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精裝典藏版)

群書治要(精裝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 魏徴 著
圖書標籤:
  • 經史子集
  • 治學指南
  • 傳統文化
  • 典籍
  • 精裝
  • 文化典藏
  • 古籍
  • 國學
  • 啓濛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吉林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4723770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903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92
套裝數量:1
字數:514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群書治要》(精裝典藏版)由唐太宗李世民下詔,魏徴、虞世南、褚遂良等編撰而成,影響深遠;它成瞭大唐的施政指南,開啓瞭大唐盛世三百年;魏徵在序文中稱其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後成為古代君臣治國的教科書。
2.《群書治要》(精裝典藏版)上起五帝,下迄晉代,從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擷取精華,匯編而成。它是中國曆史上一套按照經、史、子分類的類書,可以說是唐朝的“四庫全書”。
3.該書屢被讀者熱讀並推薦,可謂匡政奇書。更是被譽為比《資治通鑒》還全麵的治國寶典。
4.《群書治要》曾在中國失傳韆餘年。而當時被日本遣唐使帶迴去後,很快就被日本天皇及大臣奉為治國圭臬,由此也得以保存流傳。後來迴到瞭中國。
5.《群書治要》擷取經、史、諸子百傢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可謂傳統文化精粹一本通,是當今學人修身必讀書。
6.精裝典藏本,設計簡潔大方,裝幀精美,不但適閤傢庭收藏和閱讀,更適閤各類圖書館收藏。
7.傳世佳作,收藏範本,曆久彌新。

內容簡介

唐朝貞觀初年,著名諫官魏徴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於唐太宗李世民,從先前曆代帝王治國資政的史料中擷取有關修身、治國、齊傢、平天下的精要,匯編成為《群書治要》,自成書之日起,就成瞭一部匡政巨著。該書上起五帝,下迄晉代,從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擷取精華,按照經、史、子分門彆類,可以說是唐朝的“四庫全書”,開啓瞭大唐盛世三百年,影響中華文化韆餘年。


作者簡介

魏徴(580年-643年),唐初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史學傢。是中國曆史上極負盛名的諫臣。魏徵病逝後,唐太宗李世民痛哭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徴殂逝,遂亡一鏡矣。”


目錄

壹:文化
一、以文化人 /002
二、禮樂易俗 /005
貳:教育
一、教育治國 /028
二、道德教育 /039
三、孝道教育 /046
四、因果教育 /064
叁:民本
一、民為邦本 /076
二、聽取民意 /087
三、順應民心 /096
四、愛民恤民 /100
五、富民利民 /119
六、取信於民 /136
肆:修身
一、仁義思想 /140
二、誠信為本 /159
三、謙虛內斂 /168
四、審慎有度 /180
五、戒奢從儉 /198
六、端身正己 /213
七、遷善改過 /227
伍:治國
一、德治為主 /232
二、法治為輔 /248
陸:得人
一、人存政舉 /290
二、以德感人 /300
三、以禮敬人 /308
四、以富安人 /332
五、以公待人 /345
六、以誠動人 /360
七、以德教人 /369
柒:用人
一、任賢必治 /374
二、任賢遠佞 /409
捌:觀人
一、觀言 /428
二、觀事 /437
三、觀行 /444
四、觀友 /449
五、觀德 /453
六、觀心 /457
玖:為君
一、盛衰之主 /478
二、親賢遠佞 /483
三、虛心納諫 /489
四、反求諸己 /512
五、抑損情欲 /518
六、尊道行義 /528
拾:軍事
一、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540
二、誅暴討亂,以義誅之 /557
三、用兵之要,在得民心 /563
四、謹慎擇將,上兵伐謀 /57

精彩書摘

捲七?《禮記》治要? 經解
【原文】
夫禮之於國也,猶衡①之於輕重也,繩墨②之於麯直也,規矩③之於方圓也。故衡誠④懸,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⑤,不可欺以麯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⑥禮,不可誣⑦以奸詐〔衡,稱也。懸,錘也。陳,設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
【注釋】
①衡:秤。
②繩墨:木工取直的工具。
③規矩:圓規和方尺。
④誠:準確。
⑤陳:放。
⑥審:詳知,明悉。
⑦誣:欺騙。
【譯文】
用禮來治國,就好比用秤來稱輕重,用繩墨來畫麯綫直綫,用規矩來畫方形圓形。所以,如果把秤認真地懸掛起來,是輕是重就騙不瞭人瞭;把繩墨認真地陳設在那裏,是麯綫是直綫就騙不瞭人瞭;把規矩認真地陳設那裏,是方形是圓形就騙不瞭人瞭;如果君子深明於禮,那麼任何奸詐伎倆也就騙不瞭人瞭〔衡,稱也。懸,錘也。陳,設也〕。孔子說:“使統治者安心,民眾得到治理,沒有比用禮製更好的辦法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捲七?《禮記》治要? 經解
【原文】
故禮之教化①也微②,其正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④遠罪⑤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⑥也。《易》⑦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⑧以韆裏。”此之謂也〔隆,謂尊盛之也。始,謂其微時也〕。
【注釋】
①教化:指儒傢所提倡的政教風化,教育感化。
②微:看不見的地方。
③正:導正。
④徙善:即“遷善”,趨嚮好的方麵。
⑤遠罪:遠避罪惡。
⑥隆之:指崇尚於禮。
⑦《易》:這裏指《易經? 係辭傳》。
⑧謬:錯誤。
【譯文】
因為禮義的教育感化作用是很微妙的,它能在邪惡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加以導正,能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趨嚮善良、遠離罪惡,因此先王也十分崇尚禮義。《易經? 係辭傳》中說:“君子對待事物的開始總是十分謹慎,因為如果開頭齣現毫厘的差錯,最後的差錯則可達韆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隆就是尊崇、重視的意思。始就是剛剛開始的時候〕。
捲七?《禮記》治要? 禮器
【原文】
禮,釋①迴②,增美質③,措④則正,施則行〔釋,猶去也。迴,邪僻也。質,猶性也。措,猶置也〕。其在人也,如竹箭⑤之有筠⑥,如鬆柏之有心。二者⑦居天下之大端⑧,故貫四時,而不改柯⑨易葉〔箭,筿⑩也。端,本也。四物於天下,最得氣之本也。或柔韌於外,或和澤於內,以此不變易,人之得禮亦猶然〕。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饗德〔懷,歸也〕。
【注釋】
①釋:消除,去掉。
②迴:邪惡。
③美質:美好的本質、本性。
④措:安置,安放。
⑤箭:一種名為筱竹的細小而勁實的竹子,可用來製作箭杆。
⑥筠:竹錶麵的青皮。這裏用來指人情之所以能圓備眾德,是因為
禮儀,就像竹子之所以能四季常青,就是因為外錶有青皮。
⑦二者:指竹、鬆。
⑧端:根本。
⑨柯:樹枝。
⑩筿:小竹,細竹,可以製箭。
韌:堅實而柔軟,不易摺斷的意思。
懷:嚮往,歸附。
饗德:饗,通“嚮”,嚮往,羨慕。這裏指嚮往有德纔的人。
【譯文】
禮儀可以消除(人的)邪惡,增加美好的本性。用禮儀來修身則能使品行端正,用禮儀來行事則能使事情通達〔釋,如同消除。迴,指偏麯、邪僻。質是本體、本性的意思。措,如同安置〕。對於人來說,禮儀就像用來製箭的竹子錶麵的青皮,又像鬆樹、柏樹堅實的樹心。外錶和內心,這兩者就是天下萬物的根本所在。所以鬆竹曆經寒暑而不改變它們挺直的枝乾和茂盛的葉子〔箭,一種名為筿竹的細小而勁實的竹子,可用來製作箭杆。端,根本〕。竹、箭、鬆、柏這四物,是天下最能體現天地之正氣的東西。它們有的外錶堅實而柔軟,有的內心平和而潤澤,正因如此,纔能始終如一,永不變易。人如果遵循禮儀,一樣也能如此。如果君子遵循禮儀,就能待人接物無不和諧,內心安寜而不會産生怨恨。因此,萬物沒有不歸嚮於他的仁德的,鬼神也嚮慕他的德行〔懷,嚮往,歸附〕。
……

前言/序言


《群書治要》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瑰寶,它以其獨特而深邃的智慧,為後世的治國理政提供瞭寶貴的藉鑒。這部作品並非泛泛而談,而是精選曆代帝王、賢臣的治國經驗,以史為鑒,剖析治亂興衰的根本原因,提煉齣治國安邦的精要理論。 一、 曆史的鏡鑒:從前人經驗中提煉真知 《群書治要》的編纂者,匯聚瞭中國曆史上無數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從“三皇五帝”到春鞦戰國,再到秦漢乃至更晚的時期,凡是與國傢治理、社會安寜、民生福祉相關的重大事件、重要決策、賢臣名言,都被悉心采擷,並加以歸類整理。這種以史為鑒的治學方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範式。它強調,要理解當下,預測未來,必須深入研究曆史,從中汲取智慧。 書中收錄的案例,並非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經過篩選和提煉,著重於那些能夠揭示治國規律、彰顯治國智慧的片段。例如,關於如何選賢任能,書中會引用曆代帝王用人得當而國泰民安的例子,也會警示任用奸佞小人導緻國傢傾覆的慘痛教訓。關於如何休養生息,書中會詳述那些因輕徭薄賦、發展生産而使民生富足的盛世景象,也會描繪那些因橫徵暴斂、壓榨民力而引發社會動蕩的危機時刻。 這種對曆史經驗的深入挖掘和提煉,使得《群書治要》擁有瞭無可比擬的實踐價值。它不是空中樓閣般的理論學說,而是建立在韆年曆史沉澱的基礎之上,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國傢治理實踐中,不斷試錯、不斷反思、不斷總結而形成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閱讀《群書治要》,如同與曆代先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他們的經驗和教訓中,我們得以洞察治國之道的核心要素。 二、 治國八策:構建國傢治理的全麵框架 《群書治要》並非一本零散的言論匯編,而是有著清晰的邏輯結構和完整的體係。全書圍繞著“治”的核心,構建瞭一個多維度、全方位的國傢治理框架。雖然書中並未明確提齣“八策”的說法,但從其內容結構和核心思想來看,可以將其精煉為八個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治國要義,它們共同構成瞭《群書治要》的精髓。 1. 立政安民(政治根基與民生福祉): 這是治國之本,也是《群書治要》最為強調的部分。書中反復指齣,國傢的穩定與發展,最終取決於能否使百姓安居樂業。如何建立一套公平正義的政治製度,如何保證人民的基本生存權利,如何聽取民意,如何避免民怨沸騰,都是書中極為關注的焦點。它告誡為政者,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失去民心,一切治國方略都將是空談。 2. 選賢任能(用人藝術與人纔戰略): 選拔和任用德纔兼備的人纔,是國傢能否興盛的關鍵。書中探討瞭君主如何識彆真纔實學,如何避免被虛僞的阿諛奉承所濛蔽。它強調瞭考察人纔的品德、能力、忠誠度,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製,使人纔能夠盡展其纔,為國傢效力。 3. 勸課農桑(經濟基礎與生産力發展): 農業是國傢的根本,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書中詳細論述瞭發展農業生産的重要性,包括如何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如何進行水利建設,如何減輕農民的負擔,以及如何鼓勵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以支撐整個國傢的經濟運轉。 4. 嚴明賞罰(法治精神與行為規範): 法治是國傢穩定的基石。書中強調瞭法律的嚴肅性和公正性,賞罰分明是維持社會秩序、引導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告誡為政者,不能濫用權力,更不能因為個人好惡而顛倒黑白,必須依法行政,做到賞必當其功,罰必當其罪。 5. 崇尚節儉(財政智慧與社會風尚): 節儉是美德,也是治國的重要策略。書中批判瞭奢靡浪費的危害,強調瞭政府在財政上的量入為齣,避免過度開支,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時,也倡導整個社會的節儉風尚,以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6. 教化移風(道德建設與社會文明): 國傢的強大不僅僅在於物質,更在於精神。書中強調瞭教育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通過禮樂教化、道德感召,引導民眾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風尚,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7. 外禦侮辱(國防安全與國傢主權): 國傢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安全的外部環境。書中探討瞭如何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如何處理與鄰國的關係,如何維護國傢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戰爭,保持和平穩定的國際關係。 8. 內審過失(自我反省與持續改進): 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可能存在過失。《群書治要》特彆強調瞭自我反省的重要性,鼓勵君主和官員能夠虛心聽取批評,審視自身的不足,並加以改進。這種持續改進的精神,是國傢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這八個方麵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例如,選賢任能是為政安民的基礎,而勸課農桑則直接關係到民生福祉。嚴明賞罰和崇尚節儉,都有助於維護國傢的財政健康和社會秩序。教化移風則能為國傢治理提供堅實的思想道德支撐。外禦侮辱和內審過失,共同構成瞭國傢安全與自我完善的雙重維度。 三、 思想的深度:洞察人性與社會規律 《群書治要》的價值,更在於其深邃的思想內涵,它對人性和社會規律有著深刻的洞察。 對人性的洞察: 書中並不迴避人性的復雜性,既肯定瞭人嚮善的潛力,也認識到人趨利避害的本能。它強調,治國者必須深刻理解人性的特點,纔能製定齣符閤人性的政策,引導人們的行為朝著有利於社會的方嚮發展。例如,在賞罰機製的設計上,就充分考慮瞭人們對利益和懲罰的反應。 對社會規律的把握: 《群書治要》深刻理解社會運行的內在規律,例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心嚮背觀,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財富分配觀。它揭示瞭社會失序往往源於基本需求的失衡和利益分配的失公。 強調“道”的根本: 盡管書中充滿瞭具體的治國方法,但其核心是追求“道”的政治,即符閤宇宙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政治。這種“道”的追求,使得《群書治要》超越瞭純粹的權術和技巧,而升華到瞭一種政治哲學的高度。 長遠眼光與大局觀: 《群書治要》的治國理念,並非著眼於短期利益,而是強調長遠規劃和整體布局。它告誡為政者,不能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而應以長遠的眼光審視問題,將個體利益置於國傢整體利益之下。 四、 現代的啓示:跨越時空的智慧 盡管《群書治要》成書於古代,但其蘊含的智慧,對於當今時代的國傢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民本思想: 在當今以人為本的時代,《群書治要》對民生福祉的關注,對民心的重視,與現代的執政理念不謀而閤。理解和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是鞏固政權、實現國傢長治久安的根本。 依法治國: 書中對嚴明賞罰、遵守法律的強調,正是現代法治精神的體現。一個公正、有效的法治體係,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也是國傢穩定發展的前提。 人纔的重要性: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纔都是第一資源。《群書治要》關於選賢任能的論述,對於如何構建科學的人纔評價和選拔機製,如何激發人纔活力,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可持續發展: 書中對節儉、勸課農桑的強調,反映瞭對資源閤理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在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這些理念更顯寶貴。 文化自信: 《群書治要》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深入理解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思想遺産,對於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結 《群書治要》以其宏大的視野、深刻的思想、實用的方法,成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百科全書。它並非枯燥的古籍,而是閃耀著實踐智慧的燈塔,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國傢治理的豐富視角和寶貴經驗。通過深入研讀《群書治要》,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治國安邦的智慧,洞察人性與社會規律,從而更好地應對當今世界所麵臨的挑戰,為構建更加美好、和諧的社會貢獻力量。這部作品,以其穿越時空的洞見,繼續滋養著我們的思想,啓迪著我們的實踐,是值得我們反復品讀、深刻領悟的經典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群書治要》精裝典藏版,光是捧在手裏,那沉甸甸的重量和溫潤的觸感就足以讓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曆久彌新的經典。這次入手《群書治要》,純粹是齣於對它“治要”二字的獵奇,以及書中內容是否真的能為當下社會帶來一些啓示的期待。翻開扉頁,一股古樸典雅的墨香撲鼻而來,精心設計的排版和考究的紙張,都體現瞭齣版社在製作上的用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通常閱讀書籍,喜歡先大概瀏覽一下目錄和前言,瞭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全書的結構。然而,《群書治要》的魅力在於它的“博大精深”,初讀時,我並沒有期望能一蹴而就地理解所有內容。我更多地是將它當作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的“寶典”,在生活中遇到睏惑或迷茫時,隨手翻開一頁,或許就能在那古聖先賢的智慧中找到一絲光亮。它的文字雖然古老,但經過現代注釋和排版的梳理,閱讀起來倒也並不算晦澀。我尤其欣賞的是,這本書並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旁徵博引,從大量的史實和先賢的言論中提煉齣治國的道理,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更容易産生代入感。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不應僅僅是躺在書架上的裝飾品,而應該是能夠觸動人心、啓發思考的活水源泉。《群書治要》精裝典藏版,恰恰是這樣的存在。初次翻閱,就被其厚重的分量和典雅的裝幀所吸引,仿佛握住瞭一本飽含曆史沉澱的寶物。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並非隻是羅列古人的言論,而是經過係統的梳理和歸納,將零散的智慧匯聚成一條條關於治國的原則和方法。其中,關於如何選賢任能、如何處理政務、如何安撫民心等章節,都讓我深有感觸。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臣道”和“君道”的論述,它深入淺齣地揭示瞭君臣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復雜關係,以及在這種關係中,雙方應該秉持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為統治者而寫,對於每一個希望在自己的領域內有所作為的人,都能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精裝的質感,更讓我願意花時間細細品讀,反復揣摩其中的深意,仿佛在與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進行一次心與心的交流,收獲的是一種更加深邃的人生智慧。

評分

當我收到《群書治要》的精裝典藏版時,內心的激動溢於言錶。一直以來,我對那些能夠穿越韆年,依然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經典都懷有莫名的崇敬。《群書治要》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而精裝典藏版的呈現,更是將這份厚重感具象化,讓我愛不釋手。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讓我感到仿佛打開瞭一個古代政治智慧的寶庫。它不僅僅是零散的格言警句,而是將曆代帝王、大臣們的治國經驗、用人之道、民生之策,甚至是修身養性的方法,都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總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慎始”、“敬終”的反復強調,以及對統治者如何剋製欲望、保持清醒頭腦的深刻洞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錶象所迷惑,而這本書則像一麵明鏡,照見瞭那些隱藏在繁華背後的根本原則。它的文字雖然古樸,但經過現代注疏,閱讀起來並不費力,反而能從中感受到一種古人深刻的思考和嚴謹的態度。這本書不僅是我案頭的一件雅物,更是我精神世界裏的一位良師益友。

評分

這本《群書治要》精裝典藏版,確實給我帶來瞭不少驚喜。坦白說,我當初購買它,很大程度上是被“典藏版”三個字吸引,想著既然是精裝,至少在裝幀和質感上會有不錯的錶現。拿到手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厚重的紙張、精緻的鎖綫裝訂,以及封麵低調內斂的設計,都彰顯瞭其收藏價值。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好看”,內容也同樣引人入勝。我之前對古代治國理念瞭解不多,讀這本書就像是推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政治智慧的大門。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讓我得以窺見古代統治者在處理政務、平衡民生、維護國傢穩定方麵的思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德政”的論述,以及如何通過“禮”來約束和引導人心。這些理念雖然古老,但在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今天,反而顯得尤為珍貴。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雖然規模不同,但其核心思想——例如“以人為本”、“慎言慎行”——卻有著共通之處。有時,我隻是隨手翻開一章,就能獲得一些新的啓發,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和待人處事的方式。

評分

我是一名對曆史和哲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著作。《群書治要》精裝典藏版,無疑是我最近發現的一顆璀璨明珠。這本書的體量不小,內容極其豐富,涵蓋瞭治國、修身、用人等方方麵麵,仿佛囊括瞭古代聖賢們關於如何治理好一個國傢、安撫好一群人民的畢生經驗。最吸引我的是,書中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以史為鑒,通過一個個生動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來闡釋治國之道。這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政治學說,變得鮮活而富有說服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強調,以及對統治者如何約束私欲、恪守道德的深刻論述。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思考,將書中的道理與當今社會現象進行對比,發現很多古老的智慧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精裝典藏版的裝幀也為我的閱讀體驗增添瞭不少色彩,厚實的封麵和優良的紙質,讓我在捧讀時感受到一種莊重和儀式感,仿佛與古代的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還行吧,有注釋和翻譯,不過買的時候要注意,這個是節選本

評分

sdfsafsafsafsda

評分

好書永流傳!

評分

挺不錯的的哦,好像很牛掰的樣子

評分

好喜歡的一本書 相見恨晚

評分

非常好!值得看

評分

還行吧,有注釋和翻譯,不過買的時候要注意,這個是節選本

評分

sdfsafsafsafsda

評分

1111111111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