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此书精选了汪曾祺先生散文及小说代表作。既有《胡同文化》《端午的鸭蛋》等充满生活情趣的经典散文,也有《受戒》《大淖纪事》等具有写意风俗画特点的经典小说。其作品以淡笔写浓情,充满生之欢悦。多篇作品入选中小语文课本。
套书介绍:
暖心美读书(名师导读美绘版)是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经典美绘阅读文库。百年经典名作温暖相伴,百名特级教师倾情导读,百位优秀画师精心绘图,呈现在广大青少年读者面前的,是一道培育生命、启迪智慧、助力成长的阅读盛宴。阅读决定高度,经典滋养心灵。愿这套丛书给青少年朋友们带来温暖与向上的力量。
作者简介
汪曾祺,著名的作家、美食家、画家。师从闻一多、朱自清先生,也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出版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其散文《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目录
散文·写景状物篇
002人间草木
009花园
022葡萄月令
031生机
036夏天的昆虫
040果园杂记
045下大雨
048夏天
053端午的鸭蛋
058口味
062豆汁儿
066五味
散文·叙事记人篇
074故乡的元宵
080踢毽子
085胡同文化
091齐白石的童心
094张大千和毕加索
098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108星期天
113多年父子成兄弟
小说·风俗篇
120受戒
147大淖记事
173职业
181黄油烙饼
193鸡鸭名家
216蛐蛐
精彩书摘
花园
茱萸小集二
故乡的鸟呵。
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空隙脱走。
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倒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得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是那全园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呐!”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
有一年,园里忽然来了许多夜哇子。这是一种鹭鹜属的鸟,灰白色,据说它们头上那根毛能破天风。所以有那么一种名,大概是因为它的叫声如此吧。故乡古话说这种鸟常带来幸运。我见它们吱吱喳喳做窠了,我去告诉祖母,祖母去看了看,没有说什么话。我想起它们来了,也有一天会像来了一样又去了的。我尽想,从来处来,从去处去,一路走,一路望着祖母的脸。
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祖母的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换新。对于这个孝心的报酬是有需掐花供奉时总让我去,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的想着什么。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瓷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待我的女佣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
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得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陪花跟她们一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碰到熟人同学,路上也会分一点给她们。
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的房中东西。那时候我们在一处玩,从来只叫名字,不叫姑姑。只有时写字条时如此称呼,而且写到这两个字时心里颇有种近于滑稽的感觉。我轻轻揭开门帘,她自己若是不在,我便看到这两样东西了。太阳照进来,令人明白感觉到花在吸着水,仿佛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乐。我可以坐在她常坐的椅子上,随便找一本书看看,找一张纸写点什么,或有心无意地画一个枕头花样,把一切再恢复原来样子不留什么痕迹,又自去了。但她大都能发觉谁来过了。到第二天碰到,必指着手说:“还当我不知道呢。你在我绷子上戳了两针,我要拆下重来了!”那自然是吓人的话。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地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地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绣球花可由人工着色。在瓶里加一点颜色,它便会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红的之外,别种颜色看上去都极自然。我们常以骗人说是新得的异种。这只是一种游戏,姑姑房里常供的仍是白的。为什么我把花跟拖鞋画在一起呢?真不可解。——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渐暖起来。
花园里旧有一间花房,由一个花匠管理。那个花匠仿佛姓夏。关于他的机灵促狭,和女人方面的恩怨,有些故事常为旧日佣仆谈起,但我只看到他常来要钱,样子十分狼狈,局局促促,躲避人的眼睛,尤其是说他的故事的人的。花匠离去后,花房也跟着改造园内房屋而拆掉了。那时我认识的花名极少,只记得黄昏时,夹竹桃特别红,我忽然又害怕起来,急急走回去。
……
《端午的鸭蛋(名师导读美绘版)/暖心美读书》图书简介 一、 故事梗概: 《端午的鸭蛋》以充满温情与烟火气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关于亲情、成长、传统文化以及生活小确幸的动人故事。故事围绕着端午节前后,主人公一家人以及他们周围的生活展开。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一家人以腌制鸭蛋的方式,传递着对彼此的关爱,也承载着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鸭蛋”展开。在主人公童年记忆里,端午节最深刻的印记便是母亲亲手腌制的咸鸭蛋。那红润的蛋黄,咸香的滋味,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童年里最温暖的慰藉。母亲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选蛋、洗蛋、拌盐、封缸,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细致的关怀。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长大,母亲的双手也渐渐老去。鸭蛋的制作过程,也从一个简单的节日仪式,变成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 故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母亲的慈爱,父亲的淳朴,孩子的好奇与成长,以及祖辈的智慧,共同编织出一幅温馨的家庭画卷。在腌制鸭蛋的过程中,也穿插了许多生活中的琐事和趣事,比如邻里之间的交流,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节气变化的感知等等,都让故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同时,故事也巧妙地融入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元素。除了腌制鸭蛋,还可能涉及到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等习俗的描绘。这些传统习俗的呈现,并非生硬的科普,而是自然地融入到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之中,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说并没有惊心动魄的起伏,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它捕捉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无比珍贵的瞬间,将它们放大,展现出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人生哲理。主人公在腌制鸭蛋的过程中,也在悄然地经历着成长,从一个懵懂的孩子,逐渐理解了父母的辛劳,感受到了家的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 主题解读: 《端午的鸭蛋》以其独特而深刻的主题,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内心。 亲情的温暖与传承: 故事最核心的主题便是亲情的温暖。母亲腌制鸭蛋的举动,不仅仅是为了节日的美食,更是对孩子无私的爱意的表达。那颗颗饱含咸香的鸭蛋,如同母亲心中对孩子深深的牵挂。而当孩子长大,接过了腌制鸭蛋的任务,这份爱便得到了传承。故事通过具体的行动,诠释了亲情的代代相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爱是如何被具体化、可感知的。这种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延续,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一种连接。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逐渐被淡忘。《端午的鸭蛋》却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重新唤醒了读者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关注。故事中的腌制鸭蛋,包粽子等习俗,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这些传统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智慧、情感和仪式感。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陈旧的符号,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维系情感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长的印记与蜕变: 故事中的主人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对亲情、对传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腌制鸭蛋的过程,也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印记。从最初的好奇与模仿,到后来的体悟与担当,主人公在点滴之间完成了心灵的蜕变。他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付出,也学会了如何去爱。这种成长,是朴实无华的,但却是真实而深刻的。 生活中的小确幸与诗意: 作者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诗意和美好。即使是腌制鸭蛋这样看似普通的家务,也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每一个细节,无论是阳光透过窗户洒下的光斑,还是厨房里弥漫的香气,都被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故事告诉我们,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确幸”里。 乡愁与记忆的共鸣: 对于许多在外打拼的游子而言,家乡的味道,家乡的记忆,总是魂牵梦绕。《端午的鸭蛋》中的咸鸭蛋,常常会勾起读者心中对家乡、对童年、对亲人的思念。这种乡愁,不仅仅是对地理空间的怀念,更是对过往时光、对亲情的深深眷恋。故事成功地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了情感的归属。 三、 艺术特色: 《端午的鸭蛋(名师导读美绘版)》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与其精湛的艺术特色密不可分。 细腻入微的白描手法: 作者擅长运用白描手法,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眼神,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读者就置身于故事之中,亲身感受着那份温情。这种写实的风格,让故事更具感染力和代入感。 情景交融的叙事风格: 故事的叙事并非单调的线性推进,而是将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环境描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在描写母亲辛勤腌制鸭蛋时,可能会穿插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用窗外的风雨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或者在描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时,会用季节的更迭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心境的转变。这种情景交融的叙事,使故事更富有意境和韵味。 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作者的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朴实而亲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许多地方的方言和俚语被巧妙地运用其中,增添了故事的地域特色和人情味。读者的阅读体验,如同与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聊天,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名师导读”与“美绘”的加持: “名师导读”的寓意在于,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蕴含了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有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或学者进行解读和引导,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而“美绘版”则意味着本书在视觉呈现上也极具特色。精美的插图,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能够有效地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尤其对于青少年读者,精美的插图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故事的情感和意境。插图的风格,往往会与故事的温馨、怀旧的基调相呼应,可能是写实的水墨画,也可能是温暖的儿童画风格,旨在营造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 节奏舒缓,情感积淀: 故事的节奏并不急促,而是采用了一种舒缓、沉淀的方式来讲述。这种节奏,恰恰符合了传统文化和亲情所蕴含的慢时光的特质。作者让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脚步,慢慢地去感受,去体会,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以积淀,思想得以升华。 四、 阅读价值: 《端午的鸭蛋(名师导读美绘版)/暖心美读书》具有多方面的阅读价值,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 对青少年读者: 情感启蒙: 帮助青少年理解亲情的可贵,学会感恩父母,体会家人的关爱。 文化熏陶: 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民族自豪感。 成长教育: 在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如何认识自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审美培养: 精美的插图能够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阅读兴趣: 温馨的故事和精美的插画,能够有效地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 对成年读者: 情感共鸣: 勾起对童年、对家乡、对亲人的美好回忆,重新审视家庭的意义和价值。 心灵慰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提供一处宁静的精神港湾,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文化传承的思考: 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生活哲理的感悟: 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体悟人生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教育子女的借鉴: 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如何用爱和陪伴来引导孩子成长。 对所有读者: 感受温暖: 这是一部充满“暖心”力量的作品,读完之后,心中会涌起一股暖流。 汲取智慧: 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获得生活的智慧。 体验美好: 沉浸在作者营造的美好氛围中,体验文字和画面带来的双重享受。 重拾初心: 帮助读者找回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情感,重新认识生活的本质。 五、 结语: 《端午的鸭蛋(名师导读美绘版)/暖心美读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鸭蛋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爱、关于传统、关于成长的温情史诗。通过“名师导读”的智慧引领和“美绘”的视觉享受,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阅读体验,相信它将成为您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并在您的心中留下长久而温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