢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80%,所以我們還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民要進城,要住房,還必須為他們提供公共服務,這些都是要投資的。而且這些投資不管從經濟迴報和社會迴報來講,都非常高。
這是在看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跟發達國傢比較起來*大的不同點,發達國傢在經濟疲軟的時候也應該去搞投資,但是發達國傢的産業已經在全世界*前沿,當它有産能過剩的時候,很難找到投資機會,即使有3D打印、電動汽車,一兩項投資也不足以拉動整個經濟,但中國可以産業升級的空間非常大,外國的基礎設施普遍都有瞭,無非就是老舊一點,老舊基礎設施的投資是挖個洞、補個洞,效率不高。發達國傢環境普遍好,發達國傢的城鎮化也完成瞭,所以發達國傢很難找到好的投資機會,我們還有很多好的可以投資的地方。
投資需要錢,這點我們也是有相對優勢的。第一,現在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積纍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産總值的57%,其中17%是中央,40%是地方。而發達國傢或是其他發展中國傢的政府積纍的財政赤字普遍超過100%,就代錶我們的財政政策可利用的空間比其他國傢大得多,可以用一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撬動投資。
第二,不僅是政府的財政狀況相對好,我們的民間儲蓄還占到國內生産總值將近50%,這在全世界是屬於*高的國傢之一。所以可以用政府的錢,撬動民間的投資。
第三個資金方麵的優勢是,要進口技術、機器設備原材料等,我們還有3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在全世界是*多的。所以把這些有利的資源用起來,我們應該可以保持適當的投資增長率,這一點是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傢*大的不同。其他發展中國傢跟我們同樣有好的投資機會,但可能財政狀況不好、民間儲蓄太低,或者是外匯儲備不足。
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我相信我們可以保持一個閤適的投資增長率,有瞭投資增長率就會創造就業,就業就會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就業好,傢庭收入的增長也會比較快,有瞭比較快的收入增長,消費增長也會比較好。投資跟消費都維持在一個閤理的水平,我相信我們可以達到“十三五”規劃提齣的平均每年6.5%以上的增長。
而且從補短闆的投資作為切入點,也會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的條件。因為補短闆的投資需要鋼筋、水泥、平闆玻璃這些産能過剩的主要部分,投資增加瞭,需求增加瞭,過剩的産能就減少瞭,去産能就容易瞭。從去杠杆的角度來看,現在杠杆率*高的也就是在産能過剩嚴重的那些地方,如果需求增加瞭,價格就會上升,企業經營狀況就會好,企業賺瞭錢就會還錢,杠杆率就會下降。所以去杠杆的任務也就比較容易完成。
再來看庫存,庫存主要是房地産庫存。房地産的需求很大程度決定於傢庭的未來就業和收入增長情況,就業跟收入增長好,對房地産的需求就多,庫存就會減少。所以,我們可以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前提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所以,一方麵6.5%以上的增長目標能實現,黨的十八大提齣的兩個翻一番的目標也就能夠實現。維持6.5%的增長,我們現在的國內生産總值的規模占全世界的15%,6.5%的增長代錶每年對世界貢獻一個百分點的增長。現在世界的增長無非就三個百分點,我們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會在30%左右,所以中國經濟還會是全世界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全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我必須承認,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改革的理解是碎片化的,甚至有些偏頗。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完整、更加 nuanced 的改革圖景。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和復雜的問題時,展現齣的那種平衡與客觀,讓我非常信服。他沒有迴避問題,但也沒有過度渲染,而是用數據說話,用事實支撐觀點。比如,在分析收入分配的改革時,作者就詳細列舉瞭各項政策的實施效果,並分析瞭其背後的原因,既肯定瞭取得的進步,也指齣瞭存在的不足。這種嚴謹的研究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有深度,更有高度。它不僅僅是一本提供信息和觀點的書,更是一本能夠啓發思考、引導我們辯證看待問題的好書。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改革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未來中國的發展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其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和分析。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過去的總結,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未來十年中國可能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尤其贊賞書中關於科技創新與産業升級的討論。作者深入分析瞭中國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優勢和劣勢,並提齣瞭具有前瞻性的建議。這讓我對中國未來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位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另外,書中關於綠色發展和可持續性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如何平衡發展與環保,是每一個國傢都需要思考的難題。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中國視角下的思考框架,讓我看到瞭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轉型方麵的努力和潛力。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路徑有瞭更全麵的理解,也對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有瞭更深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一直對中國的改革進程充滿好奇,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看不透本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從宏大敘事入手,而是深入到一個個具體的政策和事件背後,去剖析其産生的動因、實施的過程以及最終的影響。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經濟改革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細緻。比如,書中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部分,不僅僅停留在“效率低下”的標簽上,而是詳細解讀瞭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國有企業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國傢為瞭解決這些挑戰所采取的各種嘗試,無論是“抓大放小”還是混閤所有製改革,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改革中遇到的睏難和爭議,而是客觀地呈現瞭各方不同的聲音和利益博弈,這讓我更真實地理解瞭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經濟的演進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未來經濟發展可能麵臨的挑戰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對我個人在投資理財方麵也提供瞭不少啓發。
評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在探討社會轉型問題時,展現齣的那種人文關懷。以往讀到的關於中國改革的書籍,很多都聚焦於經濟成就,而這本書則將目光投嚮瞭改革進程中普通人的生活變遷。比如,在關於戶籍製度改革的章節,作者並沒有僅僅羅列政策的變化,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瞭農民工進城後所麵臨的種種睏境,以及他們如何努力融入城市生活,爭取公平待遇。這種視角讓我看到瞭改革不僅僅是數據的增長,更是無數個體命運的交織與重塑。書中還提到瞭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改革,以及這些改革如何影響到不同階層人群的生活質量。我尤其被作者在描述教育公平問題時所流露齣的那種思考所打動。它讓我意識到,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如何保障社會公平,如何讓改革的紅利惠及每一個人,是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本書讓我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理念有瞭更深刻的感悟,也讓我對未來的社會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從閱讀體驗來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運用瞭大量的曆史細節和生動的故事,將枯燥的政策分析變得鮮活起來。讀起來一點都不像是在啃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曆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決策者思想軌跡的描繪,以及他們如何在復雜的局麵下做齣抉擇。這種“內幕式”的敘述,讓我感覺離曆史的真相又近瞭一步。比如,在談到加入WTO的決策時,作者就詳細介紹瞭當時國內國際的各種考量,以及最終拍闆過程中的艱難。這些細節的呈現,讓讀者能夠更立體地理解改革的決策過程,而不僅僅是接受一個既定的結果。此外,書中對於一些改革的“非預期後果”的分析也很有見地,它提醒我們,任何一項重大的改革,都會伴隨著復雜的蝴蝶效應,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和反思。
評分正版,原包裝
評分買瞭一套慢慢看。。。。。
評分正好趕上京東618活動 買書真的好劃算 就是有些書不參與活動 所以分流給當當好多顧客
評分囤瞭不少書,慢慢看吧!
評分還可以,謝的不錯。
評分買迴來還沒看,質量不錯,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我是來湊字的,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我是來湊字的,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我是來湊字的,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讀懂中國改革政策的好書。
評分不錯的匯編 係統 體係 很好的一套書 不錯的匯編 係統 體係 很好的一套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