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视角下的明清吴语方言字研究

汉语史视角下的明清吴语方言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源源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史
  • 吴语方言
  • 明清
  • 方言文字
  • 历史语言学
  • 语音研究
  • 词汇研究
  • 文献学
  • 语言变迁
  • 社会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92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9087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方言字,历代文献均有记载,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出现“北人俗字” “江南俗字”之称,明代方以智《通雅》提出“方言字”之说,清代沈兼士《关於考订方言用字答魏建功君书》对方言字进行了分类,章太炎《新方言》、谢璿《方言字孜》则是方言字研究的实践。
陈源源著的《汉语史视角下的明清吴语方言字研究》分上下两编。上编在充分了解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方言字,阐述了方言字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详细论述了方言字在方言研究、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下编详尽考释了21组方言字,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方言字的特点和类型,指出了方言字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方言字的认知理据,分析了方言字研究的难点。
该书对汉语史、汉语文字学、历史方言学的研究有较好的学术价值,也可供辞书编纂者、古典文学研究者、民俗学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陈源源,1982年生於安徽宁国。民盟盟员。博士。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学(汉语史)研究。已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汉语史学报》《东亚文献研究》(韩国)等国内外二十余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参编《抱经堂丛书:外七种》和《卢文招全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和参与教改课题6项。2014年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2017年入选温州大学首届“新湖青年学者”,被聘为“瓯江特聘教授”。兼任温州市政协委员、浙江省语言学会理事。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明清吴语研究概况
第三节 语料选择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方言字及其相关研究
第一节 方言字释名
第二节 方言字分类
第三节 方言字的其他研究成果
第三章 方言字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节 方言字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方言字研究的可能性
第四章 方言字与方言研究
第一节 方言语音
第二节 方言词汇
第三节 方言本字的考证
第四节 方言用字的规范
第五章 方言字与古籍整理
第一节 校勘
第二节 标点
第三节 注释
第六章 方言字典辞书编纂
第一节 方言词典的编纂
第二节 大型辞书的编纂
第三节 近代小说词典的编纂
下编
第七章 方言字考释
哺/护/伏
担/单/耽/担/掸
反供/泛供

豪燥/毫燥

即伶/即溜
坎/坎坎
壳张/壳帐/壳账
垃圾/拉圾

囝/囡/围


收捉/收作
擭/耸


烊易
咦/咿/咿
只/仔/子
第八章 关於方言字研究的思考
第一节 方言字的特点及分类
第二节 方言字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方言字的认知理据
第四节 方言字研究的难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何典》作者及语言特色
《海上花列传》作者、版本及语言特色
清末上海方言程度副词“野”及相关问题
《六书故》所见宋代温州方言字例说
《六书故》所记宋代温州方音三例
字词索引
後记
汉语史视角下的明清吴语方言字研究 内容概述: 本书以汉语史为宏大背景,聚焦于明清时期吴语方言字的演变与发展。作者深入考察了这一时期吴语方言字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层面的变化,并通过对历史文献、地方志、戏曲、小说、民间歌谣等丰富史料的梳理与辨析,钩沉索隐,力图呈现吴语方言字真实而鲜活的历史图景。本书不仅关注方言字本身的形体、读音和意义,更着重于分析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旨在揭示明清时期吴语方言字在汉语史发展长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详尽阐述: 一、 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但区域经济与文化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语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员交往的频繁,方言的地位愈发凸显,并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吴语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方言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方言字作为承载方言语音、词汇和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变化与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本书的研究,正是基于对这一历史背景的深刻认知。它将明清时期的吴语方言字置于整个汉语史的演变脉络中进行考察,而非孤立地看待。通过对吴语方言字的研究,可以: 窥见汉语方言发展的轨迹: 方言字的变化是方言自身发展的缩影,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方言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分化与演变的。 理解区域文化的独特性: 方言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反映了特定区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通过对方言字的研究,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吴语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深化汉语史的研究: 传统的汉语史研究多聚焦于官话或通用语,而对方言的研究,特别是具体方言字的细致考证,能够极大地丰富汉语史的研究内容,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 为古籍辨识与释读提供参考: 许多明清时期的文献,特别是地方性文献、戏曲小说等,大量运用了方言字。准确理解这些方言字的含义,对于正确释读古籍、还原历史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明清时期(约1368年至1912年)在吴语区(大致包括今天的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等地)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字。这些方言字可能包括: 借用通用字表示方言义: 即通用字在方言中被赋予了不同于通用语的意义。 形声字、会意字等孳乳的方言新字: 即在通用汉字的基础上,通过加减笔画、改变部首等方式,创造出的专用于方言的字。 保留古音古义的方言字: 即一些在通用语中已经消失或演变的字,在吴语方言中依然保留了其古老的读音或意义。 音译或意译外来词产生的方言字: 随着经济文化交流,一些外来词通过音译或意译,形成了具有方言特色的新字。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是多学科交叉、系统严谨的: 文献考证法: 大量梳理和分析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包括但不限于: 官方文献: 如地方志、奏折、公文等,这些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方记录的方言用字。 文学作品: 如戏曲(昆曲、俚曲等)、小说(话本、章回小说等)、笔记、诗词歌赋等,这些作品是方言字运用最活跃的载体。 词书与韵书: 专门记载方言词汇或方言音韵的著作,为方言字的读音和意义提供了直接证据。 契约、碑文、题名等民间文献: 这些非正式文献往往更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口语使用情况。 语音学与音韵学分析: 结合历史音韵学理论,考证方言字的读音演变,与古代汉语和周边方言的语音进行比对,探究其语音来源。 词汇学分析: 辨析方言字的词汇意义,梳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分析其与通用词汇的异同。 社会语言学视角: 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等因素对方言字产生和传播的影响。例如,商品经济的繁荣可能催生了与商业活动相关的方言词汇和方言字。 比较研究法: 将吴语方言字与同期或前后时期的其他汉语方言字进行比较,以明确其独特性和共性,并推测其演变路径。 三、 核心研究内容与章节划分(示例性): 本书的结构将围绕“汉语史视角”、“明清时期”、“吴语方言字”这三个核心要素展开,可能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绪论: 研究背景、意义与价值。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研究对象、范围与方法。 本书的理论框架与创新之处。 2. 明清吴语方言的语音特点与方言字的基础: 概述明清时期吴语的主要语音特征(如声母、韵母、声调的演变)。 分析通用语与吴语在语音上的差异,为理解方言字的产生提供语音学依据。 介绍明清时期记录吴语语音的古籍与资料。 3. 明清吴语方言字在词汇层面的演变: 实词类方言字研究: 名词类:例如,专门表示特定农作物、手工艺品、生活用品、地理景观等的方言字。 动词类:例如,表示特定动作、状态、心理活动的方言字。 形容词/副词类:例如,表示特定颜色、味道、程度、方式的方言字。 代词/数词/量词类:特定语境下的代称或量度单位。 虚词类方言字研究: 语气词、助词、连词等,分析其在方言中的特殊用法及其字形表现。 4. 明清吴语方言字在语法层面的体现: 方言字如何承载并体现吴语的特殊语法结构。 例如,某些方言字可能与特定的语序、谓语结构、状语用法等相关联。 分析这些方言字在句子中的实际应用,揭示其语法功能。 5. 明清吴语方言字与社会文化互动: 经济生活与方言字: 商业、农业、手工业等经济活动催生的方言字。 民俗风情与方言字: 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民俗活动中的方言字。 文学艺术与方言字: 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对方言字的接受、创新与传播。 社会阶层与方言字: 不同社会阶层对特定方言字的认知与使用差异。 6. 具体方言字案例分析: 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吴语方言字,进行深入的字形、读音、意义、来源、用法的详细考证。 结合具体的文献实例,展示方言字在历史语境中的生命力。 7. 汉语史视角下的吴语方言字地位与影响: 总结明清时期吴语方言字在汉语发展中的特殊贡献。 探讨吴语方言字与官话、其他方言的互动关系。 分析吴语方言字对后世汉语方言研究的启示。 8. 结论: 全书研究成果的总结。 本书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四、 潜在的学术贡献: 本书的出版,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 系统性与深入性: 相较于零散的方言词汇研究,本书将从汉语史的宏观视角出发,系统性地考察明清吴语方言字,并进行深入的字形、读音、意义、语法、文化等多维度分析。 史料的挖掘与运用: 本书将力求发掘更多 hitherto unexamined 或少有关注的明清文献,为吴语方言字的研究提供更丰富、更可靠的史料支持。 理论的拓展: 结合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理论,为方言字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 对古籍研究的价值: 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吴语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学者,本书提供的方言字解读将是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对汉语方言学研究的贡献: 本书将为汉语方言学的整体研究提供珍贵的个案资料,深化对方言演变规律的认识。 五、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语言学、汉语史、方言学、文献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的学者、研究生。 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学者。 从事古籍整理、古籍辨识的专业人士。 关心和研究吴语方言的普通爱好者。 总之,《汉语史视角下的明清吴语方言字研究》是一部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方言字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史料功底、新颖的研究视角,致力于揭示明清吴语方言字在汉语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为理解中华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演变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虽然是严肃的学术论著,但行文间却透露出一种文采斐然的古典韵味。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使用那些精确而又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摹抽象的语言学概念。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的弊病,反而是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很多复杂的理论,经过作者的文字转化,变得如同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引人入胜。这种将学识的深度与表达的温度完美结合的能力,实属不易,也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了一种享受,而不是单纯的任务。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对跨学科视角的整合能力。这本书显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学或音韵学范畴,它似乎巧妙地引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是地理学的观察角度来佐证其语言变迁的论点。这种多维度的交叉验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吴语发展脉络的理解,使得结论更加具有解释力和穿透力。它促使读者跳出传统的语言学框架,去思考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驱动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对局部方言现象的深入挖掘,折射出了整个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宏大图景,拓宽了读者的研究视野,这一点是我在其他同类著作中较少见到的宝贵特质。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它简直是一张精妙的思维导图。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内容,逻辑层次划分得异常清晰,从宏观的时代背景梳理,到具体的语音、词汇现象分析,再到个案的深入剖析,过渡自然流畅,完全符合一个严谨学术著作的规范。更难得的是,作者在章节安排上似乎考虑到了读者的认知习惯,先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然后再逐步深入细节,这种由表及里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的门槛。对于一个想要系统性了解该领域动态的研究者来说,这样的结构简直是福音,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是在构建知识的骨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富有弹性,那种触感让人爱不释手。封面设计得简洁而又不失韵味,色调的搭配也恰到好处,透露出一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气息。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编辑和出版团队在制作过程中的用心。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清晰易读,行距和字距的设置都充分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即便是对语言学研究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阅读状态。而且,装订得十分牢固,感觉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参考的学术书籍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呈现上就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这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步。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可谓是滴水不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作者在提出每一个观点时,都会辅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现代田野调查数据作为支撑,数据引用的详实程度令人咋舌。我特别注意到,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性的语言现象时,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采信某一方观点的做法,而是非常公允地列举了不同学派的解释,然后基于扎实的证据链条,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阅读时充满了信服感,感觉自己就像是参与了一场缜密的学术辩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坚守,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