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基本知识为主线,对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的培养;
3.模拟题经过了实际考试的检验,知识点较为全面,难易程度适中,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4.本书是《离散数学》(书号:9787302421672)的配套用书。
本书是与教材《离散数学》(书号为9787302421672,由张小峰等编著)相配套的知识解析与习题指导书。本书根据离散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解析,为帮助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更好地掌握离散数学知识点、完成课后习题而编写。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与教材相对应的12章知识点解析与课后习题解答,帮助学生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点以及学习技巧。第二部分是模拟题部分,共包含6套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每套模拟题难易程度适中,涵盖了离散数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数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离散数学课程的指导用书,也可以供对离散数学感兴趣的读者参考使用。
*篇知识解析与习题解答
第1章矩阵知识初步/3
1.1学习要求/3
1.2重要知识点/3
1.3总结/5
1.4习题解答/6第2章组合数学与数论初步/8
2.1学习要求/8
2.2重要知识点/8
2.3总结/11
2.4习题解答/12第3章命题逻辑/14
3.1学习要求/14
3.2重要知识点/14
3.3总结/19
3.4习题解答/20第4章谓词逻辑/30
4.1学习要求/30
4.2重要知识点/30
4.3总结/34
4.4习题解答/35第5章集合论基础/46
5.1学习要求/46
5.2重要知识点/46
5.3总结/49
5.4习题解答/49第6章关系/54
6.1学习要求/54
6.2重要知识点/54
6.3总结/57
6.4习题解答/58第7章特殊关系/62
7.1学习要求/62
7.2重要知识点/62
7.3总结/65
7.4习题解答/66第8章图论基础/71
8.1学习要求/71
8.2重要知识点/71
8.3总结/74
8.4习题解答/75第9章特殊图/80
9.1学习要求/80
9.2重要知识点/80
9.3总结/83
9.4习题解答/84第10章代数系统/88
10.1学习要求/88
10.2重要知识点/88
10.3总结/91
10.4习题解答/92第11章群论/94
11.1学习要求/94
11.2重要知识点/94
11.3总结/99
11.4习题解答/100第12章其他代数系统/104
12.1学习要求/104
12.2重要知识点/104
12.3总结/107
12.4习题解答/107
第二篇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第13章模拟试题/113
13.1模拟试题一及参考答案/113
13.1.1模拟试题一/113
13.1.2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114
13.2模拟试题二及参考答案/117
13.2.1模拟试题二/117
13.2.2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118
13.3模拟试题三及参考答案/120
13.3.1模拟试题三/120
13.3.2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121
13.4模拟试题四及参考答案/124
13.4.1模拟试题四/124
13.4.2模拟试题四参考答案/125
13.5模拟试题五及参考答案/128
13.5.1模拟试题五/128
13.5.2模拟试题五参考答案/129
13.6模拟试题六及参考答案/132
13.6.1模拟试题六/132
13.6.2模拟试题六参考答案/133
参考文献/137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离散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帮助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更好地掌握离散数学知识点、完成课后习题而编写,是与教材《离散数学》(书号为9787302421672,由张小峰等编著)相配套的知识解析与习题指导教材。
本书根据离散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解析,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教材相对应的12章知识点解析与课后习题解答,每章都分别从学习要求、重要知识点、总结和习题解答4个方面进行描述,帮助学生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点以及学习技巧。第二部分是模拟题部分,共包含6套模拟题与参考答案。每套模拟题难易程度适中,涵盖了离散数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以基本知识为主线,对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的培养。
(3)模拟题经过了实际考试的检验,知识点较为全面,难易程度适中,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本书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第2章、第5章和第6章由张小峰编写,第8章由杨洪勇编写,第12章由赵永升编写,其余章节和内容由李秀芳编写,全书的策划和定稿工作由李秀芳负责。
在本书的规划和写作过程中,山东大学张彩明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兴华教授、鲁东大学邹海林教授等对书稿进行了审阅,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在此深表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多种版本的离散数学、习题解答相关的教材和辅导书以及网站资料,从中受益匪浅,在此一并向有关作者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在内容的取舍、题目选取以及模拟题设计等方面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联系方式:ytlxf@126.com。
作者
2017年1月于鲁东大学
拿到这本书之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在内容的呈现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快速浏览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条理性和系统性。那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逻辑结构,似乎预示着即便是一个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离散数学的核心概念。我注意到,有些章节的标题设置得相当有启发性,比如一些带着“深入解析”、“方法论”等字眼的标题,让人对即将展开的论述充满了期待。而且,书中似乎还包含了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或者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实际工程中的价值。书中的配图和图表也相当丰富,我随意翻看几页,发现那些图示都非常清晰,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复杂的逻辑关系和集合运算。这些图表的设计也比较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装饰,直观地传达了信息。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图文并茂”的学习方式,因为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死记硬背的痛苦。而且,我注意到一些关键概念的定义部分,都用了加粗或者特殊的颜色标记,这种形式上的强调,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抓住重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首先,它的纸张厚实,不易破损,拿在手里有分量感,给人一种高质量的感觉。书页的边缘处理也很光滑,翻阅起来手感舒适,没有粗糙的毛刺感。封面采用了具有一定韧性的硬壳材质,能够有效地保护内页不受损坏,同时也增加了书籍的耐用性。我比较喜欢这种硬壳封面,它能让书在书架上站得更稳,而且不容易因为长时间的挤压而变形。书的整体缝合也相当牢固,我尝试用力拉扯了几页,感觉非常结实,不用担心会散架。这种精良的制作工艺,是很多教材所缺乏的。我曾经买过一些价格不菲的书,但装帧却很粗糙,很快就出现磨损,让我觉得很不值得。而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但从它扎实的装帧来看,就觉得这是一本可以长期使用的好书。而且,书本打开后能够平摊,这一点对于边看边做笔记的读者来说,非常方便,不需要用手按着书页才能写字。
评分在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方面,这本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离散数学本身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和严谨的定义,但作者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尽量做到了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数学的严谨性。我注意到,作者对于一些关键的定义和定理,会给出非常精确的表述,并且会用一些例子来辅助说明,让这些抽象的数学语言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我曾经阅读过一些数学书籍,它们的解释过于简略,或者用词比较晦涩,导致读者难以理解。而这本书,似乎在语言的“翻译”上下了很大功夫,力求让读者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含义。我特别欣赏那种在介绍一个公式时,不仅给出公式本身,还会解释公式中每一个符号的意义以及公式所代表的实际含义的做法。这种“全方位”的解释,对于理解数学的本质非常有帮助。
评分从学习的“陪伴感”来说,这本书似乎也做得比较到位。我看到书中不仅有理论讲解,还穿插了一些“拓展阅读”或者“思考题”的部分。这些内容虽然不一定是考试的重点,但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引导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能够“跳出课本”的学习内容,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我注意到书中的一些章节,似乎还提到了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背景,这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实际作用,增加学习的动力。我曾经在学习一些纯理论的数学知识时,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应用场景的联系。而这本书,在这方面似乎做得比较好,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银色的标题文字,给人一种科技感和学术感并存的视觉冲击。我当时在书店里翻看的时候,就是被这个封面设计吸引住了。打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过于光滑容易反光的纸,而是略带磨砂感的,这样看久了眼睛也不会觉得特别累。印刷清晰,排版也比较规整,没有出现字迹模糊或者错位的情况。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本“拿得出手”的书,无论是自己看还是放在书架上,都显得很有品味。我尤其喜欢它那种相对厚重的纸张,感觉比较扎实,不像有些书那么轻飘飘的,让人觉得内容也跟着“轻”了。书的整体尺寸也比较适中,既不会太大不方便携带,也不会太小显得内容不足。书脊上的文字清晰可见,即使放在高处的书架上,也能一眼认出书名。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往往能反映出出版方对图书质量的重视程度。而且,封面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虽然是计算机系列教材,但并没有采用过于冰冷的技术字体,而是选择了一种略带圆润感的衬线字体,既保留了专业性,又不失亲和力。这种设计上的平衡感,让这本书在众多计算机教材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当时选择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教材,除了内容本身,其提供的练习题和解答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快速翻阅了这本书的配套习题部分,发现题目数量相当可观,覆盖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而且,题目的难度似乎也设置得比较梯度化,从基础的概念巩固题,到一些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拔高题,应有尽有。这种设计能够满足不同水平的读者进行练习的需求,无论是想夯实基础还是挑战自我,都能找到合适的题目。我尤其看重的是答案的详尽程度。我翻看了一些答案,发现不仅仅是给出了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它还对解题思路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甚至还会点出解题的关键步骤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这种“过程解析”对于学习者来说,比单纯的答案更有价值,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得到答案,并从中学习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我曾经遇到过一些教材,答案部分过于简单,甚至只有结果,那样的答案其实很难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而这本书的答案,则显得非常负责任,它是在认真地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知识。
评分最后,从作为一本“参考书”的价值来看,这本书也显得相当有潜力。我翻看了一些章节,发现它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解释都非常到位,即使我暂时不需要学习这部分内容,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随时查阅。而且,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常用定理的表述和证明都非常清晰,这对于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进行学术研究时,可以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我曾经遇到过一些问题,需要回溯查阅一些基础知识,但手边的参考书却不够全面或者解释不够清晰。而这本书,凭借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讲解方式,完全有潜力成为我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一本得力助手。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能够陪伴我成长的“知识宝典”。
评分从学习的辅助工具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设计上也考虑到了读者可能需要的其他帮助。我看到书中似乎有对一些常用符号和术语的解释,这对于初次接触离散数学的同学来说,是非常友好的。不用再费力去查找每一个不认识的符号,直接在书中就能找到线索。而且,我注意到一些章节的结尾,似乎都有一个“小结”或者“重点回顾”的部分,这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走神或者需要快速复习的同学来说,非常有帮助。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梳理本章的知识脉络,巩固核心概念。我还注意到,书中在讲解一些证明过程的时候,会采用比较清晰的步骤划分,并且对每一步的依据都会有所说明。这种严谨的证明展示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数学证明的逻辑链条,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我曾经在学习其他数学课程时,因为证明过程过于跳跃而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细致。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虽然是技术性很强的教材,但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干巴巴的学术术语堆砌。相反,我发现它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还融入了一些相对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对于像我这样,有时候会因为畏惧数学理论而望而却步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浏览了几个章节的开头部分,作者似乎很注重引导读者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直接抛出公式和定理。这种“铺垫”做得很好,让我感觉学习过程更加平缓和自然。而且,一些复杂的概念,作者会尝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类比来解释,虽然我没有仔细研究这些例子是否贴切,但这种尝试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试图拉近读者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距离。我特别欣赏那种在解释一个定理之前,先阐述其背景和重要性的做法,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此外,我注意到书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提示”或者“注意”的框,这些小细节很贴心,能够帮助我们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
评分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其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粗略翻看了一下目录和章节之间的衔接,感觉作者在知识点的组织上,遵循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脉络。比如,一个概念的引入,往往会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点相关联,或者为后面即将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这种“承上启下”的编排方式,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整个学科的宏观认识,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记忆。我特别喜欢那种在介绍一个新概念时,会先回顾相关旧概念的章节。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巩固我们对前期知识的掌握,并为理解新概念做好准备。我曾经在学习一些课程时,感觉知识点之间的过渡非常生硬,导致学习起来很吃力。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则让我感觉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