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

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伯潜 著
图书标签:
  • 诸子百家
  • 先秦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史
  • 古籍
  • 传统文化
  • 历史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820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5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摭拾书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是民国时期学者、教育家蒋伯潜与其子蒋祖怡合作编撰的“国学汇纂丛书”10种之一,1947年由上海正中书局出版。
  《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作者蒋伯潜先生曾编撰《中学国文教学法》,为开明书店编选并注释《开明活页文选》,为世界书局编撰初高中国文课本12册,并曾与其子蒋祖怡合编“国文自学辅导丛书”12种,“国学汇纂丛书”10种;著有《十三经概论》《诸子通考》等在海内外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

  蒋伯潜(1892—1956),名起龙,字伯潜,以字行。出生于富阳新关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于杭州府中学堂,先后在阆苑小学、美新小学任教。民国四年(1915年)夏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受马叙伦、钱玄同、鲁迅诸名师熏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等刊物发表文章。1919年毕业,经系主任陈宝泉和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蒋梦麟介绍,至浙江嘉兴省立第二中学任教。

目录

绪论
一、何为“诸子学”
二、诸子何以勃兴於周秦之际
三、诸子与”王官”之关系
四、前人评各家长短

第一章 孔子
一、孔子事略
二、孔子与教育
三、孔子与六经
四、孔子论道德修养
五、孔子论政治

第二章 孟子
一、孟子事略
二、孟子论性善
三、孟子论教学
四、孟子论道德修养
五、孟子论政治

第三章 荀子
一、荀子事略
二、荀子论性恶
三、荀子论教学
四、荀子论道德修养
五、荀子论政治

第四章 其他儒家之言
一、《大学》
二、《中庸》
三、《孝经》及其他
四、关於礼乐的理论

第五章 墨子
一、墨子考略
二、儒、墨的异点
三、墨子的中心思想——“兼爱”
四、墨子的经济学说
五、墨者之团体组织及纪律

第六章 后期的墨者
一、后期墨者之派别及墨经
二、墨经对於墨子学说的阐发
三、墨经对於别派学说的辩驳
四、墨经中的知识论
五、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第七章 老子
一、老子考略
二、《老子》的时代与作者
三、老学的先河
四、老子的根本观念——“道”“德”
五、老子的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

第八章 庄子
一、庄子事略
二、庄子的根本观念——“道”“德”
三、庄子的“齐物论”
四、庄子论人事

第九章 其他道家者言
一、列子
二、关尹子
三、文子
四、田骈、慎到

第十章 法家
一、法家思想的产生
二、法家的代表
三、法家的派别
四、法家学说的要点

第十一章 所谓“名家”
一、后期儒家的名学
二、后期墨家的名学
三、惠施
四、公孙龙

第十二章 百家之学
一、阴阳家——邹衍
二、纵横家——苏秦、张仪
三、农家——许行
四、杂家——《吕氏春秋》
五、小说家——宋子
结论诸子学的衰落及其因缘
出版说明

精彩书摘

  《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
  但这是人与禽兽所同具之性;就“食”“色”之性说,人与禽兽毫无二致。人与禽兽的分别,即在“食”“色”之性之外,人性中尚有此四种善端。孟子又说:“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这“几希”,就是人性所独具的善端。去之,则近於禽兽;存之,方可以为人。亚里土多德《伦理学》说饮食及情欲乃人与禽兽所共有;人之所以别於禽兽者,惟在其有理性耳。与孟子之意可谓不谋而合。耳能听声,目能视物,鼻能嗅臭,舌能辨味,肢体能知劳逸,这也是禽兽与人相同的。人之所以特具理性,特具四端,全在有一能思考的“心”。故答公都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告子》)自然特别赋予人类的,即此能思之心。有此能思之心,方能特具四端,有以别异於禽兽。口於味,有同嗜;耳於声,有同听;目於色,有同美;鼻之於臭,肢体之於劳逸,也有同样的感觉:所以人心也有所同“然”。
  ……
《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集萃与考辨 本书并非凭空捏造的奇谈怪论,亦非空洞的理论说教,它是一部潜心于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精要的集大成之作,同时又带着一份深入细致的考辨精神,如同拾取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珍珠,编织成一部脉络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专著。它的诞生,源于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深深敬意,以及对先哲智慧不懈的探求。 一、 溯源与定位:为何需要“纂要”与“摭拾”? 中国古代思想之丰富,犹如浩瀚星河,诸子百家,各自辉煌。从先秦诸子论道,到汉唐宋明理学,再到晚清民初的新思潮,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思想火种,或被零散地保存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或被后人以繁复的注疏解读,使得原初的精髓有时难以一窥全貌,又或是因时代的变迁,其价值被忽视。 “纂要”二字,便承载着编纂、提炼、总结的核心意图。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要从纷繁的文献中,甄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具时代意义、最能体现该学派核心思想的论述。这需要作者拥有深厚的文献功底,对诸子学说有着宏观的把握,能够洞悉其精神脉络,将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将分散的论点加以整合。 而“摭拾”则更强调一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它意味着作者并非满足于浅层的概括,而是深入文献的肌理,如同考古学家发掘遗迹,仔细地拾取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思想碎片。这些碎片,或是某个被后世淡忘的精辟论断,或是某个学派内部鲜为人知的细微差别,又或是某个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通过“摭拾”,作者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真实的诸子学世界。 因此,《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的定位,便是成为一部既有高度概括性,又不失细致考辨的诸子学研究著作。它致力于将那些散落在古籍中的智慧精华,以一种清晰、系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在此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辨析。 二、 内容精要:编纂与拾遗并重的智慧路径 本书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1. 核心学派的精要提炼: 作者首先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几大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对于每一个学派,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其创始人及其代表作,而是深入挖掘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儒家: 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仁、义、礼、智、信”这些耳熟能详的范畴,而是会进一步探究其“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论辩,以及不同时代儒家思想的演变,例如汉儒的经学体系、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与心学思辨等。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蓝图,作者会深入剖析其实现的具体路径和逻辑关系。 道家: 除了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和庄子《庄子》的“逍遥游”,作者还会着重梳理道家思想中关于“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政治哲学,以及其对宇宙本体、人生境界的独特理解。对于道家内部的分歧,例如黄老学派与玄学的差异,也会有所涉及。 墨家: 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往往会被后世误读或简化。本书将力图还原墨家思想的严谨性与实践性,探讨其“节用”、“非乐”等经济伦理,以及其严密的组织纪律和逻辑学贡献。 法家: 法家的“法、术、势”理论,并非单纯的君主专制工具。作者将深入分析其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如何回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中的实际作用和历史影响。 其他学派: 对于名家在语言逻辑上的探索,阴阳家在天人感应上的论证,以及兵家、纵横家等流派的智慧,本书也会进行精要的提炼,展现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图景。 2. 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 “纂要”并非只看表面,而是要深入到经典文献的字里行间。作者在对各学派思想进行提炼的同时,必然会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文献进行解读。例如,解读《论语》,会关注其对话体的特点,探究孔子思想的生成语境;解读《老子》,会体会其辩证法的精妙,以及其深邃的哲学思辨;解读《墨子》,会看到其逻辑论证的严密,以及其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作者会力求在解读中,不仅传达文献的字面意义,更要挖掘其深层含义,揭示其思想的逻辑演进和时代价值。这可能涉及到对某些重要概念的溯源,对某些论证的梳理,以及对某些思想在后世发展中的影响进行分析。 3. 考辨与辨析:学术的严谨性与深度 “摭拾”之精神,体现在本书对学术问题的考辨与辨析上。这部分内容是本书区别于一般通俗读物的关键所在。 思想史脉络的梳理与纠偏: 在梳理诸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历史上的争议或误解。作者会根据史料,对一些重要的学术争论进行考证,例如,某些思想的起源是否被错误地归属,某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否被低估或夸大,某个学说在不同时代是如何被解读和传承的。 文献的真伪与辨识: 面对流传至今的古籍,真伪辨别是治学的基础。作者可能会在书中对一些关键文献的真伪问题进行探讨,或者对同一内容在不同版本中的差异进行比对分析,从而更加精确地还原思想的原貌。 思想内涵的深入辨析: 诸子学说中,许多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其内涵随着时代和学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道”在老子那里与在《庄子》中,其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仁”在孔子那里与在孟子那里,其理解方式也存在细微差别。作者会深入辨析这些概念的细微之处,避免概念的混淆。 学派之间的比较与融合: 诸子百家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又相互批判。本书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比较议题,例如,儒道两家的异同,墨家与儒家的对立,法家思想对其他学派的影响等,通过深入的比较分析,展现中国思想的复杂互动。 现实意义的探讨: 诸子百家的思想,并非只是历史的陈迹,它们蕴含着对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洞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在考辨的基础上,也会适时探讨这些古老智慧在当代的价值,例如,儒家的仁爱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道家的“无为”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借鉴意义,墨家的逻辑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中的价值等。 三、 读者获益:知识的积累与智慧的启迪 阅读《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读者将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知识的系统性积累: 对于初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清晰框架,能够系统地掌握各学派的核心理念、代表人物和主要文献。 学术的深度体验: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本书深入的考辨与辨析,能够让他们领略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与乐趣,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思维的拓展与提升: 诸子百家思想的丰富性与深刻性,能够极大地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通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根源,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人生智慧的启迪: 诸子百家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刻洞察,对于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能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四、 结语:一部献给求知者的厚重之作 《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并非一本轻易可以读完的书,它需要读者带着一份敬意和耐心,去细细品味,去深入思考。它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是一份献给求知者的厚重之作。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炼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照亮前行的道路。它所呈现的,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和珍藏的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哎,说起最近在读的这几本书,我得好好跟你们掰扯掰扯。我最近迷上了一套探讨古代哲学思想的丛书,名字叫《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古板,但内容可真叫一个精彩。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想窥探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精髓,又苦于原文浩瀚难懂的人量身定做的。它不光把各家学派的核心观点梳理得井井有条,更难得的是,它在阐释的时候,并没有掉进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特别巧妙,它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简单罗列的编年史,而是根据主题和思想流派进行划分。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比如,当你深入了解了墨家“兼爱非攻”的逻辑推演后,紧接着就能看到韩非子是如何从另一个极端来审视“爱”与“私欲”的关系。这种对比和映照,让原本就复杂的思想交锋变得生动起来,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辩论赛在你眼前上演。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思辨空间”,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能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套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忐忑,生怕它又是一本堆砌术语、晦涩难懂的“砖头书”。可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给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权谋机变之间。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总能在关键时刻,用现代的视角去对照和解读那些古老的观念,让那些沉睡千年的思想仿佛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一下子拔高了好几个层次,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社会中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比如“效率”与“德行”的权衡,“个体利益”与“群体和谐”的边界。阅读过程中,我的内心常常涌起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那些哲人跨越时空的洞见,通过这本书的桥梁,清晰有力地触动了当代读者的神经。我强烈推荐给任何对中国传统智慧有好奇心,并渴望系统性理解的读者,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市面上很多解读古代经典的著作,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薄化。而《诸子学纂要/摭拾书丛》恰好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的注释和引文引用都非常严谨,让你知道哪些是原典的精髓,哪些是作者的提炼和发挥。我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在读完某一节的白话解析后,再去翻阅后面附录里的原典片段。那种感觉,就像是先看到了一个精美的艺术品模型,再去看艺术家手中那块未经雕琢的原石,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对于想要真正“啃”下原典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