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敦桢全集(第2卷)

刘敦桢全集(第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郭桢 著
图书标签:
  • 刘敦桢
  • 建筑史
  • 中国建筑史
  • 古建筑
  • 营造法式
  • 建筑理论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清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897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105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1
字数: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了刘郭桢先生1933年至193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主要内容有: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石轴柱桥述要;汉代的建筑式样与装饰;易县清西陵,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清皇城宫殿、衙署图》年代考;哲匠录等。
  本书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建筑建设人员、建设历史及理论研究人员等参考。

作者简介

  刘敦桢(1897.9.19-19684.30),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1897年9月19日生,湖南邵阳新宁人。1913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6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次年转入建筑科,1921年获学士学位。1922年回国任上海绢丝纺织公司建筑师,并与柳士英等肇建了第一所中国人经营的华海建筑师事务所;1923年又与柳士英等创设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并任讲师,为国家培养了首批建筑工程方面的人才。1925年任湖南大学土木系讲师;1927年任中央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1933年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兼文献主任;1943-1949年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1949-1968年任南京大学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主任、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兼南京分室主任。。1951年当选南京市人大代表;1954年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任命为一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此外,还担任全国和省、市建筑学会的理事、理事长等职。1957-1959年间,曾代表我国建筑界和文化界出访波兰、苏联和印度。毕生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着重民居和各地古建筑调查,创办中国建筑研究所,为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编撰出版的《苏州古典园林》获198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编著有《中国住宅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撰有《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出版有《刘敦桢文集》(4卷本)。"文革"期间,深受迫害,身心遭严重创伤,1968年5月10日含冤而逝,终年71岁。

目录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修理故宫景山万春亭计划
石轴柱桥述要(西安灞、浐、丰三桥)
《抚郡文昌桥志》之介绍
定兴县北齐石柱
汉代的建筑式样与装饰
易县清西陵
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
北平护国寺残迹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
《清皇城宫殿衙署图》年代考
哲匠录(续)
哲匠录补遗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史》 卷一:远古至秦汉 远古之曙光:建筑的萌芽与早期形态 本书卷一,旨在勾勒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最为古老而又至关重要的篇章,追溯人类文明初开之际,从茹毛饮血到农耕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建筑如何作为文明的载体,悄然萌芽并逐渐演变。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遗迹,通过考古学的发掘与严谨的考证,重构早期先民的居住智慧与生存哲学。 从新石器时代的穴居、巢居,到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筑的出现,每一步都凝聚着先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出土的房屋遗迹,尽管朴素,却已显露出初步的规划意识和结构构件的使用。夯土技术的运用,不仅是夯筑墙体的基础,更代表了早期建筑材料的创新与发展。陶器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的附属设施,例如陶质的屋顶构件,虽非主体,却预示着建筑装饰与功能的分化。 在早期聚落的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孤立的个体居所向群体性居住的转变。氏族社会的形成,促使了村落的出现,建筑不再仅仅是满足个体生存的需要,更开始承载起部落成员共同生活的空间需求。城址的出现,如偃师二里头遗址,更是将早期建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宫殿、居室、作坊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以及夯土台基、宫墙的建造,标志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与等级制度的初步显现,建筑也随之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与权力象征意义。 夏商周:礼制与秩序的建筑回响 步入夏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璀璨与礼乐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建筑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物质空间,而是成为承载社会伦理、等级秩序与宗教祭祀的重要载体。 夏朝的建筑,虽然资料相对有限,但考古发现的宫殿遗址,如偃师二里头,已显示出宏伟的规模与严谨的布局。夯土台基的增高,以及宫室的规划,反映了早期国家统治的权力象征。商代,特别是殷墟的发现,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建筑图景。大型宫殿、宗庙、墓葬等遗迹,特别是那些依稀可见的建筑基础和柱洞,勾勒出商代建筑的基本轮廓。斗拱结构虽然尚未成熟,但木构架的运用已成为趋势,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筑的规模、形制、装饰,都开始受到礼制的约束,体现了“明堂”、“辟雍”等早期礼制建筑的思想。 周代,特别是西周,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周公制礼作乐”的影响深入到建筑领域。宗法制度的完善,使得建筑的等级森严。宫殿、宗庙、都城等建筑的规制,都严格遵循礼制的规定。建筑的平面布局,如“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开始形成并影响深远。建筑的色彩、材料、装饰,都成为区分等级、象征身份的重要标识。《周礼》等文献中对建筑的详细记载,虽然难以完全对应实物,却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夯土技术的更为精进,石、木、瓦等材料的广泛应用,以及初步的木构架技术,都在为建筑的发展添砖加瓦。尽管未能留下今日所见的精美建筑实例,但夏商周时期的建筑,以其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和深厚的礼制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为后世的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 秦汉:统一与辉煌的帝国气象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国家的统一,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和技术的飞跃,这些都集中体现在了宏大的建筑事业之中。秦汉建筑,以其磅礴的气势、严谨的结构和多元的风格,展现了帝国强盛的实力与恢弘的气象。 秦朝,虽然短暂,却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修建了阿房宫、骊山陵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阿房宫,虽然文献记载颇多,实物却已荡然无存,但其“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描述,足以让我们想象其极尽奢华与宏伟的建筑体量。长城的修建,更是秦代建筑的标志性工程,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屏障,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秦代建筑在技术上,继承了先秦的夯土技术,并有所发展。同时,对木构架的运用也更加成熟,出现了早期的“藻井”等装饰性构件。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代。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汉代建筑在规模、技术、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都城长安、洛阳的规划,展现了宏大的城市格局。宫殿建筑,如未央宫、长乐宫,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层层递进,气势磅礴。瓦当、滴水等构件的出现,以及建筑色彩的运用,都显示出汉代建筑在装饰艺术上的成就。 汉代的陵墓建筑,尤为引人注目。帝王陵墓,如汉文帝的霸陵、汉景帝的阳陵,以及后来的汉武帝的茂陵,都以其庞大的地下结构和地上封土,展现了汉代对生死观的理解和对皇权的尊崇。陵墓中的陪葬坑、陶俑、壁画等,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和艺术风格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汉代建筑在技术上的进步也体现在多个方面。斗拱的结构逐渐成熟,开始承担起传递荷载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出不同的形制。砖的广泛使用,为建筑结构和装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石雕、木雕等工艺的精湛,为建筑增添了艺术魅力。 此外,汉代的外来文化交流也对建筑产生了影响。佛教的传入,虽然在汉代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其在建筑形式上对后世的影响,已初露端倪。 秦汉时期,建筑不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而是成为帝国精神的象征,是权力、秩序、繁荣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后世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塑造了中国建筑的基本风貌。本书卷一,将通过对这些遗迹与文献的深入剖析,带领读者一同穿越时空,感受那个伟大的帝国时代,以及它留给我们的宝贵建筑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初读这本书时,我曾被其中庞大的信息量和深厚的专业性略微震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这正是它价值的体现——它毫不保留地呈现了一个领域最核心、最前沿的思考成果。作者的洞察力非同一般,总能在看似寻常的现象中挖掘出本质性的联系。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快速提供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读者建立起一套分析和批判的思维框架。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认知上的盲区,并指引我们如何去填补这些空白。对于任何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像是地图上的一颗关键的指示灯塔,指引着方向,虽然攀登不易,但收获绝对是巨大的。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文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夹杂着恰到好处的文学色彩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促膝长谈,他娓娓道来,逻辑清晰,旁征博引却不显啰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冒出来,好像昨天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今天又解锁了新的层次。这种持续的阅读价值,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强烈推荐给那些对文字本身有高要求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框架,而是通过一种更加宏大和深邃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冷静和客观,既有对历史背景的深厚理解,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读起来,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每走一步,都有新的风景映入眼帘。虽然有些章节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这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对于那些渴望挑战思维边界、不满足于表面解读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多的是提出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那种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和精准有力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剖析,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很多过去模糊的概念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阅读体验极佳。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质感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深度阅读、追求思想共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层次分明,逻辑链条紧密得令人惊叹。作者显然在组织材料和梳理脉络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即便是涉及到跨越时空或不同领域的知识点,也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起来,丝毫没有感到跳跃或断裂,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的顺畅感。这对于理解复杂的体系性知识尤其重要。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精准度,每一个脚注和引文都指向了扎实的文献支持,这为全书增添了极强的可信度。对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或参考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坚实的知识宝库。

评分

建筑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综合地反映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该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上所达到的水平。因此,建筑史不能不成为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史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人民和建筑匠师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我们应该去了解我们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劳作、怎样创造了我们的灿烂文明!我们要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我们的古文明传承下去以及发扬光大!而不是一味的去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这才是我们华夏儿女应该做的事情!

评分

买了送人的,书是正版的

评分

京东给力,我喜欢1京东给力,我喜欢1

评分

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刘敦桢全集(第2卷)

评分

不错的书有时间要好好读

评分

买了全套,很不错的。

评分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总结,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超越刘老先生了!要了解中国的建筑精髓,这是一套好书!我买下了全套10册。

评分

建筑学的经典之作,值得拥有。

评分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总结,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超越刘老先生了!要了解中国的建筑精髓,这是一套好书!我买下了全套10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